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張載‧劍閣銘》

巖巖梁山,積石峨峨。遠屬荊衡,近綴岷嶓。南通邛僰,北達褒斜。狹過彭碣,高踰嵩華。惟蜀之門,作固作鎮。是曰劍閣,壁立千仞。窮地之險,極路之峻。世濁則逆,道清則順。閉由往漢,開自有晉。秦得百二,併吞諸侯。齊得十二,田生獻籌。矧茲狹隘,土之外區。一人荷戟,萬夫趑趄。形勝之地,匪親勿居。昔在武侯,中流而喜。山河之固,見屈吳起。興實在德,險亦難恃。洞庭孟門,二國不祀。自古迄今,天命匪易。憑阻作昏,鮮不敗績。公孫既滅,劉氏銜璧。覆車之軌,無或重跡。勒銘山阿,敢告梁益。

【譯文】

高峻的梁山(四川東北高梁山),累積岩石高聳矗立,遠處連接荊州、衡山,近處連結岷(在四川省境,源出松潘縣西北岷山)嶓山(陝西省寧羌縣北,東漢水的發源地),南邊通往邛崍山(位於西康省榮經縣,岷江與大渡河之間)僰族部落(散布於西南地區,主要分布在僰道(今四川宜賓市地區),秦以前曾建立僰侯國)北邊可達褒(周代時所建,故地在今陝西省褒城縣東南。亦稱為有褒)、斜(終南山的山谷,在今陝西省褒城縣東北。),比彭〈春秋鄭邑。故址約在今河南省中牟縣境內。〉碣兩地還要狹窄,比嵩山華山還高。蜀國的出入口,堅固而屹立不搖,這就是劍閣,岩壁矗立之勢高八千尺,窮盡地勢的艱難險要,也極盡道路的危峻陡峭,世上混亂就會作姦犯逆,政治清明就會歸順。在從前的漢朝還是封閉的,自從晉朝才進一步開發,秦國只要百分之二的士兵,齊國只要十分之二的士兵,就可併吞了諸侯,一統天下,這是田肯的謀劃。

※附注:田肯對前漢的貢獻:

《前漢演義‧第三十四回》:「卻說高祖誘執韓信,還至洛陽,乃大赦天下,頒發詔書。大夫田肯進賀道:「陛下得了韓信,又治秦中,秦地帶河阻山,地勢雄踞,東臨諸侯,譬如高屋建瓴,由上向下,沛然莫御,所以秦得百二,二萬人可當諸侯百萬人。還有齊地,瀕居海濱,東有瑯琊即墨的富饒,南有泰山的保障,西有濁河即黃河。的制限,北有渤海的利益,地方二千里,也是天然生就的雄封,所以齊得十二,二萬人可當諸侯十萬人。這乃所謂東西兩秦呢。陛下自都秦中,更須注重齊地,若非親子親弟,不宜使為齊王,還望陛下審慎後行!」高祖恍然有悟道:「汝言甚善,朕當依從。」田肯乃退,群臣在旁聽著,總道高祖即日下令,封子弟為齊王。不意齊王的封詔,並未頒下,那赦免韓信的諭旨,卻傳遞出來。大眾才知田肯所言,不是徒請分封子弟,並且寓有救免韓信的意思。韓信第一次功勞,是定三秦,第二次功勞,就是平齊,田肯不便明說,卻先將韓信提出,再把齊秦形勝,略說一遍,叫高祖自去細思。高祖卻也乖覺,便隨口稱善,且思韓信功多過少,究未曾明露反狀,若把他下獄論刑,必滋眾議。因此決意赦免,但降封韓信為淮陰侯。敘出田肯高祖兩人的微意,心細似髮。」

況且在這狹隘的地方,疆土的外圍區域,一個人扛著戟,一萬個人想前進卻又不敢,形勢險要的地方,不是王室親族不能待在這裡。從前魏武侯在西河水面上因山河險固而沾沾自喜,被吳起一句「在德不在險」潑了冷水。就算洞庭、孟門的地勢險要,三苗部落還是被禹所滅,殷紂還是被周武王所殺,國運的興起是來自仁德,就算地勢險要也難以憑恃。古往今來,天命不曾改變,憑著險阻的山川往往使人昏庸,很少人沒失敗的,躍馬稱帝的公孫述已經被劉秀所滅,而劉禪最後也向曹魏投降稱臣,翻車的軌跡,不會重蹈覆轍,將這些文字鐫刻記錄在高山上,冒昧的公告梁州(陜西、四川)、益州一帶的百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