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太阿﹞◎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三天主考〉

……吳國干將所鑄的寶劍。《史記‧卷六十九‧蘇秦傳》:「韓卒之劍戟皆出於冥山,棠谿,墨陽,合賻,鄧師,宛馮,龍淵,太阿,皆陸斷牛馬。」《秦‧李斯‧諫逐客書》:「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亦作「泰阿」。《越絕書》載:「楚王聞吳有干將,越有歐冶子,命風胡子往見之使作鐵劍,因成『龍淵』、『太阿』、『工布』鑄劍三枚。劍上皆有漫冶(水波紋)。」古人用劍插腰,可割可刺,抵禦匪寇與野獸。到了周代,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已成為主要短兵器,士類必有之佩備。連馮諼與漢初之韓信,雖貧至無食,也仍然隨身攜帶。著名的劍有干將、莫邪、龍泉、太阿、純鈞、湛盧等。

﹝太阿身佩乘纖離﹞◎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三天主考〉

……身佩太阿名劍,騎著名為纖離的良馬。本句語出《秦‧李斯‧諫逐客書》:「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官,而駿馬駃騠不實外;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後官、充下陳、娛心意、悅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於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譯義:現在陛下有崑崙山的美玉、隨侯珠、和氏璧,掛著明月珍珠,佩帶著太阿寶劍,乘坐的是纖離名馬,豎立的是飾有翠鳳羽毛的旗,架上是靈鼉的皮鼓。這些寶物,沒有一種是秦國生產,而陛下卻很喜歡它們,為什麼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國出產的才可用,那麼夜光寶玉就不能在秦廷裡作為裝飾。以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皿不能成為玩好之物。鄭、衛二地的美女不能充滿後宮,北方的良驥寶馬不能養在馬房中,江南的金錫、西蜀的顏料不能使用。如果所有裝飾後宮的姬妾、所有提供娛樂的事物都一定要產自秦國,那麼宛珠造的髮簪,各種形狀的珠玉耳環,山東阿地的白絹,和其他華麗的裝飾,都不能呈獻到陛下面前;而隨著時尚而打扮得端正漂亮、嬌艷動人的趙國美女,也不會在陛下身旁侍候。秦國的地道音樂是敲打瓦器、彈彈竹箏、拍拍大腿和嗚嗚呼呼地歌唱,它們聽來也很爽快;來自鄭、衛、桑間例如《照虞》、《武象》等樂曲,都是外國的音樂。如今陛下拋棄秦國地道敲擊瓦器的音樂,而偏好鄭、衛的音樂,不要秦箏而選擇《照虞》,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樣才快意、才好看。但是陛下對用人卻不是這樣,不問才能高低,不管為人是否可靠,凡不是秦國人便要離開,所有外來者都要驅逐。照這樣推論,陛下所看重的只是珠玉聲色,所輕視的卻是人民。這並非用來統一天下,征服諸侯的方法。

﹝太初﹞◎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亦作「泰初」,即「夏侯玄」。(二零九年至二五四年),字太初,是夏侯尚之子,夏侯霸之侄,曹爽姑姑的兒子,魏國大臣,有名望,儀表出眾。夏侯玄少時博學,才華出眾,尤其精通玄學,被譽為「四聰」之一,他和何晏等人開創魏晉玄學的先河,是早期的玄學領袖。在政治上,他提出「審官擇人」、「除重官」、「改服制」等制度,司馬懿認為「皆大善」。黃初六年(二二五年)夏侯玄承襲昌陵鄉侯。明帝即位,夏侯玄任散騎黃門侍郎,因司馬懿作梗,被貶為羽林監。曹芳即位,曹爽輔政(夏侯玄與曹爽是姑表兄弟),夏侯玄升中護軍,又任征西將軍,掌管雍州、涼州軍事。與曹爽一起謀劃了失敗的駱谷之役,大失人心。正始五年(二四四年),夏侯玄被剝奪兵權,入朝任大鴻臚,不久徙太常。嘉平六年(二五四年),中書令李豐、皇后之父光祿大夫張輯密謀殺司馬師,擁夏侯玄輔政,事泄,三人一起被殺,夷三族,其餘親戚流放于樂浪。二月庚戌日,夏侯玄臨斬東巿,顏色不變,舉動自若,時年四十六。妹妹夏侯徽,嫁給司馬師,於青龍二年(二三四年)被毒殺,二十四歲。夏侯玄在文學上頗有造詣,著有《樂毅論》,因後來為「書聖」王羲之所書寫而傳於天下。與何晏、王弼二人同屬當時社會所稱的「士派」。《隋書‧經籍志》載有《夏侯玄集‧三卷》,《唐書‧經籍志二卷》,已佚。今存有《時事信》、《答司馬宣王書》、《皇胤賦》、《樂毅論》等文,皆收載于《藝文類聚》。

﹝太姒﹞◎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生卒時間不可考),姒姓,出生在夏朝國王禹之後代有莘氏(今陝西省渭南市合陽縣東王鄉莘裏村)部落,另一說出生自杞國、繒國。商朝西歧諸侯西伯侯、後被諡為周文王的姬昌之正妃,周朝建立者周武王姬發之母。姬昌在郃陽地區渭水之濱遇到太姒,驚為天人,後知道太姒仁愛而明理,生活儉樸,姬昌決定迎娶太姒。因渭水無橋,姬昌決定于渭水造舟為梁,舟舟相連,成為浮橋,親迎太姒,場面盛大。入門之後,太姒仰慕長輩之德,效法太姜(周太王正妃)、太任(周王季正妃),旦夕勤勞,以進婦道。太姒尊號為「文母」,文王理外,文母治內。太姒與姬昌生下十名男丁,自少嚴謹教誨,使他們未做過壞事。她與周文王生下十子,次序為:長子伯邑考(姬考),次子武王發(姬發),三子管叔鮮(姬鮮),四子周公旦(姬旦),五子蔡叔度(姬度),六子曹叔振鐸(姬振鐸),七子成叔武(姬武),八子霍叔處(姬處),九子康叔封(姬封),十子季載(姬載)。她的兒子中,長子伯邑考比文王先死,其餘九子中唯有姬發、姬旦賢能,左右輔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姬發為太子,及文王駕崩而立姬發,是為武王。

﹝太昊﹞◎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十八羅漢  率四大天王‧聖訓‧注〉  

……帝號。即伏羲氏。《太平御覽‧卷七十八‧皇王部‧太昊庖犧氏》:「皇王世紀曰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蛇身人首,有聖德。」亦作「太皞」。

﹝太社﹞◎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葛武侯‧聖訓‧注〉

……古代天子為群姓祈福、報功而設立的祭祀土神、穀神的場所。《漢‧班固‧白虎通‧社稷》:「太社為天下報功,王社為京師報功。」

﹝太息﹞◎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濟公活佛‧聖訓‧注〉

……大聲嘆氣。《楚辭‧屈原‧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文明小史‧第四十六回》:「臨出門時,安紹山還把手一拱,說道:『前途努力,為國自愛!』說完這句句,掩面而入。勞航芥又不勝太息。」 

﹝太宰嚭﹞◎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宰嚭』條目。

﹝太素﹞◎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古代謂最原始的物質,引申為天地。在道家哲學中代表天地開闢前出現原始物質的宇宙狀態,與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並為先天五太,是無極過渡到天地誕生前的五個階段之一。《列子》將太素定義為質之始。張善淵認為:太素者,太始變而成形,形而有質,而未成體,是曰太素。太素,質之始而未成體者也。〈太素,是太始變化成形,有形然後有質,卻尚未成體。太素,就是質的起始而尚未成體的階段。〉

﹝太清﹞◎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

……道家三清之一,為道德天尊所居,其境在玉清、上清之上。泛指仙境。《抱朴子‧內篇‧雜應》:「上昇四十里,名為太清,太清之中,其氣甚剛,能勝人也。」《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卷四‧貶誤》:「予察君神靜有膽氣,將煩君一夕之勞。或藥成,相與期於太清也。」

﹝太清﹞◎六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亡靈結緣‧明明上帝駕前侍御者‧張肴〉

……天空。《後漢書‧卷四十九‧仲長統傳》:「敖翔太清,縱意容冶。」《唐‧孟浩然‧臨洞庭上張丞相詩》:「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亦作「太虛」、「泰清」。

﹝太華﹞◎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一陽帝君‧聖訓‧注〉

……亦作「太華山」。華山的別名。

﹝太虛﹞◎六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慈剛散仙  邱洪寬‧聖訓‧注〉

……天空。《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太虛遼廓而無閡,運自然之妙有。」亦作「太清」、「泰清」。

﹝太虛﹞◎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南極仙翁〉 

……原意指天空。此處喻指道之本體或玄關處。《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太虛遼廓而無閡,運自然之妙有。」亦作「太清」﹑「泰清」。

﹝太階﹞◎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雲悟茂猛‧聖訓‧注〉

……星名。即三臺。上臺、中臺、下臺各有二星,相比而斜上,似階梯狀,因而得名。《文選‧揚雄‧長楊賦》:「是以玉衡正而太階平。」亦可指宮殿、廟堂的臺階。《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於是乎乃歷夫太階以造其堂,俯仰顧眄東西周章。」

﹝太皓﹞◎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四配十哲‧聖訓‧注〉

……即「太皞」。傳說中古帝名。《楚辭‧遠遊》:「歷太皓以右轉兮,前飛廉以啟路。」亦可指「天」。《後漢書‧郎顗傳》:「陛下若欲除災昭祉,順天致和,宜察臣下尤酷害者,亟加斥黜,以安黎元,則太皓悅和,靁聲乃發。」《李賢‧注》:「太皓,天也。」

﹝太極﹞◎六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亡靈結緣‧明明上帝駕前侍御者‧張肴〉

……天地混沌未分以前,稱為「太極」。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易經‧繫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文選‧曹植‧七啟》:「夫太極之初,渾沌未分,萬物紛錯,與道俱隆。」

﹝太極之道  混沌未分  萬物紛錯  與道俱隆  有形必朽  有物必窮  茫茫天時  孰知其終﹞◎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語出《曹植‧七啟》:「夫太極之初,混沌未分,萬物紛錯,與道俱隆。蓋有形必朽,有迹必窮。茫茫元氣,誰知其終?」師尊將原文之「有迹必窮,茫茫元氣」改成「有物必窮,茫茫天時」外,其餘大致相同。意喻天地混沌未分以前,稱為「太極」,宇宙間的一切物類,即隨著天地間這股混沌未分之氣交織而生,跟著天地之運轉而逐漸成形,也隨著天地間的形成而逐漸興旺,這時候天地之萬物雖可成形成物,但所成之形與物,因無靈性的佇足,很容易毀滅與耗盡,無窮盡之天時,也因一切皆為混沌未明而不知其所終。

﹝太謙﹞◎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一陽帝君‧聖訓‧注〉

……過於謙遜。

﹝太皞﹞◎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十八羅漢  率四大天王‧聖訓‧注〉 

……帝號。即伏羲氏。《幼學瓊林‧卷首‧歷代帝王紀》:「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故風姓。有聖德,象日月之明,在位百五十年。」亦作「太昊」。

﹝太廟﹞◎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南極仙翁  率上中下八仙‧聖訓‧注〉

……天子為祭祀其祖先而興建的廟宇。《禮記‧月令》:「天子居明堂太廟。」《唐‧韓愈‧石鼓歌》:「薦諸太廟比郜鼎,光價豈止百倍過。」亦作「大廟」、「祖廟」。

﹝太羹﹞◎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葛武侯‧聖訓‧注〉

……大羹。《明‧何景明‧贈肖文彧號古峰序》:「摽支野鹿,貌之古矣;太羹元酒,文之古矣。」《清‧陳夢雷‧木癭瓢賦》:「調太羹而注黃流兮,薦馨香而攸宜。」

【月】

﹝月朗風清﹞◎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月色皎潔,微風清涼。形容夜色幽美宜人。《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三折》:「夜深人靜,月朗風清,是好天氣也呵!」亦作「風清月白」。

﹝月御﹞◎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十八羅漢  率四大天王‧聖訓‧注〉  

……傳說中為月駕車的神。《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纖阿為御」句下裴駰‧集解引漢書音義》:「纖阿,月御也。」亦稱為「纖阿」、「望舒」。

﹝月窟﹞◎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金童玉女‧聖訓‧注〉

……傳說月的歸宿處。《漢武帝內傳》:「仰上升絳庭,下游月窟阿。」

﹝月貌花容﹞◎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八仙‧聖訓‧注〉

……形容女子容貌美好。《西遊記‧第二十七回》:「好妖精,停下陰風,在那山凹裡,搖身一變,變做個月貌花容的女兒。」亦作「花容月貌」、「花容玉貌」、「花顏月貌」、「月貌花龐」。

﹝月貌花龐﹞◎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形容女子容貌美麗。亦借指美女。《元‧吳昌齡‧東坡夢‧第四折》:「正夜靜更長,對月貌花龐,飲玉液瓊漿。」《清‧洪昇‧長生殿‧第三十二齣》:「羞殺咱掩面悲傷,救不得月貌花龐。」亦作「花容月貌」。

﹝月裡姮〈嫦〉娥﹞◎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比喻風姿綽約的女子。《元‧曾瑞‧留鞋記‧第四折》:「有口難言,月裡嫦娥愛少年。」

﹝月榭﹞◎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賞月的台榭。《南朝梁‧沉約‧郊居賦》:「風臺累翼,月榭重栭。」《唐‧馮翊‧桂苑叢談•賞心亭》:「風亭月榭既已荒涼,花圃釣臺未愜深旨。」《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南山勝跡五》:「月巖,石壁削立,有隙如鏡,中秋蟾魄斜圓,清輝滿隙,若合璧然,其旁有月榭。」《清‧黃景仁‧感舊雜詩》:「風亭月榭記綢繆,夢裏聽歌醉裏愁。」

﹝月館﹞◎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館名。傳說舜時築於衡山之麓以望月,故名。《漢‧東方朔‧寶甕銘》:「寳雲生於露壇,祥風起於月館,望三壺如盈尺,視八鴻如縈帶。」《晉‧王嘉‧拾遺記•高辛》:「舜遷寳甕於衡山之上,故衡山之嶽有寳露壇。舜於壇下起月館,以望夕月……登月館以望四海三山,皆如聚米縈帶者矣。」

【水】

﹝水天一色﹞◎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四海龍王‧聖訓‧注〉

……形容水天相連同色,遼闊無邊。《唐‧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宋‧王質‧滿江紅‧生縠平鋪詞:「西江上,斗牛相射,水天一色。」《文明小史‧第二十四回》:「只見水連天,天連水,水天一色,四顧無邊。」

﹝水天長﹞◎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四海龍王〉

……同『水天一色』。形容水天相連同色,遼闊無邊。以『長』之字義表其浩瀚無邊。《唐‧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宋‧王質‧滿江紅‧生縠平鋪詞:「西江上,斗牛相射,水天一色。」《文明小史‧第二十四回》:「只見水連天,天連水,水天一色,四顧無邊。」

﹝水月撈針﹞◎六十六年三月十五日〈雲寶二童〉

……喻水底撈月,海底撈針之意。比喻白費力氣,徒勞無功。水底撈月,《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下》:「若要去葭灰黍粒中求元聲,卻如水底撈月,如何可得?」海底撈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一面點起民壯,分頭追捕,多應是海底撈針,那尋一個?」亦作大海撈針。亦可喻事物之空幻。語本佛典《智度論》:「解了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

﹝水月撈針泡影悲﹞◎六十六年三月十五日〈雲寶二童〉

……人生在世,汲汲營營所追求的,不管是名利或權勢,都是如波上沫般,只是一個瞬間即逝的假影而已,如同我們所看到的水中之月,或是想從大海中找出一根針一樣,都是很不切實際的。可悲的是,大數的人們卻樂此不疲,只知道追求那些根本是假的事物,卻忽略了真如本性的探索。

﹝水月撈針幻勿求﹞◎六十六年六月十五日〈道德天尊〉

……喻不要去追求那些幻景虛相與對靈性之開悟毫無助益的事物。人身難得今已得,不論過去累世累劫犯了少的罪孽,或者今生今世曾犯了多少無可饒恕的罪愆,須知地獄雖廣大而無量無邊,但抵不夠一個『悔』字。俗諺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要誠心懺悔,改過向善,即可立證佛果。每位眾生皆是佛子,皆為未來必可成就佛之法身者,今世或許因緣未臻圓滿,未能證入佛境,但或許下一世、或五世、或百世,遲早還是會成佛的。既然遲早都會成佛,為何還需要再浪費一世,或五世、百世的時間來達到成佛的目標呢?難道不擔心或許在某一世,因一念之不慎而墮無間地獄嗎?「水月撈針」一詞,民國六十六年農曆三月十五日春季大典時,雲寶二童亦曾於冠詩中提及:「水月撈針泡影悲」。故佛境法身之證得並非遙不可及,據佛之《十地論》所言:

()甚深難知廣明智德地,又作最勝甚深難識毘富羅光明智作地。

()清淨身分威嚴不思議明德地,又作無垢身威莊嚴不思議光明作地。

()善明月幢寶相海藏地,又稱作妙光明月幢寶幟海藏地。

()精妙金光功德神通智德地,又作淨妙金光功德神通智作地。

()火輪威藏明德地,又作光明味場威藏照作地。

()虛空內清淨無垢焰光開相地,又作空中勝淨無垢持炬開敷作地。

()廣勝法界藏明界地,又作勝廣法界藏光明起地。

()最淨普覺智藏能淨無垢遍無礙智通地,又作最勝妙淨佛智藏光明遍照清淨諸障智通地。

()無邊億莊嚴迴向能照明地,又作無邊莊嚴俱胝願毘盧遮那光作地。

()毘盧遮那智海藏地,又作智海陪盧遮那地。

《大乘同性經‧卷下》:「此地是如來十地名號,諸佛智慧不可具說。善丈夫!佛初地者,一切微細習氣除故,復一切法得自在故。第二地者,轉法輪故,說深法故。第三地者,說諸聲聞戒故,又復顯說三乘故。第四地者,說八萬四千法門故,又復降伏四種魔故。第五地者,如法降伏諸外道故,又復降伏傲慢及眾數故。第六地者,教示無量眾生六通中故,又復顯現六種大神通故。謂現無邊清淨佛剎功德莊嚴,顯現無邊菩薩大眾圍繞,顯現無邊廣大佛剎,顯現無邊佛剎自體,顯現無邊諸佛剎中從兜率天下託胎乃至法滅,示現無邊種種神通。第七地者,為諸菩薩如實說七菩提分無所有故,復無所著故。第八地者,授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四種記故。第九地者,為諸菩薩現善方便故。第十地者,為諸菩薩說一切諸法無所有故,復告令知一切諸法本來寂滅大涅槃故。」

※【讀道德天尊冠詩後感言】:

【道德天尊】冠詩:

佩劍峨冠杖外遊  壺中日月坎離修

垂簾吐霧情緣掃  盜氣煉丹舍利優

烏兔為朋碧落逛  丘軻結友黃泉走

白駒過隙童者易  水月撈針幻勿求

從「壺中日月坎離修」一句中,直接破題而直取其超凡入聖的次第境苑,次第是一種過程,是異常艱辛而難行的層次;離中虛,坎中滿,移滿填虛,以結聖丹,說來容易,要達此境界,非至誠與悟性相融者,實難成也。然而修行之諦,必有所源,必有其奧,故道德天尊先將「情緣」列為先除之障礙,再示以「白駒過隙」與「童者易」以喻天時緊急,時不我與之悲嘆,諭世人當悟其「當下」之蘊義,結尾再以「水中撈月」以喻世間之無常;人之一生,得與失之間,存在的並非是名利、權勢、財貨之得,那不過是「水中撈月」的景象,如同朝露,亦如夢幻;故得之諦者,在於失其當失之諦,屏除一切當棄之物,有餘者,謂之得也;失之諦者,在於捨其當捨之棄,捨其一切俗狀塵緣,心念可捨,有無可捨,虛實亦可捨,謂之失也。故修行之路,在於知其當得之諦,在於知其當失之棄。

 

…………〈待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昊子 的頭像
昊子

一貫道盤萬八年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