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閽﹞◎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四配十哲‧聖訓‧注〉
……皇帝的宮門。《唐‧李商隱‧哭劉蕡詩》:「上帝深宮閉九閽,巫咸不下問銜冤。」《石點頭‧卷十二‧侯官縣烈女殲仇》:「九閽遠隔,天日無光。」或稱為「九關」。
﹝九嬰﹞◎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神話中的九個頭的怪物,能噴水吐火。相傳獸帝(有九蛇頭與龜背)是九嬰與相柳借天地交合之氣所生之怪物。
﹝九霜天﹞◎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靜修院‧辦事員‧鍾銀妹〉
……極為嚴寒的天氣。霜天,嚴寒的天氣。《唐‧王昌齡‧宿京江口期劉慎虛不至詩》:「霜天起長望,殘月生海門。」《唐‧李商隱‧九日詩》:「曾共山翁把酒時,霜天白菊繞階墀。」九,形容極多。如:「九霄雲外」、「九泉之下」、「九牛一毛」。
﹝九穗﹞◎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南極仙翁 率上中下八仙‧聖訓‧注〉
……「一禾九穗」之簡稱。相傳東漢光武帝劉秀出世當年,出現一根禾莖長出九穗的異象。《東觀漢記‧卷一‧世袓光武皇帝紀》:「是歲有嘉禾生一莖九穗,長大于凡禾,縣界大豐熟,因名帝曰秀。」後以一禾九穗比喻祥瑞的徵兆。《幼學瓊林‧卷一‧朝廷類》:「一禾九穗,祥鍾漢代。」
﹝九嶷﹞◎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即九嶷山。位於湖南省寧遠縣南,相傳舜葬於此。九嶷山因山巖羅列,異嶺同勢,常使遊人生疑,因此得名。或稱為「蒼梧山」。
﹝九濱﹞◎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金剛祖師‧聖訓‧注〉
……彎曲的涯岸。《楚辭‧劉向‧九歎‧遠遊》:「馳六龍於三危兮,朝西靈於九濱。」《王逸‧注》:「濱,水涯也。言乃馳騁六龍,過於三危之山,召西方之神,會於大海九曲之涯也。」
﹝九竅﹞◎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七竅及排尿口、肛門的合稱。《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五藏不和,則九竅不通。」《西遊記‧第十七回》:「大抵世間之物,凡有九竅者,皆可以修行成仙。」
﹝九疇﹞◎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夏禹治天下的九類大法。
﹝九識﹞◎五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佛院茶使‧羅國綱〉
……見『阿賴耶識』條目。
﹝九關﹞◎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四配十哲‧聖訓‧注〉
……謂九重天門或九天之關。《楚辭‧招魂》:「魂兮歸來,君無上天些。虎豹九關,啄害下人些。」《王逸‧注》:「言天門凡有九重,使神虎豹執其關閉。」《隋書‧音樂志中》:「九關洞開,百靈環列。」《宋‧范仲淹‧乞修京城劄子》:「臣聞天有九關,帝居九重,是王者法天設險,以安萬國也。」或指宮闕,朝廷。《宋‧陸遊‧言懷詩》:「孰云九關遠,精意當徹聞。」《清‧錢謙益‧吳門送福清公還閩詩之三》:「赤心自愬縈千折,丹地頻驚扣九關。」《清‧陳夢雷‧抒哀賦》:「叩九關以竭誠兮,及離思之未遠。」亦作「九閽」。
﹝九衢﹞◎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金童玉女‧聖訓‧注〉
……四通八達的道路;表縱橫交叉的大道或繁華的街市。《楚辭‧屈原‧天問》:「靡蓱九衢,枲華安居。」《聊齋志異‧卷十‧席方平》:「隳突叫號,虎威斷九衢之路。」
【十】
﹝十八地獄鬼卒為 為鬼以趣代代作﹞◎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有些人世世代代都不信因果,作惡敗德,姦淫擄掠,不種善根,這種愚昧至極之人,竟會將十八層地獄作為世世代代的歸宿,怎不令人欷歔而悲嘆呢!
﹝十八苦﹞◎六十九年正月三十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苦中爭兮苦中爭』條目。
﹝十八持﹞◎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雲寶二童‧聖訓‧注〉
……見『十八界』條目。
﹝十八界﹞◎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雲寶二童‧聖訓‧注〉
……乃指在我人一身中,能依之識、所依之根與所緣之境等十八種類之法。界為種類、種族之義。謂十八種類自性各別不同,故稱十八界,又作十八持。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能發生認識之功能),及其所對之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為認識之對象),以及感官(六根)緣對境(六境)所生之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合為十八種,稱為十八界。十八界中,除去六識,則為十二處,而六識實際亦由十二處之意處所展開,依此,十八界或十二處攝盡一切法。
﹝十八羅漢﹞◎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十八羅漢 率四大天王〉
……指十八位永住世間護持正法之阿羅漢。以其為應受人天供養之真人,故又稱「十八應真」。經典中有十六羅漢之記載,而無十八羅漢之說。最早畫十八羅漢者,有西元十世紀時之張玄及貫休,其後沙門「覺範」與大文豪「蘇東坡」皆曾對此頌贊,且蘇東坡所題之十八首贊文,每首皆標出羅漢之名,於十六羅漢之外,以慶友尊者為第十七羅漢,以賓頭盧尊者為第十八羅漢。實際上慶友即難提蜜多羅,為著「法住記」之人;賓頭盧即賓度盧頗羅墮,原已列為十六羅漢之首,此乃因不熟經典、不解梵語所致之誤。然因此而使十六羅漢逐漸發展為十八羅漢。自元代以來,多數寺院的大殿中皆供有十八羅漢,且羅漢像之繪畫及雕塑一般亦多以十八羅漢為主,自此,十八羅漢在我國遠較十六羅漢普遍。此外,另有加上迦葉尊者、軍徒歎尊者為十八者;西藏地區或加達摩多羅、布袋和尚,或加降龍、伏虎二尊者,或加摩耶夫人、彌勒二者。《佛祖統紀‧卷三十三》十八羅漢:目蓮、誌公、進香、布袋、老僧、降龍、進花、長眉、開心、不求、進獅、觀經、進燈、梁武皇帝、達摩、飛缽、進果、伏虎等。佛經亦有另解。民間對此說法紛歧,此一名單僅供參考。
﹝十九地獄﹞◎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見『自作孽矣 不可活也』條目。
﹝十二入﹞◎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雲寶二童‧聖訓‧注〉
……見『十二處』條目。
﹝十二入處﹞◎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雲寶二童‧聖訓‧注〉
……見『十二處』條目。
﹝十二因緣﹞◎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十二種因緣生起之意。即構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條件: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有、生、老死。據《長阿含‧卷十大緣方便經》載,緣癡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入,緣六入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憂、悲、苦惱大患所集,是為此大苦陰緣。即此十二支中,各前者為後者生起之因,前者若滅,後者亦滅,故經中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之語,說明其相依相待之關係。即一切事物皆具有相依性,皆由因、緣所成立,故說無常、苦、無我。或稱為「十二緣起」。無明是指對佛法的無知;行是指有意志的行為;識是指死後,由於過去的行為,導致投生的心識;名色是指處在母胎中的身、心(識除外);六處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種身體感官和認識對象;觸是指感官對現象的接觸;受是指接觸後產生的感受;愛是指感官接觸後生起的欲望;取是指執著;有是指導致輪迴的行為。十二緣起之間的關係像環鏈相扣。老死和一切苦緣於生;生緣於有;有緣於取;取緣於愛;愛緣於受;受緣於觸;觸緣於六處;六處緣於名色;名色緣於識;識緣於行;行緣於無明。後者決定前者的存在,因此去除無明就沒有行,沒有行就沒有識的投胎,以至生和老死的一切煩惱也滅除。
分項說明:
〈一〉無明:指人們心中無明煩惱,晦昧空境,無所明瞭,昏擾擾相。無明是粗細煩惱,迷惑妄心;是斬斷生死與變易生死的根源。同時也是涅槃解脫,菩提寂靜的根本。《楞嚴經》對於真妄二種根本道理,講得十分透徹。
〈二〉行:行是業行,因為有了無明迷惑妄心,所以於諸法本來無我,妄執有我,本來無法可得,妄執有法。因有我法二執,就起惑造業,就有了業行。無明緣行,是過去惑業的因。
〈三〉識:一刹那之間在父母面前,看到現前欲境,就生起一念愛心,為受生的種子,納于父精母血之中,而為胞胎。
〈四〉名色:指心法與父精母血的色法,和合成為我們的身心。
〈五〉六入:六入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為六根能入於六塵,又為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所入,六根六塵,互相涉入。譬如眼根能夠見色,就入於色塵,其他諸根也是這樣的,所以叫做六入。
〈六〉觸:因為有了六根,它就能夠感受和觸對六塵境界。觸是十二因緣中十分重要的一支,能觸是根,所觸是境。環境的好壞,就會聯繫到我們根的感受,所以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觸所感受出來的境。
〈七〉受:根塵相互觸對,一定就會接受所觸對的塵境,譬如我們的耳根,對聲塵,就會接受各種聲音,如笙簫鼓樂,同時演奏,我們就會同時接受,而且層次分明,清楚明白。以上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在世的五支苦果。
〈八〉愛:愛是貪愛,六根既然領受六塵,對於所接之境,妄生思量分別,對於稱意的就歡喜,便生貪愛之心。不稱意的就生煩惱厭惡之心。這個貪愛和厭惡之心,它是眾生六道輪迴的生死根源。發心修行者,就是要修這個妄想心。《金剛經》說:「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用金剛般若妙智來迴光返照,降伏妄想。令它對境不生愛染之心,不起分別之念,心如枯木寒灰,意似寒潭死水,一念不生,萬慮俱寂,這就是「一刀斬斷煩惱因,雙腳踢開業障苦。」這裏最為要緊的是『無心』二字,就是六根對六塵不生貪愛之心。日久月深,功夫自然成熟。愛的作用很大,愛有喜、怒、哀、樂、愛、惡、欲的七種情念。一、喜,成就我所愛的,心中就歡喜。二、怒,奪了我所愛的,心中就要發怒。三、哀,失去我愛的,心中就生悲哀。四、樂,得到我所愛的,心中就生樂。五、愛,一切環境,對我有利的,心中就生起貪愛,貪得無厭的妄念。六、惡,違背我所愛的,心中就生厭惡。七、欲,順從我所愛的,心中就生貪欲。依此看來,愛的確是生死的根本,煩惱的首惡。
〈九〉取:既愛了所貪的五欲境界,就想盡辦法把它攫取過來,隨心所欲的為我享受,多多益善,貪得無厭。毫無疑問的,就會做出種種惡業,如果感受到違反我所貪愛的環境,就橫生忿恨,不顧一切,任意胡為,做出許多罪業。所以說取是罪魁禍首,我們要時刻把住這個『取』的關口,能夠斷除煩惱因。可以免受生死苦,這個『取』和上面的『愛』以及最初的『無明』,這三支叫做煩惱的『迷惑因』。
〈十〉有:有就是因果不昧的有,對於所愛之境,將其取來,對不愛之境,把它捨掉,因此就做出種種業,真是業海茫茫,苦惱無量,有業因一定招感業果,因果定律,絲毫不爽。『愛』、『取』、『有』三支是於現世造作的『未來三支苦因』。
〈十一〉生,根據『愛』、『取』、『有』三支苦因,依因感果,又出世投生。
〈十二〉老死,凡有生,一定就會由少而長,由長而壯,由壯而老,步步向前邁進,最後走向死亡的道路,這是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世界上每個人的生老病死苦,正如釋迦牟尼佛未出家之前,遊四門時看到的那樣,真是令人感到萬分痛苦。而且這種痛苦,我們每人都是無法解決的,這是由於現在的愛取有三支苦因,而感招未來世的生、老、病、死的苦果。古人有一首偈語:「過去二支因,現在五支果,現在三支因,未來二支果。」概括的說明了十二因緣三世二重因果,佛對緣覺人說這十二因緣法門,就是揭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因果輪迴圈的規律。總的說來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十二因緣為惑業苦三道流轉的主因。
『十二因緣』又是一個連環鉤鎖,相互牽連著不可分的關係。更有『流轉門』和『還滅門』。上面所講的就是『流轉門』的十二因緣道理。辟支佛在小乘聖人中稱為利根。他們聽到佛說十二因緣流轉門的互相關係,互為因果的道理,覺悟到無明這一支,正是十二支因緣中,苦因苦果的總根源。無明一滅掉,所有其他的十一支因緣就會一起斷滅了。因此辟支佛就下定決心來斬斷無明。譬喻砍樹一樣,先砍樹根,樹根一斷,而整棵大樹,便自然倒下。無明滅才能復還真性,滅除煩惱,所以叫做『還滅門』。這就是緣覺聖人所修的十二因緣的道理。
﹝十二門論品目﹞◎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梵名 Dvādaśamukha-śāstra。全一卷。龍樹著,鳩摩羅什(三四四至四一三)於弘始十一年(四零九)譯出。收於大正藏第三十冊。為三論宗重要依據之經典。本書立十二門以發揮大乘空觀,為中論之綱要書。本書與《中論》、《百論》合稱三論,歷來受到我國與日本佛教界之重視。或更合《大智度論》,而稱四論。注釋有《吉藏疏六卷》、《略疏一卷》、《元康疏二卷》、《法藏宗致義記二卷》。【十二門論】原文:詳見『有為及無為 二法俱無相 以無有相故 二法則皆空』條目。
﹝十二食﹞◎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金童玉女‧聖訓‧注〉
……指人在一年十二個月中所吃的不同食物。《禮記‧禮運》:「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為質也。」《孔子家語‧禮運》:「十二食。」《王肅‧注》:「十二食者,十二月之食。」
﹝十二經﹞◎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五教聖人‧聖訓‧注〉
……見『春秋』條目。
﹝十二處﹞◎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雲寶二童‧聖訓‧注〉
……指六根加六境。又作十二入、十二入處。處之意,乃養育、生長之意。即長養心、心所之法,計分為十二種,乃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等處。前六處為六根,係屬主觀之感覺器官,為心、心所之所依,有六內處之稱;後六處為六境,屬客觀之覺知對象,為心、心所之所緣,稱六外處。此十二處攝盡一切法,若配於五蘊,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等十色處,相當於色蘊;意處即為識蘊,賅攝六識及意界之七心界;法處為受、想、行三蘊,即賅攝四十六心所、十四不相應行、無表色及三無為等六十四法。
﹝十方﹞◎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南海古佛〉
……為四方、四維、上下之總稱。即指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佛教主張十方有無數世界及淨土,稱為十方世界、十方法界、十方淨土、十方剎等。又其中之諸佛及眾生,則稱為十方諸佛、十方眾生。詳見《觀佛三昧海經‧卷四、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十住毘婆沙論‧卷五‧除業品》
﹝十日並出﹞◎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十個太陽同時出來。相傳在堯的時代有十個太陽,百姓不堪其苦。
﹝十生九死﹞◎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十死九生』條目。
﹝十地﹞◎六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菩薩依證悟的層次而分的十種境界。即極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十地經‧卷一》:「唯諸佛子,我不見有諸佛國界,彼中如來不歎說此菩薩十地者。」《西遊記‧第八回》:「悟時超十地三乘,凝滯了四生六道。」亦稱為「菩薩地」。
﹝十地菩薩﹞◎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龍樹菩薩 率十地菩薩〉
……即指十種地位之菩薩。又作十住菩薩。地,乃住處、住持、生成之意。即住其位為家,並於其位持法、育法、生果之意。諸經論所舉十地名稱,共有五類:
一、乾慧等之十地:此說見於《大品般若經‧卷六、卷十七等》,以此十地共通於三乘,故稱三乘共十地,或共十地、共地;「天台宗」稱之為「通教十地」。《大品般若經‧卷六》述及乾慧乃至佛之十地,謂菩薩依方便力修六波羅蜜,同時順次行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經前九地至佛地。此十地為菩薩所具者;所謂佛地在此非指佛果,乃指菩薩如佛修十八不共法等。又《大智度論‧卷七十五》中,以此十地各配於三乘之階位。智顗之《法華玄義‧卷四下‧摩訶止觀‧卷六上》釋其意如下:
《一》乾慧地,又作過滅淨地、寂然雜見現入地、超淨觀地、見淨地、淨觀地。乾慧意指單有觀真理之智慧,而尚未為禪定水所滋潤。此位相當於聲聞之三賢位,以及菩薩自初發心乃至得順忍前之覺位。
《二》性地,又作種性地、種地。即聲聞之四善根位與菩薩得順忍之位,雖愛著諸法實相,但不起邪見,係智慧與禪定相伴之境地。
《三》八人地,又作第八地、八地。人即忍意。相當於聲聞見道十五心(已體認四諦十六心之八忍七智)之須陀洹向,與菩薩之無生法忍。
《四》見地,又作具見地。相當於聲聞四果中之初果須陀洹果,與菩薩阿鞞跋致(不退轉)之位。
《五》薄地,又作柔軟地、微欲地。聲聞已斷欲界九種煩惱(修惑)一分之位,即須陀洹果或斯陀含果。亦指菩薩已斷諸煩惱,猶存薄餘習之位,即阿鞞跋致以後至未成佛間之覺位。
《六》離欲地,又作離貪地、滅婬怒癡地。聲聞斷盡欲界煩惱得阿那含果之位,與菩薩離欲得五神通之位。
《七》已作地,又作所作辦地、已辦地。即聲聞得盡智、無生智證得阿羅漢果,或菩薩成就佛地之位。
《八》辟支佛地,即觀十二因緣法而成道之緣覺。
《九》菩薩地,指從前述之乾慧地乃至離欲地,或指自後述之歡喜地乃至法雲地(初發心至金剛三昧),即菩薩自最初發心至成道前之覺位。
《十》佛地,指一切種智等諸佛之法完全具備之位。《大智度論‧卷七十五》載,此三乘共位之菩薩,依無漏智斷盡疑惑而開悟;如燈心燃燒,不一定於初焰或後焰燃燒,同理十地之斷惑亦不固定於任何一地,而係各自皆能至於佛果,故喻謂燋炷之十地。《光讚般若經‧卷七之十‧住品、放光般若經‧卷四‧治地品、卷十三‧甚深品、大般若經‧卷四一五‧修治品》
二、歡喜等之十地:此說見於舊譯《華嚴經‧卷二十三以下》、新譯《華嚴經‧卷三十四以下、仁王般若經‧卷上》與《合部金光明經‧卷三》等。菩薩修行之過程,須經五十二位中之第四十一至第五十之位,即十地。菩薩初登此位之際,即生無漏智,見佛性,乃至成為聖者,長養佛智。並以其護育一切眾生,故此位亦稱地位、十聖。地位之菩薩稱為地上菩薩;登初地(初歡喜地)之菩薩稱為登地菩薩,初地以前之菩薩稱為地前菩薩,即指十住、十行、十迴向之地前三十心。據《十住毘婆沙論稱》,「地」意為住處,故十地又譯作十住。依新譯《華嚴經‧卷三十四》所舉者,十地之名稱如下:
《一》歡喜地,又作極喜地、喜地、悅豫地。
《二》離垢地,又作無垢地、淨地。
《三》發光地,又作明地、有光地、興光地。
《四》焰慧地,又作焰地、增曜地、暉曜地。
《五》難勝地,又作極難勝地。
《六》現前地,又作現在地、目見地、目前地。
《七》遠行地,又作深行地、深入地、深遠地、玄妙地。
《八》不動地。
《九》善慧地,又作善哉意地、善根地。
《十》法雲地,又作法雨地。
又《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賢聖覺觀品》有四十二賢聖之說,其中第三十一至第四十位,即相當於前述十地,順次為:
《一》鳩摩羅伽(逆流歡喜地),
《二》須阿伽一波(道流離垢地),
《三》須那迦(流照明地)
《四》須陀洹(觀明炎地)
《五》斯陀含(度障難勝地)
《六》阿那含(薄流現前地)
《七》阿羅漢(過三有遠行地)
《八》阿尼羅漢(變化生不動地)
《九》阿那訶(慧光妙善地)
《十》阿訶羅弗(明行足法雲地)
此外,梵文大事對十地亦另有異說。然十地之解釋固然不一,今據慧遠之《大乘義章‧卷十四》所釋:
《一》歡喜地,又作淨心地、聖地、無我地、證地、見地、堪忍地。即初為聖者,遂起大歡喜心之位。
《二》離垢地,又作具戒地、增上戒地。即捨離起誤心、破戒、煩惱垢等之覺位。
《三》明地,依禪定而得智慧之光,並修聞、思、修三慧,使真理漸明之覺位。
《四》炎地,捨離前三地之分別見解,以智慧火燒煩惱薪,因此而悟智慧之本。即依其覺所起之阿含光,如珠之光炎之位。
《五》難勝地,已得正智,難再超出之位。或謂已得出世間智,依自在之方便力救度難救眾生之位。
《六》現前地,聽聞般若波羅蜜,而現前生起大智之位。
《七》遠行地,又作方便具足地(無相方便地)、有行有開發無相住。即修無相行,心作用遠離世間之位。此位往上更無可求之菩提,往下更無被救之眾生,因此沈潛於無相寂滅之理,有不能修行之虞,此謂七地沈空之難。此時十方諸佛以七種法勸勵精進,再鼓起修行之勇氣,以進至第八地;此謂七勸。
《八》不動地,又作色自在地、決定地、無行無開發無相住、寂滅淨地。不斷生起無相之智慧,絕不為煩惱所動之覺位。
《九》善慧地,又作心自在地、決定行地、無礙住。菩薩以無礙力說法,完成利他行,即智慧之作用自在之覺位。
《十》法雲地,又作究竟地、最上住。得大法身、具自在力之覺位。
三、聲聞之十地:即聲聞修行之階位,分為十種,即:
《一》受三歸地,又作三歸行地。即入佛法受行三歸之位。
《二》信地,又作隨信行地。即外凡資糧位中之鈍根者。
《三》信法地,又作隨法行地。即資糧位中之利根者。
《四》內凡夫地,又作善凡夫地。即內凡加行四善根之位。
《五》學信戒地,又作學戒地。或指見道以上之信解者。
《六》八人地,又作第八人地。乃見道十五心之位,即須陀洹向。
《七》須陀洹地,即初果。
《八》斯陀含地,即第二果。
《九》阿那含地,即第三果。
《十》阿羅漢地,即第四果。《大乘同性經‧卷下、華嚴經孔目章‧卷三、釋淨土二藏義‧卷七》
四、辟支佛之十地:又作支佛十地、緣覺十地、獨覺十地。即辟支佛修行之階位,分為十種,即:
《一》昔行具足地,又作眾善資地、方便具足地。即於過去之四生百劫等修苦行之位。
《二》自覺甚深十二因緣地,又作自覺深緣起地。即不依師教而自覺十二因緣理之位。
《三》覺了四聖諦地,又作覺四聖諦地。即覺了四聖諦理之位。
《四》甚深利智地,又作勝深利智地。即起深智之位。
《五》八聖道地,又作八聖支道地。即修八正道之位。
《六》覺了法界虛空界眾生界地,又作知法界虛空界眾生界地、覺了法界等地。即覺了法界虛空界眾生界之相之位。
《七》證寂滅地,又作證滅地。即證寂滅涅槃之位。
《八》六通地,又作六通性地、通地。即證得漏盡等六通之位。
《九》徹祕密地,又作入微妙地、徹微密地。即通徹緣起微密之理之位。
《十》習氣漸薄地,又作習氣薄地。即斷習氣至漸漸微薄之位。《大乘同性經‧卷下、證契大乘經‧卷下、十住心論‧卷五》
五、佛之十地:即佛地之諸德,計有十種,即:
《一》甚深難知廣明智德地,又作最勝甚深難識毘富羅光明智作地。
《二》清淨身分威嚴不思議明德地,又作無垢身威莊嚴不思議光明作地。
《三》善明月幢寶相海藏地,又稱作妙光明月幢寶幟海藏地。
《四》精妙金光功德神通智德地,又作淨妙金光功德神通智作地。
《五》火輪威藏明德地,又作光明味場威藏照作地。
《六》虛空內清淨無垢焰光開相地,又作空中勝淨無垢持炬開敷作地。
《七》廣勝法界藏明界地,又作勝廣法界藏光明起地。
《八》最淨普覺智藏能淨無垢遍無礙智通地,又作最勝妙淨佛智藏光明遍照清淨諸障智通地。
《九》無邊億莊嚴迴向能照明地,又作無邊莊嚴俱胝願毘盧遮那光作地。
《十》毘盧遮那智海藏地,又作智海陪盧遮那地。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