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指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二零八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帶大勝曹操軍隊,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戰役。戰爭日期在西元二零八年七月—十二日。此役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之一。
【歷史簡介】
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後,于建安十三年(西元二零八年),曹操在統一北方後於正月回到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立即開始為南征做好軍事上和政治上的準備。軍事上:建造了玄武池訓練水軍,派遣張遼、樂進等駐兵許都以南,準備南征;同時為了解除後顧之憂,對可能動亂的關中地區採取措施,上表天子封馬騰為衛尉,封其子馬超為偏將軍,繼續代替馬騰統領部隊,令馬騰及其家屬遷至鄴作為人質,以減輕西北方向的威脅;政治上:罷三公,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進一步鞏固了他的統治地位;捏造罪名殺了數次戲侮及反對自己的政敵孔融,以維護自己的政治權威。
七月,曹操採用其首席戰略顧問尚書令、侍中荀彧「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的策略,自己親率大軍南征荊州,向宛城、葉縣進發。另遣揚武中郎將、諫議大夫曹洪等諸將從東面的小路發動奇襲。八月,荊州牧劉表病死,其次子劉琮繼位。九月,曹軍先鋒曹洪陸續在舞陰、博望等地大破荊州軍,曹軍先頭部隊已經進至新野。另外曹操在攻下章陵郡後,又命趙儼以章陵太守兼都督護軍,總領張遼、於禁、張郃、朱靈、李典、馮楷、路招七路人馬,駐紮于章陵郡,作為後備從東面策應支援。劉琮驚慌失措,於是接受了蒯越與傅巽等勸說,沒有通知屯兵于樊城前線一直在準備抵禦曹軍的時投荊州的左將軍劉備,偷偷地納表投降曹操。劉備直至曹操大軍已經到達宛城的附近時才意識到劉琮已向曹操投降,於是派人詢問劉琮,這時劉琮才派宋忠告知劉備,劉備既驚駭又氣憤,為避免陷入孤立,只好立即棄樊南逃。
在渡河至襄陽時,謀士諸葛亮曾勸劉備奪取襄陽,但劉備不願意,繼續南走,另派部將關羽率水軍從水路前進。然而,劉琮左右及荊州士民很多都投歸劉備,隨劉備逃走,結果使劉備軍隊的速度大大減慢,只能日行十多里。當時江陵(南郡治所)貯有大量糧草、兵器等,有人勸劉備留下民眾,先攻佔江陵,但劉備不願意。曹操聽到了劉備南走的消息,深怕他得到江陵軍實,於是放棄輜重,輕裝前進至襄陽,然後委任樂進守襄陽、徐晃另屯樊城,親自與曹純以及荊州降將文聘等率虎豹精騎五千追擊劉備。據《漢晉春秋》記載,劉琮麾下王威曾勸劉琮趁曹操來受降沒有防備之際,以奇兵擄獲曹操,乘勢奪得中原,可是劉琮不採納。
【飲馬江漢】
曹軍虎豹騎以日行三百里的速度在長阪追上了劉備,當時劉備雖有十多萬眾,輜重數千,但能作戰的士兵很少。劉備於是拋下妻兒,與張飛、趙雲、諸葛亮等數十騎逃走。曹軍奪得劉備軍馬、輜重不計其數,甚至擄獲劉備的兩個女兒。由於甘夫人與尚且年幼的劉禪未能及時逃走,趙雲於是重新殺回把他們救出。與此同時,劉備命令張飛率領二十騎負責斷後,張飛先拆去橋樑,在河邊橫矛立馬說:「身是張翼德也,可來共決死!」曹軍無人敢近,劉備得以逃生,而曹操亦沒有繼續追擊劉備,而是趕往江陵。此前,盤踞江東的吳侯、討虜將軍兼領會稽太守孫權勢力不斷壯大。建安十三年春,孫權擊敗守衛江夏的劉表部將黃祖,佔領了江夏數縣,打開了西入荊州的門戶,正相機吞併荊襄;聽聞曹操南下後,孫權接受魯肅的建議以為劉表弔喪為名派遣魯肅前往荊州,而實際上是去探聽劉備等人的意向及消息。魯肅到達南郡時,劉琮投降、劉備南逃的消息傳來。魯肅於是北走,在當陽長阪與劉備會面,隨即勸說劉備與孫權聯合。劉備聽從,轉向東行,與自漢水東下的關羽水軍會合,又遇到前來增援的劉表長子、江夏太守劉琦所部一萬餘人,遂一起退至長江東岸的夏口。
曹操佔領江陵後,立即採取安頓州吏民的措施,下令「荊州吏民,與之更始」,大力宣傳荊州「服從之功」,荊人因此被封侯者就有十五位,任用荊州名士韓嵩、蒯越、鄧羲等人,任命文聘為江夏太守,蔡瑁為從事中郎、司馬、長水校尉;而益州牧劉璋在曹操征荊州之初,就已經派遣屬下陰溥向曹操致敬。曹操為了安撫劉璋,加劉璋為振威將軍。不久後又派別駕從事張肅遣兵運送軍用物資交給曹操,表示願意接受征役。張肅被征辟為丞相府椽,拜廣漢太守。曹操已佔領荊州後,劉璋再次派別駕從事張松來覲見曹操,但此時曹操已志得意滿,對劉璋不停地來討便宜也深感厭煩,便不加理睬。主簿楊修勸曹操也征辟張松為僚屬,曹操不答應。張松因此心懷怨恨,為後來勸劉璋與劉備結交埋下伏筆。曹操以投降過來的荊州水軍作水戰主力,準備東征,有說目標仍是劉備,亦有指為順勢侵吞江東的孫權。賈詡勸說曹操宜先利用荊州的資源、休養軍民、穩定新占地,可是曹操並不贊同他的意見,南朝史學家裴松之也認為賈詡這麼說「未合當時之宜」。
【唇齒之盟】
十月,曹操留曹仁駐守江陵,自己親率大軍東下。諸葛亮見曹操東下,乃對劉備說:「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遂與魯肅同回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面見孫權。劉備也移師長江南岸,駐軍樊口。諸葛亮到達柴桑後,先用激將法刺激孫權。然後察覺到孫權既不願受制於曹操,但又擔心曹操勢強而不能匹敵。諸葛亮於是聲明劉備的軍力仍不下兩萬,有能力與曹操作戰。然後又分析出曹操的劣勢:勞師遠征,士卒疲憊;北人不習水戰;荊州之民尚未真心歸附曹操。諸葛亮認為如果孫劉聯合,是可以逆轉取勝的,並明示戰後將有三分天下之勢,孫權逐漸被說動了。不過,當時曹操來勢洶洶,以張昭為代表的一部分僚屬主張投降,認為曹操託名漢相,是挾天子以征四方,抵抗的話於理不合;又曹操已占長江,江東沒有天險可守;曹軍水陸俱下,攻勢強大,江東沒有能力抵抗,所以勸孫權迎接曹操;此時曹操又送來勸降書,信上說:「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恐嚇意味極重。所以張昭等人更加堅定要投降曹操,孫權一時難以抉擇;魯肅趁孫權如廁機會,偷偷跟到孫權身邊,先指出張昭等不足以採用;又說他自己投降曹操,還可官至州郡長吏,但身為一方之主的孫權如果投降的話,曹操是絕對容不下的。孫權大歎張昭等人「甚失孤望」,於是認同了魯肅的看法,魯肅建議召回往駐守鄱陽的周瑜共商對策。周瑜回來後,亦堅決主張抗曹,他逐一分析曹軍的弱點,與諸葛亮的分析亦大致相同:曹軍疲憊不堪,必生疾病;天氣盛寒,馬無槁草;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曹操的後患;中原士卒捨棄騎兵的優勢,卻不習水戰。既而進一步分析了曹軍的實際力量,指出來自中原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但已久戰疲憊,而新得劉表降卒的七八萬人,卻心懷猜疑。因此只要有五萬精兵就可以戰勝。於是孫權終於下定決心,並當眾拔劍砍下桌角說:「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任命周瑜和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幫助籌畫戰略,率領黃蓋、韓當、呂蒙、淩統、甘甯、周泰、呂範等及三萬士卒沿江而上,與劉備共同抗曹。孫權則繼續駐守柴桑,作為後援為周瑜運輸輜重糧草,且告訴周瑜如果戰事不利,「便還就孤,孤當與孟德決之」。此時,曹營之中許多人都認為孫權不敢抵抗曹操,會殺掉劉備,然後步劉琮後塵。而從曹操的勸降書中亦透露出這種想法,但程昱卻認為眾人對孫權缺乏瞭解,可能錯誤估計了孫權的膽識,而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又是萬人敵,孫權自知獨力難支,必會資助劉備,與劉備聯合來對抗曹操,其後果然如程昱所預測的。
【鏖戰赤壁】
十二月,周瑜率領軍隊在樊口與劉備會合。然後兩軍逆水而上,行至赤壁,與正在渡江的曹軍相遇。曹軍當時已遭瘟疫流行,而新編水軍及新附荊州水軍難以磨合,士氣明顯不足,因此初戰被周瑜水軍打敗。曹操不得不把水軍「引次江北」與陸軍會合,把戰船靠到北岸烏林一側,操練水軍,等待良機。周瑜則把戰船停靠南岸赤壁一側,隔長江與曹軍對峙。當時曹操為了北士卒不習慣坐船,於是將艦船首尾連接起來,人馬於船上如履平地。周瑜部將黃蓋於是建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周瑜採納了黃蓋的火攻計策,並讓黃蓋向曹操寫信詐降,以接近曹操戰船。至戰日,黃蓋準備了十艘輕利之艦,滿載薪草膏油,外用赤幔偽裝,上插旌旗龍幡。當時東南風急,十艘船在中江順風而前,黃蓋手鋸火把,使眾兵齊聲大叫:「降焉!」曹軍官兵毫無戒備,「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離曹軍二里許,黃蓋遂令點燃柴草,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各營。頃刻之間,煙炎張天,曹軍人馬燒、溺死者無數。在對岸的孫劉聯軍橫渡長江,趁亂大敗曹軍。曹操見敗局已無法挽回,當即自焚剩下的戰船,引軍沿華容小道(今湖北監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卻,周瑜、劉備軍隊水陸並進,一直尾隨追擊。此戰中曹軍傷亡過半,曹操回到江陵後,恐赤壁失利而使後方政權不穩,立即自還北方,留曹仁、徐晃等繼續留守南郡(治所江陵),而後委任樂進守襄陽、滿寵代理奮威將軍,屯於當陽。孫劉聯軍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借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曹、劉、孫三家爭奪荊州之戰揭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