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流﹞◎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濟公活佛‧聖訓‧注〉
……見『三教九流』條目。
﹝九流三教﹞◎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濟公活佛‧聖訓‧注〉
……見『三教九流』條目。
﹝九品﹞◎六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亡靈結緣‧修道院‧高等亡靈‧孫富〉
……舊時官秩分九等,稱為「九品」,每品又分正從。《唐‧韓愈‧上宰相書》:「九品之位其可望,一畝之宮其可懷。」
﹝九品﹞◎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關聖帝君 率法律主全班‧聖訓‧注〉
……九卿。《國語‧周語中》:「內官不過九御,外官不過九品。」
﹝九品蓮臺﹞◎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靜修院‧雲禎女‧劉秀英〉
……見『品蓮』條目。
﹝九秋﹞◎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太白金仙〉
……深秋。《幼學瓊林‧卷一‧歲時類》:「九秋授禦寒之服,自古已然。」《唐‧白居易‧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詩》:「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九重﹞◎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天之極高處。《漢書‧卷二十二‧禮樂志》:「九重開,靈之斿。」《顏師古‧注》:「天有九重。」亦作「九天」、「九霄」。
﹝九重玉女歌音調 五洲金童世樂天﹞◎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本段承前一段「臨軒臘望晤坤乾,淚盡血書訓妙言」之續義;前一段譯義:每次大典的時刻都來到佛壇與諸乾坤〈兒女〉見面,不只是流光了眼淚,還以自己的鮮血,寫成了妙語妙義訓諭著天下眾生。本段譯義:聽那九重天〈天之極高處〉的仙女歡樂地唱著歌,天下各地的大丈夫們也都在為世間的安樂與和平奮鬥著。
﹝九重霄﹞◎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天空的極高處。《元‧金仁杰‧追韓信‧第一折》:「淚灑就長江千尺浪,氣衝開雲漢九重霄。」亦稱為「重霄」。
﹝九重閶闔﹞◎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散花仙女〉
……謂所有天界也。亦作無邊無際之廣。九重,喻天之極高處。《漢書‧二十二‧禮樂志》:「九重開,靈之斿〈音 一ㄡˊ 同游字〉。」《顏師古‧注》:「天有九重。」亦作「九天」、「九霄」。天門之意。《楚辭‧屈原‧離騷》:「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唐‧李白‧梁甫吟》:「閶闔九門不可通,以額叩關閽者怒。」《全唐詩上‧卷二三八‧十五‧觀法駕自鳳翔回》:「閶闔九重開。」《隋書‧列傳‧卷二十四》:「封畿千里,閶闔九重。」閶闔,音 ㄔㄤ ㄏㄜˊ。
﹝九思﹞◎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君子所想的九件事,為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見《論語‧季氏》。亦可比喻反覆再三的思考。《抱朴子‧內篇‧論仙》:「願加九思,不遠迷復焉。」《北齊書‧卷三十一‧王昕傳》:「吾長夜九思,今便息意。」
﹝九卿﹞◎六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周代稱少師、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為「九卿」。後用以指中央的九等高級官職,唯歷代名稱多所變更。《儒林外史‧第三十五回》:「自此以後,九卿六部的官,無一個不來拜望請教。」
﹝九息﹞◎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純陽帝君‧聖訓‧注〉
……謂呼吸頻繁而急促。《漢‧劉楨‧黎陽山賦》:「爾乃逾峻嶺,超連岡,一登九息,遂臻其陽。」
﹝九原﹞◎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五教聖人‧聖訓‧注〉
……春秋時晉國卿大夫的墓地在九原。後泛指墓地。《唐‧韋莊‧感懷詩》:「四海故人盡,九原新塚多。」《唐‧皎然‧短歌行》:「蕭蕭煙雨九原上,白楊青松葬者誰?」
﹝九族﹞◎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一陽帝君‧聖訓‧注〉
……九代的直系親屬,包括高祖、曾祖、祖父、父親、自己、兒子、孫子、曾孫、玄孫。《尚書‧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幼學瓊林‧卷二‧祖孫父子類》:「何謂九族?高、曾、祖、考、己身、子、孫、曾、玄。」
﹝九野﹞◎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濟公活佛‧聖訓‧注〉
……天的九大區域。中央曰鈞天、東方曰蒼天、東北曰變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顥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東南曰陽天。語出《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
﹝九扈﹞◎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相傳為少皞時主管農事的官名。《左傳‧昭公十七年》:「九扈為九農正。」《杜預‧注》:「扈有九種也……以九扈為九農之號,各隨其宜以教民事。」按,《爾雅‧釋鳥》扈作「鳸」,《說文》引作「九雇」,本是農桑候鳥,藉以作農事官名。《文選•張衡‧東京賦》:「嘉田畯之匪懈,勤致賚于九扈。」《薛綜‧注》:「九扈,農正,知田事;扈,正也。」《清‧錢維城‧定遠山行即事抒懷詩》:「安得九扈官農師,赤墳白壤澤畢陂。」
﹝九棘﹞◎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八大金剛‧聖訓‧注〉
……見『三槐九棘』條目。
﹝九棘三槐﹞◎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見『三槐九棘』條目。
﹝九華山﹞◎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萬教聖人‧聖訓‧注〉
……山名。在安徽省青陽縣西南。為黃山支脈。因有九峰,形似蓮花,故稱為「九華山」。由花岡岩組成。主峰天臺峰,海拔一千三百四十二公尺。有東岩、四香閣、化城寺等名勝。與峨嵋、五臺、普陀三座山,並稱中國佛教的四大名山。
﹝九華帳﹞◎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華麗多彩的帳子。《唐‧王維‧洛陽女兒行》:「羅帷送上七香車,寶扇迎歸九華帳。」《唐‧白居易‧長恨歌》:「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裡夢魂驚。」
﹝九華帳内露珠落 三山坡前下天涯﹞◎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在華麗多彩的帷幔內,露珠一點一滴的落下來;在三山坡前眼看著遊子遠離了家園而奔走他鄉。以「九華帳」隱喻為無極理天,露珠喻為上天在落淚,為何會落淚呢?主要是因為在三山坡前的一別,諸位佛子就不見蹤影而沉溺於苦海當中。三山坡,意為神話傳說中,仙人所居住的三座山;或可隱喻為小周天的三山,位於泥丸宮之上,可從玄關進入。
﹝九雇﹞◎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九扈』條目。
﹝九圍﹞◎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九州。《詩‧商頌‧長髮》:「帝命式於九圍。」《孔穎達‧疏》:「謂九州為九圍者,蓋以九分天下,各為九處,規圍然,故謂之九圍也。」《隋書‧西域傳‧高昌》:「自我皇隋,平一宇宙,化偃九圍,德加四表。」《唐‧柳宗元‧祭獨孤氏丈母文》:「名播九圍,望高群士。」《雲笈七籤‧卷九六》:「咄嗟天地外,九圍皆吾家。」
﹝九逸﹞◎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純陽帝君‧聖訓‧注〉
……《西京雜記》:「漢文帝自代還,有良馬九匹,皆天下駿足也。名曰浮雲、赤電、絕群、逸群、紫燕騮、祿螭驄、龍子、嶙駒、絕塵,號九逸。有來宣能御。」
﹝九經﹞◎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九種儒家經籍。所指不一,或為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詩經、書經、易經;或指易經、詩經、書經、禮記、春秋、孝經、論語、孟子、周禮。
﹝九鼎﹞◎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諸葛武侯〉
……夏禹時,以九州貢金所鑄的鼎,被夏、商、周三代奉為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寶器。周德衰,九鼎乃沒於泗水彭城下。見《史記‧卷十二‧孝武本紀》。
﹝九鼎﹞◎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一陽帝君‧聖訓‧注〉
……比喻分量極重。如:「一言九鼎」。《宋‧黃庭堅‧次韻答叔原會寂照房呈稚川詩》:「聲名九鼎重,冠蓋萬夫望。」
﹝九鼎大呂﹞◎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至聖先師‧聖訓‧注〉
……九鼎,夏禹所鑄的鼎。大呂,周廟大鐘,二者皆為貴重之物。九鼎大呂比喻分量極重,多就身分、作用而言。《史記‧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傳》:「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
﹝九殿﹞◎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五教聖人〉
……九殿是平等王所掌,是地府中最最黑暗的「阿鼻地獄」所在,凡在世間殺人放火、斬絞正法等重大罪犯者,便需解至九殿審判後,即以火熱之空心銅柱使其手足相抱、燙燼心肝,然後發至「阿鼻地獄受刑」。
﹝九疑﹞◎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即九疑山,在湖南省藍山縣西南。因其九座山峰異嶺而同勢,行者見而疑惑,故稱為「九疑山」。相傳虞舜葬於此。亦稱為「蒼梧」。
﹝九碧﹞◎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月慧菩薩〉
……見『老兔寒蟾九碧煜』條目。
﹝九賓﹞◎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古代朝會大典設九賓,文獻說法不一:
〈一〉指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周禮‧秋官‧大行人‧鄭玄‧注》:「九儀,謂命者五:公、侯、伯、子、男也;爵者四:孤、卿、大夫、士也。」《史記‧卷八十一‧廉頗藺相如傳‧裴駰‧集解引韋昭注》:「九賓則周禮九儀。」
〈二〉指王、侯、公、卿、二千石、六百石下及郎、吏、匈奴侍子。《續漢書志‧第四‧禮儀志上‧劉昭‧注引薛綜曰》:「九賓謂王、侯、公、卿、二千石、六百石下及郎、吏、匈奴侍子,凡九等。」
〈三〉九種禮賓的官員。《漢書‧卷四十三‧叔孫通傳:「大行設九賓,臚句傳。」王先謙‧補注引劉攽》:「賓,謂傳擯之擯。九賓,擯者九人,掌臚句傳。」
〈四〉典禮宴會中陳設的文物。《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傳‧荊軻傳‧張守節‧正義引劉云》:「設文物大備,即謂九賓。」
﹝九旗﹞◎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大成至聖‧聖訓‧注〉
……以不同徽號表示不同等級和用途的常、旂、旜、物、旗、旟、旐、旞、旌等九種旗幟。《周禮‧春官‧司常》:「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屬以待國事。日月為常,交龍為旂,通帛為旜,雜帛為物,熊虎為旗,鳥隼為旟,龜蛇為旐,全羽為旞,析羽為旌。」《晉‧潘嶽‧藉田賦》:「玉輅鳴鸞,九旗揚旆。」《唐‧張薦‧唐享文太子廟樂章‧送神》:「三獻具舉,九旗將旋。」
﹝九霄﹞◎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見『九天』條目。
﹝九霄雲外﹞◎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形容既高且遠的地方。《儒林外史‧第十一回》:「把那楊執中的話,已丟在九霄雲外。」《紅樓夢‧第一○一回》:「嬸娘那時怎樣疼我了,如今就忘在九霄雲外了!」同九霄。天的極高處。《三國演義‧第一○九回》:「芳魂飛天外,魄散九霄。」亦作「九天」、「九重」。
﹝九黎﹞◎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八大金剛‧聖訓‧注〉
……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一個族群,又稱「黎」。九黎在遠古時代是一個部落聯盟,居住並發展於黃河中下游一帶。為中國最早進入農業時代的民族集團。
九黎共有九個部落,每個部落有九個氏族,蚩尤是他們的大酋長。《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孔安國》曰:「九黎君號蚩尤。」《國語•楚語‧注》曰:「九黎,蚩尤之徒也。」《書•呂刑釋文》、《呂氏春秋•蕩兵》、《戰國策‧高誘‧注》,都說蚩尤是九黎之君,所以,稱之為「蚩尤九黎」或「九黎蚩尤」。
蚩尤古又記為蚩酉。傳說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即有八十一個支系氏族。他們信奉巫教,雜拜鬼神。掌握文化的人稱為「巫」;能用銅製造兵器;有刑法。這些文化對於後來的華夏族有深刻的影響。有人認為五刑即由此而來。九黎勢力很大,上古傳說中三皇五帝中的天皇伏羲、地皇女媧、人皇神農皆從東夷九黎出。后羿、帝狻、熙和等神話體系亦出自東夷九黎。
黃帝與蚩尤在涿鹿大戰,而以九黎的失敗告終。九黎經過長期鬥爭,一部分留在北方,建立了黎國,後來滅於周朝;一部分參加了黃炎部落聯盟,後世稱為「黎民」;另一部分退回到南方江漢流域,建立了三苗部落聯盟。有人認為,戰國時的荊楚與今天的苗族,就是九黎、三苗的後裔。
許多歷史事實證明,九黎是南方最早最大的部落聯盟,是由許多部落組成的,它是南方百越民族集團、苗蠻民族集團以及南方部分漢族最早的先民。「九黎」是中國古史傳說時代活動在中華大地上的最早的人們共同體之一。蚩尤活動的年代大致與傳說的華夏族首領炎、黃二帝相同,即距今約五千年前。蚩尤為首的九黎部落聯盟與黃帝、炎帝為首的兩部落集團發生衝突,在涿鹿〈今河北省涿鹿縣〉戰敗,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九黎蚩尤﹞◎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八大金剛‧聖訓‧注〉
……見『九黎』條目。
﹝九蓮﹞◎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靜修院‧雲禎女‧劉秀英〉
……見『品蓮』條目。
﹝九穀﹞◎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至聖先師‧聖訓‧注〉
……古代九種主要的農作物。所指各異,通常指稷、秫、黍、稻、麻、大豆、小豆、大麥、小麥。後用以泛指各種農作物。《晉‧束皙‧補亡詩六首之三》:「靡田不殖,九穀斯茂。」《宋史‧卷一六五‧職官志五》:「倉二十有五,掌九穀廩藏之事。」
﹝九德﹞◎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即:「寛而栗,柔而立,願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語出《尚書‧皋陶謨》;《尚書‧皋陶謨》的內容是舜帝、大禹和皋陶在一起商討大事的討論記錄,雖然經過了後人的加工潤色,但仍保存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在這次談話中,皋陶在提及檢驗一個人的行為時,提出了「九德」的概念,並闡述了九德的具體內容。即:
寛而栗,即寬宏大量而又嚴肅恭謹。寬宏大量,是一個人不可或缺的品質。只有寬宏大量,才能容得下人、容得下事。儘管人情多變、世事難料,但只要我們能夠寬以待人,就能團結住同志,做好事情。而這個寬宏大量並不是沒有原則的,它還需要嚴肅恭謹為其把關,要把握好一個度,不能對任何違反原則的人和事去搞寬宏大量。否則,就會陷入老好人的泥淖,什麼事都做不成。
柔而立,即性情溫和而又有主見。性情溫柔的人,很容易為大家所接受,也容易和大家打成一片。然而,一個人過於溫柔,就往往成為一種缺點,就容易變得人善被人欺。所以,一個人在溫柔的基礎上,還要有主見。在一些事關重大的問題上,必須有堅定的立場,不為人所左右以致喪失原則。
願而恭,即態度謙虛而又莊重嚴肅。謙虛謹慎的態度,是與人交往中的重要前提。持有這種態度,很快就會與大家處得很融洽。但是,凡事都有一個限度,若超過這個限度,一味地去謙虛,就會給人以做作、唯唯諾諾的印象,別人就會對你冷眼相待,甚至看不起你。所以,一個人,既要有謙虛的態度,但需要嚴肅時,還要一定能夠嚴肅起來,樹起自己威嚴的形象,讓那些不知深淺的人感覺到你的威嚴不可侵犯。
亂而敬,即富有才幹而有辦事認真。一個富有才幹的人,幹起事來習慣於大刀闊斧、快刀斬亂麻。這對於提高辦事效率,是極其有用的。但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這就需要再加上一個辦事認真的態度。既富有才幹,又辦事認真,就會如虎添翼。
擾而毅,即善於聽取別人意見而又剛毅果斷。俗話說,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可見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一個優秀的決策者,總是善於在群眾中汲取智慧的。然而,也不乏這樣的案例,在作出重大決策之前,由於大家觀點不一致,七嘴八舌,各抒己見。在眾說紛紜面前,決策者反倒搖擺不定、猶豫不決了。這就說明,這樣的決策者,缺乏剛毅果斷的精神,就需要補上這一空缺。所以說,善於聽取別人意見而又剛毅果斷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
直而溫,即為人耿直而又待人和氣。在現實生活中,常常見到這樣的人,他為人豪爽,樂於助人,朋友、同事、部下遇到困難,他都能慷慨解囊,伸出援助之手。可是,他就是不懂得說話的藝術,常常一句話來得罪人,讓人對他敬而遠之。耿直,固然是為人的一大長處,但耿直到令人難以接受的程度,就應該糾正自己的缺點,學會待人和氣了。
簡而廉,即志向遠大而又注重小節。「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是古人的行為規範,在處事中,具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志向遠大就可以不注重小節嗎?顯然這是說不通的,甚至會因小節而誤大事。曹操對待張松的慢待,就令其失去了佔領西川的機會,這個損失,對於曹操來說,簡直是不可估量的。可見,簡而廉的要求,對我們來說是多麼地重要。
剛而塞,即剛正不阿而又實事求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接觸到這樣的人,他剛正不阿,寧折不曲。可是,他卻容易陷入什麼都不相信的泥淖,對什麼都持以懷疑態度而只相信自己。這種過於相信自己的做法,和實事求是的精神是大相徑庭的,是不利於一個人的成長的。所以,剛而塞的要求,足可顯示出古人的智慧。
強而義,堅強不屈而又符合道義。每當我們看到堅強不屈四個字時,就會想起那些寧死不屈的仁人志士,為了國家、為了人民、為了信仰,他們寧肯拋頭顱、灑熱血,他們的堅強不屈,既維護了自己的尊嚴,又符合道義。然而,我們也曾見到那樣的一群與百姓為敵的政客、作奸犯科的犯罪分子,也不怕死,並且極其頑固。所以說,強要強在正義公理的軌道上,義要符合天理公道的正義上,擇善而固總比作奸犯科還來得高尚許多。
﹝九錫﹞◎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古代天子優禮大臣,所賜與的車馬、衣服、樂器、朱戶、納陛、虎賁、弓矢、鈇鉞、秬鬯等九種物品。《三國演義•第六十一回》:「合受魏公之位,加九錫以彰功德。」《明•周朝俊•紅梅記•第二十四齣》:「我為一朝臣宰,禮絕百寮,恩加九錫,封祖蔭孫,富貴已極。」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