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張昭﹞

(一五六年至二三六年),字子布,彭城(治今江蘇徐州)人。三國時期吳國重臣,著名政治家。官至輔吳將軍,諡曰文侯。張昭少時好學,博覽群書。二十歲時拒絕應試孝廉而與名士王朗等人討論時事,深受陳琳賞識。東漢末年張昭避亂揚州。孫策舉事時,張昭出任長史、撫軍中郎將。孫策器重張昭,有關文武之事均由張昭辦理。孫策死時將孫權託付給張昭,張昭則盡力輔佐孫權,迅速穩定了民心士氣。張昭敢於直言諫議,曾因違背孫權意願而一度不讓他朝見。孫權稱帝之後,張昭因年老多病而辭官,著有《論語注》。嘉禾五年(二三六年),張昭去世。孫權素服弔唁。

張昭是三國歷史上值得研究的人物。一方面他受孫策托孤之恩,為東吳政權的草創、建立、穩定都做出過突出貢獻,孫策把張昭看作是「謀主」,「待以師友之禮」;孫權尊稱他為「張公」、「待張昭以師傅之禮」、「待遇尤重」。所有這一切都說明張昭在東吳政權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陳壽稱讚張昭「受遺輔佐,功勳克舉,忠謇方直,動不為己」;而另一方面,張昭又被孫權諷刺「如張公之計,今已乞食矣」,弄的這個名滿天下的東吳重臣「大慚,伏地流汗」;屢次和孫權發生衝突,甚至到了「土塞其門」、「燒其門」的地步;七、八十歲的年紀還要受到諸葛恪這個後生晚輩的戲弄;雖然是眾望所歸,但是卻一直做不了丞相一職,最後只能是「上還官位及所統領……在自家無事,乃著春秋左氏傳解及論語注。」這又體現出張昭最後的結局是個悲劇。兩朝元老、名滿天下的張昭,為什麼一生中的命運竟然如此變化與反復呢?

張昭早年十分好學,少年時就博覽群書,同琅邪趙昱、東海王朗等人在當地很有名氣。弱冠之時被州郡察舉為孝廉,但是張昭並沒有接受,反而和王朗等人一起公開討論君王避諱的事情,並和當時的汝南主簿應劭展開筆墨之爭,得到州裏名士陳琳等人的稱讚,由此名氣大振。徐州刺史陶謙舉薦張昭為茂才,張昭還是不去。估計是張昭在這個過程中處理的不好,弄得陶謙以為張昭是看不起自己,一氣之下就把張昭給抓了起來,幸好由於趙昱等人的極力營救,張昭才得以釋放。

但是直到張昭被孫策納入麾下的十幾年時間,張昭一直是隱身于山野之間,並沒有在仕途方面進行發展。這和當時紛亂的局勢及清流名士的風氣有一定的關係。不過在這三十多年的時間裏,張昭的性格應該說已經基本定型。這也就是後來陳壽在《三國志•張昭傳》中所提到的:「忠謇方直,動不為己;而以嚴見憚,以高見外。」這種性格對於張昭一生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漢代末年,天下大亂,這個時候,正是曹操東征徐州的時候,為了躲避戰火,張昭和母親一起離開了故鄉,來到江東。不久,他被東吳的第一代創始人孫策招至麾下,從此走上了後漢三國的歷史舞臺。這個時間,最遲也在興平四年(西元一九四年)以後,張昭的年齡已經超過三十八歲了。

《三國志•孫策傳》記載,孫策之前在江東時,「收合士大夫,江、淮間人咸向之」;同傳注引《江表傳》載:「策年十餘歲,已交結知名,聲譽發聞。有周瑜者,與策同年,亦英達夙成,聞策聲聞,自舒來造焉。便推結分好,義同斷金,勸策徙居舒,策從之。」這都說明孫策在當時已經有良好的名聲。後來孫策進兵江東,又是「士民見者,莫不盡心,樂為致死」。而孫策本人「美姿顏,好笑語,性闊達聽受,善於用人」。所以張昭能夠放下架子,傾心于孫策。而孫策為了能夠徹徹底底地征服張昭,也用了不少的辦法。

第一、委以重任。《三國志•張昭傳》云:「命昭為長史、撫軍中郎將……文武之事,一以委昭。」《三國志•孫策傳》云:「彭城張昭、廣陵張紘、秦松、陳端等為謀主。」第二、以私交鞏固關係。《三國志•張昭傳》注引《吳書》云:「(孫策)待(張昭)以師友之禮」《三國志•孫策傳》云:「升堂拜母,如比肩之舊。」應該說孫策的這兩個舉動對張昭這個已近四十的中年人來說是用心良苦,而且是很有成效的。為感謝孫策的知遇之恩,張昭亦是盡心盡力,為東吳政權的草創立下了功勞。《三國志•陸績傳》云:「孫策在吳,張昭、張紘、秦松為上賓,共論四海未泰,須當用武治而平之。」這說明張昭參與了孫策在江東一系列戰役的策劃工作。《三國志•張昭傳》注引《吳書》云:「及昭輔權,綏撫百姓,諸侯賓旅寄寓之士,得用自安。權每出征,留昭鎮守,領幕府事。後黃巾賊起,昭討平之。權征合肥,命昭別討匡琦,又督領諸將,攻破豫章賊率周鳳等於南城。自此希復將帥,常在左右,為謀謨臣。」雖然這是在孫權掌權時期張昭帶兵征戰的例子,但是聯想到此時孫權手下已經是戰將眾多,基本上不用張昭帶兵,因此可以推測:張昭很可能在孫策時期就有帶兵上陣的經驗。對於張昭在這個時期的突出表現,何焯曾經在《義門讀書記》中根據《三國志•孫策傳》的相關記載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伯符以勇銳摧破繇、朗,然能系屬士民,修其政理,遂創霸圖,以子布三四公之助。」正是因為張昭對於孫策及其東吳政權的草創作出的巨大貢獻和對於孫策的耿耿忠心,孫策對張昭亦是非常信任,所以才會在臨終之時,托孤于張昭,讓張昭輔佐自己的弟弟孫權。

建安五年(西元二零零年),孫策病亡。臨終之時對江東未來的發展作出了一系列的安排。《三國志•孫策傳》云:「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呼權佩以印綬,謂曰:『舉江東之眾,決機于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而在《三國志•張昭傳》注引《吳曆》中更是說:「策謂昭曰:『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這兩段話的意思綜合起來,就是確立孫權繼承自己事業,同時鼓勵張昭盡心輔佐孫權。這就充分說明了孫策對張昭的信任。而張昭也不負所托,積極輔佐孫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