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守小節﹞◎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雲悟茂猛‧聖訓‧注〉
……不拘守無關大體的細節。《後漢書‧卷二十八上‧馮衍傳》:「是故期於有成,不問所由;論於大體,不守小節。」亦作「不拘小節」。
﹝不守細行﹞◎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雲悟茂猛‧聖訓‧注〉
……不拘泥小節。《太平廣記‧卷四七五‧淳于棼》:「東平淳于棼,吳楚游俠之士,嗜酒使氣,不守細行。」亦作「不拘小節」。
﹝不忍睹﹞◎六十三年七月三日〈三天主考〉
……為「目不忍睹」之簡稱。形容情況極悲慘,令人不忍看視。《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偃仰僵仆者,令人目不忍睹。」亦作「目不忍視」。
﹝不求大道出迷途 縱負賢才豈丈夫﹞◎七十七年八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人生在世,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人的生命無常,事業無常,富貴無常,所謂「樂是苦的因」。世界所有的樂,在裡邊都有苦。要離苦得樂,必須修道。修道,首先去習氣毛病。怎樣去呢?內修克己復禮,外修斷欲去愛。雙管齊下,才能有立竿見影之效。人是色欲而生,色欲而死,這是順流。世俗人,順流而行,所以生生死死無止境。修道者,逆流而行,逆則成聖。師尊曾言逆佛之道,即是此意。『逆』和世間法正好相反,世人所好的,我們修道人不好;世人所貪的,我們不貪;世人所愛的,我們不愛;世人所迷的,我們不迷。要求大道,必須出迷途。什麼是迷途?就是無明作怪,無論向那邊走,都是迷的無所明瞭。究竟不知是怎回事?也就是迷失方向,應該走的路卻不認識,盡走冤枉路。要知道:不求道,不能出迷途。若想出迷途,就要修道。若不求道,不出迷途,那就辜負你的賢才,也就是智慧德相。佛曾經說過:「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果不修行,就不能有所成就。把自己的智慧德相辜負了,這豈是大丈夫之所為呢!
﹝不忮不求﹞◎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忮,嫉妒。不忮不求指不嫉妒,不貪得。語出《詩經‧邶風‧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後來多用來形容淡泊無求,不做非分之事的處世態度。《南朝梁‧蕭統‧陶淵明集序》:「夫自衒自媒者,士女之醜行;不忮不求者,明達之用心。」忮,音 ㄓˋ。
﹝不足﹞◎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不能。《文選‧曹丕‧與吳質書》:「惜其體弱,不足起其文。」《三國演義‧第三回》:「汝多疑,不足謀大事。」
﹝不足為道﹞◎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不重要,不值得談論。
﹝不足掛齒﹞◎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彼安足齒』條目。
﹝不見圭角﹞◎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圭角不露』條目。
﹝不見人之短 唯見己之失 以此修道 庶幾矣乎﹞◎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
……不見人之失,不見人之短;唯見己之失,唯見己之短。以此來修道,必有成就之一天。凡事求諸於自己之言行舉止合於正道,反省於自德未足之缺漏,自顧於己之慧命已然無暇,況於妄論他人之失!
﹝不肖﹞◎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
……不賢,無才能。《禮記‧中庸》:「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明‧王世貞‧鳴鳳記‧第十四齣》:「古人自以不能進賢,退不肖,既死,猶以屍諫。」
﹝不作兵革﹞◎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戰爭不起。兵革,兵器,引申為戰爭。
﹝不言而信﹞◎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指君子不用說什麼就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形容有崇高的威望。
﹝不君﹞◎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不行君道。《左傳•宣公二年》:「晉靈公不君,厚斂以雕牆。」《杜預‧注》:「不君,失君道也。」《後漢書•王符傳》:「昔晉靈公多賦以雕牆,《春秋》以為不君。」
﹝不治﹞◎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無法挽救。
﹝不屈﹞◎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不屈服、不順從。《左傳‧襄公二十九年》;「直而不倨,曲而不屈,邇而不偪。」《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畫雲長儼然上坐,龐德憤怒不屈,于禁拜伏於地,哀求乞命之狀。」
﹝不知所措﹞◎六十三年二月二十四日〈亡靈結緣‧天佛院‧總班長‧蔡吳樣娘〉
……驚慌失度,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三國志‧卷六十四‧吳書諸葛恪傳》:「皇太子以丁酉踐尊號,哀喜交并,不知所措。」亦作「莫知所措」、「未知所措」。
﹝不知所屆﹞◎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諸天神聖〉
……不知伊於胡厎!不知到什麼時候才會停止。屆,至、到。如:「屆時」、「屆期」。《書經‧大禹謨》:「惟德動天,無遠弗屆。」
﹝不知輕重﹞◎六十六年六月十五日〈雲寶二童‧聖訓‧注〉
……見『不分輕重』條目。
﹝不幸﹞◎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四配十哲‧聖訓‧注〉
……指災禍,或指死亡。《戰國策‧韓策二》:「前所以不許仲子者,徒以親在,今親不幸,仲子所欲報仇者為誰?」《漢書‧蘇武傳》:「來時,大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陽陵。」《顏師古‧注》:「不幸亦謂死。」
﹝不念舊惡﹞◎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慈化真君‧聖訓‧注〉
……不計較對方以往的過失。《論語‧公冶長》:「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
﹝不拘小節﹞◎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葛武侯‧聖訓‧注〉
……不被生活上的細節所拘束。《隋書‧卷四十八‧楊素傳》:「素少落拓,有大志,不拘小節。」《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二》:「有一個人姓蔣名霆,表字震卿。本是儒家子弟,生來心性倜儻佻,頑耍戲浪,不拘小節。」亦作「不拘細行」、「不守細行」、「不守小節」。
﹝不拘細行﹞◎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葛武侯‧聖訓‧注〉
……不被生活上的細節所拘束。《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有一個河朔李生,從年少時,膂力過人,恃氣好俠,不拘細行。」亦作「不拘小節」。
﹝不疚﹞◎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純陽帝君‧聖訓‧注〉
……無所愧疚。
﹝不為五斗米折腰﹞◎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四海龍王‧聖訓‧注〉
……不願為微薄俸祿卑躬屈膝的諂媚奉迎。語本《晉書‧卷九十四‧隱逸傳‧陶潛傳》:「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歎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後比喻人品清高淡泊。《喻世明言‧卷五‧窮馬周遭際賣媼》:「古人不為五斗米折腰,這個助教官兒,也不是我終身養老之事。」
﹝不為外物遷﹞◎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南極仙翁〉
……見『靈氣有本性 不為外物遷』條目。
﹝不昧﹞◎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道德天尊‧聖訓‧注〉
……不迷惑之意。《明‧王守仁‧大學問》:「是乃根於天命之性,而自然靈昭不昧者也。」
﹝不軌﹞◎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八仙‧聖訓‧注〉
……不循法度,圖謀叛亂。《左傳‧隱公五年》:「不軌不物,謂之亂政。」《杜預‧注》:「言器用眾物不入法度則為不軌不物,亂敗之所起。」《漢書‧卷二十八‧地理志下》:「秦既滅韓,徙天下不軌之民於南陽。」
﹝不迪﹞◎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不遵循。《漢‧揚雄‧法言‧先知》:「為國不迪其法,而望其效,譬諸筭乎!」迪,遵從、依循。《漢書‧卷一○○‧敘傳下》:「漢迪於秦,有革有因。」
﹝不思議﹞◎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龍樹菩薩 率十地菩薩〉
……亦作「不可思議」。在直觀中才能證悟的真理或境界。《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六十》:「種種臺榭,不可思議,皆於岸上,次第行列。」
﹝不矜﹞◎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龍樹菩薩 率十地菩薩‧聖訓‧注〉
……不自誇。《文選‧張華‧鷦鷯賦》:「靜守約而不矜,動因循而簡易。」《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皇太子不矜天姿,俯同人範,師友之義,穆若金蘭。」
﹝不姦﹞◎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見『甘露慶雲 萬物暢遂』條目。
﹝不俗﹞◎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不凡庸、不淺陋,不同於一般流俗。《儒林外史‧第一回》:「自小看他長大,如此不俗,所以敬他、愛他,時時和他親熱,邀在草堂裡坐著說話兒。」《紅樓夢‧第三十七回》:「黛玉道:『既然定要起詩社,咱們就是詩翁了,先把這些姐妹叔嫂的字樣改了纔不俗。』」
﹝不苟言笑﹞◎六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慈剛散仙 邱洪寬‧聖訓‧注〉
……不隨便說笑。通常用來形容人一板一眼,嚴肅而不易親近。《清史稿‧卷五○○‧遺逸傳一‧朱元瑜傳》:「之瑜嚴毅剛直,動必以禮。平居不苟言笑。」《野叟曝言‧第六十四回》:「木四姐端莊貞靜,不苟言笑,你怎說此話來?」
﹝不畏強禦﹞◎六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慈剛散仙 邱洪寬‧聖訓‧注〉
……見『不避強禦』條目。
﹝不畏彊禦﹞◎六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慈剛散仙 邱洪寬‧聖訓‧注〉
……見『不避強禦』條目。
﹝不時﹞◎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隨時、時時。《三國演義‧第一○一回》:「吾將不時更換,軍又訓練不熟:其必出二也。」《紅樓夢‧第五十八回》:「探春因家務冗雜,且不時趙姨娘與賈環來嘈聒,甚不方便。」
﹝不時正位 人神佇式﹞◎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見『聖人達節,萬物推移,體非常之道,立非常之功,實非常之人,有非常之事,不時正位,人神佇式。天命不常,惟德是與』條目。
﹝不能自休﹞◎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無法停止。休,停歇、終止。如:「休會」、「休學」。《宋‧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蕭‧香冷金猊詞》:「生怕閒愁暗恨,多少事、欲說還休。」《水滸傳‧第五十一回》:「若孩兒有些好歹,老身性命也便休了。」
﹝不效陶猗財富聚﹞◎六十六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
……見『願則李杜詩章著 不效陶猗財富聚』條目。
﹝不容﹞◎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不許、不能寬容。《文選‧任昉‧奏彈劉整》:「人之無情一何至此,實教義所不容,紳冕所共棄。」《三國演義‧第二回》:「此時事急,不容太后不從。」
﹝不倨﹞◎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不傲慢。倨,傲慢無禮。如:「倨傲」。《左傳‧襄公二十九年》;「直而不倨,曲而不屈,邇而不偪。」《漢‧趙岐‧孟子題辭》:「可謂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亞聖之大才者也。」倨,傲慢無禮。如:「倨傲」。《戰國策‧秦策一》:「蘇秦曰:『嫂何前倨而後卑也?』」《漢書‧卷五十‧汲黯傳》:「為人性倨少禮。」
﹝不恥下問﹞◎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金童玉女‧聖訓‧注〉
……語出《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不以向身分較低微、或是學問較自己淺陋的人求教為羞恥。《老殘遊記‧第七回》:「閣下既不恥下問,弟先須請宗旨何如?」
﹝不動智﹞◎五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文殊菩薩‧聖訓‧注〉
……見『文殊菩薩』條目。
﹝不動聲色﹞◎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三官大帝‧聖訓‧注〉
……一聲不響,不流露感情。《野叟曝言‧第四十七回》:「其餘皆設文房四寶,都在那裡濡筆搆思;惟成之端然靜坐,不動聲色。」《文明小史‧第四十二回》:「黃太尊聽了,點點頭,不動聲色,仍舊打他的牌。」
﹝不逢不若﹞◎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不刻意討好,不刻意順服。與「不卑不亢」或「不伎不求」之義類似。逢,用言語或行動討好別人。如:「逢迎」。《孟子‧告子下》:「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惡。」《遼史‧卷一○一‧蕭胡篤傳》:「胡篤長于騎射,見天祚好游畋,每言從禽之樂,以逢其意。」
﹝不務正業﹞◎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務正』條目。
﹝不第﹞◎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考試不合格。《新唐書‧卷四十四‧選舉志上》:「其不第則習業如初。」《三國演義‧第一回》:「那張角本是個不第秀才,因入山採藥,遇一老人,碧眼童顏,手執藜杖,喚角至一洞中,以天書三卷授之。」
﹝不習其謀﹞◎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關聖帝君〉
……見『往者不悔 來者不豫 過言不再 流言不極 不斷其威 不習其謀』條目。
﹝不偪﹞◎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不逼迫。偪,侵迫。同「逼」。《左傳‧僖公五年》:「桓莊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偪乎?」《孟子‧滕文公上》:「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偪人。」音 ㄅ一。
﹝不敏﹞◎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不明達;不敏捷。《國語‧晉語二》:「款也不才,寡智不敏,不能教導,以至於死。」《韋昭‧注》:「敏,達也。」《後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鄙人愚暗,受性不敏。」《梁書‧張率傳》:「相如工而不敏,枚皋速而不工。」《剪燈新話•修文舍人傳》:「侏儒飽死而方朔苦飢,豈才藝之不敏也?」亦可作謙詞。猶不才。《論語‧顏淵》:「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漢書‧司馬遷傳》:「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不敢闕。」《清‧李漁‧閒情偶寄•詞曲》:「﹝魏貞菴﹞命予作《北西廂》翻本,以正從前之謬。予謝不敏。」
﹝不造﹞◎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不幸。《詩•周頌•閔予小子》:「閔予小子,遭家不造。」《三國•魏•嵇康•幽憤詩》:「嗟余薄祜,少遭不造。」《唐•陳子昂•唐故袁州參軍妻張氏墓誌銘》:「府君不造,遭此閔凶。」《文選•曹植•王仲宣誄》:「皇家不造,京室隕顛。」
﹝不勝﹞◎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不禁、無限。《唐‧李白‧蘇臺覽古詩》:「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紅樓夢‧第四十六回》:「他哥嫂聽了,只當他回想過來,都喜之不勝。」
﹝不勝﹞◎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做不到、無法制服。《管子‧正世》:「暴人不勝,邪亂不止,則君人者勢傷,而威日衰矣。」《三國演義‧第五回》:「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試教出馬,如其不勝,責之未遲。」
﹝不勝衣﹞◎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太白金仙‧聖訓‧注〉
……體弱不能任衣服的重量。比喻瘦弱。《荀子‧非相》:「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宋‧蘇軾‧次韻王鞏顏復同泛舟詩》:「沈郎清瘦不勝衣,邊老便便帶十圍。」亦作「如不勝衣」、「弱不勝衣」。
﹝不殘而懲﹞◎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以不傷害人的肢體為懲罰。
﹝不辜﹞◎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無罪的人。《孟子‧公孫丑上》:「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五代史平話‧周史‧卷下》:「昔張彥澤虐殺不辜,濤累疏以為不殺彥澤,他日必為國家患。」
﹝不惑﹞◎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不迷惑。《論語•子罕》:「知者不惑。」《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傳》:「我有三不惑:酒、色、財也。」
﹝不腆﹞◎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南極仙翁‧聖訓‧注〉
……不豐厚。通常為贈人禮物的謙詞。《左傳‧僖公三十三》:「敢犒從者,不腆敝邑,為從者之淹,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杜預‧注》:「腆,厚也。」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