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三劃】

【巳】

﹝巳日﹞◎七十七年八月十五日〈 關聖帝 君‧聖訓‧注〉

……見『革動正邪』條目。

【已】

﹝已矣﹞◎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雲悟茂猛‧聖訓‧注〉

……表示絕望的語詞,有罷了、算了的意思。《楚辭‧屈原‧離騷》:「已矣哉!國無人莫我知兮。」《晉‧陶潛‧歸去來兮辭》:「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

【寸】

﹝寸進﹞◎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微小的進步。

【弋】

﹝弋釣﹞◎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射鳥釣魚。《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抱琴行吟,弋釣草野,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動。二不堪也。」《晉‧石崇‧思歸引序》:「出則以遊目弋釣為事,入則有琴書之娛。」《唐‧元稹‧惠公禪居表》:「故閭里相化,恥為弋釣。」

【叉】

﹝叉牙﹞◎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缺齒。

【孑】

﹝孑孑﹞◎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特出的樣子。《詩經‧鄘風‧干旄》:「孑孑干旄,在浚之郊。」

﹝孑遺﹞◎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孫臏真人‧聖訓‧注〉

……殘留、獨存。《詩經‧大雅‧雲漢》:「周餘黎民,靡有孑遺。」《清史稿‧卷一二○‧食貨志一》:「四川經張獻忠之亂,孑遺者百無一二,耕種皆三江、湖廣流寓之人。」

【弓】

﹝弓背﹞◎七十年八月十五日〈南極仙翁〉

……同『駝背』。彎著背。

﹝弓繳﹞◎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弓和箭。繳,繫著生絲繩的箭。《孟子‧告子上》:「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于】

﹝于飛﹞◎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本指鳥類比翼偕飛。語出《詩經‧大雅‧卷阿》:「鳳皇于飛,翽翽其羽。」後比喻夫婦和合。《左傳‧莊公二十二年》:「鳳皇于飛,和鳴鏘鏘。」《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三》:「今日謹同令愛,到此拜訪,伏望察其深情,饒恕罪責,恩賜諧老之歡,永遂于飛之願!」

﹝于境一緣  實無所緣  其行廣大  無相無礙  無量無邊  永證菩提﹞◎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天然古佛〉

……本段師尊引用《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第七十‧十定品‧第二十七之四》:「於諸佛法,究竟無礙,恆以方便,住佛菩提功德行中而得出生,具菩薩智,為菩薩首。一切諸佛,共首護念,得佛威神,成佛法身,念力難思。于〈於〉境一緣,而無所緣,其行廣大,無相無礙,等於法界,無量無邊,所證菩提,猶如虛空,無有邊際,無所縛著,於諸世間,普作饒益。一切智海,善根所流,悉能通達,無量境界,已善成就,清淨施法,住菩薩心,淨菩薩種,能隨順生,諸佛菩提。於諸佛法,皆得善巧,具微妙行,成堅固力。」中之一段,來作為師尊百年壽誕的最後結語。師尊之百年壽誕,是

一個階段,更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歷史記錄。因此在作為結尾文章之用意上,絕對有其代表性之意義。如果在字義上作解釋,那是失之於真,非師尊之本意。然天道聖訓,萬古流芳,億載馨慶。筆者才疏學淺,慧性駑鈍,且人微言輕,位卑德薄,恐漏一而失萬。聖訓之精義,乃蘊含天道之精髓,成聖成佛之根本處。千佛萬聖,數十年來,殫精竭慮,批示訓文。其之詩也,意境深遂,絕妙好詞,辭藻俊秀,品彙道圖,智海慧岳,風光旖旎,美不勝收。常自忖;余何德何能,能終吾一生,浸淫其中,逍遙自在。惜筆者天性駑鈍,慧性昏昧,覺性如石,根性薄淺,於詩義一知半解,只能望文而生義,雖依義卻未盡了義,能順理卻未盡章句,難稍解天意與師意於萬一,思之愧哉!是以若有謬於解義處,望我天道中精通儒、釋、道之賢者,有以教我助我、訓我斥我。更冀望師尊能因愚徒之無能昏昧,慧性愚鈍,有以諒之。是為幸!

天然聖業,龍鳴鳳棲,藪澤蟄伏,弼亮道圖,以昭事天地之功。師德浩瀚,聿懷恩澤,軼古聖之遐跡兮,躡天地以高蹤;觀乾圖之休徵兮,載坤寧以厚澤;立不刊之遺典兮,以正一家之言播;成一門之神器兮,以驅一脈之法跡。是以天然聖道,萬世開第聖賢之衢,車書天下之制,密邇道途,運流罔極,以敷訓於當代,以播序於無窮,爰正承之位,含沖葆合,度物軌則,承天景命,累洽重熙;天然正朔之美,正當其運,承先哲之休烈,夙夜栗栗,佇中衢而續萬流,引萬古而繼往聖,奉率前規,敷揚聖風,顧茲守器之重,共日月而長存;蹈聖哲德慧之跡,並天地而久大矣。

藏海如瀚,皆是智慧根,隨手拈來,皆得受用之。深者見深,淺者見淺。悟者見性而覺,迷者見性而著。覺性之根,俯拾皆是。行住坐臥,無一不在。一念生,萬緣起,一念滅,萬緣寂。緣起緣滅,歸於一念。隨緣性空,性空隨緣,緣起而境生,境隨心轉,心轉則差別之心萌矣。差別乃緣起之所生,緣起乃境業之所源,緣境本空,皆因差別之念而住其心,心有所住則無明起,妄念不斷,善惡不分。妄起則境業隨身,故現一切眾生相,覺性閽昧,萬緣住心,境業囿身,法身染塵,真如難現。故經云:「於境一緣,實無所緣,其行廣大,無相無礙,無量無邊。」境業不隨緣起而生,則無所緣,緣不住心,境業則不存,不起境緣別,則無相亦無礙,無量亦無邊。故:

境緣無所分,無上亦無下,只在一念間,念念是彌陀。

境緣無所別,無大亦無小,不住念頭心,真如躲閻羅。

境緣無所境,無相亦無礙,覺性圓滿中,法身化慈舵。

境緣無所緣,無量亦無邊,三界十方遊,敲我佛金鐸。

是故一切智海,皆善根所流,善根乃宿世所植,宿植善根者,其行廣大無邊,其智無相無礙,通幽明而不昧,貫穹蒼而不滯,三界十方,悉能通達。無量境界,不可思議。是故智慧乃菩薩種根,永住菩薩心,覺性可證。覺性圓明,此乃佛之菩提也。

【刃】

﹝刃莫畢屠﹞◎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刀刃不因屠宰之後而變鈍,喻唐朝在完成統一後,武器還完好無缺。

﹝刃發如新﹞◎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經常保持像新磨出來的銳利刀鋒。《莊子•養生主》:「庖丁向梁惠王說:『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巾】

﹝巾車﹞◎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彌勒祖師‧聖訓‧注〉

……張設帷幔的車子。《文選‧陶淵明‧歸去來辭》:「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

﹝巾幗﹞◎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靜修院‧辦事員‧鍾銀妹〉

……古代婦女用以覆髮的頭巾和髮飾。《新唐書‧卷二二○‧東夷傳‧高麗傳》:「庶人衣褐,戴弁。女子首巾幗。」《三國演義‧第一○三回》:「孔明乃取巾幗并婦人縞素之服,盛於大盒之內,修書一封,遣人送至魏寨。」後用巾幗代稱女子。《聊齋志異‧卷二‧巧娘》:「此丈夫而巾幗者,何畏之?」《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你看!他不過是個巾幗,還曉得看詩。怎有個鶯脰湖大會大作詩的呢?」

【丈】

﹝丈人﹞◎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長輩。這句話就是說:漢朝的皇室是我的老丈人家。漢代對邊疆民族政權實行和親政策,把宗室女兒以公主的名義嫁給匈奴或其他民族的國王,所以對這些人說漢天子是他們的老丈人家。

﹝丈人﹞◎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長老或老成的人。《論語‧微子》:「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

﹝丈夫﹞◎六十六年六月十五日〈雲寶二童‧聖訓‧注〉

……英武有志節的男子。《文選‧曹植‧贈白馬王彪詩》:「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三國演義‧第三回》:「吾堂堂丈夫,安肯為汝子乎!」

【夕】

﹝夕陰﹞◎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金童玉女‧聖訓‧注〉

……太陽西落,天空變暗。《元‧廼賢‧賦環波亭送楊校勘歸豫章詩》:「天空夕陰斂,川回游鱗躍。」

﹝夕陽西下水東流﹞◎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靜修院‧辦事員‧鍾銀妹〉

……見『寒來暑往春復秋  夕陽西下水東流』條目。

﹝夕寐宵興﹞◎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南極壽星‧聖訓‧注〉

……晚睡早起。形容勤奮不息。《南史•宋紀上•武帝》:「是故夕寐宵興,搜獎忠烈;潛構崎嶇,遇上履虎;乘機奮發,義不圖全。」亦作「夙興夜寐」。

﹝夕霏﹞◎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純陽帝君‧聖訓‧注〉

……傍晚的霧靄。《南朝宋‧謝靈運‧石壁精舍還湖中作詩》:「林壑斂暝色,雲霞收夕霏。」《宋‧秦觀‧泗州東城晚望詩》:「渺渺孤城白水環,舳艫人語夕霏間。」

【工】

﹝工女﹞◎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萬仙菩薩‧聖訓‧注〉

……舊稱從事養蠶、紡織、縫紉等工作的女子。《唐‧杜牧‧阿房宮賦》:「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

﹝工正﹞◎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掌理百工的官吏。《左傳‧宣公四年》:「子越為司馬,蒍〈ㄨㄟˇ〉賈為工正。」

﹝工布﹞◎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太阿』條目。

﹝工巧﹞◎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有巧思的工藝之才。《韓詩外傳‧卷三》:「忠易為禮,誠易為辭,賢人易為民,工巧易為材。」

【川】

﹝川芎﹞◎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萬教聖人‧聖訓‧注〉

……見『芎藭』條目。

﹝川柳﹞◎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純陽帝君‧聖訓‧注〉

……見『水楊』條目。

﹝川渟嶽峙﹞◎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見『岳峙淵亭』條目。

﹝川蜀﹞◎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雲悟茂猛‧聖訓‧注〉

……指四川省 。古為蜀國之地,故稱。《宋史‧選舉志六》:「方今國家之兵,東至淮海,西至川蜀,殆百餘萬。」《元史‧兵志一》:「及世祖即位,平川蜀,下荊襄,繼命大將帥師渡江,盡取南宋之地。」

﹝川澤﹞◎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河川與湖泊。泛指湖、海、江、河等水流聚集的地方。《文選‧曹植‧贈丁儀詩》:「朝雲不歸山,霖雨成川澤。」

【兀】

﹝兀﹞◎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萬仙菩薩‧聖訓‧注〉

……山高而上平。這裏形容山上樹木已被砍伐淨盡。《唐‧杜牧‧阿房宮賦》:「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兀兀﹞◎七十年八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勞苦不息的樣子。《唐‧韓愈‧進學解》:「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音 ㄨˋ ㄨˋ

﹝兀坐﹞◎六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亡靈結緣‧明明上帝駕前侍御者‧張肴〉

……獨自端坐不動。《宋‧蘇軾‧客位假寐詩》:「謁入不得去,兀坐如枯株。」《聊齋志異‧卷二‧林四娘》:「清夜兀坐,得勿寂耶?」

﹝兀那﹞◎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那、那個。《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一折》:「兀那彈琵琶的是那位娘娘?聖駕到來,急忙迎接者。」《水滸傳‧第四回》:「兀那漢子,你那桶裡甚麼東西?」

﹝兀傲﹞◎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關聖帝君〉

……倔強而不隨俗。《晉‧陶淵明‧飲酒詩二十首之十三》:「規規一何愚?兀傲差若潁。」

【尸】

﹝尸位素餐﹞◎六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慈剛散仙  邱洪寬‧聖訓‧注〉

……見『竊位素餐』條目。

﹝尸官﹞◎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猶尸位。空占著職位而不做事的官。《漢書‧卷九十七‧孝成許皇后傳》:「洿穢不修,曠職尸官。」

﹝尸祝﹞◎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月慧菩薩‧聖訓‧注〉

……祭祀時主讀祝文的人。或作「屍祝」。

﹝尸羅﹞◎五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文殊菩薩‧聖訓‧注〉

……行為、習慣、性格、道德、虔敬等諸義。為六波羅蜜中之「戒行」,乃佛陀所制定,令佛弟子受持,以為防過止惡之用。其語意,除上舉之外,據《雜阿毘曇心論‧卷十》載,另有:修習、正順、三昧、清涼、安眠等義。《大毘婆沙論‧卷四十四》則舉出:清涼、安眠、數習、得定、隧嶝、嚴具、明鏡、階陛、增上、頭首等十義。就「清涼」一義而言,蓋身、口、意三業之罪能使修行者焚燒熱惱,戒則能止息熱惱,令得安適,故稱清涼。此外,其他經論亦有異解,然大抵皆以防過止惡為其本義。《大智度論‧卷十三》:「尸羅,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羅。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羅。」《阿毘達磨俱舍論‧卷十四》:「能平險業,故名尸羅,訓釋詞者,謂清涼故,如伽他言,受持戒樂,身無熱惱,故名尸羅。」

﹝尸魔﹞◎七十七年八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屍鬼厲魔。尸,死人的軀體。同「屍」。《左傳‧成公二年》:「襄老死於邲,不獲其尸。」《文選‧劉孝標‧辯命論》:「至乃伍員浮尸於江流三閭,沉骸於湘渚。」魔,佛教指修道的障害、破壞者。如:「魔由心生」。《妙法蓮華經‧卷二》:「我墮疑網故,謂是魔所為。」

【才】

﹝才子佳人﹞◎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才華出眾的男子和品貌不凡的女子。《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五齣》:「才子佳人,難得聚會。你們一對兒,吃個交心酒何如?」《儒林外史‧第十一回》:「此番招贅進蘧公孫來,門戶又相稱,才貌又相當,真個是才子佳人,一雙兩好。」亦作「佳人才子」。

﹝才名﹞◎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諸葛武侯‧聖訓‧注〉

……因才學出眾而有名氣。《隋書‧卷五十七‧薛道衡傳》:「其後才名益顯,齊司州牧、彭城王浟引為兵曹從事。」《三國演義‧第二十二回》:「琳字孔璋,素有才名;靈帝時為主簿。」

﹝才性﹞◎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八仙‧聖訓‧注〉

……才性人的才能和稟性。

﹝才茂﹞◎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萬仙菩薩〉

……「才情並茂」之簡稱。喻天資與才華兼備。才情,天資、才華。《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人問劉尹:『玄度定稱所聞不?』劉曰:『才情過於所聞。』」《文明小史‧第二十五回》:「怪不得人家說我少爺才情好,原來兩漢演義那部書都記得這般熟。」 

﹝才為世出﹞◎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才能是為了匡濟當代而生的。《文選•丘遲•與陳伯之書》:「將軍勇冠三軍,才為世出。」

﹝才高八斗﹞◎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五教聖人‧聖訓‧注〉

……比喻才學極高。《宋‧張景‧飛丸記‧第二十二齣》:「我味此詞,描情寫意,宛然在目,不讓長門洛神。聞得前日易生,他才高八斗,想必是他。」

﹝才捷﹞◎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高才捷足」之意。才能高超,行動敏捷。《紅樓夢‧第三十七回》:「有力量者,十二首都作也可;不能的,一首不成也可。高才捷足者為尊。」亦作「高材疾足」。

﹝才術﹞◎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純陽帝君‧聖訓‧注〉

……才學。《後漢書‧班固傳》:「固自以二世才術,位不過郎,感東方朔、楊雄自論,以不遭蘇、張、范、蔡之時,作《賓戲》以自通焉。」《宋‧林逋‧舒城僧舍呈贈李仲宣文學詩》:「莫為無辜惜才術,聖明求治正焦勞。」《明‧方孝孺‧送解元振先生還廬陵序》:「今世學古之士,藝能才術如元振者,雖不多見,然不可謂果無其人也。」

﹝才絕﹞◎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孫臏真人〉

……才藝與絕色。

﹝才業﹞◎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三官大帝‧聖訓‧注〉

……才學。《宋‧王禹偁‧與馮伉書》:「雖某之名位才業,望忠州,贊皇也遠矣,而閤下讀書為文,立身行事,豈不知吉甫、僧孺之為人乎?」《宋‧蘇舜欽‧維舟野步呈子履》詩》:「古人負才業,未必為世用,吾儕性疎拙,擯棄安足痛。」

﹝才蓋﹞◎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太白仙君〉

……「蓋世之才」之簡稱;獨步當世的才識。《明‧方孝孺‧深謀論》:「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負蓋世之才,其於治亂存亡之幾,思之詳而備之審矣。」

﹝才藻﹞◎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葛武侯‧聖訓‧注〉

……才華文采。《宋書‧卷五十二‧王誕傳》:「誕少有才藻,晉孝武帝崩,從叔尚書令珣為哀策文。」

﹝才譽﹞◎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有文才的聲譽。《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三》:「鉛山蔡清容太史,自以弱冠受金檜門尚書德瑛之知,才譽大起。」

 

…………〈待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昊子 的頭像
昊子

一貫道盤萬八年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