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釋迦牟尼﹞

佛教創始人。本名悉達多,意為『義成就者』,姓喬答摩。因父為釋迦族,成道後被尊稱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釋迦牟尼是古印度吠陀時期著名的王族懿師摩王的後裔,迦毗羅衛國的太子,屬刹帝利種姓。迦毗羅衛是釋迦族集居的小城,位於喜馬拉雅山腳下,今尼泊爾南部與印度毗鄰的提羅拉科附近,當時是拘薩羅國的屬國。在四世紀法顯遊歷印度時,這個國家已日見衰落。十九世紀末,考古家在這裏發掘出一個藏有遺骨的石壺,上面刻有西元前數世紀流行的婆羅謎文字,意為釋迦族供奉的佛骨。另外,在迦毗羅衛發現有阿育王巡幸時所建的石刻,從而證實了它大概的地理位置,之後尼泊爾政府一直在進行考古挖掘。

釋迦牟尼的父親,是迦毗羅衛的國王,名首圖馱那,漢譯淨飯王。母親名摩訶耶。是與迦毗羅衛場城隔河相對的天臂城善覺王的長女。根據當時的風俗,摩耶夫人須回母家分娩,途經藍毗尼花園,即今尼泊爾南部波陀利耶村的羅美德寺院處,生下了釋迦牟尼。

有關釋迦牟尼的生年,由於古印度典籍沒有確實的記載,各國所傳和學者研究,一般都是從佛教本身的史籍去考證,因此說法不一,共有六十多種之多。最早一說和最晚一說之間,相距達數年。斯里蘭卡、印度、緬甸、泰國、老撾、柬柬埔寨等南傳佛教國家,一般認為釋迦牟尼生於西元前六二四年,卒於西元前五四四年。西方學者根據南傳史料,對佛滅年代有八種之多;日本宇井伯壽根據北傳史料,從阿育王即位年代西元前二七一年上溯,推定為西元前四六六生、三八六年卒。中國年代學者依南齊僧軹跋陀羅所譯《善見律毗婆沙》師資相傳的『眾聖點記』算出,大體上與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同代,而比孔子早逝七年。此說也為日本、印度、等國的佛教學者所採用。

摩耶夫人在釋迦牟尼出生後的第七天去世。幼年時代的釋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波提養育的。他從小學習當時教養王族應具備的一切學問和技藝。十六歲時,娶表妹耶輸陀羅為妃,生有一子。釋迦牟尼的貴族生活是優裕舒適的。《中阿含經‧卷二十九》記載他的回憶說,他擁有適合不同季節居住的三座宮殿,有冬天禦寒的,有長年避暑的,有雨季防潮的;衣著華貴,飲食豐盛;歌舞於庭,極盡享受之樂。他的父親淨飯王也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繼承王位,成為統一天下的『轉輪王』。但是,釋迦牟尼卻在二十九歲時出家修行。究其原因,有社會的因素,也有個人的因素。釋迦牟尼所處的時代正是古印度各國之間互相討伐、併吞,階級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之際,他所屬的釋迦族,受到鄰國強權的威脅,朝不保夕。他已預感到難免覆滅的結局,因而認為世間無常。另外,他又目睹人自有生以後,接踵而來的老、病、死情景,聯想到自己也擺脫不了同樣的命運,從而產生了人生難脫苦難的煩惱,而當時婆羅門教的思想和行事,又不能使他在精神上獲得解脫之道,終於捨棄王位,出家修行。出家後,他先到跋伽山人的苦行林,那裏有很多修行者,他們以種種苦行折磨肉體,以求得精神的解脫。釋迦牟尼不滿意這種做法,滯留一宿便離去,他的父親聽到他的出家的消息,甚為悲傷,經派人勸說無效,便在親族中選派了五人伴隨他。

釋迦牟尼南渡恒河,到摩揭陀的首都王舍城,國王頻婆沙羅會見了他。爾後,他尋訪隱棲於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數論派信奉者阿羅邏‧迦羅摩和鬱羅迦‧羅摩子,修習禪定。然而他們的教義,在釋迦看來,仍然不是真正的人生解脫之道。於是他又來到伽山若行林,在尼連禪河邊靜坐思維,實行苦行。經過六年,仍沒有獲得所期望的結果。他決定拋棄絕食和苦行,來到菩提伽耶一棵畢缽羅樹下,經跏趺坐,靜思冥索,最後終於覺悟成道,時年三十五歲。

釋迦牟尼證悟以後,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觀察和分析事物的觀念。為了使他的思想學說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他便開始了長達四十九年的傳教活動。釋迦牟尼在波羅奈斯城外的鹿野苑,向跟隨他出家、保護他的五人,宣說四諦、十二因緣、三十七菩提會、五蘊、四禪和三明等教說,五人皈依了他,成為最初的佛弟子。這次說教,佛教稱為初轉法輪。與此同時,又度波羅奈斯長者之子耶舍及其親友出家。此外,化度了原先祀火的婆羅門迦葉三兄弟以及沙門六師之一的懷疑論者散惹夷的學生舍利弗和目犍連,此後在他的故鄉又說服了他的很多親屬,如堂弟提婆達多,以及兒子皈依了佛教。

釋迦牟尼傳教的區域,大約是恒河流域的中印度。居住時間最長的是拘薩羅國的舍衛城和摩揭陀國的王舍城。前者有富商須達多和太子祗陀捐贈的祗園精舍〈又名給孤獨園〉,後者有竹林精舍,為釋迦牟尼對眾人說法布教的重要場所。釋迦牟尼的傳教的方式,是隨機的施設,不拘一格。他用偈頌、散文、故事、譬喻、直敘、問答等各種形式,在不同的場合,針對不同的物件,宣說不同的內容。對僧眾談論出離生死、證得無上正覺,對俗人談論道德的行善。他准許弟子可不用規範化的梵語,而用地區方言進行說教。這就使得他的思想學說在社會上得到廣泛的傳播。

釋迦牟尼在傳教過程中建立了佛法共修的組織,那就是僧伽〈僧團〉。一般認為,釋迦牟尼在鹿野苑初次演教,首次保護他、隨他出家的五人皈依佛教,便是佛教僧伽之始。這個僧團在傳教過程中逐漸擴大,開始只收男弟子〈比丘〉。此後,他的姨母入教後,才開始接納女弟子(比丘尼)。僧團在開始的時候並無嚴格的制度,凡是信仰佛陀的學說,不分種姓貴賤,均可加入。在僧團內部過著平等的生活。以後為了防止僧團的混雜,避免與世俗社會的法律秩序和其他倫理道德相齬,使僧團更好地開展活動,才制定了奴隸、負債者、殺人犯、盜賊〈悔過的除外〉,殘廢、病人以及年不滿二十歲者不能加入僧團的具體的規定。

起初,僧團以雲遊乞食為主,無固定的住處。後來為了適應雨季安居和集地的需要,才開始在僧眾的所在地,建立了僧院。在僧眾集體生活的過程中,又陸續制定了有關衣著、飲食、用具、禮儀、居所、醫藥等日常生活細則,作為僧團全體成員共同遵守的戒律內容。

釋迦牟尼在創立僧團的同時,還給在家的信徒以相應的地位。凡遵守不殺生等『五戒』的非出家人,均可以成為佛弟子。他們在修行同樣可以證得涅盤。相傳,耶舍的父母是最初的在家弟子〈優婆塞和優婆夷〉。此後,在家信徒人數不斷增多,成為與僧團並行的擁護佛教的社會力量。

釋迦牟尼晚年居住在王舍城。相傳,他曾多次召集住在那裏的僧人,向他們講了有關保持僧團不衰的原則,要求他們『依法而不依他處』,然後離開王舍城北行,開始了他最後的遊化。他帶領弟子們,經過那爛陀、波吒厘弗多羅,渡恒河,到達吠舍離,受到當時富裕的妓女庵婆波利(庵摩羅)的供奉。以後便來到吠舍離附近的貝魚伐那村〈竹林村〉。時值雨季,釋迦牟尼決定在那裏安居,留阿難陀一人隨從,其餘弟子均分散到各處居住。在雨季中,他患了重病。雨季過後,又繼續起程,向西北地方巡遊講說。到了南末羅國的波伐城〈亦譯婆瓦村〉,駐錫鐵匠純陀的芒果林中,並吃了他供獻的食物。食後,釋迦牟尼中毒腹瀉,病情轉重。行至離拘尸那迦城(今印度邦迦夏城)附近的希拉尼耶伐底(或譯阿利羅跋提、阿恃多伐底)河邊的娑羅林,在兩棵沙羅樹之間,右脅而臥,半夜入滅。臨終前,他告誡弟子要依法精進修行。又為求見的婆羅門須跋陀羅說法,使他成為最後一個弟子。終年八十歲。

釋迦牟尼逝世後,遺體火化。遺骨(舍利)為摩羯陀王阿闍世、吠舍離的離車毗族、迦毗羅衛的釋迦族、阿摩羅迦波的布利族、羅摩伽摩的俱利子族、波伐的末羅族(南末羅國)、拘尸那迦的末羅族(北末羅國)和呔多底波的婆羅門分得,各建舍利塔供養。

有關釋迦牟尼一生的事蹟,在早期佛教經藏四阿含和小乘律藏中,並無記述。三藏的結集者,主要記錄釋迦牟尼的言辭。但是經藏和律藏在記錄言辭中,詳細地記述了每一段教化和制訂戒律的原委。這些記述,雖屬片斷,但也包含了釋迦牟尼直接接觸的那些人對釋迦牟尼的思想和行事的回憶。另外,在經、律中通過佛陀自己之口,記載了他自己早期生活的經歷。在早期經藏和律藏中,記載釋迦牟尼家世和出家經過的,有《長阿含經》中的《大本經》等;記載初轉法輪時情景的,有《雜阿含經》中的《轉法輪經》等;記載教化活動的有《摩訶僧祗律》、《四分律》、《五分律》等以及《阿含經》中的諸小經;記載釋迦牟尼晚年生活的有《長阿含經》、《般泥洹經》以及《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等。

後來,隨著佛教向印度次大陸發展,統一的佛教分成很多的派別,同時受到了印度教、耆那教的偶像崇拜以及希臘文化的影響,在部派佛教中出現了對教祖的崇拜,把釋迦牟尼描寫為神通廣大、威力無窮、大智大慧,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如手長過膝、面頰如滿月、梵音深遠、胸表卍字等。這就出現了專門記載釋迦牟尼生世行業,被稱為『本生』、『本起』、『本行』的一類經典。如《修行本起經》、《經過現在因果經》、《佛本行集經》、《普曜經》等。它們的特點是把原散見於經藏和律藏中的資料聯貫起來,使一事與他事前後銜接,綴成釋迦牟尼的傳記。但在內容上完全是渲染和神化佛陀,使佛陀成為一個理想化的崇仰對象。這些經典最長的也只記述了釋迦牟尼成道後最初幾年的活動。以後馬鳴寫了《佛所行贊》,他根據傳說和資料,描繪了佛陀一生的經歷,成為最早的一部完整佛傳。

有關釋迦牟尼生平的史料,除了佛教經典的記載以外,還有文物資料。近代,印度和其他國家的考古學家、佛學家根據法顯的《佛國記》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的記載,以及印度保存的不完整史料,在佛陀的誕生、成道、初轉法輪、涅槃處等陸續發掘出一些古建築的遺址和文物,並證明佛陀是一位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