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比象﹞◎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大成至聖‧聖訓‧注〉
……比擬象徵。車服器械的五種色彩,是用來比擬天地四方的。《左傳‧桓公二年》:「五色比象,昭其物也。」《杜預‧注》:「車服器械之有五色,皆以比象天地四方,以示器物不虛設。」《國語•周語中》:「服物昭庸,采飾顯明,文章比象。」《韋昭注》:「比象,比文以象山龍華蟲之屬也。」《漢‧張衡‧西京賦》:「思比象於紫微,恨阿房之不可廬。」
﹝五色祥麟步天衢﹞◎七十年八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見『夜半子 不必更拈言外句 山前自有綠常在 五色祥麟步天衢 飄然亦如斯』條目。
﹝五位﹞◎五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佛院茶使‧羅國綱〉
……見『四緣』條目。
﹝五車﹞◎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五教聖人〉
……形容書多。《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後比喻博學。《唐‧王維‧晚春嚴少尹與諸公見過詩》:「松菊荒三逕,圖書共五車。」《宋‧樂雷發‧烏烏歌》:「莫讀書!莫讀書!惠施五車今何如?」
﹝五采﹞◎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四大天王‧聖訓‧注〉
……本指黃、赤、白、黑、青五種顏色。後泛指多種顏色。《書經‧益稷》:「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山海經‧中山經》:「祈酒太牢祠,嬰用圭璧十五,五采惠之。」亦作「五彩」。
﹝五伯﹞◎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孟子亞聖‧聖訓‧注〉
……見『五霸』條目。
﹝五兵﹞◎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西方教主‧聖訓‧注〉
……泛指軍隊。《戰國策‧齊策五》:「彼明君察相者,則五兵不動而諸侯從。」《舊唐書‧卷二‧太宗本紀上》:「若軒轅善用五兵,即能北逐獯鬻。」
﹝五牢﹞◎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八仙‧聖訓‧注〉
……即五太牢。牛羊豕各五頭。周代賓禮中有牢禮。按照賓客的等級而陳獻牢物。《周禮•秋官•掌客》:「掌客,掌四方賓客之牢禮餼獻……群介行人宰史,皆有牢,飱五牢,食四十。」
﹝五典﹞◎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此五典之論,依《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所言,為少昊、顓頊、高辛、唐、虞所著的典籍。教育部的根據是由《漢‧孔安國‧書經序》:「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與《文選‧張衡‧東京賦》:「昔常恨三墳五典既泯,仰不睹炎帝帝魁之美。」之說而來。筆者認為,以當時舜尚在受堯所考驗而尚未受禪於帝位之際,如何能以作五典而推道訓俗,導之以民,故此說不可考。
從《史記》:「堯曰:吾其試哉!於是堯妻之二女,觀其德於二女。舜飭下二女于媯汭,如婦禮。堯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從。乃遍入百官,百官時序。賓於四門,四門穆穆,諸侯遠方賓客皆敬。」原文得知,『五典』是帝堯命舜要重視著人類需共同遵行、永不變易的道理,而非使舜作五典。所以舜有作五典之說,怠無根據。比較可信的歷史佐證是唐孔穎達為《尚書•泰誓下》:「狎辱五常。」所作的疏解。《唐‧孔颖達疏》云:「五常即五典,謂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孔颖達以《中庸》所釋之『和』義,來斷其『五典』應為人類共同遵行、永不變易的道理,即五常之理。筆者認為孔穎達所言較為可信,故採其所言。
﹝五味﹞◎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一陽帝君‧聖訓‧注〉
……甜、酸、苦、辣、鹹五種滋味。《禮記‧禮運》:「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為質也。」《淮南子‧原道》:「無聲而五音鳴焉,無味而五味形焉,無色而五色成焉。」
﹝五花﹞◎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青白雜色的馬。《唐‧岑參‧走馬川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詩》:「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亦稱為「五花馬」。
﹝五花官誥﹞◎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五花誥』條目。
﹝五花誥﹞◎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五花官誥」之簡稱。古代帝王封贈命婦的詔書。因以五色金花綾紙製成,故稱為「五花官誥」。《元‧石君寶‧秋胡戲妻‧第四折》:「我將著五花官誥,駟馬高車。」《明‧劉兌‧金童玉女嬌紅記》:「那時你受用著五花官誥,七寶香車。」
﹝五花馬﹞◎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五花』條目。
﹝五果﹞◎五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佛院茶使‧羅國綱〉
……五種果之意。六因所生及道力所證有為無為之果,計有五種之別。即:
〈一〉等流果,又稱依果、習果。
〈二〉異熟果,又稱報果。
〈三〉離繫果,又稱解脫果。
〈四〉士用果,又稱士夫果、功用果。
〈五〉增上果。
其中,離繫果屬無為果,餘四果均屬有為果。又於有為果中,等流果係自六因中之同類、遍行二因而來,異熟果則由異熟因而來,士用果由俱有、相應二因而來,增上果由能作因而來。離繫果屬由擇滅無為,即非生法,非自六因而生,唯以道力所證,故雖說為道果,然不同於其他四果由六因而來者。此係「俱舍論」等之說。「成唯識論」等則說十因、四緣而生五果。依《成唯識論‧卷八》之意,十因之中,以牽引因、生起因、定異因、同事因、不相違因得異熟果;以牽引因、生起因、攝受因、引發因、定異因、同事因、不相違因得等流果;以攝受因、引發因、定異因、同事因、不相違因得離繫果;以十因得增上果。得士用果有二義,一以觀待因、攝受因、同事因、不相違因得之;一以觀待因、牽引因、生起因、攝受因、引發因、定異因、同事因、不相違因而得。
﹝五服﹞◎六十九年正月三十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禮服的合稱。《書經‧皋陶謨》:「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
﹝五官﹞◎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八大金剛‧聖訓‧注〉
……見『顓頊』條目。
﹝五岳﹞◎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中岳嵩山、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恆山,合稱為「五岳」。《文選‧陸機‧漢高祖功臣頌》:「波振四海,塵飛五岳。」《晉‧王嘉‧拾遺記‧卷八》:「妾能刺繡,作列國方帛之上,寫以五岳河海城邑行陣之形。」亦作「五嶽」。
﹝五例﹞◎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金童玉女‧聖訓‧注〉
……指《春秋》在行文上隱寓褒貶的五種體例。即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汙,懲惡而勸善。詳見《晉‧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徵聖》:「四象精義以曲隱,五例微辭以婉晦,此隱義以藏用也。」
﹝五音﹞◎六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亡靈結緣‧修道院‧高等亡靈‧孫富〉
……指的是宮、商、角、徵、羽。人含五常而生,聲有五音,宮、商、角、徵、羽。因此五音也代指漢語的發音。在漢代,五音配以五行對應了土金水木火以及中西北東南。在漢語音韻學中,五音代指漢語聲母的調音位置和調音方法,包括唇音、舌音、齒音、牙音、喉音。五音對朝鮮和日本的音韻體系影響很大。
﹝五風十雨﹞◎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
……五天刮一次風,十天下一次雨。語本《漢‧王充‧論衡‧是應》:「風不鳴條,雨不破塊,五日一風,十日一雨。」後比喻風調雨順。《宋‧王炎‧豐年謠五首之一》:「五風十雨天時好,又見西郊稻秫肥。」《元‧薩都拉‧送廣信司獄詩》:「五風十雨樂太平,肯使人間有冤獄?」亦作「十風五雨」。
﹝五帝﹞◎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四海龍王〉
……我國上古傳說中的五位聖王。因出自傳說,故說法不盡相同,較主要者為:〈一〉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史記‧卷一‧五帝本紀‧裴駰‧集解》:「太史公依世本、大戴禮,以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二〉少昊、顓頊、帝嚳、堯、舜。
﹝五美﹞◎七十年八月十五日〈三天主考〉
……五種美德。《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大適小有五美,宥其罪戾,赦其過失,救其菑患,賞其德刑,教其不及。」《論語‧堯曰》:「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三國魏‧鍾會‧菊花賦》:「菊有五美焉。黃花高懸,準天極也;純黃不雜,後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穎,象勁直也;流中輕體,神仙食也。」《唐‧陳子昂‧漢州雒縣令張君吏人頌德碑》:「躬六曹之務,先五美之訓。」
【惠而不費】
加惠於人而己又無所耗費。《論語‧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後比喻空口說白話,做順水人情。《明‧徐渭‧繡襦記‧第十齣》:「這叫做痴客勸主人,惠而不費。」《官場現形記‧第十七回》:「這是惠而不費的,我又何樂而不為呢?」亦作「施而不費」。
【勞而不怨】
雖辛勤疲累,卻毫無埋怨怪責之心。本句在論語中出現過兩次:《論語‧里仁》:「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堯曰》:「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欲而不貪】
有所需求卻不貪婪。欲,願望,想得到滿足的意念。如:「食欲」、「欲望」。《易經‧損卦‧象曰》:「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
【泰而不驕】
詳見『泰而不驕』條目。
【威而不猛】
威嚴莊重,卻無凶猛惡形之貌。《論語‧述而》:「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五洲﹞◎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指世界各地。
﹝五洲四海﹞◎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三官大帝〉
……泛指世界各地。如:「他遊遍五洲四海,見識很廣。」
﹝五津﹞◎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至聖先師〉
……語出《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原指四川岷江古有的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等五個著名渡口。津,渡口。五津,原意是借指杜少府上任的蜀州。此處仙佛借指風煙瀰漫的「凡塵世間」,以對應下闕之「六賊」。
﹝五紀﹞◎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指歲、月、日、星辰、曆數。《書•洪範》:「五紀;一曰歲,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厤數。」《孔穎達‧疏》:「凡此五者,皆所以紀天時,故謂之五紀也。」《舊唐書‧代宗紀》:「葉五紀者,建號以體元;授四時者,布和而順氣。」《明‧張居正‧萬壽無疆頌》:「布曆推筴,仰測鴻蒙;三統五紀,四分九宮;機智可盡,太虛無窮。」亦可喻為五倫。《莊子‧盜蹠》:「五紀六位,將何以為別乎?」《郭慶藩‧集釋引俞樾曰》:「五紀即五倫也。」
﹝五倫﹞◎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見『五常』條目。
﹝五根﹞◎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雲寶二童‧聖訓‧注〉
……見『六根』條目。
﹝五陰﹞◎六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亡靈結緣‧明明上帝駕前侍御者‧張肴〉
……見『五蘊』條目。
﹝五彩﹞◎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本指黃、赤、白、黑、青五種顏色。後泛指多種顏色。《鏡花緣‧第十四回》:「此雲本由足生,非人力可能勉強。其色以五彩為貴,黃色次之,其餘無所區別,惟黑色最卑。」亦作「五采」。
﹝五恩﹞◎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見『五尊』條目。
﹝五陵﹞◎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五教聖人〉
……長陵、安陵、陽陵、茂陵、平陵五個漢代帝王的陵寢。皆位於長安,為當時豪俠巨富聚集的地方。《文選‧班固‧西都賦》:「若乃觀其四郊,浮遊近縣,則南望杜霸,北眺五陵。」《唐‧岑參‧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詩》:「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
﹝五陵青塚朱顏沒 九殿紫爐玄鬢去﹞◎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五教聖人〉
……看看五陵〈長陵、安陵、陽陵、茂陵、平陵五個漢代帝王的陵寢〉的墳墓所埋,不都是年輕歲月就身亡的帝王之墓嗎?再看看地府九殿〈掌管阿鼻地獄〉的紫爐前,不都是黑髮繽紛的年輕人嗎?
﹝五教﹞◎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倫常教育。《書經‧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孔安國‧傳》:「布五常之教。」《左傳‧文公十八年》:「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內平外成。」
﹝五教一視天然尊﹞◎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五教教主〉
……本句承前兩句「聖德融成萬聖君,致協陰陽貫經綸」之續義;因此唯有天道之傳承,絕學之繼,往聖之學,一脈心法為五教所崇,並以天然聖道為主要依皈。
※【讀五教教主冠詩後感言】:
一炁鴻均萬物春 聖德融成萬聖君
致協陰陽貫經綸 五教一視天然尊
「道業」是天道的宿命,也是每一位道親所必須去承擔的宿命,什麼時候才能弘揚於天下,沒人知道,但可以肯定的,天道的傳承是永遠會持續下去的,甚至於連宇宙的毀滅,也消滅不了天道道統曾經存在的事實。因為正義與公理的存在,本來就是普世的價值,也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生活的核心,不管是什麼樣的歷史朝代,若是失去了這一層道統的維繫與傳承的話,那麼人類所要面臨的,將是毀滅的世界。所以每一位道親不要輕忽了自己存在的價值,貢獻的每一分力量與智慧,都將是天道傳承的原動力。
使命與宿命不同,使命是必須去完成的事;而宿命卻是在於「運數」的有無,人有人的運數,畢竟人還是受制於陰陽兩氣的影響,有生就有死、有來就有去、有高低之分、有上下之分、有貧賤之分、有賢愚之分,有人我之分,在分判事物與真理的同時,往往會受情緒與主觀意識的影響,繼而判定失真,決斷錯誤,導致禍端的滋生,甚至造下了因果的業報。這些都是很不值得的東西,好不容易來了人間一趟了,該做的沒做,不該做的卻做了一大堆,這不是自討苦吃,自尋輪迴之路嗎?
所以說,身為天道的一份子,就有擔起弘揚道統的使命,也有增上並改變天道宿命的責任,誰說自己不能承擔道統的傳承呢?願意一肩挑起,就是在改變天道的宿命與增上緣,三天主考說過:「大道向誰轉,誰向大道轉」,意思就是說:誰願意來承擔道統傳承的人,大道自然而然就會轉向承擔者的一方;師尊也說過:「天運轉變命又傳,傳來傳去傳賢人」,意思很明白的顯示,天運是隨時都在變化著,也唯有賢者才能承擔起道統傳續的責任。
﹝五教聖人﹞◎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五教聖人〉
……目前全世界有五大宗教;一是儒教,儒教本不稱為教,是儒家思想的概稱,因配合其他四教的名稱統一,故暫以教為名,其代表人物為孔子。二是佛教,代表人物為釋迦牟尼。三是基督教,代表人物為耶穌基督。四是道教,代表人物為老子。五是回教,亦稱伊斯蘭教,代表人物為穆罕默德。以下將對五教代表性人物,及其宗教教義作一簡略的介紹。
﹝五眾﹞◎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見『五蘊』條目。
﹝五常﹞◎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有四種說法:
〈一〉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五種倫常道德。《書經‧泰誓下》:「今商王受,狎侮五常。」《孔穎達‧正義》:「五常即五典,謂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者。」
〈二〉金﹑木﹑水﹑火﹑土五行。《禮記‧樂記》:「道五常之行,使之陽而不散﹑陰而不密。」《鄭玄‧注》:「五常,五行也。」
〈三〉仁﹑義﹑禮﹑智﹑信。《漢書‧卷五十六‧董仲舒傳》:「夫仁義禮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飭也。」
〈四〉古代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間的五種倫理體系。《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十‧御史五常》:「人之所以讀書為士君子者,正欲為五常之主張也。使我今日謝絕故舊,是為御史而無一常。」亦作「五倫」。
﹝五智﹞◎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
一、
〈一〉法界體性智:第九阿摩羅識從有漏轉為無漏時所得之智,即世間、出世間等諸法體性之智。配列於中央大日如來與佛部。
〈二〉大圓鏡智:第八識從有漏轉為無漏時所得之智,即顯現法界萬象圓明無垢之智。配列於東方阿閦如來與金剛部。又作金剛智。
〈三〉平等性智:第七識從有漏轉為無漏時所得之智,即具現諸法平等性之智。配列於南方寶生如來與寶部。又作灌頂智。
〈四〉妙觀察智:第六識從有漏轉為無漏時所得之智,即巧妙觀察眾生機類而自在說法之智。配列於西方阿彌陀佛與蓮華部。又作蓮華智、轉法輪智。
〈五〉成所作智:前五識從有漏轉為無漏時所得之智,即成辦自他所作事業之智。配列於北方不空成就佛與羯磨部。又作羯磨智。
以上係就金剛界之情形而言;若就胎藏界而言,則五智所配列者,次第為大日如來、寶幢如來、開敷華如來、無量壽如來、天鼓雷音如來。此五智又有別相、各具二義:
〈一〉別相,以五智配當五佛、五部,是為別相之義。
〈二〉各具,一切佛各具五智,是為各具之義。此即密教特有之「而二不二,即離不謬」之深旨。
二、亦指佛所得之五種智。出於《無量壽經卷下》、《略論安樂淨土義》。
即:
〈一〉佛智,總稱佛之一切種智。
〈二〉不思議智,謂佛智能以少作多、以近作遠、以輕為重、以長為短,反之亦可,故稱不思議智。
〈三〉不可稱智,謂佛智泯絕稱謂,非相非形,超越對待。
〈四〉大乘廣智,謂佛無所不知,無煩惱不斷,無善不備,無眾生不度。
〈五〉無等無倫最上勝智,謂佛智如實而不虛妄,得如實三昧,常在深定,遍照萬法,無與倫比,如法而照,其照無量。又兩卷無量壽經宗要復以不思議智配於成所作智,不可稱智配於妙觀察智,大乘廣智配於平等性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配於大圓鏡智。
三、聖者所證得之五種智。出於成實論卷十六。即:
〈一〉法住智,了知諸法生起之智。
〈二〉泥洹智,了知諸法滅盡之智。
〈三〉無諍智,與他無諍之智。
〈四〉願智,於諸法中無障礙之智。
〈五〉邊際智,得最上智,於增損壽命之中可得自在力。
﹝五無間業﹞◎六十九年正月三十日〈慈厚散仙 賴九虎‧聖訓‧注〉
……見『孽障』條目。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