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非聖賢  孰能無過  過而能改  焉能言失  過而不改  罪又添焉﹞◎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

……天大地大,大不過一個「悔」字,「悔」再加一「悟」字,「悔悟」,表示悔而知悟,悟其非而知悔,這是「慧性」的開啟,有「悔」就有「慧性」,有「悟」就是「佛性」,所以放下屠刀,可以立地成佛;成佛之道,何其難也,然放下屠刀,卻可成佛,何故?主要還是在悔其愆,悟其道之意。

俗謂:不知者無罪。筆者不認同,試想,如果是一鍋熱水,不知其沸燙而觸之、飲之,你說會有什麼結果?說不定還會受重傷,所以說不知者其罪不重,但不是無罪;其罪可憫,但難免有失。人畢竟非聖賢,可以從理、從事、從慧、從經驗上去判斷是非對錯,所以難免有錯。如果知道了這是錯的,就像知道前面是一鍋熱水,知道它可以傷人,可以致人於死,因此避之遠之,以免受罪,受傷害,那自己永遠都不會再被這一鍋熱水所傷害。同理,明知慾望無窮,會敗身敗德,那就遠之避之,驅之逐之,自然而然,敗身敗德之道,不會找上你;明知修身修道可以增進智慧,可以趨吉避凶,可以培仁育德,可以學聖學賢,那就近之親之,學之效之,自然而然,會改變了個性,脾氣會變好,善念會增加,德行也會慢慢的累積,假以時日,如滴水穿石之功,必將顯現出來,屆時自然而然可以成就道業,得其道果。

﹝人為三餐忙  鳥食受風霜﹞◎六十九年正月三十日〈慈厚散仙  賴九虎〉

……民以食為天,一輩子忙忙碌碌,為的就是飽食三餐,飽食之餘,才能去做其他的事,這是很實際的問題。如同飛禽鳥兒要吃食物時,都是在荒郊野外忙碌著,風雨無阻,為了生存,這也是很實際的現象。三餐能飽即可,不必奢華,顏回有一簞食,一瓢飲,樂在其中之境。吾輩修行者,當應效法,寧靜心靈,抱守正道而修,不必要浪費太多時間在烹煮調羹一事上,簡單樸素,不逞口腹之慾,在能力所及之處,不妨茹素。

﹝人品﹞◎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人的品格。《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緇徒執罪福之說,誘脅愚民,不以人品邪正分善惡,而以佈施有無分善惡。」

﹝人面獸心﹞◎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形容匈奴文化未開,不懂禮儀。語出《漢書‧卷九十四‧匈奴傳下》:「夷狄之人貪而好利,被髮左衽,人面獸心。」後用以形容人凶狠殘暴,如野獸一般。《晉書‧卷七十八‧孔愉傳》:「又觀頃日降附之徒,皆人面獸心,貪而無親,難以義感。」《官場現形記‧第十六回》:「你當他做了官就換了人,其實這裡頭的人,人面獸心的多得很哩!」亦作「獸心人面」。

﹝人祅﹞◎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純陽帝君‧聖訓‧注〉

……人為造成的反常怪異現象。祅,怪異反常的事物或現象。通「妖」。《荀子‧天論》:「故水旱不能使之飢渴,寒暑不能使之疾,祅怪不能使之凶。」《漢書‧卷二十二‧禮樂志》:「姦偽不萌,祅孽伏息。」音 一ㄠ

﹝人倫﹞◎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慈雲悟茂猛〉

……人類該具備的倫常。《孟子‧滕文公上》:「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三國演義‧第二十回》:「朕聞人倫之大,父子為先;尊卑之殊,君臣為重。」

﹝人倫威明顯德﹞◎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慈雲悟茂猛〉

……本句承前一句「順動天道變化」之續義;其中尤以人倫之道為最,因為能實踐人倫者,必能聲威天下,載史流芳,昭顯其德。如同綱常倫理的實踐,就是前一句所說的「順動」。孝的實踐,是身為人類最基本應遵守的人倫之道。孝之一義,沒有遲疑或打折的餘地,是必須要去實踐的行為,人與禽獸的差別,就是差在這落實孝的真諦,試觀一段《孝經‧蓼莪篇》的一段話:「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缾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看完之後,有誰不痛哭流淚者乎?

﹝人飢己飢﹞◎六十六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見『人溺己溺  人飢己飢』條目。

﹝人神﹞◎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凡人與天神。《文選‧班固‧東都賦》:「人神之和允洽,群臣之序既肅。」《文選‧顏延之‧和謝靈運詩》:「人神幽明絕,朋好雲雨乖。」

﹝人欲﹞◎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南極仙翁  率上中下八仙〉 

……人的欲望或渴求。《禮記‧樂記》:「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三國‧魏‧王粲‧雜詩》:「人欲天不違,何懼不合并。」

﹝人欲橫流﹞◎六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人的嗜好欲望泛濫無窮。形容社會風氣敗壞。《朱子語類‧卷九十三‧孔孟周程張子》:「世衰道微,人欲橫流,不是剛勁有腳跟底人,定立不住。」

﹝人情﹞◎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一陽帝君〉

……人的常情、世情。《莊子‧逍遙遊》:「大有逕庭,不近人情焉。」《紅樓夢‧第五回》:「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人情冷暖﹞◎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人情多變,隨著對方地位的高低變化而表現出冷漠或親熱。《孤本元明雜劇‧漁樵閑話‧第一折》:「所言者世道興衰,人情冷暖;所笑者附勢趨時,阿諛諂佞。」《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十五回》:「人情冷暖,說來實是可歎。想我當日光景好的時侯,一切的鄉紳世族,那一家那一個,不和我結交?」

﹝人情都除盡  修真賞一陽﹞◎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一陽帝君〉

……將所有的世俗之情,凡塵之心全都除盡,以真修實煉之志,積累功勛,建立德範,這就是我〈一陽帝君〉在世時的修行之道。

﹝人情練達﹞◎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三官大帝‧聖訓‧注〉

……熟悉、通達人世間的各種情態。如:「像你這麼人情練達的人,在商場上一定無往不利。」

﹝人間地獄兩茫茫  天堂客寓路遙遠﹞◎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

……人間與地獄,其實都是在同一個空間,不妨先想一下每天在餐桌上所看到的景象,雞鴨魚肉,有炸的、炒的、煮的、蒸的、還有生食的。對被殺之動物而言,這就是牠們的地獄受苦實際景象,在人間卻被喻之為美食或美味;試觀想一下,如果你是餐桌上的那一條「清蒸石斑魚」,從被殺的那一剎那開始,從驚恐萬分的看著自己被一刀一刀的分解、清洗;接著,被放入蒸籠裡把你給蒸熟了;最後,餐桌上的每個人再往你身上東挖一塊,西切一塊,放入口中,細嚼慢嚥,再讚嘆一聲,好吃!請問,如此待遇,是不是如同在地獄受極刑苦刑般,如果你能同感身受「魚」所受的苦,那同樣的,你就能體會到「佛」也在同感身受「眾生」所受的苦。因為魚也是眾生所受六道輪迴業報的一環,從魚所受業報之苦,可以直溯其魚之所以為魚,都是前世造惡造孽所致,今世的惡報,皆是前世所作所為而來。所以能同體大悲,感同身受,不只主考如此,千佛萬祖,萬仙菩薩,諸天神聖皆是如此。

茂田師兄以其佛境之大慈悲心,悲天憫人,苦口婆心,一再勸化人心向善,就是在與我們感同身受於紅塵孽海中,載浮載沉的同等心境,一如我們也能感受被殺動物之心境。我們不能預知未來,但三天主考能,三天主考早已知我們將來的下場會如何了,所以不辭艱辛,一再地降世飛鸞,能救一個是一個,縱使罵祂、毀謗祂的人,祂還是不放棄救你。同是一門師兄弟,同是上帝兒女,我們為什麼就不能體會主考的用心呢?

所以主考在這一段話中訓諭著:眾生奔馳於人與鬼兩途,絡繹不絕,迷迷矇矇,渾渾噩噩,一世結束,一世又來,然而對於回天之路,卻漸行漸遠,不知人間只是暫居而已,若不痛下決心修行,了夙業,了大愿的話,要回理天,恐怕是不容易的。

﹝人喊馬嘶﹞◎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人言馬嘶』條目。

﹝人彘﹞◎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萬仙菩薩‧聖訓‧注〉

……漢高祖寵幸戚夫人,呂后非常嫉妒,後高祖崩逝,呂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使飲瘖藥,居廁中,稱為「人彘」。見《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後比喻遭受殘酷迫害的人。《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后本紀‧史臣曰》:「人彘之酷,世以為冤。」或稱為「人豕」。彘,豬。如:「野彘」。《孟子‧梁惠王上》:「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商君書‧兵守》:「老弱之軍,使牧牛馬羊彘。」音 ㄓˋ

﹝人傑地靈﹞◎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謂傑出人物出生或所至之處,其地亦因而著名。後亦謂傑出的人物生於靈秀之地。《唐‧王勃‧滕王閣序》:「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西湖佳話‧葛嶺仙跡》:「曾有一異人葛洪,在此嶺上修煉成仙,一時人傑地靈,故人之姓,即冒而為嶺之姓也。」《鏡花緣‧第七十一回》:「古人云:『人傑地靈。』人不傑,地安得靈?」亦作「地靈人傑」。

﹝人給家足﹞◎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雷風龍虎‧聖訓‧注〉

……見『家給人足』條目。

﹝人道﹞◎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見『六道』條目。

﹝人道倫理﹞◎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見『自作孽矣  不可活也』條目。

﹝人溺己溺﹞◎六十四年五月二十七日〈三天主考〉

……看到別人溺水,就像自己溺水一樣。語本《孟子‧離婁篇上》。比喻仁愛的胸懷。如:「我們應該抱持人溺己溺的信念,去救濟貧苦無依的人。」

﹝人溺己溺  人飢己飢﹞◎六十六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看到別人溺水,就像自己溺水一樣;看到別人飢餓,就像自己飢餓一樣。語出《孟子‧離婁篇上》:「禹思,天下有溺之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飢之者,由己飢之也。」

﹝人跡不到地  罝冥亦妙奇  借問此何處  云是天然域﹞◎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萬教聖人〉

……語譯:人之足跡所難以到達之處,這麼神奇與奧妙竟然也有在野之賢人在此聚集,借問此處是何處呢?原來是天然道盤之聖域也。語出《王陽明全集‧卷二‧靜心錄之八‧重遊無相寺次韻四首》「其一:遊興殊未盡,塵寰不可留。山青只依舊,白盡世間頭。其二:人跡不到地,茆茨亦數間。借問此何處?云是九華山。其三:拔地千峰起,芙蓉插曉寒。當年看不足,今日復來看。其四:瀑流懸絕壁,峰月上寒空。鳥鳴蒼澗底,僧住白雲中。」之第二首。

萬教聖人所題冠詩與原詩作比較:

萬教聖人:人跡不到地  罝冥亦妙奇  借問此何處  云是天然域

原詩:    人跡不到地  茆茨亦數間  借問此何處  云是九華山

※讀【萬教聖人】冠詩後心得感言:

仙佛於冠詩中用「罝冥」一詞,實神來之筆,如句後所言之「亦妙奇」,果真奧妙亦神奇也。於人跡罕至之地,竟有在野之賢人隱藏此處,隱喻天歸佛壇就是賢者所聚之處,奇哉!妙哉!接著自問自答,這裡是哪裡呢?明白地告訴你,這裡就是傳承天然師尊正脈道統的地方啊!本詩雖改編於《王陽明全集》中之一首,其意境卻也更勝於原詩,令人拍案叫絕也!同時於冠詩後所諭之「眼睛是用來關注禮儀的,雙腳是用來履行道德的,嘴巴是用來保護信用的,耳朵是用來明辨是非的」以此勉勵壇中所有道親,雖然這裡是天然道盤之聖域,諸位也都是世之大賢者,然修行與賢能又是兩碼事,賢者僅能自利,修者不僅能自利亦能他利,而天然道盤之弘揚,正是三曹普渡,九六均沾之大業,所以一言一行,一念一動,都要合乎禮制與規範,從最基本修行的步驟開始訓勉;眼睛該關注的是什麼?雙腳該履行的是什麼?嘴巴該言語的是什麼?耳朵該明辨的是什麼?娓娓道來,言雖淺易,寓意深遠,讀來令人不忍釋手,心有所感矣。

※試題一偈以對應「萬教聖人」所題冠詩:

佛跡不蹈地  性居四海天  借問安心處  云是無為心

﹝人語馬嘶﹞◎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人言馬嘶』條目。

﹝人寰﹞◎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人世、人間。如:「慘絕人寰。」《唐‧白居易‧長恨歌》:「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

﹝人籟﹞◎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人所發出的聲響。如:「在這深山的夜裡,四周靜得聽不到絲毫的人籟。」 

 

…………〈二劃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昊子 的頭像
昊子

一貫道盤萬八年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