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

﹝己己﹞◎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見『幾幾』條目。

﹝己不立何以立人  己不達何以達人﹞◎六十六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見『己立立人』條目。

﹝己不達何以達人﹞◎六十六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見『己立立人』條目。

﹝己立立人﹞◎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

……「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之簡稱。自己做好立身處世的修養,也讓別人能做好立身處世的修養;自己求得通達,也讓別人求得通達。語本《論語‧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六十三年七月三日〈三天主考〉

……《論語‧雍也》:「孔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欲」乃將要之意。自己將欲自立的時候,要幫助別人自立;自己將欲通達的時候,要幫助他人通達。換言之,自己的立身處世,仁德之行,都已建立之後,也要幫助別人來建德立業;當自己都能通達無礙之際,要幫助別人也能通達無礙。

﹝己立立人之道  汝豈不喻哉  慈航普渡之際  汝庸不明哉  驕奢淫佚  所以自失﹞◎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

……修行之道也好,求學之道也罷,能有所心得,因而成就自己的智慧與德行,這是一種境界;但是在自己有所得之後,尚能使他人因自己之故,也能有所得的話,那又是另一層的境界。自利是自了漢,自利而他利,才是真正的佛菩薩;不要以野人獻曝當作是他利,丟人現眼也是一種境界,自取其辱當然也算是一種境界。

「己立之道」是什麼?簡單說,就是「安身立命」之道。安其法身,立其慧命;從證悟「法身」為始,以證解「慧命」為終。從肉身之生死根本處下功夫,既得人身,所為何來?若一旦失去人身,又何往而去?人生不過百年,所得者何?所失者何?所作所為者何?解開生死關之纏縛,釋迦牟尼佛能在有肉身的情況下,證得佛身,吾輩也是在有肉身的情況下,難道就不能也證得與佛一樣的境界嗎?仙佛皆是從人之肉身證得的,可想而知,人之肉身是多麼的可貴。不過鬼卒陰魂,也是人之肉身造成的,同理可證,人之肉身也是很可怕的。成仙成佛,成鬼成魅皆由人之肉身而成,若能證悟其中之諦義,自能登堂於法身之境。

慧命之有無,在於善根之所流,善根來自於宿世所累積的善心善念;善根是德業的根本,德業是善根之所紓,所以有德者,必有善根;有善根者,必能建德。同時,在「善根」與「建德」當中,一直在當「穿針引線」工作的那個智慧,就叫做「菩提」。如果有這個本事,如果有這個境界,將這「菩提」長久頂受不退,那麼「慧命」就會自然而然的顯露而出,而這頂受「菩提」不退所產生之「慧命」,就是佛性種根。

因此,從證悟「法身」開始,以至於證解「慧命」為止,可以用百千萬劫時間來證得,也可以在一瞬間、一剎那間,證悟而證解。立地成佛不難,難在於「證悟」與「證解」的功夫而已。所以說,慧命乃菩薩種根,永住菩薩心,覺性可證。覺性圓明,此乃佛之菩提也。

接著,我們談一談「慈航普渡」;為舟為航之諦有三:一者,運載眾生,從因入果。二者,以德運人,縱任自在。三者,以運自他,如乘涅舫入生死海,運渡眾生,化濟天下,利行攝受,同體大悲,成就涅盤。

以上舟航三諦,旨在說明「慈航普渡」之真諦;運載眾生,從因入果;就是前面筆者所說的「安身立命」之道,使眾生瞭解「因果」的牽纏與循環,當明白了「因果」關係之後,就能夠從「因」的緣起與無形的能量當中,來自我改變並創造另一種「果」的收獲與境界。而以德運人,縱任自在;筆者在前面也作了說明,就是「己立之道」,以「己立己達」為要,如果自己還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自渡尚且危在旦夕,況於渡人?因此,才有接著說的「以運自他」之道。所以主考說:「慈航普渡之際,汝庸不明哉!」意思就是說,連「慈航普渡」之理,都不明白嗎?意喻現在三期之際,三曹普渡大開之際,你們連「慈航普渡」是什麼都不知道啊!主考悲傷欲絕著,道親們,都聽到了嗎?

﹝己立達人﹞◎七十年八月十五日〈三天主考〉

……見『己立立人』條目。

﹝己立達人五美尊﹞◎七十年八月十五日〈三天主考〉

……尊崇著能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以及實行五種美德的人。

﹝己正正人  己達達人﹞◎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四大菩薩〉

……同「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之意。自己做好立身處世的修養,也讓別人能做好立身處世的修養;自己求得通達,也讓別人求得通達。語本《論語‧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自己所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加在別人身上。《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元‧楊梓‧豫讓吞炭‧第一折》:「待驅兵領將,積草屯糧,平白地要把鄰邦困,可不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大】

﹝大人﹞◎六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慈剛散仙  邱洪寬‧聖訓‧注〉

……對德高或地位尊者的稱呼。《禮記‧禮運》:「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

﹝大也者  取乎彌綸之所極也﹞◎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所謂的「浩瀚無涯」之諦,藏於密而放諸六合,上至十方未見其隅,下至四海難覓其蹤,故「無量無邊」是其所極之也。以慧約性,以禮約身,以道約德,此乃古聖先賢彌綸於聖業之所由也;慧其智之無量,得其證量之無邊,禮其身之無邪,得其正道之無礙,道其德之無涯,得其果位之無上,此皆彌綸之功也。

﹝大三災﹞◎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南極仙翁  率上中下八仙‧聖訓‧注〉

……見『浩劫』條目。   

﹝大才﹞◎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很有才幹的人。《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仰望先生仁慈忠義,慨然展呂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鴻略,天下幸甚!」《文明小史‧第二十一回》:「像你這樣大才,倒會沒有人請教,真正奇怪。」

﹝大丈夫﹞◎六十三年閏四月五日〈三天主考〉

……有志氣而勇敢剛毅的男子。《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史記‧卷八‧高祖本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大丈夫能屈能伸﹞◎六十三年閏四月五日〈三天主考〉

……有志節的人也要知權宜之計,懂退讓妥協之時。《文明小史‧第三十六回》:「所說大丈夫能屈能伸,依我主意,還是拿言語來求他,抵抗他發怒卻使不得的。」

﹝大丈夫能屈能伸  為道利民  謹言慎行  忠信篤敬  德風動草  以德服人  以道化人﹞◎六十三年閏四月五日〈三天主考〉

……有志節、有抱負的人,知道權宜之計,知所進退,知所讓賢之道。為天道戮力,其實就是在為天下眾生謀其最大的利益,所以都會謹慎且戒懼於一言一行之中,說話忠實誠信,行為篤厚敬慎,以自己的德行來感化他人,自利而他利,以天道的精髓諦義來教化人心,這才是真正懂修道的人,才足堪稱謂大丈夫。

「進」不是大學問,只要肯學習,日復一日,必有所「進」;但「退」就不一樣了,「退」是智慧的顯現,懂得如何「退」?何時「退」?何地「退」?怎麼「退」?在在都是要靠自己的智慧來決定的。以筆者而言,退居壇前,不表示離道,反而更能為天道立下不朽的的萬八基業;沒有退居的歲月之勤,也絕無大明之德功的展現,就算有無窮無盡的歲月之恥,又何妨於不朽基業的完成。三十多年的夙夜匪懈,以至於幾近眼盲而手骨變形,算不算是歲月之勤?身背「自作孽不可活」之訓諭,幾近三十年,人譏之為敗道之士,算不算歲月之恥?為天道戮力,早以視個人榮辱名譽於度外;為天道之正名而挺身而出,縱貶官記過,是生是死尚且不畏,又何畏於人譏之言?終日譽天而天不加榮,終日詬天而天不加損,此乃吾之志也。所以說:人能離道,非道離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不就是這個意思嗎?

﹝大千﹞◎五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文殊菩薩〉

……「大千世界」之簡稱。亦稱「大千界」。古代印度人以四大洲及日月諸天為一「小世界」,合一千小世界為「小千世界」;合一千小千世界為「中千世界」;合一千中千世界為「大千世界今之俗語乃襲用佛教「大千世界」一詞,轉用於形容人間之紛紜諸相。小千、中千、大千並提,則稱「三千大千世界」。為古代印度人之宇宙觀,其說以須彌山為中心,以鐵圍山為外郭,同一日月所照的空間,稱為「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稱為「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稱為「大千世界」。因一個大千世界是由小中大三種千世界組成,故稱為「三千大千世界」。簡稱為「大千」。《北魏‧文成帝‧修復佛法詔》:「況釋迦如來,功濟大千,惠流塵境。」

﹝大千世界﹞◎五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文殊菩薩‧聖訓‧注〉

……見『大千』條目。

﹝大中﹞◎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四配十哲‧聖訓‧注〉

……指無過與不及的中正之道。《易‧大有》:「《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王弼‧注》:「處尊以柔,居中以大。」《高亨‧注》:「象大臣處於尊貴之位,守大正之道。」《書經‧大禹謨「民協於中」句下孔安國‧傳》:「民皆命於大中之道,是汝之功,勉之。」《漢書‧孔光傳》:「皇之不極,是為大中不立。」《唐‧柳宗元‧與呂道州溫論非國語書》:「近世之言理道者眾矣,率由大中而出者咸無焉。」《清‧王夫之‧誠明篇》:「君子之行藏刑賞,因時變通而協於大中,左宜右有,皆理也,所以在帝左右也。」

﹝大化﹞◎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慈化真君‧聖訓‧注〉

……深入廣遠的教化。《文選‧王褒‧四子講德論》:「且觀大化之淳流,於是皇澤豐沛,主恩滿溢。」

﹝大比﹞◎六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活佛師尊‧聖訓‧注〉

……周代鄉大夫三年考試一次,稱為「大比」。後泛稱三年舉行一次的科舉考試。《周禮‧地官‧鄉大夫》:「三年則大比,考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者、能者。」《醒世恆言‧卷三十二‧黃秀才徼靈玉馬墜》:「來年大比,黃秀才必來應舉,那時待老身尋訪他來,與娘子續秦晉之盟,豈不美乎?」

﹝大夫﹞◎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雷部風部龍部虎部‧聖訓‧注〉

……職官名。歷代沿用,多係中央要職和顧問。如御史大夫、光祿大夫、大中大夫等。大夫。

﹝大公﹞◎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極公平無私。《漢‧劉向‧說苑‧卷十四‧至公》:「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聞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遺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仲尼所謂大公也。」

﹝大公之道﹞◎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指任用賢能的人治理國家。

﹝大公無私﹞◎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四大天王‧聖訓‧注〉

……見『無私』條目。 

﹝大厄﹞◎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大難之意。厄是占卜算命的術語,意為劫數之時。如厄年,就是指有災難、困難的年分。

﹝大功﹞◎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喪服五服之一。用熟麻布做成,較齊衰稍細,較小功為粗。於已婚的姑、姊妹、侄女及眾孫之喪時服之,為期九個月。《禮記‧喪大記》:「大功布衰九月者,皆三月不御於內。」

﹝大功﹞◎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功勞很大。《書經‧大誥》:「敷賁,敷前人受命,茲不忘大功。」《文選‧吳質‧答東阿王書》:「今處此而求大功,猶絆良驥之足而責以千里之任。」

﹝大生而孥﹞◎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儘量鼓勵生產。孥,兒女。如:「妻孥」。《國語‧鄭語》:「君若以周難之故,寄孥與賄焉,不敢不許。」《宋‧秦觀‧贈張潛道詩》:「獨攜三尺琴,笑別妻與孥。」而,你。《詩經‧大雅‧桑柔》:「嗟爾朋友,予豈不知而作!」《左傳‧定公十四年》:「夫差!而忘越王之殺而父乎?」

﹝大市﹞◎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範圍廣大的市區。《洛陽伽藍記‧卷四‧法雲寺》:「出西陽門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陽大市,周迴八里。」

﹝大任﹞◎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三天主考〉

……重大的責任。《左傳‧成公十六年》:「國有大任,焉得專之。」《三國演義‧第十二回》:「玄德曰:『備一身安能當此大任?』」

﹝大刑﹞◎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重刑。多指死刑。《周禮‧地官‧司市》:「小刑憲罰,中刑徇罰,大刑扑罰。」《左傳‧昭公二年》:「有死罪三,何以堪之?不速死,大刑將至。」

﹝大同﹞◎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一陽帝君〉

……天地萬物與人合而為一。《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天地萬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謂大同。」

﹝大同世界﹞◎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西方教主〉

……中國在五千年的文明途徑裡,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形成百家學說,尤以孔子的儒家思想與學說,更被歷代所重視而廣泛推行,而孔子的理想國度,就是讓整個世界生活在一個和平、安逸、富庶、禮節的環境當中,使人人都能遵循三綱五常,四維八德的基本倫理道德規範,其思想中心是以「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為政治制度,以「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為社會制度,以「貨不必藏諸己,力不必為己」為經濟制度。見『天下大同』條目。

﹝大同世界堯舜年﹞◎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關聖帝君〉

……因此,關帝在最後一句以「大同世界」為冠詩總結,冀望天下道親皆能各盡其力,每人盡一分力,千萬人就有千萬分的力量,如同一人拿一元出來,千萬人即有千萬元;一元無法成大事,千萬元卻能成就非凡的事業;以筆者為例,也是在盡自己的一分卑微的力量,如果有千萬人如同筆者一樣地都在盡心盡力,想一想,這股力量有多大?影響有多深遠?筆者可以用三十多年歲月專心做一件事,你也可以,他也可以,任何人都可以,如果每個人都在盡心盡力,都在宏揚綱常倫理,都在宣揚性理真傳,都在培德畜仁,天下還能不復堯天舜日之太平時代嗎?

※讀【關聖帝君】冠詩後心得感言:

【關聖帝君】冠詩:

熙熙攘攘降東川  雲霧麒麟顯本顏

齋戒脩涂舉錯亂  聖人忠信仁義全

鴻鵠之志恭儉讓  天然浩博化順天

善道學職聖道闡  大同世界堯舜年 

分兩個重點:

其一、以「聖人忠信仁義全」中之「忠信仁義」,點出冠詩後所諭「戴仁而行,抱義而處」之義,不僅是儒者自立自修之道,更是聖人所必須俱備的神格修養,志於鴻鵠者,以聖人之志為己志之義也;溫良恭儉讓者,內聖之道也。喻能志伸於浩博如鴻鵠,又能自修於內聖修為,自能代天以化民,自是順天而行之神格者,以此之志,闡揚善道聖學,推道訓俗,以至於修行成聖成佛,化大千世界為無量淨土,亦非難事矣。

其二:關帝在最後題了四個字「重整道務」,道務本來就辦得好好的,突然之間來一句要「重整」,怎不令人好奇而忐忑呢?關帝是理天法律主,掌管天下賞善罰惡之責,既出自其口,必有其因。民國五十年農曆六月十一日天然師尊已然說過:「上天考圈已設立,基根深厚真命傳」,事實證明關帝所說之「重整道務」一事,確乎上天早已定下了「考機」與道脈傳承,繼承天運的正朔正統之位。〈詳見本次明明上帝聖諭之證道草鈔〉

﹝大汗﹞◎六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慈剛散仙  邱洪寬‧聖訓‧注〉

……古代西域和北方各國對君王的稱呼。如:「成吉思汗是蒙古一族中有名的大汗。」汗,音 ㄏㄢˊ

﹝大安﹞◎六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慈剛散仙  邱洪寬‧聖訓‧注〉

……身體康健舒泰,平安順利。《紅樓夢‧第四十三回》:「王夫人又請問:『這會子可又覺大安些?』」

﹝大行﹞◎七十年八月十五日〈三天主考〉

……言其德行至大,無所不具也。《文選‧顏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惟元嘉十七年七月二十六日,大行皇后崩于顯陽殿。」《六部成語註解‧禮部》:「大行:皇帝初崩,尊謚未定,暫稱大行,言其德行大備無所不具也。」

﹝大行令﹞◎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官名。秦官有典客,掌少數民族事務。漢初沿設。景帝中六年〈前一四四年〉改為大行令,所屬有行人、譯官、別火三令、丞等。武帝太初元年〈前一零四年〉,改大行令為大鴻臚,行人改名為大行令。大行令秩六百石,所屬除丞外,有治禮郎數十人。行人為掌交際禮儀之官。《周禮》秋官有大行人、小行人,為掌四方朝聘賓客及使命往來之官。

﹝大行普賢菩薩﹞◎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見『普賢菩薩』條目。 

﹝大旨﹞◎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主要的意思。《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欲循觀其大旨,作日者列傳。」《紅樓夢•第一回》:「雖其中大旨談情,亦不過實錄其事。」亦作「大恉」、「大指」。 

﹝大邦﹞◎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大國。《文選‧陸機‧辯亡論》:「于時大邦之眾,雲翔電發。」《文選‧潘尼‧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初祁大邦,惟桑惟梓。」

﹝大快人心﹞◎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南極仙翁率上中下八仙‧聖訓‧注〉

……見『人心快』條目。

﹝大庇﹞◎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一陽帝君‧聖訓‧注〉

……廣大護庇。《左傳‧昭公元年》:「子盍亦遠績禹公,而大庇民乎?」

﹝大言﹞◎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誇大狂妄的話。《史記‧卷八‧高祖紀》:「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大呂﹞◎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一陽帝君‧聖訓‧注〉

……十二律之一。《禮記‧月令》:「其音羽,律中大呂。」或指周廟大鐘。比喻國之寶器。《史記‧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傳》:「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

﹝大吹大擂﹞◎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眾樂齊鳴。形容喜慶歡樂的場面。《儒林外史‧第十回》:「黃昏時分,大吹大擂起來,婁府一門官銜燈籠就有八十多對。」亦可比喻言辭誇張、毫無根據。如:「他就是不務實際,終日大吹大擂的,如何能有一番作為?」

 

…………〈待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昊子 的頭像
昊子

一貫道盤萬八年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