close

 

﹝柳下惠﹞

(前七二零年至前六二一年)展氏,名獲,字禽,春秋時期魯國人,是魯孝公的兒子公子展的後裔。「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則是他的諡號,所以後人稱他「柳下惠」。據說他又字「季」,所以有時也稱「柳下季」。他做過魯國大夫,後來隱遁,成為「逸民」。柳下惠被認為是遵守中國傳統道德的典範,他「坐懷不亂」的故事中國歷代廣為傳頌。《孟子》中說「柳下惠,聖之和者也」,所以他也有「和聖」之稱。

《論語》記載柳下惠在魯國做士師時。這是一個掌管刑罰獄訟之事的小官。當時魯國王室衰敗,朝政把持在臧文仲等人手中。柳下惠生性耿直,不事逢迎,自然容易得罪權貴,竟接連三次受到黜免,恨不得志。一百多年後的孔子在談到這事時還十分氣憤,說「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柳下惠雖然屢受打擊排擠,仕途蹭蹬,他的道德學問卻名滿天下,各國諸侯都爭著以高官厚祿禮聘他,但都被他一一拒絕了。有人問其故,他答道:「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意思是說,自己在魯國之所以屢被黜免,是因為堅持了做人的原則。如果一直堅持下去,到了哪裡也難免被黜免的結果;如果放棄做人的原則,在魯也可以得到高官厚祿。那又何必離開生我養我的故鄉呢?

柳下惠的直道事人,在史書中有幾處明確的記載。《國語•魯語上》中記載道:魯僖公二十六年(前六三一年)夏,齊孝公出兵討伐魯國,臧文仲問柳下惠如何措辭,才可以使齊國退兵。柳下惠說,聽說大國如果做好小國的榜樣,小國如果好好侍奉大國,這樣才能防止禍亂;現在魯國作為小國卻狂妄自大,觸怒大國,無異自取其禍,怎麼措辭都是沒有用的。柳下惠這樣說,相當於對臧氏在魯國的執政行為直言不諱地表示了批評。柳下惠有一個弟弟叫展喜,在魯為大夫。齊孝公領兵伐魯。魯僖公派展喜去慰勞士兵以便迎戰。柳下惠得知,便向展喜授以方略,讓他到齊營去見齊孝公。孝公問:「我齊國大軍壓境,你們害怕了吧?」展喜笑道:「小人才會害怕呢,君子是不會害怕的!」孝公不解地問為什麼?展喜說:「憑先王之命,當初魯之始封國君周公,和齊的始封國君太公,曾共同輔佐周成王,成王曾賜以盟書,說齊魯兩國今後要世代修睦敦好,不可以互相殘殺。現在盟約尚藏在內府,載於史書,每當新君即位都要鄭重地宣誓永志不忘。你才即位幾天,怎麼能把這事拋在了腦後?」齊孝公無言可對,自知理虧,只好撤兵。齊國的國君派人向魯國索要傳世之寶岑鼎。魯莊公捨不得,卻又怕得罪強橫無禮的齊國,遂打算以一假鼎冒充。但齊國人說:「我們不相信你們,只相信以真誠正直聞名天下的柳下惠。如果他說這個鼎是真的,我們才放心。」莊公只好派人求柳下惠,柳下惠說:「信譽是我一生唯一的珍寶,我如果說假話,那就是自毀我珍寶。以毀我的珍寶為代價來保住你的珍寶,這樣的事我怎麼做呢?」莊公無奈,只得以真鼎送往齊國。

《國語》還記載了柳下惠批評臧文仲祭祀海鳥的故事。一隻名為「爰居」的海鳥停留在了魯國都城東門外好幾天了,臧文仲讓都城的人都去祭祀它。柳下惠卻說,臧氏治國簡直就是亂來,祭祀是國家的重要制度,而制度是治國能夠成功的基礎,所以要謹慎地制定關於祭祀的典章制度,而且這些制度要依據聖王的祭祀原則。聖王只祭祀對人民和國家有功勞的人和事物,所以黃帝、顓頊、帝嚳、堯、舜、鯀、禹,直到周文王、周武王這些人,才能受到後人的祭祀;此外土地、五穀和山川的神,先哲和有美德的人,天上的日月和星辰,地上的五行,九州的名山、江河和沼澤,也應該加以祭祀。而海鳥「爰居」飛到魯國,還不知道它為什麼飛來,也不見得它對人民有什麼利益,這樣就決定祭祀它,實在不是仁德和明智的舉措。柳下惠猜測海鳥是為躲避災難而來,而事實證明了他的猜測是對的。這件事不但說明了柳下惠為官的正直,也表現出他對聖王禮制的熟悉,這也是他受儒家思想重視的原因。

「坐懷不亂」的故事在中國歷代廣為人知,柳下惠也因此被認為是遵守傳統道德的典範。現在,人們還用「柳下惠」或「坐懷不亂」來形容男子在兩性問題上的作風正派。「坐懷不亂」的說法出自《詩經•小雅•巷伯》之毛亨傳。毛亨注釋《巷伯》這首詩時講了一個故事:「魯國有一個獨處一室的男子,鄰居是一位獨處一室的寡婦。一天夜裏暴風雨大作,寡婦的房子被摧毀,婦人來到男子這裏請求庇護。男子不讓婦人進門。婦人從窗戶裏對他說:『你為何不讓我進來呢?』男子說:『我聽說男女不到六十歲不能同居。現在我還年輕,你也一樣,所以不能讓你進來。』婦人說:『你為何不像柳下惠那樣,能夠用身體來溫暖避寒的女子,而別人也不認為他有非禮行為。』男子說:『柳下惠可以開門,我不能開門。所以我要以我的不開門,來向柳下惠的開門學習。』」這個故事說明,最晚也在西漢初年的時候,就有了關於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傳說,只是有些語焉不詳。到了元朝,胡炳文的《純正蒙求》進一步豐富了「坐懷不亂」的細節:魯國人柳下惠,姓展名禽,一次出遠門的晚上住在都城門外。當時天氣嚴寒,忽然有一位女子來投宿,柳下惠恐怕她凍死,就讓她坐在他懷中,用衣服蓋住她,一直到第二天天亮也沒有發生越禮的事。後世流傳關於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與這個版本就大致相同了。

柳下惠退居柳下後,則招收生徒,傳授文化、禮儀,深受鄉人愛戴。死後,弟子要為他議諡號。其妻說:「將誄夫子之德耶,則二三子不如妾知之也,乃誄曰:『夫子之不伐兮,夫子之不竭兮,夫子之信誠而與人無害兮。屈柔從俗,不強察兮。蒙恥救民,德彌大兮。遇難三黜,終不弊兮。愷悌君子,永能厲兮。嗟乎惜哉,乃下世兮。庶幾遐年,今遂逝兮。嗚呼哀哉,鬼神泄兮。夫子之諡,宜為惠兮。』」《論語》記載孔子對柳下惠的評價是:「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意思是,相比伯夷、叔齊的寧肯餓死也不食周粟,柳下惠肯降低自己的理想,雖然屈辱了身份,但是能做到言行舉止合乎道德和理智。《左傳》中孔子也把臧文仲讓柳下惠下臺,列為臧氏執政的「三不仁」之一,表示譴責。孟子對柳下惠非常推崇,《孟子》一書曾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並稱四位大聖人,認為他不因為君主不聖明而感到羞恥,不因官職卑微而辭官不做;身居高位時不忘推舉賢能的人,被遺忘在民間時也沒有怨氣;貧窮困頓時不憂愁,與鄉下百姓相處,也會覺得很愉快;他認為自己和任何人相處,都能保持不受不良影響。因此,聽說了柳下惠為人處世的氣度,原來心胸狹隘的人會變得寬容大度,原來刻薄的人會變得老實厚道。孟子認為像柳下惠這樣的聖人,是可以成為「百世之師」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