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三人行必有吾師﹞◎六十六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語出《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比喻到處都有值得學習的對象,應勇於向人請益,取長補短。《孤本元明雜劇‧東籬賞菊‧第一折》:「豈不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要你擇其善者為親友。」
﹝三千﹞◎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泛指一切萬法之總稱。乃天台宗用語。全稱三千法、三千法門、三千世間、三千諸法。由地獄乃至佛之十界,依圓融之理,每一界互含其他界,合為百界。再據百界之每一相乃至本末究竟等十如,合為千如。千如復有眾生、國土、五陰(三世間)之別,三類千如,故總合為三千世間。以三千總攝宇宙萬物(諸法),故稱三千諸法。此三千諸法皆具於眾生日常之剎那心中,以此意義,故稱心具三千。又此三千諸法內含真如本體,故稱理具三千(又作本具三千、性具三千、性德三千)。由於理具三千,隨因緣顯現於現象界,故稱事造三千(又作變造三千、事用三千、修德三千、修起三千)。
﹝三千大千世界﹞◎五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文殊菩薩‧聖訓‧注〉
……見『大千』條目。
﹝三千世間﹞◎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見『三千』條目。
﹝三千諸法﹞◎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見『三千』條目。
﹝三千圓具﹞◎六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佛法三千』條目。
﹝三才﹞◎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關聖帝君〉
……天、地、人。《易經‧說卦》:「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文選‧潘岳‧西征賦》:「寥廓惚恍,化一氣而甄三才,此三才者,天地人道。」亦稱為「三極」。《魏書》:「我皇魏道契神元,德光靈范,源先二象,化穆三才。玉歷與日月惟休,金鼎共乾坤俱永。」
另天道中有特殊之飛鸞儀式,是理天仙佛藉由人的身體與靈竅,在沙盤上寫字,就如筆者所整理的所有聖訓內容,皆是仙佛藉由人體所寫出來的訓諭,而這被仙佛所附身的人,叫做「天才」;將沙盤字唸出來的人,叫做「人才」,在旁將仙佛所寫出來的聖訓記錄起來的人,叫做「地才」。
﹝三小災﹞◎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南極仙翁 率上中下八仙‧聖訓‧注〉
……見『浩劫』條目。
﹝三山﹞◎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月慧菩薩〉
……神話傳說中,東海中仙人所居住的三座山。《宋‧蘇軾‧奉和陳賢良詩》:「三山舊是神仙地,引手東來一釣鼇。」
﹝三山坡﹞◎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見『九華帳内露珠落 三山坡前下天涯』條目。
﹝三三五五﹞◎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八大金剛‧聖訓‧注〉
……三個五個聚在一起。形容零散的樣子。《唐‧李白‧採蓮曲》:「岸上誰家遊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楊。」
﹝三不朽﹞◎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大上有立德,謂當如黃帝、堯、舜之立德以垂世範。其次有立功,謂當如禹,稷之立功以垂世則。其次有立言,謂當如周任、史佚,臧文仲之立言以垂世教。大音太,大上有立德,上聖之人立德以垂世範。其次有立功,次於上聖為大賢立功以垂世則。其次有立言,次於大賢者立言以垂世教。
﹝三不善根﹞◎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貪嗔痴』條目。
﹝三巴﹞◎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古時巴郡(今四川省巴縣以東至忠縣)、巴東(今雲陽、奉節等縣)、巴西(今閬中縣地)的合稱。《晉‧常璩‧陽國志‧卷一‧巴志》:「建安六年,魚復蹇胤白璋爭巴名,璋乃改永寧為巴郡,以固陵為巴東,徙羲為巴西太守,是為三巴。」《唐‧李白‧長干行》:「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
﹝三火﹞◎七十二年十月十六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見『貪痴』條目。
﹝三公﹞◎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唐‧杜佑‧通典‧卷十九‧職官三公》:「後漢又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亦稱為「三司」。
﹝三天主考 茂田師兄﹞◎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
……三天主考,俗姓張,字茂田,孫師母〈月慧菩薩〉所出,三歲歸空,為茂猛之弟〈茂猛七歲歸空,亦為孫師母所出〉。茂田為何僅在人間三載後,而返歸理天,主要目的有四:
〈一〉與掌道盤天然師尊結「父子」之緣。
〈二〉與全天下道親結「師兄弟」之緣。
〈三〉身負三曹:神、人、鬼之「主考」官。
〈四〉來世間成就「一生補處」之佛果位。
上天用心良苦,恐原子沉溺苦海,且不知如何修道成道,況以理界仙佛來論,每一位仙佛均具無量智慧與功德,與六道輪迴中微不足道之人類,有股無形中之隔闔,在修為、德行、功德、智慧、學識上均不足以相提並論,且「佛」與「人」之間層次與關係太遠,在「有為者亦若是」之認知上,恐無法有所共鳴。因此上天慈悲,特命一位具有「佛果位」之大神,成為我天下所有道親之「師兄」,將「神格佛心」以人性化顯示,親近道親,呵護道親,愛載道親,如同一家人般,而非高高在上,難以親近。所以吾人須知,三天主考並非單單只是師尊之子,其在未與師尊結父子緣之前,是早已證得佛之果位之理界高真。從「因緣和合」的角度來看,有緣生之源、緣起之妙、緣成之任;結這個緣,是一萬零八百年之緣,亦可從中看出,上天為了渡盡九六原靈回理天,是多麼耗費苦心。
「師兄」一詞,有「哥哥」之意,其呼喚道親,也都以「弟弟」、「妹妹」相稱呼,其之目的,以兄長之身份,來訓勉弟妹,並鞭策鼓勵所有的弟妹,該如何修道,如何成道。不斷地耳提面命,不斷地教導,不斷地以人性化之一面來教爾,甚且一字一淚,一句一泣,雖偶有面對面之訓斥,亦是以身為「大哥」之立場,恨鐵不成鋼之嘆。試想,吾人在道場中奔走助道與修道,若有一位「佛果位」之聖真,稱呼咱們為「弟弟」或「妹妹」時,心情是如何的愉悅,修道助道亦樂於所為,亦願為道來犧牲奉獻,如此近距離之「人佛關係」,如此親密親切之呼喚,如此「執子之手,教爾習字」之聖真佛心,吾人當何以為報?是故,不論賢愚乾坤,不論富貴貧賤,不論年少耄耋,不論國籍,於主考眼中,咱們仍是其最親愛之弟弟與妹妹。一句叮嚀,常伴著主考淚沾巾;一句訓斥,不知主考心中有多悲慟;一句進道而受嘉許之言,亦不知帶給主考多大之喜悅。如此美好「佛人關係」之互動,乃上天之苦心安排也。
三天主考之佛號,是孫師母因茂田師兄在民國二十六年於天津普化壇設立純陽爐時,日夜不停的考試,功績與成效匪淺,因此特向師尊建議,予以嘉獎封賞。師尊見時機成熟,遂敕封茂田師兄為「三天主考」,肩負考核「人、鬼、神」之主考官。三天主考之佛號,凡是一貫道佛壇,不論海內外,均為天下道親所共仰尊崇,這也是上天苦心安排的一著定鼎於萬八年的好棋。
凡是修道者,不論是在人間,或是氣天神,或是理天仙佛,或是陰曹地府,皆必須接受三天主考在德行、學識、修行,以及道行上加以考核,方能成聖、成賢、成仙、成佛。如此重要之神職,其學問、德行、道行均不在話下。試觀主考之文章,文辭雋美藻麗,吐辭成經,一氣喝成,華實而無贅言,時而悲壯卻無嘆詠,情溢卻不化俗,虛懷若谷,深邃無可蠡測。觀其為文,實乃人生之一大享受
﹝三王﹞◎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純陽帝君〉
……王亦作皇。「三王」古來並無定論,《後漢‧應邵‧風俗通皇霸篇》列舉諸書三王之說如下:
《尚書》:「遂人、伏羲、神農。」
《春秋》:「女媧、伏羲、神農。」
《禮記》:「祝融、伏羲、神農。」
亦有指夏、商、周三代開國君王為三王者。或說夏禹、商湯、周文王;或說夏禹、商湯、文王、武王。《文選‧賈誼‧過秦論》:「上以安主體,下以便萬民,則五帝三王之道,可幾而見也。」《宋‧歐陽修‧縱囚論》:「是以堯舜三王之治,必本於人情。」
﹝三王所以興邦 仁也 復衰邦 不仁也﹞◎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
……太史公在《史記‧高祖本紀第八》結尾時,有一段談及三王所以興敗之因,我們先看一下原文:「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迴圈,終而復始。周秦之間,可謂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豈不繆乎﹖故漢興,承敝易變,使人不倦,得天統矣。」
意譯如下:「夏朝統治的政權主要是以『忠』為主。忠者,誠實敦厚,它的弊端在於百姓多了『忠義』而少『禮』,甚至粗鄙。缺乏禮節,使得人與人之間沒有了尊重感,沒有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對上對下,自然而然就缺乏了應有的恭敬與謙卑,再加上統治者仁德不足,便失去治理國家的權威,所以政權就完了。這就是三天主考之所以說:『三王所以興邦,仁也;復衰邦,不仁也。』此乃理之所由也,此為其一。
其次,殷人接了政權後,便改前過,因前朝「夏」缺「禮」,因此本朝則用了「敬」來治理國家。敬者,敬天地、鬼神、祖先。希望百姓從敬天地、鬼神、祖先之禮制中,學習到禮節制度的重要性。但是時日一久,也就造成了所謂的偶像崇拜的嚴重弊端;把天子立為神,立為崇拜中心,同時人民迷信鬼神程度,達到了極致。當偶像崇拜過頭了,被崇拜當成神之天子,自然而然也以神授天子之位自居,久而久之,敗德喪俗之風已現,文王就趁此優勢而演『周』報『易』,再造更幽深之天地鬼神之論,使得百里諸候皆得信仰,當信仰中心建立後,自然而然能調動千里之軍而得天下。這就是三天主考之所以說:『三王所以興邦,仁也;復衰邦,不仁也。』此乃理之所由也,此為其二。
接著,文王得天下後,再改前過,夏因缺『禮制』而失天下;商因過度『敬神』而失天下;因此改用『文』來治理天下。文者,禮樂制度也。到了幽王厲王時,禮樂制度搞得過分了,一般的人民就不懂得禮樂制度的實質,取於表面,變成形式化,甚至產生繁瑣的制度。本來人民很純樸的生活,每天還要活在這無謂的形式當中,久而久之,自然而然會起而反抗。這就是三天主考之所以說:『三王所以興邦,仁也;復衰邦,不仁也。』此乃理之所由也,此為其三。
三王〈指夏啟,商湯和周文王〉的治國之道如此循環迴圈,終而復始。周和秦兩朝代之間的衝突點,就是因為禮樂制度過於繁瑣造成的天下大亂。而秦朝政府不改這個弊端,反而以更嚴酷的刑事和法律法規來治理天下,這不是更大的治國弊端,更大的笑話嗎?所以,為什麼漢朝會興旺發達,就是它把弊端改變了,使天下人民不疲於應付那些無實際意義的禮樂制度,使天下大一統。
﹝三五﹞◎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三皇五帝。《楚辭‧劉向‧九歎˙思古》:「背三五之典刑兮,絕洪範之辟紀。」
﹝三六四八﹞◎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四海龍王‧聖訓‧注〉
……「三六四八」是一貫道對於「聖賢」一詞特別的稱謂,比喻的是一貫道將會在世間培養出三千六百位聖人與四萬八千位賢人之義。
﹝三六四八調引賢﹞◎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上天在得道眾徒中,將選拔三千六百聖人,四萬八千賢人,生而建業弘法,死而長享蓮台之位。
﹝三心﹞◎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
……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語出《金剛經‧一體同觀分‧第十八》:「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三心掃淨見太清﹞◎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
……即心是佛,佛即是心;離心非佛,離佛非心。佛在心中莫遠求,不必纏緣攀境於外心,尤其是過去心不可存,現在心不可有,未來心不可得。三心能純淨於定靜之中,不攀於時間空間之外,不住於虛空幻想之中,直取當下,自能靈靜而湛寂,應無所住,無處用心。心不著相,相不住心,自能靈清而神明,自能萬緣寂靜,心浪意海不起波濤,寧靜而致遠,仙境即在其中矣。
﹝三司﹞◎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見『三公』條目。
﹝三分﹞◎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諸葛武侯〉
……可以解釋為:「三分鼎立」或「三分天下」。比喻三方勢力均等、共存的局面。《魏書‧卷九十五‧匈奴劉聰等傳‧序》:「論土不出江漢,語地僅接褒斜,而謂握皇符,秉帝籍,三分鼎立,比蹤王者。」
﹝三尺﹞◎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指小兒。三尺:衣帶下垂的長度,指幼小。古時服飾制度規定束在腰間的紳的長度,因地位不同而有所區別,士規定為三尺。古人稱成人為「七尺之軀」,稱不大懂事的小孩兒為「三尺童兒」。《明‧陳汝元‧金蓮記•捷報》:「最愁人一撚嬌姿,更難拋三尺啼哇。」《唐‧王勃‧滕王閣序》:「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
﹝三史﹞◎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詩仙李白‧聖訓‧注〉
……六朝以前,史記、漢書、東觀漢記合稱為「三史」。唐玄宗開元以後,以范曄後漢書代東觀漢記,與史記、漢書合稱為「三史」。
﹝三世﹞◎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又名「三際」,為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之總稱。現在世與未來世合稱為「二世」。由於過去之業因,所招感之現在果報,此種三世因果應報之理,即稱「三世因果」。
﹝三世心﹞◎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一陽帝君‧聖訓‧注〉
……見『過去心』條目。
﹝三世心不可得﹞◎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一陽帝君‧聖訓‧注〉
……見『過去心』條目。
﹝三世因果﹞◎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見『三世』條目。
﹝三生﹞◎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南極仙翁 率上中下八仙‧聖訓‧注〉
……佛教用語:
〈一〉三輩子。《阿含經‧卷二十三》:「我時我憶宿命之事,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三十、四十、五十、百生、千生成敗之劫,皆悉分別。」
〈二〉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清‧龔自珍‧人月圓》:「三生慧業,萬古才華。」
﹝三代﹞◎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夏、商、周三朝。《禮記•表記》:「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明•陳繼儒•李公子傳》:「已命更席,則陶觴瓦鼎,無非三代物,最近者亦秦漢銅器。」或稱為「三后」。
﹝三甲﹞◎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科舉時代進士殿試後所分的一甲、二甲、三甲等三個等級。
﹝三冬﹞◎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冬季的三個月。指孟冬(陰曆十月)、仲冬(陰曆十一月)、季冬(陰曆十二月)。
﹝三光﹞◎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日、月、星的總稱。《淮南子‧原道》:「橫四維而含陰陽,紘宇宙而章三光。」《漢‧班固‧白虎通‧封公侯》:「天有三光日月星,地有三形高下平。」
﹝三光同照耀﹞◎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見『道運陰陽秀 天垂雨露精 三光同照耀 萬物悉生成』條目。
﹝三因三果﹞◎五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佛院茶使‧羅國綱〉
……見『因果』條目。
﹝三有﹞◎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亦作「三界」。喻:欲有,欲界天、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各隨其業因而受果報,稱為欲有。色有,色界四禪諸天,雖離欲界粗染之身,而有清淨之色,稱為色有。無色有,無色界四空諸天,雖無色質為礙,亦隨所作之因,受其果報,稱為無色有。
﹝三有生死﹞◎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彌勒祖師‧聖訓‧注〉
……見『三界』條目。
﹝三江﹞◎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史書上有四種說法。江蘇、江西、安徽三省的合稱。四川省岷江、涪江、沱江的合稱。廣西省黔江、鬱江、桂江的合稱。浙江省吳江、錢塘江、浦陽江的合稱。
﹝三江七澤﹞◎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泛指江河湖泊。《唐‧李白‧當塗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洞庭瀟湘意渺綿,三江七澤情洄沿。」《宋‧陸游‧書懷絕句五首之五》:「未駕青鸞返帝鄉,三江七澤路茫茫。」
﹝三江匯海﹞◎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五教教主〉
……原指三條河流先後匯入海中,以喻川流不息的賢能之士,不斷地聚集於我天道聖壇以慶賀上帝聖典。「三」代表的是多數。
﹝三危﹞◎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三危」是史書記載中最早的敦煌地名。《尚書‧舜典》載:「竄三苗于三危」。早在西元二世紀後半期,東漢著名學者侯謹在此著書立說。東晉永和八年(三五二年),佛教徒開始在此創建洞窟。前秦建元二年(三六六年),高僧樂尊經此,見三危山狀如千佛,始鑿莫高窟。三危山自古以來都是敦煌一處重要的宗教勝地。三危聖境國模甚大,一派佛國聖地、道家天宮的景象。流傳在貴州北部的苗族史詩《蘆笙古歌》中有這樣的敍述:「從前,我們苗家住在銀大壩、金大壩。……那些夏鬼,搶光了我們苗家的財物,燒我們苗家的房屋,血跟溝流,血跟路流。我們苗家沒有住處,我們苗家沒有立足之地。別人有家,我們有苗氏沒有家,我們像鐵鷂子和燕子去遊蕩天涯。」這首苗族古歌講述的是中國歷史上一場驚天動地的戰爭。在四千年前,以堯、舜、禹為首的華夏部落與三苗部落發生戰爭,經過長時間血腥的燒殺,三苗被擊敗,一部分三苗被驅逐到三危。
﹝三危﹞◎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金剛祖師‧聖訓‧注〉
……古代西部邊疆山名。《書‧禹貢》:「三危既宅。」《孔傳》:「三危為西裔之山也。」《孟子‧萬章上》:「舜流共工於幽州,放驩兜於崇山,殺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誅不仁也。」按:關於三危的位置,說法不一。一說今甘肅敦煌三危山即古三危。一說在甘肅岷山之西南。一說在雲南。
﹝三休﹞◎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登高之意。《漢‧賈誼‧新書‧退讓》:「翟王使使至楚,楚王欲誇之,故饗客於章華之臺上。上者三休而乃至其上。」後因以「三休」為登高之典。《南朝梁‧何遜‧七召•宮室》:「步三休而未半,途中宿而方迷。」《唐‧顏真卿‧撫州寶應寺翻經台記》:「百里而遙,四山不逼;三休而上,十地方超。」《宋‧蘇轍‧和鮮於子駿益昌官人八詠‧寶峰亭》:「今聞寶峰上,縹緲陵朝陽,三休引蘿蔓,一覽窮蒼茫。」亦指登「三休亭」以喻「退隱山林」。唐司空圖晚年以足疾乞退,居中條山王官谷,築亭名「三休」。作文云:「休,休也,美也,既休而具美存焉。蓋量其才一宜休,揣其分二宜休,耄且聵三宜休。又少而惰,長而率,老而迂,是三者非濟時之用,又宜休也。」見《舊唐書‧文苑傳下‧司空圖》。後因以「三休」為退隱之典。《清‧錢謙益‧夏日偕朱子暇憩耦耕堂詩之三》:「他年終作三休侶,乘興先為結隱期。」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