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子兵法》

《吳子兵法》簡稱《吳子》,中國古代著名兵書,《武經七書》之一。相傳戰國初期吳起所著,戰國末年即已流傳。《漢書•藝文志》稱「吳起四十八篇」,《隋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均載為一卷。

今有《續古逸叢書》影宋本及明、清刊本,存《圖國》、《料敵》、《治兵》、《論將》、《應變》、《勵士》六篇,分上下兩卷。《吳子》是在封建制度確立後,戰爭和軍事思想有了顯著發展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這時軍隊成分的改變,鐵兵器和弩的廣泛使用以及騎兵的出現,引起了作戰方式的明顯變化。它反映了新興地主階級的戰爭理論、軍隊建設和作戰指導方面的觀點。《吳子》主張「內修文德,外治武備」,把政治和軍事緊密結合起來;所謂「文德」,就是「道、義、禮、仁」,並以此治理軍隊和民眾。認為「民安其田宅,親其有司」,「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鄰國,則戰已勝矣。」強調軍隊、國家要和睦。所謂「武備」,就是「安國家之道,先戒為寶。」必須「簡募良材,以備不虞。」它把戰爭區分為義兵、強兵、剛兵、暴兵、逆兵等不同性質,主張對戰爭要採取慎重的態度,反對窮兵黷武。

它主張兵不在多,「以治為勝」。治,就是建設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居則有禮,動則有威,進不可當,退不可追,前卻有節,左右應麾,雖絕成陳,雖散成行,……投之所往,天下莫當。」要求選募良材,重用勇士和志在殺敵立功的人,作為軍隊的骨幹,並「加其爵列」、「厚其父母妻子」;對士卒的使用要因人而異,使「短者持矛戟,長者持弓弩,強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給廝養,智者為謀主」,以發揮各自的特長;按照同鄉同里編組,同什同伍互相聯保,以對部眾嚴加控制;採取「一人學戰,教成十人;十人學戰,教成百人……萬人學戰,教成三軍」的教戰方法,嚴格訓練;明法審令,使「進有重賞,退有重刑,行之以信」,做到令行禁止,嚴不可犯;將領必須與士卒同甘苦,共安危,獎勵有功者,勉勵無功者,撫恤和慰問犧牲將士的家屬,以恩結士心,使其「樂戰」、「樂死」;要「任賢使能」,選拔文武兼備、剛柔並用、能「率下安眾、怖敵決疑」的人為將軍。

它強調料敵用兵,因情擊敵。針對齊、秦、楚、燕、韓、趙六國的政治、地理、民情、軍隊、陣勢等不同特點,提出了不同的作戰方針和戰法。例如:對齊作戰,「必三分之,獵其左右,脅而從之」;對秦作戰,先示之以利,待其士卒失去控制時,再「乘乖獵散,設伏投機」;與楚作戰,則「襲亂其屯,先奪其氣,輕進速退,疲而勞之,勿與爭戰」;同燕作戰,則「觸而迫之,陵而遠之,馳而後之」和「謹我車騎必避之路」;與韓、趙作戰時,則「阻陣而壓之,眾來則拒之,去則追之,以倦其師」。

它還強調「審敵虛實而趨其危」;指出有八種情況,不需再卜問吉凶,即可向敵進擊,在十三種情況下要「急擊勿疑」,旨在乘隙蹈瑕,不失戰機;又列舉了不需占卜即可決定不與敵作戰的六種情況,要「避之勿疑」。並進一步指出「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生於狐疑」。它還注重「應變」,提出擊強、擊眾、谷戰、水戰、圍城等具體戰法。它最早對養馬和騎戰做了專門的論述。《吳子》繼承和發展了《孫子兵法》的有關思想,在歷史上曾與《孫子》齊名,並稱為「孫吳兵法」,因而為歷代兵家所重視。現有日、英、法、俄等譯本流傳。

吳起是我國戰國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軍事家、統帥、軍事理論家、軍事改革家。吳起喜好用兵,一心想成就大名。曾經在孔子弟子曾參門下求學,在魯國為臣。周威烈王十四年,齊國進攻魯國,魯國國 君想用吳起為將,但因為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對他有所懷疑。吳起由於渴望當將領成就功名,就毅然殺了自己的妻子,表示不傾向齊國,史稱「殺妻求將」。 魯 君終於任命他為將軍,率領軍隊與齊國作戰。吳起治軍嚴於己而寬於人,與士卒同甘共苦,因而軍士皆能效死從命。吳起率魯軍到達前線,沒有立即同齊軍開仗,表示願與齊軍談判,先向對方「示之以弱」,以老弱之卒駐守中軍,給對方造成一種「弱」、「怯」的假像,用以麻痺齊軍將士,驕其志,懈其備,然後出其不意地以精壯之軍突然向齊軍發起猛攻。齊軍倉促應戰,一觸即潰,傷亡過半,魯軍大獲全勝。   

吳起的得勢引起魯國群臣的非議,一時流言四起。魯國有些人在魯王面前中傷吳起說:「吳起是個殘暴無情的人。他小時候,家資十全,他想當官,從事遊說活動沒有成功,以致家庭破產。鄉鄰都恥笑他,吳起就殺了三十多個誹謗他的人。逃出衛國而東去。他和母親告別時,咬著臂膀發誓說:『不為卿相,不復人衛』。此後他就在曾參門下學習。過了不久,他母親去世,他竟然沒有回家。曾參為此很鄙視他的為人,和他斷絕了關係。吳起這才跑到各國,學習兵法奉事魯君。魯君對他有懷疑,他就殺了自己的妻子以爭取做將軍。魯國是個小國,一旦有了戰勝的名聲,就會引起各國都來圖謀魯國了。而且魯國和衛是兄弟國家,魯君用吳起,就是拋棄了衛國。」魯君因而疑慮,就辭退了吳起。

吳起離開魯國後,聽說魏文侯很賢明,想去拜見他。文侯問大臣李悝說:「吳起為人如何?」李克說:「吳起貪榮名而好色,但是,他用兵連司馬穰苴也不能超過他。」這樣魏文侯就任命他為將軍,率軍攻打秦國,攻克五座城邑。魏文侯因吳起善於用兵,廉潔而公平,得到士卒的擁護,就任命他為西河的守將,抗拒秦國和韓國。周威烈王十七年,攻取秦河西地區的臨晉、元裏,並增修此二城。次年,攻秦至鄭,築洛陰、合陽,盡占秦之河西地,置西河郡,任西河郡守。這一時期他「曾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特別是周安王十三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成為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也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大的諸侯國。

吳起鎮守西河期間,強調兵不在多而在「治」,首創考選士卒之法:凡能身著全副甲胄,執十二石之弩〈十二石指弩的拉力,一石約今三十公斤〉,背負矢五十個,荷戈帶劍,攜三日口糧,在半日內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選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賦和田宅租稅,並對「武卒」嚴格訓練,使之成為魏國的精勁之師。吳起治軍,主張嚴刑明賞、教戒為先,認為若法令不明,賞罰不信,雖有百萬之軍亦無益,曾斬一未奉令即進擊敵軍的武卒以明法。

吳起做將軍時,和最下層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覺時不鋪席子,行軍時不騎馬坐車,親自背乾糧,和士卒共擔勞苦。士卒中有人生瘡,吳起就用嘴為他吸膿。這個士卒的母親知道這事後大哭起來。別人說:「你兒子是個士卒,而將軍親自為他吸取瘡上的膿,你為什麼還要哭呢?」母親說:「不是這樣。往年吳公為他父親吸過瘡上的膿,他父親作戰時就勇往直前地拼命,所以就戰死了。現在吳公又為我兒子吸瘡上的膿,我不知他又將死到那裏了,所以我哭。」

魏文侯死後,吳起繼續效力於他兒子魏武侯。武侯曾與吳起一起乘船順西河而下,船到中流,武侯說:「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吳起對他說:「國家最寶貴的是君主的德行,而不在於地形的險要。從前三苗氏左邊有洞庭湖,右邊有彭蠡湖,但不講求德義,夏禹把它消滅了。夏桀所處的地方,左邊有黃河和濟水,右邊有泰華山,伊闕在南,羊腸在北,施政不講仁愛,商朝湯王將他流放了。殷紂王的國家東面有孟門,西面有太行山,常山在北面,黃河在南面流過,地勢也無比險要,但施政不講道德,周武王把他殺了。由此看來,治理國家在於君主的德行,而不在於地形的險要。如果君主不講德行,就是一條船中的人也都會成為敵國的人。」武侯聽完後說:「確是如此,你說得太好了。」

吳起任西河的守將,威信很高。魏國選相,很多人都看好吳起,可是最後卻任命田文為相。吳起很不高興,他向田文說:「請你和我比一比功勞可以嗎?」田文說:「可以。」吳起說:「統領三軍,使士卒樂於為國犧牲,敵國不敢圖謀進攻我們,你比我怎樣?」田文說:「我不如你。」吳起說:「管理各級官員,親附人民,使財力充裕,你比我怎樣?」田文說:「我不如你。」吳起說:「鎮守西河地區,使秦軍不敢向東擴張,韓國和趙國都尊從我們,你比我怎樣?」田文說:「我不如你。」吳起說:「這三方面,你都不如我,而你的職位都比我高,這是為什麼?」田文說:「國君年少,全國憂慮,大臣沒有親附,百姓還不信賴,在這個時候,是由你來任相合適呢?還是由我來任相合適呢?」吳起沉默了很久然後說:「應該由你來任相。」田文說:「這就是我所以職位比你高的原因。」吳起才知道自己不如田文。

田文死後,公叔任相,他妻子是魏國的公主,公叔對吳起非常畏忌,便想害吳起。他有個僕人對他說:「吳起很容易除掉。」公叔說:「怎麼辦?」僕人說:「吳起為人有節操,廉潔而重視聲譽,你可以先向武侯說:『吳起是個賢明的人,我們魏國屬于侯級的小國,又和強秦接壤,據我看,恐怕吳起不想長期留在魏國。』武侯必然要問:『那怎麼辦呢?』你就趁機向武侯說:『君侯可以把一位公主許配給吳起,他如果顧意留在魏國就必定欣然接受,如果不顧意留在魏國就必然辭謝。因此就可以探測他的想法了。』然後你再把吳起邀到你的府上,使公主故意發怒而輕謾你。吳起看見公主那樣輕賤你,他想到自己也會被輕賤,就會辭而不受。」於是照計行事,吳起果然看見公主輕謾魏相就辭謝了武侯。武侯因而對吳起有所懷疑而不信任他了。吳起害怕武侯降罪,於是離開魏國到楚國去了。楚悼王平素聽說吳起很能幹,吳起一到楚國就被任為相。他嚴明法令,撤去不急需的官吏,廢除了較疏遠的公族,把節省下的錢糧用以供養戰士。主要目的是加強軍隊,破除縱橫稗闔的遊說。於是南面平定了百越;北面兼併了陳國和蔡國,並擊退了韓、趙、魏的擴張;向西征伐了秦國,因此諸侯都害怕楚國的強大。原來楚國的貴族都想謀害吳起。到楚悼王死後,公族和大臣叛亂而攻擊吳起,吳起跑到楚悼王的屍體旁伏在屍體上,意在以此或者可使作亂者有所顧忌,若作亂者無所顧忌,射我必中王,中王,自然就暴露他們是反叛的罪人。但追殺吳起的楚貴族還是射殺了吳起,箭也射到了悼王的身上。這一年是西元前起三八一年。悼王葬後,太子楚肅王戚即位,就派令尹〈楚國的最高軍政官員〉全部殺了因射刺吳起而同時射刺中了悼王屍體的人。由於射刺吳起被誅滅宗族的有七十多家。

吳起在政治、指導戰爭諸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把這些經驗深化為軍事理論。《漢書•藝文志》著錄《吳起》四十八篇,已佚,今本《吳子》六篇〈《圖國》、《料敵》、《治兵》、《論將》、《變化》、《勵士》〉,係其後人所藏。其主要謀略思想是:「內修文德,外治武備」。他一方面強調,必須在國家和軍隊內部實現協調和統一,才能對外用兵,提出國家如有「四不和」,就不能出兵打仗;另一方面強調必須加強國家的軍事力量。

吳起繼承了孫武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思想,在《料敵》篇中強調了瞭解和分析敵情的重要意義,並且具體指出了處於六種情況的國家,不可輕易與其作戰。他懂得戰爭是千變萬化的,要根據不同的情況而採取應變的措施。在《應變》篇具體論述了在倉卒間遭遇強敵、敵眾我寡、敵拒險堅守、敵斷我後路、四面受敵及敵突然進犯等情況下的應急戰法和勝敵的策略。

《治兵》、《論將》和《勵士》三篇主要闡述了他的治軍思想。他認為,軍隊能否打勝仗,不完全取決於數量上的優勢,重要的是依靠軍隊的品質。品質高的標準是:要有能幹的將領,要有經過嚴格訓練的兵士;要有統一的號令;要有嚴明的賞罰。他重視將帥的作用,尤其是重視將帥的謀略,強調好的將帥應有優良的品質和作風。重視士卒的訓練,提高實際作戰能力。強調賞功以勵士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