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孔】

﹝孔子﹞◎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五教聖人‧聖訓‧注〉

……孔子〈西元前五五一年至四七九年〉,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人。祖先是宋國貴族,大約在孔子前幾世就沒落了。孔子年輕時做過幾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從事教育,相傳弟子多達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少『貧且賤』,及長,曾任『委吏』〈司會記〉和『乘田』〈司畜牧〉等事。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聚徒講學,從事政治活動。年五十,由魯國中都宰升任司寇,攝行相事。後又曾周遊宋、衛、陳、蔡、齊、楚等國,自稱『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終為見用。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並刪修魯史官所記《春秋》,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相傳先後有三千人弟子,其中著名者七十餘人(賢人)。其思想以『仁』為核心,以為『仁』即『愛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論點,提倡『忠恕』之道,又以為推行『仁政』應以『禮』為規範,那就是『克己復禮為仁』。對於殷周以來的鬼神宗教迷信,採取存疑態度,以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又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私人講學風氣,主張『因材施教』與『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強調『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張,以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實符其『名』。自西漢以後,孔子學說成為兩千餘年封建社會的文化正統,影響極大。現存《論語》一書,記載有孔子及其門人的問答,是研究孔子學說的主要資料。

孔子思想、學說的精華,比較集中地見諸於《論語》一書,共二十篇,一萬一千餘字。《論語》就是孔子的語錄,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孔子言行的追記,也有一些是對孔子弟子言行的記錄。此書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它的思想內容、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們民族的血液,沉澱在我們的生命中,鑄成了我們民族的個性。《論語》一書集中闡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內涵『仁』。『仁』是一切理論的中心,所有的關於『仁』、『樂』的規範,都不過是手段,是為實現『仁』這一道德的最後完美服務的。《論語》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漢時期就傳入了朝鮮和日本,日本還指定它為日本學生的必修課。

【生平經歷】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孔子三十五歲時,因魯國內亂而奔齊。為了接近齊景公,做了齊國貴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齊景公向孔子詢問政事,孔子說:「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景公極為讚賞,欲起用孔子,因齊相晏嬰從中阻撓,於是作罷。五十一歲時,任魯國中都宰。由於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則之。」五十二歲時由中都宰提升為魯國司空、大司寇。西元前五百年〈魯定公十年〉,魯、齊夾穀之會,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齊景公欲威脅魯君就範,孔子以禮斥責景公,保全了國格,使齊侯不得不答應定盟和好,並將鄆、龜、陰三地歸還魯國。孔子五十四歲時,受季桓子委託,攝行相事。五十五歲時,魯國君臣接受了齊國所贈的文馬美女,終日迷戀聲色。孔子則大失所望,遂棄官離魯,帶領弟子周遊列國。西元前四八四年〈魯哀公十一年〉,魯國季康子聽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勸說,才派人把他從衛國迎接回來。

孔子回到魯國,雖被尊為『國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繼續從事教育及文獻整理工作。一生培養弟子三千餘人,身通六藝(禮、樂、射、禦、書、數)者七十二人。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整套教育理論,如因材施教、學思並重、舉一反三、啟發誘導等教學原則和『而不厭、誨人不倦』教學精神,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和『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為後人所稱道。他先後刪《詩》、《書》,訂《禮》、《樂》,修《春秋》,對中國古代文獻進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達到『韋編三絕』的程度。

六十九歲時,獨子孔鯉去世。七十一歲時,得意門生顏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極,哀歎道:「天喪予!天喪予!」這一年,有人在魯國西部捕獲了一隻叫麒麟的怪獸,不久死去。他認為象徵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現又死去,是天下大亂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書的編撰。七十二歲時,突然得知仲由在衛死於國難,哀痛不已。次年(西元前四七九年)夏曆二月,孔子寢疾七日,齎志而歿。

【政治生涯】

孔子和李白一樣,有著不順暢的政治經歷,孔子終生熱衷於從事政治,有一腔報國之熱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見解,但最高統治者對於他始終是採取一種若即若離、敬而遠之的態度。他真正參與政治的時間只有四年多,在這四年多的時間裏,他幹了不少事,職務提升也很快。但終究因為與當權者政見不同而分道揚鑣了。此時他已五十多歲,迫於形勢,他離開了魯國,開始了被後人稱之為周遊列國的政治遊說,十四年來東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險,險些喪命。後雖被魯國迎回,但魯終不用孔子。孔子自二十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到三十歲時,已有些名氣。魯昭公二十年,齊景公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魯昭公二十五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準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止。

魯昭公二十七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後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倉皇逃回魯國。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稱為『陪臣執國政』,因此孔子雖有過兩次從政機會,卻都放棄了,直到魯定公九年被任命為中都宰,此時孔子已五十一歲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績,被升為小司空,不久又升為大司寇,攝相事,魯國大治。魯定公十二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孫子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採取了『墮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後來『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魯定公十三年,齊國送八十名美女到魯國,季桓氏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並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五十五歲。

孔子帶弟子先到了衛國,衛靈公開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準對待孔子,但並沒給他什麼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孔子在衛國住了約十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面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視孔子的行動,於是孔子帶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陳國。路過匡城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五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後,孔子又返回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此後孔子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回到衛國,這一方面是由於衛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一方面是孔子離開衛國後,走投無路,沒有去處,只好又返回。

魯哀公二年〈孔子五十九歲〉,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三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便帶弟子離開,楚國人聽說孔子到了陳、蔡交界處,派人去迎接孔子。陳國、蔡國的大夫們知道孔子對他們的所做所為有意見,怕孔子到了楚國被重用,對他們不利,於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後不靠店,所帶糧食吃完,絕糧七日,最後還是由子貢突圍找楚國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孔子六十四歲時又回到衛國,六十八歲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魯國,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魯哀公十六年,孔子七十三歲,患病,不愈而卒。

【思想品格】

孔子是一個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個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知識份子。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份子。

【發憤忘食  樂以忘憂】

孔子六十三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第九個年頭了,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安貧樂道】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裏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與人為善】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等等,都是他處世準則。

﹝孔子大法茲何在  歐風美雨正襲隨﹞◎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看看我們中華傳統道德與孔孟仁道思想,至今何在呢?相反地,取而代之的卻是歐美等西方國家所傳入的習俗與風氣正在襲擊著我們。

﹝孔子不飲﹞◎六十六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見『盜泉之水  孔子不飲』條目。

﹝孔丘﹞◎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五教聖人‧聖訓‧注〉

……見『孔子』條目。

﹝孔孟﹞◎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西方教主〉

……孔子與孟子的合稱。為我國儒家代表人物。《宋‧王安石‧哭梅聖俞詩》:「棲棲孔孟葬魯鄒,後始卓犖稱軻丘。」

﹝孔明﹞◎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即「諸葛亮」。(西元一八一年至二三四年)字孔明,三國蜀漢琅琊郡陽都人(今山東省沂水縣)。避亂荊州,劉備三訪其廬乃出。為人足智多謀,忠心耿耿。曾敗曹操於赤壁,佐定益州,使蜀與魏、吳成鼎足之勢。劉備歿,輔助後主劉禪,封武鄉侯。志在攻魏以復中原,乃東和孫權,南平孟獲,與魏長期爭戰,後鞠躬盡瘁,卒於軍中,諡號忠武。著有《諸葛武侯集》。

﹝孔悝﹞◎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四配十哲‧聖訓‧注〉

……衛國大夫,孔圉(孔文子)之子,衛莊公蒯聵的外甥。蒯聵回國後,希望奪回君主之位,於是便挾持孔悝以壯大自己的勢力,發動政變,子路即是死於這場亂中。衛出公姬輒出逃,蒯聵繼位,是為衛莊公。衛莊公為感謝孔悝的幫助,銘鼎以志。

﹝孔修﹞◎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治理得很好。《書‧禹貢》:「四海會同,六府孔修。」《孔傳》:「水、火、金、木、土、穀甚修治,言政化和。」《宋書‧武帝紀中》:「及外積全國之勳,內累戡黎之伐,芟夷強妖之始,蘊崇姦猾之源,顯仁藏用之道,六府孔修之績,莫不雲行雨施,能事必舉,諒已方軌於三、五,不容於典策者焉。」 

﹝孔家店﹞◎六十六年六月十五日〈至聖先師〉

……見『新文化』條目。

﹝孔雀開屏﹞◎六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亡靈結緣‧修道院‧高等亡靈‧孫富〉

……雄性孔雀,尾有長羽,能張開成扇狀,有翠綠斑紋,非常美麗,藉以吸引異性。

﹝孔稚珪﹞◎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道德天尊‧聖訓‧注〉

……(西元四四七年至五零一年),自幼好學,有美譽,為太守王僧虔所器重,聘為主簿,遷尚書殿中郎。蕭道成為驃騎將軍,慕其文名,引為記室參軍,與江淹共掌文筆。後歷任尚書左丞、州治中、別駕、從事史等職,又為本郡中正。齊代宋,武帝永明七年,為廷尉。明帝建武初年,為冠軍將軍、平西長史、南郡太守。鑒於北魏連年南侵,征役不息,於是上表提出通和之策,明帝不納。東昏侯永元元年,為都官尚書,遷太子詹事,加散騎常侍。卒,贈金紫光祿大夫。

孔稚珪文享盛名,曾和江淹同在蕭道成幕中「對掌辭筆」。豫章王蕭嶷死後,他的兒子請沈約和孔稚珪寫作碑文,可見他在上層社會中的地位。史稱他「不樂世務,居宅盛營山水」,「門庭之內,草萊不剪」。但他對皇帝所不喜歡的人也從不稍假寬容,其彈章劾表,著稱一時。孔稚珪最著名的作品是駢文《北山移文》。文章借北山山靈的口吻,嘲諷了當時的名士周顒故作高蹈而又醉心利祿。類似周顒的情況,自兩晉以來比較普遍,因此此文筆鋒所指,並不限於周顒個人。文章寫得尖刻潑辣,通過對山川草木擬人化的描寫,嘻笑調侃,因而歷來為人傳誦。

【文】

﹝文王﹞◎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天然古佛〉

……見『周文王』條目。

﹝文王之德  萬邦歸服﹞◎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

……《詩》稱文王之德曰:「刑于寡妻,至於兄弟,以禦於家邦。」周王業奠基者文王,在周人的傳說中,既是使周邦「維新」的聖王,又是德高望重的老壽星。《禮記‧文王世子》說:「文王九十七而終」;孟子也曾道:「文王之德,百年而後崩。」《逸周書》中還載有文王的臨終遺囑《文傳解》。文王是否在高年「壽終正寢」,這個問題很少有人懷疑過,然而這對於研究商、周之際的歷史關係,與「文王之德」所造成的影響頗大,所以有必要提出來加以探討。

《中庸》說:「惟天之命,于穆不已;文王之德之純,純亦不已。」這是專就道德性命而言的,文王之所以為文,就是從「德」上說的。文王之德,當然是指天命之德,但為什麼又要提出「天命于穆」的問題?既然天命即是性,為什麼不直接從性上說命,而要就天命而言天命?

德性來源於天命,天命當然有本源性,都要以天、天道、天命之本源性為前提,才能談到所謂「內在性」的問題。「于穆」是描述天命的,有肅穆、威嚴之義,也有神聖之義;正因為如此,所以不可違抗,不可輕忽,而要有敬畏之心。這種敬畏心又不是贖罪式的,懺悔式的,而是轉到德性的實踐和修養上,也就是「敬德」上。所謂「敬德」,不是將德性看成是後天獲得的經驗、或教育、或學習、或習慣等等,而是必須看作是天之所命,即由上天所賦予的自然而然帶來人間的本性。「文王之德」之純,就是以「天命」為其保證的。

而「敬德」從另一個意義上說,就是「敬天」。德性和天命不是對立的,德性由天命而來,德性即是天命,但天命的絕對性意義是不能否定的,其本源性、根源性的意義是不能否定的。所以必先說「天命于穆」,才能說「德之純」。所謂「純」,是純粹之義,也就是《尚書‧大禹謨》所謂「惟精惟一」的意思。「純」不僅是狀其德,而且有動詞的涵義,即不斷純化自己的德性。文王雖然是聖人,但「文王之德」也是在實踐中,才能不斷純化的。不實踐,則純之義無從言起;因此,我們得到一個結論,即:若要純化自己的德性,就要意識到這是天之所「命」,是自己與生俱來的天命,因此要有敬畏之心,只有保持這敬畏之心,才能真正純化自己的德性,否則就容易放肆。

﹝文冊﹞◎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金童玉女‧聖訓‧注〉

……公文簿、登記簿之類的簿冊。《水滸傳‧第三九回》:「這箇不難,只取牢城營文冊一查,便知有無。」《清‧李漁‧憐香伴•冤褫》:「下官汪仲襄,昨日學院下馬,優劣文冊,俱已親投。」

﹝文身﹞◎六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亡靈結緣‧修道院‧高等亡靈‧孫富〉  

……在身體皮膚上刺染各種圖案。《五代史平話‧漢史‧卷上》:「劉知遠出去將錢雇倩針筆匠文身,左手刺個仙女,右手刺一條搶寶青龍。」亦作「刺青」、「紋身」。

﹝文身斷髮﹞◎六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亡靈結緣‧修道院‧高等亡靈‧孫富〉

……古代吳、越一帶野蠻的風俗。《史記‧卷四十一‧越王句踐世家》:「越王句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於會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斷髮,披草萊而邑焉。」亦作「斷髮文身」。

﹝文房四寶﹞◎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三官大帝‧聖訓‧注〉

……筆、墨、紙、硯的合稱。因是書房中常備的四種東西,故稱為「文房四寶」。《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遂命左右捧過文房四寶,令徐母作書。」《兒女英雄傳‧第一回》:「殿上九龍案頭,設著文房四寶。」亦稱為「筆墨紙硯」、「文房四士」。

﹝文物﹞◎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禮樂典章。《左傳‧桓公二年》:「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章表》:「詩云『為章於天』,謂文明也;其在文物,赤白曰章。」

﹝文命﹞◎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文德教命。《書經‧大禹謨》:「文命敷於四海,祗承于帝。」《孔安國‧傳》:「文命,孔云文德教命也。」《文選‧謝靈運‧會吟行》:「會吟自有初,請從文命敷。」

﹝文采﹞◎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萬教聖人‧聖訓‧注〉

……文辭、文才。《漢書•卷七十三•韋賢傳》:「玄成為相七年守正持重,不及父賢,而文采過之。」《南史•卷二十六•袁湛傳》:「文采遒豔,從橫有才辯。」亦作「文彩」。 

﹝文明﹞◎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文德光明,指政治教化很好。

﹝文明﹞◎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溫文儒雅,明達事理。文,溫和、優雅、不猛烈。如:「文雅」、「斯文」、「文火」。《禮記‧文王世子》:「是故其成也懌,恭敬而溫文。」  

﹝文宗﹞◎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以文學成就而為人敬仰的人。《晉書‧卷五十四‧陸雲傳》:「百代文宗,一人而已。」

 

…………〈待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昊子 的頭像
昊子

一貫道盤萬八年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