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設考場 驗考聖賢 唯爾諸真 心存是虔 不來考試 難以成仙 乾坤皆考 不分愚賢﹞◎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本段是天然師尊於冠詩後所寫之訓諭,原來「天設考場」是為了「驗考聖賢」之用,而此「考場」卻設在新竹地區,天下之大何處不能設考場,何獨唯新竹地區有此榮幸?從新竹地區聖訓特別艱深來看,上天會選擇設考場於新竹,令人恍然大悟,原來是用來「驗考聖賢」的,這是否意味著新竹地區即將有聖賢之輩以出,不得而知,然而新竹地區大典聖訓特別艱澀難懂,玄妙非凡,卻是不爭之事實;所以新竹地區「考機」特別無情與嚴厲,特別是「智慧考」與「顛倒考」,考得老前人不得不在自宅內偷燒聖訓,以免被政府單位查獲〈政府當時將一貫道列為邪教組織〉;再者,考得有名為「宏道長」的李姓某人,考到要「砍掉」同為道長的父親的頭,此人連自己母親重病,乃至於去逝都不屑奔喪的人;智慧不足,所以有「智慧考」;隳敗綱紀,所以有「顛倒考」;其實,一切的「考機」都是自己心念引起的,心裡有鬼,才會怕考,心裡有虧,才過不了關;如果仰不愧天,俯不怍地,不虧暗室,慎獨其身,有什麼好考的?若真考,又有什麼好怕的?學問若不足,努力勤學即可,上天自然沒有怪罪的道理;反倒是「德行」足不足,才是上天選聖拔賢的依據;皇天無親,唯德是輔,有德無德,不需要自我吹噓或妄自菲薄,如同三天主考所說的「是佛不須覓」,本來就是俱備明明德,可以達至善德能的自在佛,卻往往因一念之差,自陷深淵而萬古翻不了身,要怪誰呢?萬法本閑,唯人自鬧,只能怪自己吧!
其次,天然師尊談到「不來考試,難以成仙」一語,筆者有另一種思惟以供參考;很多修行者喜歡將「成仙成佛」當成目標或口號,佛本非佛,成佛又怎麼會是成佛呢?尤其佛家之修行者更是以「成佛」之目標當成修行的唯一,令人啼笑皆非。成佛既非成佛,一心唸佛焉可成佛乎?西方極樂世界是靠著「唸佛」就可以達到的嗎?如果「唸佛」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而去,那釋迦牟尼佛是否也是靠「唸佛」才成佛的呢?那釋迦牟尼佛是唸什麼佛成佛的呢?既然都已經是「無上正等正覺」了,還需要唸佛嗎?既然都已經是「圓滿鏡智」了,還需要以佛名來彰顯自己嗎?「佛者非佛也,是名佛」,佛不過是一個名相,《金剛經》有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亦云:「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亦云:「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一切相、一切法、連莊嚴佛土都是假的,都只是一個相的表法而已,執著這個相法,分別這個表法,還是一個凡夫罷了。不管是號稱善知識,或大德,或高僧,參不明悟不透「凡所有相,皆是虛幻」之語,一切的一切還是白搭了。同理,天然古佛所訓諭之「不來考試,難以成仙」一語,以俗諦來講,筆者可以接受;因為「天設考場」了,若不用心應試,可惜了這個良辰時機;這個以考試的成績來評論或判定「難以成仙」或「易以成仙」之訓示,當然是針對中下資質者而論,畢竟這種訓示,可以適當地配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因為民國六十年代左右,一般人所受的教育程度不高且不普及,況以當時之道親大都為鄉嫗老人居多,甚至連不識字者亦所在多有,以考試過關作為可以「成仙」之誘因,無非是在鼓勵人們多讀點聖賢教育的書籍,這是上天用心良苦的大慈悲心;再加上一般人對上天或神仙有莫名的畏懼心理因素,上天交待或者神仙囑咐之事,比較容易驅動人們在心靈建設,乃至於身體力行上面的原動力,我們看看三天主考對於考試內容不會或是不用心者,處以罰拜罰叩一事〈請參閱《天道春秋‧神人考試》一章〉,可以看出仙佛們還是大慈大悲的,是恨鐵不成鋼的,是有所期待的。接著以真諦來說,考試成績的高低與能否成仙成佛,是風馬牛不相干的事;書讀得多與德行的多寡,並非絕對的成正比。只不過是書得多點,或許能在知識與智慧上有所增益,能多多少少學習到聖賢者之所以能夠留傳千古,成就道德聖業等佳話的德行與功業,以茲作為修行途中有所依據或效法的對象;至於能否真正吸收到傳統道德與文化底蘊的真實義諦,將之用於修身、齊家,乃至於貢獻給社會、國家、眾生等,為人類謀最大的利益,為眾生找出真正解脫苦海之道,這才是真正的王道,才是顯現法身自如的佛性展現;如果這一世達不到普渡眾生、救渡眾靈的目標,下一世再來世間又何妨!世間眾生一日未渡盡,就發願永住世間又何妨!生生世世以渡化眾生為願,渡化一人則世間少一人在凡間受苦,渡化萬人則少了萬人在凡塵受難,這才是我一貫道道親應該有的共識與心願,至於能否成仙成佛,那根本不重要了。
※【讀天然古佛冠詩與冠詩後訓諭感言】:
天然古佛冠詩:
鸞輿朝辭御苑飛 暉光燦爛三千威
凡閣諸帝遙襟暢 龍殿群仙興逸摧
孔子大法茲何在 歐風美雨正襲隨
吾心坦蕩行大道 何畏將來天會虧
冠詩後訓諭:
天設考場 驗考聖賢 唯爾諸真 心存是虔 不來考試 難以成仙 乾坤皆考 不分愚賢
民國六十年農曆三月十五日三天主考臨壇訓諭說道:「無生老母,天然古佛,以及眾位仙佛,出了考題,要群賢答覆,已記分數,將考錄報知皇母與老師。吾三天主考領下皇母考試之職,遍地天涯海角,五湖四海,考驗諸真。」這是仙佛第一次透露出上天「出了考題」準備要「群賢答覆」的訊息;接著三天主考諭示,從民國六十一年六月開始,每個月的第四個星期日考試,至民國六十三年五月四日止,將展開為期兩年的「神人考試」;這段「神人考試」的種種測驗與匪夷所思的考題,筆者於《天道春秋》一書中,將之列在《春秋大義》一篇中之《曠古奇聞》一章裡,有興趣者請自行參閱,在此不多贅言。本次〈民國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師尊則訓諭「天設考場,驗考聖賢」一語,以師尊掌道盤之尊,在大典時刻鄭重宣示「天設考場」已經展開,仙佛或明示或暗示,無非告示世人,新竹天道師脈,將面臨或已面臨了嚴厲的考驗,而這個考驗的結果,則攸關天道師脈正朔的傳承與重整的契機。上天將此一訊息,隱藏在大典聖訓中的「非冠詩」部分,也就是說隱藏在「冠詩後」所訓諭的內文中,筆者不知有多少道親會注意到師尊諭示的這段內容,抑或只知道有內容但不明白師尊諭示的背後所隱藏的涵義;筆者以身為「護道長」的立場而言,「一貫道」既然敢號稱可以傳之「一萬零八百年」而不輟,敢自詡得「明師一指」即可「超三界永脫輪迴」,而且天然古佛亦有「萬國教主」之名號,既然敢號稱「萬國教主」、得「明師一指」可以「超三界永脫輪迴」等口號,則必然有其超越其他宗教的哲學思想、玄妙心法與對世間眾生利益的不可取代性等,而且在「普及度」以及「認同度」上,也必然有其他宗教所不及或無法達到的境界,也就是天地間唯一且至高無上,更有超越佛教「無上正等正覺」之「無有可比其覺」的境界;換言之,如果一貫道的教義遠不如其他宗教的教義,那一貫道則沒有必要也無存在世間的價值,也就正如前述所言「一貫心法」之「無有可比其覺」境界,若無法凌駕於佛法「無上正等正覺」之上的辯法論證之際,那人們信仰佛教即可,又何必信仰一貫道?同樣道理,「普及度」與「認同度」若無法及於世間各角落,或教義的思想來源過於籠統浮濫,或傳法內涵落於空洞闕如,甚或淪於粗淺道德的教化與宣揚,乃至於天馬行空的理論與口號,比之於耶教擁有世間人口四分之一的信眾而言,「普及度」與「認同度」均不如耶教,那信奉耶教以博愛世人,可以行滿天下於慈善事業與文教事業的傳播與付出作為終生志業,似乎也是一種很好的信仰選擇,那麼一貫道的存在價值則變成可有可無,於世間的生存空間自然而然就被擠壓,終至完全滅絕。
一貫道的信徒雖然號稱遍佈五大洲,若仍提不出可以生存萬八年的理論基礎,並經得起各家各派在思惟辯證的考核與印證,一貫道在世間確確實實沒有主導發言的權力,甚至連談「修行」都沒有可以立足的一席之地;光靠歌頌老前人與點傳師的豐功偉業,或者靠一般淺顯的道理宣揚,或者是以為吃素、辦道、渡人就自以為是修行等等,依此以往,一貫道的永續生存還是岌岌可危的;以儒釋道三家為例,每一家都有別於他家的心法綱要,雖然一貫道以五教合一〈或三教合一〉作為自己的教義,然而那畢竟還是他教經過數千年來的論證與辯證而來,是經過歲月的艱苦磨練與不斷地考驗印證所得,是可以造就聖者以及諸佛菩薩等大成就與大圓滿的法要旨義,一貫道沒有理由更沒立場以他人經過數千年的成就,當成撿現成的成為自家成就,不要以五教合一之名稱,以為五教之教義盡為我之教義,這不就是一貫道為世人所垢病謾罵的主要因素嗎?當然,研究與學習是值得鼓勵與讚許的,若是自詡一貫道必然高於其他宗教,除非拿得出能夠超越其他宗教的法義法統與論證辯證思惟,不然還是得虛心學習其他宗教傳之數千年的法要旨義。
一貫道法脈從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傳承而來,其中紅陽期之佛門亦曾是法脈主流與正朔的繼承者,亦曾一肩挑起普渡眾生的重責大任。現今末期白陽道盤雖應運而起,並不意味著佛門之教義就此廢棄不用,須知佛教自釋佛涅槃以來三千多年〈一說二千多年〉,期間數不清多少聖者如諸佛菩薩等的大成就者,歷代以來都不曾斷絕過,不容藐視與輕蔑,更不容自以為是地愩高而自炫自媒,別忘了佛門數千年來出現了多少千佛萬祖,再反觀白陽道盤有多少成佛作祖的?因此,儒家應運是時勢所趨,是上天對於末劫時期不得不然的舉措,是天下即將大亂,乃至浩劫頻仍時的最佳特效藥,尤其現在正是歐風美雨不斷侵襲的時代,綱紀紊亂,倫常隳敗,君不見:在朝上位如君者,貪贓枉法,破壞法紀而身陷囹圄嗎?君之如此,國豈能不亂?下位如臣者豈能不效法之?就連天道內也有以舉「大義滅親」為號召之宏道長人物,令人唏噓與不忍;唏噓於世道何以衰敗頹廢至此?不忍於人心之何以殘忍至此?這不就是名副其實的五濁惡世嗎?所以,不必剃度出家進廟,不必遠離紅塵,在家即可修行,所以道傳火宅,就是希望從每一個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開始,能以綱常倫理之實踐為首務,從根救起;從人性最基本的德能,從頭紮根;繼而推廣至社會、國家、全世界,因此儒家之思想與仁道應運而起,而這綱常倫理的實踐度,家庭的成效會比寺廟的成效來得更扎實和徹底。既然上天要救眾生,當然得從最基本的人性先救起,而最基本的人性則是孝道的實踐。百善孝為先,一個知道行孝的人,一個落實孝道的人,其心必善,其念必善,其言必善,其行必善;須知,德行是由善心、善念、善言、善行所累積而成的,既然一切皆善,其德行自然而然轉化為德能,因此毋庸置疑,其德能所能發揮的正面能量,必將轉化為教化人心最有影響力的能量,這就是教化訓俗的真實義;而教化訓俗的作用,就是在挽救已頹敗的道德文化,亦是用來對抗歐風美雨的侵襲,所以師尊在冠詩中才會感嘆地寫下:「孔子大法茲何在,歐風美雨正襲隨」一語;明白了師尊題詩的來龍去脈後,自然能感受天然師尊的無奈與期待;無奈於儒家傳統文化與道德的衰落敗壞,令人潸然淚下,唏噓而泣;再期待於眾徒弟能「坦蕩」於「行大道」之間,令人奮袂而起,大志沖天。每次參研聖訓,總是在不知不覺當中淚灑案前,雖然清楚而明白上天的慈悲與苦心,卻礙於自身之智慧不足,加上才德闕如,不足以發揮救世渡眾的能力;冀望我天道諸道親,能眾志成城,共襄聖業;一個人的能力畢竟有限,如果能有百人千人乃至萬人,都能如筆者般四十年來始終如一,堅定卓絕,以眾生為念,以渡世為懷,那麼天道幸矣,眾生幸矣。
※試題一偈以對舉【天然古佛】所題冠詩:
天然古佛冠詩:
鸞輿朝辭御苑飛 暉光燦爛三千威
凡閣諸帝遙襟暢 龍殿群仙興逸摧
孔子大法茲何在 歐風美雨正襲隨
吾心坦蕩行大道 何畏將來天會虧
筆者對舉:
暮齒慚消浮俗行 壯發流年昏曉敬
忠讜情性惓惓心 尚志達觀辯決明
澆暮凋殘丕業立 席珍薦酒論德刑
筆參造化振木鐸 抽毫揮袖九鼎情
﹝天朝﹞◎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舊時對朝廷的尊稱。《宋史‧卷四七八‧列國世家一‧南唐李景傳》:「唯堅臣節,上奉天朝。」《三國演義‧第四十回》:「此人可使面君,教見天朝氣象。」
﹝天廄﹞◎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星名。天廄十星,環成圓形,在東壁北,主天子馬坊、廄苑之官也。《宋‧劉子翬‧汴京紀事詩二十首之十五》:「天廄龍媒十萬蹄,春池蹴踏浪花飛。」
﹝天然止水清﹞◎七十年八月十五日〈關聖帝君〉
……此句承接上一句「道本見分明」之續義;天然聖道道務,從此以後將如水之清,雜穢盡除。
﹝天然冠三界﹞◎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彌勒祖師〉
……見『萬教混同歸 天然冠三界』條目。
﹝天然浩博化順天﹞◎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天然心法浩瀚無涯,蘊義玄妙如汪洋般,深不可測,奧不可揣,此乃順天應時而來;天然聖業的傳承是永續不絕的,因為所傳承的就是正法正道,亦是仁道與王道,是可以征服天下的至公至理之道;所重者,培德畜仁以自修,以茲德風能偃,天下從風;所言者,聖賢之道以揚世,以茲利他無際,大慈同體;所渡者,世迷愚漢以轉輪,以茲導邪入正,同化善世。
﹝天然誕萬年﹞◎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彌勒祖師〉
……天然正道大放異彩達萬年之久。誕,大也。
﹝天然獨千古﹞◎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南海古佛〉
……天然聖道,千古獨有獨尊。千古,比喻時代悠遠。《唐‧盧照鄰‧石鏡寺詩》:「銖衣千古佛,寶月兩重圓。」《唐‧蘇頲‧夷齊四皓優劣論》:「激清一時,流譽千古。」
﹝天然無畏﹞◎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月慧菩薩〉
……以大無畏之精神宏揚天然聖道。無畏,沒有畏懼。《禮記‧表記》:「無欲而好仁者,無畏而惡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一百五十讚佛頌》:「無畏功德中,斯但顯少分。」
﹝天然應數運 聖道化生來﹞◎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南海古佛〉
……本句承前一段「宿賦玲瓏性,清虛絕塵埃」之續義;因此天道道統的傳承,就是順應天運與世運而來,此千古聖業之絕學,將會在天然師尊所領導的白陽道盤裡,得以淋漓盡致的發輝。
﹝天然奠宗﹞◎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見『謀建聖業 政協陰陽 道運之昌 天然奠宗』條目。
﹝天然聖道﹞◎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本句話在這次大典上出現第二次,第一次是出現在「諸天神聖」的冠詩當中,現在上帝親自為「天然聖道」正名,同時闡明「天然聖道」之真締。
應數化劫,澤被群倫,歸為天下。太極一理,一闢一闊;無極之道,一往一來;乾爻四德,陰騭降懷;洪範五行,稟懿人才。元時為春,動靜屈伸,視行為木,萬物始育。亨時為夏,寂感化裁,言行為火,鼓舞推遞。利時為秋,知覺感應,聽行為金,肅殺釀災。貞時為冬,應運哲謀,貌行為水,陽生飛灰。謀建聖業,政協陰陽,道運之昌,天然奠宗。
﹝天然聖道傳四方 普作慈舟作棟樑﹞◎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諸天神聖〉
……天然聖道將傳之於天下各處,所有道親要在這千載難逢的時機,各立其功,建其德業,以慈悲救度眾生之志,助眾生得以出離生死苦海,此方為天道之棟樑。
﹝天然數運﹞◎七十七年八月十五日〈三天主考〉
……本次聖訓所談的都與『運數』有關,三天主考言『天然數運』,南海古佛說『天然運數』,南極仙翁說『天數』,一陽帝君談的亦是『運數』。其實說的都是同樣的一件事,那就是『天道的運數』。天道自師尊歸空以來,至今年為止,整整四十一週年。這四十一年當中,道盤亂紛紛,從『師母金線道』的背叛師尊而另立師尊師母同掌道盤之謬論開始,其中又有所謂的白陽三祖亦出現在道場裡,亦有假冒祖師、古佛者,更荒謬的,在天然正道正脈裡,竟也有人自稱為南海古佛與關聖帝君轉世,還聲稱三天主考、純陽帝君要當她的兒子的也有。咄!天命豈能當兒戲,天道之所以為貴,在於道真、理真、天命真。點傳師的天命職責在代理師尊行事,一言一行,差錯不得,己渡方能渡眾,尤其是身擔領導之點傳師,於天意一無所悟,一事無成。而且天道還須流傳延續一萬零八百年,時間還很長,這時候「稱佛作祖」,會不會太囂張了點?會不會太早了點?會不會太急躁了點?天道還有一萬零八百年要傳續,這時候「成佛」而去,那三曹普渡怎麼辦?九六原靈怎麼渡?甚至於有道場連四季大典都不辦了,以他們說的才算,想辦才辦,不想辦就不辦,上天所說的不算。咄!此輩者,難道不畏天律嗎?
﹝天象﹞◎七十年八月十五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天空變化的現象,古人用來占卜吉凶。《三國演義‧第七回》:「某夜觀天象,見一將星欲墜。以分野度之,當應在孫堅。」
﹝天意使然﹞◎七十二年十月十六日〈南海古佛〉
……見『天道道考 天意使然』條目。
﹝天意相感 道業必昌﹞◎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謂能上探天心,上體天意者,必能得悟天恩之浩翰無邊,明白天威森嚴莫之能攖,並能與天意感而遂通者,其道業必昌。
﹝天祿﹞◎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天所授與的祿位。指帝位。《尚書‧大禹謨》:「四海困窮,天祿永終。」《五代史平話‧周史‧卷下》:「雨日大寒,朕於宮中食珍饈,深愧無功於民,而坐享天祿。」
﹝天鼓﹞◎七十年八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一種道家的修養法。以兩掌掩兩耳,食指中指擊腦後,即為鳴天鼓。以指扣齒曰鳴天磬。《類說》:「學道須鳴天鼓以召眾神。」
﹝天慈﹞◎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三官大帝‧聖訓‧注〉
……皇帝的慈愛。《晉書‧紀瞻傳》:「今以天慈,使官曠事滯。」《北周‧庾信‧為杞公讓宗師驃騎表》:「天慈無濫,私願獲從。」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