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止天然上  性居四海天﹞◎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南極仙翁〉 

……要將心志放在天然聖道上面,以道為職;自如靈性的修持方面,要能卷能藏,能動能靜,無所不包,如履天下四海,無所不至。

﹝心以佛彰﹞◎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散花仙女〉

……見『佛因心悟』條目。

﹝心田﹞◎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諸天神聖〉

……內心。《南朝梁‧簡文帝‧上大法頌表》:「澤雨無偏,心田受潤。」《唐‧白居易‧狂吟七言十四韻》:「性海澄渟平少浪,心田灑掃淨無塵。」

﹝心目﹞◎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純陽帝君‧聖訓‧注〉

……想法和看法;內心。《禮記•中庸「故至誠如神」朱熹‧集注》:「然惟誠之至極,而無一毫私偽留於心目之間者,乃能有以察其幾焉。」《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二》:「覺口噤體僵,有如夢魘,然心目仍了了。」

﹝心正而后身脩﹞◎七十年八月十五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欲誠其意  先致其知』條目。

﹝心正神怡﹞◎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濟公活佛〉

……同『心曠神怡』。心情開朗,精神愉悅。《宋‧范仲淹‧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老殘遊記‧第九回》:「為何來的時候便那樣陰森慘淡,令人怵魄動心?此刻山月依然,何以令人心曠神怡呢?」

﹝心正神怡 鬼神皆服 百姓皆仰﹞◎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濟公活佛〉

……誠心正意於恢宏天道之精髓奧諦,自然而然就能融入天道骨髓之精要,自然而然就能贊天地化育,參真空妙有且樂在其中之境;以此境界來為天道心法作出曠古不朽之註解,為天道宏揚天下作出千秋萬世之典範標杆,如此一來,不僅是天下百姓有學習景仰的對象指標,更是鬼神所共同尊崇讚賞的。怡,快樂的。《國語‧周語下》:「晉國有憂,未嘗不戚;有慶,未嘗不怡。」《楚辭‧屈原‧九章‧哀郢》:「心不怡之長久兮,憂與愁其相接。」  

﹝心有餘而力不足  欲行道而體不濟﹞◎六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慈剛散仙  邱洪寬〉

……千金難買早知道。有這個心卻沒有體力來做,想好好出門幫辦助道、行道,體力卻日益衰竭。人之一生,生死事大,不是權勢貨利大,不是爭名奪權大。生死一事,因何而生?因何而死?活了一輩子,過得渾渾噩噩,醉生夢死的多;過得心安理得,俯仰不愧的少。方見童顏忽耄耋,方過壯年忽荒煙,爭什麼?有什麼好爭的?良田萬畝?妻妾成群?金山銀山?三寸氣斷,無常一來,哭都來不及了。要爭不如去爭一個字,「德」;與天下人爭誰積的德多,與天下人爭誰能立三不朽,與天下人爭誰能明心見性。慈剛散仙這一段話,有智慧的道親們,應該要好好深思。

﹝心在魏闕﹞◎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心懸魏闕』條目。

﹝心合財利﹞◎六十三年閏四月五日〈三天主考〉

……心所想的都是金錢與利益。

﹝心同道合﹞◎六十三年閏四月五日〈三天主考〉

……心志與天地仁德之道合一。天地之仁,在於無私,在於德被群生而永不息,在於雨露均沾而永不分;君子之志,當以心同天地德澤之功為念,推道訓俗,教化人心。

﹝心伏﹞◎六十六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心伏口伏」之簡稱。形容非常服氣。《紅樓夢‧第五十九回》:「如今請出一個管得著的人來管一管,嫂子就心伏口伏,也知道規矩了。」亦作「心服口服」。

﹝心伏口伏﹞◎六十六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心伏』條目。

﹝心光﹞◎七十年八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見『光明』條目。

﹝心存魏闕﹞◎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心懸魏闕』條目。 

﹝心存天地  志詠皋壤  忘機塵務  真宰存心  以揚天然﹞◎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雲寶二童〉

……心中堅持著天地間的真理與正理,伸志於韜光養晦之道,淡泊無爭,並將最真實之自如本性顯現出來,一心渡善,一心不輟,一心不改,一心安道,以揚我天然聖道。

﹝心如明鏡﹞◎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一陽帝君〉

……語出神秀大師所題之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此偈被五祖弘忍認為尚未見性之作,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欲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六祖慧能聞後易之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兩偈為禪宗有名之公案,神秀所題之偈,言下未識自本心,未見自本性,是以五祖評其門外漢;然慧能所題之偈,先以「無樹」、「非台」破執破見,繼之以「本來無一物」為其本心本源作證解,以契「一無所住」以為「無所住心」作證量;兩偈一出,高下立判,迷悟立見。然識自本心不落言詮,明心見性何須外力,種慧既生,無量法田無滋自潤,根性既發,無量福田無播自盈,是以六祖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後言下大悟。尤以開悟時所言之「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更被後世奉為見性經典之作。

「本自清淨」則無塵染,無塵無染,則一切性德自必「具足」;性德者,佛性也,佛性本無形無相,無聲色香味觸法,無可計數無可計量,是以「生滅」具泯具寂,「無生滅」則必「無動搖」;既無生滅,亦無動搖,且一切性德本自清淨而自具足,萬法由此生故。

※以下筆者略作分析: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世人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欺之機謀以凌人,逞之誘譎以詐偽,競之利權以奪志,尚之皮毛以貴專,殊不知眾生皆具佛性,性德本具,本清淨無染,不分賢愚貴賤,皆具清淨安閑之本尊佛種,何故日馳逸心於塵事,競逐佛階於身外,是以萬法本閑,萬緣本寂,唯人自鬧也。

試題一偈以對應六祖慧能所言:

念念無妄何塵識  不應塵事淨心源

佛心照見覺正覺  莊嚴法相會真顏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性德本無增減,多一分佛性,少一分佛性,於本尊佛性並無增減,如滴水投於巨壑,若一毫置於太虛,不因智而增益,不因愚而減損,不因有而隱無,不因無而滯有,無可求無不可求,無可數無不可數,無可言無不可言,無可思無不可思,無生生亦無無生生,無滅滅亦無無滅滅。是故,涅而不生,槃而不滅,不生不滅,謂真涅槃諦也。

試題一偈以對應六祖慧能所言:

如如自性無內外  紛紛擾擾無礙田

善思善解應萬念  難易無心無住邊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心佛本體,自心本佛,佛即本心,心即本佛;無視而自視,無聽而自聽;不須思議自得思議,如是頓者能超三界苦溺,何須他力;不求具足本自具足,如是悟者能越十地無礙,何假修求。心佛百嘉,備物致用,不須強立是非,不必強斷美惡;如是心持,自覺可圓,外塵自遣,即成圓行矣。三界能超十地情,十地無礙十方清,天然道味味無窮,至道自凝道無盡。

試題一偈以對應六祖慧能所言:

禪心清靜如江月  佛心無為水中天 

性地無染體澄澈  如蓮脫俗性光顯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法本無界而自足,性本無根而自固;無諸法中分別諸法,法本無所別,隨智區分故;無次第中強立次第,性本無所別,隨證區分故。雖言區分,法性不動,雖以總別,本末相資。法本無以言別,非別無以成法,隨智成緣故;非本無以言末,非末無以顯本,解證道源故。法性明明,天性昭昭,合乎中道,醒乎性靈,理入行入,唯證於心,體理達觀,體中性安,體用方圓,體性觀見,佛不外覓,內外理圓,方見心佛也。

試題一偈以對應六祖慧能所言:

一理通徹萬里貫  六根照見性地觀

圓行無礙自得逸  天理流行奮一番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妙有真空,言語道斷,性體明明,擾性不攀。清靜本源,永脫諸漏,法身自在故;悲行三界,無礙法門,天真自具故;染而不染,不涉因緣,隨緣自在故;空有圓融,自他無滯,性本具足故。莫輕自在具足力,莫疑自在解脫行,莫執自在功德心,莫搖自在菩提性。同種福田,同匯法海,萬法常熙,萬載常存。見物照性,菩提自生,天心照性,仁心自發。

試題一偈以對應六祖慧能所言:

般若觀照自在心  心住為安靜中清

離心境外堪何往  理合大千覺世情

﹝心如明鏡豈計紅塵所染﹞◎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一陽帝君〉

……自性本佛,本無塵染,萬法萬緣,無非心念;心既定於靜,定靜自入修者心,何計紅塵擾心靈;性既自如照,平等性智體中蓄,悠遊妙境意自領。不執不著,但觀其心,心即是佛,自在無邊;萬化唯心,返觀性地,不可造作,自誤性明。心既能「如明鏡」般,一切紅塵事物,自是不染,不須言詮,自不染塵。

﹝心直﹞◎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單純,忠厚老實。《文明小史‧第四回》:「內中問是誰,西崽並不答應,仍舊敲個不住。究竟鄉下人心直,也不問到底是誰。」

﹝心性自如  守之天然﹞◎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關聖帝君〉

……語義:本句非屬原文,試觀第四句「本性自然,守之以謙」與本句「心性自如,守之天然」之差異;「本性自然」與「心性自如」其實是一樣的意思,既然一樣,就是贅言,既是贅言,何以重覆?民國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關帝臨壇曾言:「大典聖訓,萬代流芳,人地才謬,誤以神仙。」仙佛早有警示,還是免不了再犯,然有錯即改,不失為賢也,春季大典若能察覺有異,夏季大典亦能詢之仙佛以更正,除非聖訓不視不研,飛鸞後即束之高閣。試觀本句,既能「心性自如」,又何須「守」之天然,既須要守,住之於守執,心性又何能自如也!校正者何人耶?執事者何人耶?天歸佛壇眾點傳師所為何事耶?宏道長所為何事耶?殊不觀六祖所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兩個本自,兩個本無,萬法能生也。心性自如,守不守愚又如何!心性自如,守不守讓又如何!心性自如,守不守怯又如何!心性自如,守不守謙又如何!心性自如,能生萬法,「守之天然」一句,即落下乘。

※讀【關聖帝君】冠詩後心得感言:

漢朝天數桓靈整  肩扶天下定太平

磅礡之氣概無比  戰略四海奠雄風

手握青龍耀日月  鸚鵡戰袍揮凌鋒

馬蹄之處鬼神嚎  誓死忠威護道宗

本次冠詩並不難,稍加用心參研,即能理解,主要重點還是在冠詩後所題之訓諭;每次仙佛臨壇都會題詩,有時是應景述事而作、有時是隨心所欲而作、有時是借古諷今而作、有時是引經據典而作、有時是隱喻修行次第而作、有時淺顯易懂、有時艱澀難解,不一而足。所以在研讀聖訓時,要從不同的角度與高度契入;仙佛談古聖先賢,那我們就從歷史的角度來作分析;仙佛談典籍文物,那我們就想辦法去引經據典來作解證;仙佛談慈悲願行,那我們就從慈航普渡,三曹大業的無量悲心高度來作行證,仙佛談修行見性,那我們就從心法與無為的高度來契入。其次,仙佛於題完冠詩後,通常都還有一段訓諭,而這訓諭也都和仙佛前面所題之冠詩有關,互相契合,相互作用;因此,研讀聖訓,首重開啟智慧,先從語言文字當中,先觸動文字般若的靈動跳躍;繼而再從心識的作用來啟發觀照般若的蘊義;最後再以斷生滅有無的實相般若來作印證。當然文字般若也是般若的一種,只是容易陷入望文生義,繼而落入言詮迷失,易於以文釣義,惑於以言悟道,所以文字容易生障,若言下無法見性,一切言語都還是無明,都還是生滅難斷。

試題一偈以對應:

五守難覓無為心  無心難抵寸頭願

心性自如無量義  何拘執守一念心 

﹝心服口服﹞◎六十六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心伏』條目。

﹝心具三千﹞◎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見『三千』條目。

﹝心法三千﹞◎六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佛法三千』條目。

﹝心畏非棟梁﹞◎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天然古佛〉

……雖說有念處易起妄心處,然常持正念卻是消滅邪念最好的方法。當心無邪念處時,即心無所欲;無所欲處時,則剛強正氣凜然,故心無所畏。修行不做皺眉事,則道途必顯,道業必成。故《菩薩善戒經》曰:「於生欲處不生欲心,於生瞋處不生瞋心,於生癡處不生癡心,於生畏處不生畏心。」即是從心念之根建立起無欲、無瞋、無癡、無畏之境,此為成就菩薩聖賢之道。

﹝心昧﹞◎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

……「瞞心昧己」之簡稱。昧著良心做自己不願做的事。《元‧武漢臣‧老生兒‧第一折》:「往常我瞞心昧己,信口胡開。把神佛毀謗,將僧道搶白。」亦作「昧己瞞心」。

﹝心素﹞◎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亦作「心愫」。心意,心願。《晉‧王羲之‧雜帖》:「足下不返,重遣信往問,願知心素。」《唐‧李白‧寄遠詩之八》:「空留錦字表心素,至今緘愁不忍窺。」《宋‧吳自牧‧夢粱錄‧二十

八日東嶽聖帝誕辰》:「都城士庶,自仲春下浣,答賽心愫……舟車道路,絡繹往來,無日無之。」《清‧唐孫華‧抱灌軒雨後喜周樂支胡馭洲至詩》:「幸逢二仲來,清談豁心愫。」

﹝心粗膽大﹞◎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膽大心麤』條目。

﹝心造三千﹞◎六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佛法三千』條目。 

﹝心超諸境外,了與懸解通﹞◎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雲寶二童〉

……萬法唯識,萬識唯心,心無所念,則緣不起,萬識不生,自然超出諸境之外;此時的境界,即為開悟。原詩出自《全唐詩‧卷一四六‧陶翰‧ 宿天竺寺陶翰 》:「松柏亂岩口,山西微徑通,天開一峰見,宮闕生虛空,正殿倚霞壁,千樓標石從,夜來猿鳥靜,鐘梵響雲中,岑翠映湖月,泉聲亂溪風,心超諸境外,了與懸解通。」

﹝心善於天  得天之佑  天之所佑  人之所懷﹞◎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南海古佛〉

……能發善心善念為上天做事的人,必得上天之庇佑;而上天所會庇佑的,就是能夠將內心最深處的那個純善之佛性發輝出來的人。懷,心意、心緒。如:「正中下懷」、「少女情懷總是詩」。《晉‧陶淵明‧飲酒詩二十首之九》:「問子為誰歟?田父有好懷。」《聊齋志異‧卷十‧賈奉雉》:「賈取文稿自閱之,大非本懷,怏怏不自得。」

﹝心寒﹞◎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痛心與失望。

﹝心期﹞◎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葛武侯‧聖訓‧注〉

……兩心深交,相互期許。《南史‧卷十七‧向靖傳》:「我與士遜心期久矣,豈可一旦以勢利處之。」

﹝心愫﹞◎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亦作「心愫」。心意,心願。《宋‧吳自牧‧夢粱錄•二十八日東嶽聖帝誕辰》:「都城士庶,自仲春下浣,答賽心愫……舟車道路,絡繹往來,無日無之。」《清‧唐孫華‧抱灌軒雨後喜周樂支胡馭洲至詩》:「幸逢二仲來,清談豁心愫。」

﹝心腹﹞◎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南極仙翁‧聖訓‧注〉

……比喻要害。《後漢書‧卷十三‧隗囂傳》:「乃詔囂當從天水代蜀,因此欲以潰其心腹。」

﹝心傳﹞◎六十六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以心傳心之意。謂聖王之所以為聖,皆受天之攸命,不必立文以續傳,自慧能悟天下眾生之苦,人溺己溺,人飢己飢,克己復禮,三綱五常不離身,明道心惟微之所繫,立三不朽於天地之間,為生民立命於萬古。「心傳」之原義為佛教用語,中國禪宗謂禪法不是透過語言文字相授,而是以直接的經驗使弟子開悟。《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行由品》:「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

﹝心猿﹞◎七十二年十月十六日〈天然古佛〉

……『心猿意馬』之意。將心比作猿之易躁,將意比作馬之易動。要調伏心意,就如同要調伏猿馬一樣,非常的不容易。所以說修行之路難行,難在安不了心,住不了意。所以佛教以猿馬性喜外馳來形容眾生的心,不能安住,喜攀緣外境。《敦煌變文‧維摩詰經講經文》:「卓定深沉莫測量,心猿意馬罷顛狂。」後用來形容心意不定,不能自持。《元‧關漢卿‧望江亭‧第一折》:「俺從今把心猿意馬緊牢栓,將繁華不掛眼。」《警世通言‧卷二‧莊子休鼓盆成大道》:「那婆娘心猿意馬,按捺不住。」亦作「意馬心猿」。

﹝心猿意馬﹞◎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意馬』條目。 

﹝心馳魏闕﹞◎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心懸魏闕』條目。

 

…………〈待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昊子 的頭像
昊子

一貫道盤萬八年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