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傍】

﹝傍門外道﹞◎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見『左道』條目。

﹝傍若無人﹞◎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純陽帝君‧聖訓‧注〉

……比喻自視甚高或意態自然。《晉書‧卷七十九‧謝尚傳》:「導令坐者撫掌擊節,尚俯仰在中,傍若無人,其率詣如此。」亦作「旁若無人」。

﹝傍偟﹞◎六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亡靈結緣‧修道院‧高等亡靈‧孫富〉

……見『彷徨』條目。

﹝傍通﹞◎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彌勒祖師‧聖訓‧注〉

……形容通曉各種技藝。《文選‧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吾直性狹中,多所不堪,偶與足下相知耳。」

﹝傍通﹞◎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雲悟茂猛‧聖訓‧注〉

……四方通達,暢通。《三國魏‧阮籍‧東平賦》:「四時儀其象,陰陽畼其氣,傍通迴盪,有刑有德。」《文選‧郭璞‧江賦》:「爰有包山洞庭,巴陵地道,潛逵傍通,幽岫窈窕。」

【竦】

﹝竦﹞◎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恭敬、肅敬。《漢書‧卷二十二‧禮樂志》:「聽者無不虛己竦神,說而承流。」《顏師古‧注》:「竦,敬也。說,讀曰悅。」竦,音 ㄙㄨㄥˇ

﹝竦身﹞◎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縱身往上跳。《淮南子‧道應》:「若士舉臂而竦身,遂入雲中。」竦,音 ㄙㄨㄥˇ

﹝竦峙﹞◎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  率萬仙菩薩‧聖訓‧注〉

……聳立。《文選‧張衡‧西京賦》:「通天訬以竦峙,徑百常而莖擢。」

﹝竦竦﹞◎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慈剛散仙‧聖訓‧注〉

……聳動貌;顫抖貌。《宋‧梅堯臣‧送郭功甫還青山詩》:「來何遲遲去何勇,羸馬寒童肩竦竦。」

﹝竦聽﹞◎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恭敬聽命。竦,恭敬、肅敬。《漢書‧卷二十二‧禮樂志》:「聽者無不虛己竦神,說而承流。」《顏師古‧注》:「竦,敬也。說,讀曰悅。」竦,音 ㄙㄨㄥˇ

【翕】

﹝翕呷﹞◎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衣裳張起。翕呷,音 ㄒ一ˋ ㄒ一ㄚˊ

﹝翕習﹞◎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親近。《晉書•卷四十八•閻纘傳》:「賈謐小兒,恃寵恣睢,而淺中弱植之徒,更相翕習,故世號魯公二十四友。」

﹝翕然﹞◎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濟公活佛‧聖訓‧注〉

……和順的樣子。《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天下翕然,大安殷富。」

﹝翕赩﹞◎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大成至聖‧聖訓‧注〉

……充盛的樣子。《文選‧嵇康‧琴賦》:「珍怪琅玕,瑤瑾翕赩。」音 ㄒ一ˋ ㄒ一ˋ

﹝翕赫﹞◎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盛大的樣子。《漢書‧卷九十七‧外戚傳下‧孝成班倢伃傳》:「蒙聖皇之渥惠兮,當日月之盛明;揚光烈之翕赫兮,奉隆寵於增成。」翕,音 ㄒ一ˋ

【絜】

﹝絜﹞◎六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活佛師尊〉

……用繩子測量寬度,有審度、比較之意。《集韻‧入聲‧屑韻》:「絜,約束知大小也。」《莊子‧人間世》:「匠石之齊,至於曲轅,見櫟社樹,其大蔽數千牛,絜之百圍。」音 ㄒ一ㄝˊ

﹝絜﹞◎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一陽帝君‧聖訓‧注〉

……使清淨、乾淨。同「潔」。如:「自絜」。《詩經‧小雅‧楚茨》:「絜爾牛羊,以往烝嘗。」《國語‧越語》:「絜其居,美其服。」音 ㄐ一ㄝˊ

﹝絜白﹞◎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四大天王‧聖訓‧注〉

……同「潔白」。絜,使清淨、乾淨。同「潔」。如:「自絜」。《詩經‧小雅‧楚茨》:「絜爾牛羊,以往烝嘗。」《國語‧越語》:「絜其居,美其服。」絜,音 ㄐ一ㄝˊ

﹝絜行﹞◎六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活佛師尊〉 

……行為清廉謹慎而不苟且。《史記‧卷七十七‧魏公子傳》:「臣脩身絜行數十年,終不以監門困故而受公子財。」 

﹝絜清﹞◎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四海龍王‧聖訓‧注〉

……清白。《戰國‧楚‧宋玉‧神女賦》:「懷貞亮之絜清兮,卒與我兮相難。」《後漢書‧劉愷傳》:「素行孝友,謙遜絜清。」

【幾】

﹝幾人窮解到無心﹞◎七十年八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見『晡時申  達末何處更追尋  千聖靈機太古意  幾人窮解到無心  等閒此人身』條目。

﹝幾何﹞◎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太白星君〉

……多少。《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衛靈公問孔子:『居魯得祿幾何?』對曰:『奉粟六萬。』」《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五》:「必須等我親看一看,果然添造修理,估值幾何,然後量找便了。」

﹝幾度春秋人已老﹞◎六十九年正月三十日〈三天主考〉

……人的形體軀殼,經四時的不斷更迭,由幼而少,少而壯,壯而老,老而死,接著一坏土了結。其摧枯拉朽之速,實非一般人所能想像;在天地宇宙幾百億、幾千億年的運行軌跡當中,人壽的長短,如蜉蝣般,微不足道!縱使能活得百歲之壽,若未能修身養性,潛心於道者,那壽終之後,又要面對再一次的六道輪迴。因此,牢記日月如梭,時不我與的教訓,以極為有限的生命週期,珍惜著有幸生為人身之際,就應當為天下眾生做點事,積點德糧;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不負人,人能負道。天地不語,以聖人代言之,聖人推道而訓俗,化行而俗美,天地之功,不必倉促,效滴水穿石之例,日積月累,從一點一滴開始,從一念一思之善開始,假以時日,菩提悲心之根基將必圓融俱足,德行慧性之抒發也必將通暢而無礙,果能如此修行,天爵果位何患不成!

﹝幾時﹞◎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雲悟茂猛‧聖訓‧注〉

……多少時候。《唐‧韓愈‧祭十二郎文》:「死而有知,其幾何離;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水滸傳‧第四四回》:「楊林問道:『二位兄弟在此聚義幾時了?』」

﹝幾案﹞◎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長桌子,也泛指桌子。人們常把幾案並稱,是因為二者在形式和用途上難以劃出截然不同的界限,幾是古代人們坐時依憑的傢俱,案是人們進食、讀書寫字時使用的傢俱,其形式早已具備,而幾案的名稱則是後來才有的。關於幾和案的實物,從考古發掘情況看,自戰國至漢魏的墓葬中,幾乎每座都有出土,有銅器、漆器、陶器等多種質地。

﹝幾幾﹞◎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亦叫「己己」,形容彎曲。這是指舄的前端有絢,即彎曲的「鼻」,它是舄上最明顯的部分,這裏是形容鞋頭飾物之盛。《詩經‧豳風‧狼跋》:「狼跋其胡,載崖其尾。公孫碩膚,赤舄幾幾。狼崖其尾,載跋其胡。公孫碩膚,德音不瑕。」意思是有一匹老狼,因為太老了,行動不方便,前進踩著了下巴上的贅肉,後退又踩著了自己的尾巴,因而有趣可笑。詩歌是藉以描寫和讚揚一個體態較胖、為人寬厚、德高望重的公孫,同時善意的諷刺了公孫的肥胖,大概有勸其減肥的意思。唐代大文豪韓愈在《昌黎先生集‧進學解》中將其發展為「跋前躓後,動輒得咎」。

【馮】

﹝馮夷﹞◎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濟公活佛‧聖訓‧注〉

……河神。指河伯。《莊子‧大宗師》:「馮夷得之,以遊大川。」《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卷二十六‧莊子音義上》:「馮夷,華陰潼鄉隄首人也。服八石,得水仙,是為河伯。」《淮南子‧齊俗》:「昔者馮夷得道,以潛大川。」或作「河伯」、「冰夷」、「馮修」、「無夷」。 

﹝馮修﹞◎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濟公活佛‧聖訓‧注〉

……指馮夷,河伯也。《史記‧封禪書『水曰河,祠臨晉』張守節‧正義引太公金匱》:「馮修也。」《雲笈七籤‧卷十八》:「雨師神,名馮脩,號曰樹德。」或作「河伯」、「馮夷」、「冰夷」、「無夷」。

﹝馮唐﹞◎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詩仙李白〉

……「馮唐易老」之簡稱。形容人老難以得志,慨歎功高不爵,命運乖舛。漢馮唐身歷三朝,老尚為郎,至武帝時,舉為賢良,已九十餘歲,老不能為官。亦慨嘆生不逢時,命運不好,或表示身已衰老,再不能有所作為。《唐‧王勃‧滕王閣序》:「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馮唐易老」這個典故,出自於《史記‧馮唐列傳》。漢文帝時,馮唐以孝行著稱于時,被舉薦做了中郎署長,侍奉漢文帝。郎官是漢代的初級官吏,職責是擔任皇宮侍衛,幹這活的一般都是年輕人,馮唐作郎官時年紀已經不小了。一次文帝乘車經過馮唐任職的官署,問馮唐說:老人家怎麼還在做郎官?家在哪裡?馮唐說是代郡人。漢文帝曾經做過代王,就說:「我在代郡時,我的尚食監高祛多次和我談到趙將李齊的才能,講述了他在鉅鹿城下作戰的情形。現在我每次吃飯時,心裏總會想起鉅鹿之戰時的李齊。老人家知道這個人嗎?」馮唐回答說:「他尚且比不上廉頗與李牧的指揮才能。」漢文帝說:「憑什麼這樣說呢?」馮唐說:「我的祖父在趙國時,擔任過統率士兵的職務,和李牧有很好的交情。我父親從前做過代相,和趙將李齊也過從甚密,所以能知道他們的為人。」漢文帝聽完馮唐的述說,很高興,拍著大腿說:「我偏偏得不到廉頗李牧這樣的人做將領,如果有這樣的將領,我難道還憂慮匈奴嗎?」馮唐說:「我想陛下即使得到廉頗李牧,也不會任用他們。」漢文帝很不高興,回到宮裏,越想越火,又召見馮唐,責備他說:「你為什麼當眾侮辱我?難道就不能私下告訴我嗎?」馮唐謝罪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諱回避。」漢文帝還真是個有道明君,又一次詢問馮唐:「您怎麼知道我不能任用廉頗李牧呢?」馮唐回答說:「我聽說古時候君王派遣將軍時,跪下來推著車轂說,國門以內的事我決斷,國門以外的事,由將軍裁定。所有軍隊中因功封爵獎賞的事,都由將軍在外決定,歸來再奏報朝廷。這不是虛誇之言呀。我的祖父說,李牧在趙國邊境統率軍隊時,把徵收的稅金自行用來犒賞部下。所以李牧才能夠充分發揮才智。北面驅逐單于,大破東胡,消滅澹林,在西面抑制強秦,在南面支援韓魏。在這時,趙國幾乎成為霸主。後來恰逢趙王遷即位,他的母親是賣唱的女子。他一即位,就聽信郭開的讒言,最終殺了李牧,讓顏聚取代他。因此軍潰兵敗,被秦人俘虜消滅。如今我聽說魏尚做雲中郡郡守,他把邊地的稅金用來犒賞士兵,還拿出個人的錢財,五天殺一次牛,宴請軍吏、親近左右,因此匈奴人遠遠躲開,不敢靠近雲中郡的邊關要塞。匈奴曾經入侵一次,魏尚率領軍隊出擊,殺死很多敵軍。那些士兵都是一般人家的子弟,從村野來參軍,哪裡弄得懂朝廷的令律呢?他們只知道整天拼力作戰,殺敵捕俘,到幕府報功,現在,他們只是因為錯報多殺敵六人的罪,陛下就把他交給法官,削奪他的爵位,判處一年的刑期。由此說來,陛下即使得到廉頗、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文帝聽了很高興,當天就讓馮唐拿著皇帝的節符,出使前去赦免魏尚,重新讓他擔任雲中郡郡守,而任命馮唐作車騎都尉,掌管中尉和各郡國的車戰之士。後來,北方的匈奴族又來入侵漢朝,魏尚不負眾望,擊退了匈奴,馮唐也因為薦賢而升為車都尉。漢景帝即位後,由於馮唐性格耿直,不久又被罷官。漢景帝去世後,漢武帝即位,匈奴又來侵犯邊疆,漢武帝又廣征賢良,有人推舉馮唐,可是馮唐已經九十多歲了,他心有餘而力不足,再也不能出來任職。後來,人們就用「馮唐易老」來形容老來難以得志。

﹝馮唐休論李廉俊  魏相何談鼂董文﹞◎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詩仙李白〉

……本段承前二段「驂彪乘螭揚鞭臨,興會淋漓君奭吟;祖述孔孟德敦化,彊仁慕義勒真理」之續義;前二段譯義:揚起鞭子,駕虎乘龍,來到世間參與上帝的壽典,看到每個人都是興致高昂,情趣酣暢,讓人不禁想起對周召公姬奭的吟頌與懷念。這都是在告訴我們須學習並效法古聖的德行作為,遵行孔孟仁義的規範與踐履,以此作為真理的引導。本段譯義:所以我們來看看歷史上的典故:馮唐因為對李牧與廉頗賢能的推崇仰慕,使得漢文帝為不遇賢才來抵禦匈奴而嘆息;魏相則列舉鼂錯與董仲舒的對策文章,令漢宣帝採用而使得漢室中興。本段「馮唐休論李廉俊,魏相何談鼂董文」語出《宋‧蘇軾‧乞校正陸贄奏議上進劄子》:「昔馮唐論頗、牧之賢,則漢文為之太息;魏相條鼂、董之對,則孝宣以致中興。」譯義是:從前,馮唐談論廉頗、李牧的賢能,使漢文帝為不遇賢才來抵禦匈奴而歎息;魏相列舉晁錯、董仲舒的對策文章,令漢宣帝採用而使得漢室中興。俊,表傑出之意。《書經‧洪範》:「俊民用章,家用平康。」《文選‧曹植‧七啟》:「若夫田文、無忌之儔,乃上古之俊公子也。」

※「馮唐休論李廉俊,魏相何談鼂董文」,語出《宋‧蘇軾‧乞校正陸贄奏議上進劄子》:「昔馮唐論頗、牧之賢,則漢文為之太息;魏相條鼂、董之對,則孝宣以致中興。」仙佛援引蘇文此段,有其隱喻之義,如不從全文去理解,恐有斷章取義之嫌,筆者依往例,將本段蘇軾之《乞校正陸贄奏議上進劄子》作一完整之譯義與注釋,文章並不長,同時也不會太過於艱深難懂,稍具國學基礎或常識者皆可理解,有興趣者可以自行參考取用。

《宋‧蘇軾‧乞校正陸贄奏議上進劄子》 

【原文】第一段

臣等猥以空疎,備員講讀。聖明天縱,學問日新。臣等才有限而道無窮,心欲言而口不逮,以此自愧,莫知所為。竊謂人臣之納忠,譬如醫者之用藥,藥雖進於醫手,方多傳於古人。若已經效於世閒,不必皆從於己出。伏見唐宰相陸贄,才本王佐,學為帝師。論深切於事情,言不離於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則過;辯如賈誼,而術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時。德宗以苛刻為能,而贄諫之以忠厚;德宗以猜忌為術,而贄勸之以推誠;德宗好用兵,而贄以消兵為先;德宗好聚財,而贄以散財為急。至於用人聽言之法,治邊御將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過以應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數。可謂進苦口之藥石〈或作樂石〉,鍼害身之膏肓。使德宗盡用其言,則貞觀可得而復。

【譯義】第一段

承蒙皇上把我們這些空有虛名的人,湊數做了侍講侍讀的官員。皇上有上天賦予的聰明智慧,學問日新月異地天天向上。我們的才華有限,而儒家學說卻是沒有窮盡,我們心中有話想說,然而詞不達意,因此感到很慚愧,不知道怎麼辦才好。我們私下裏認為,臣子盡忠進言,猶如醫生用藥,藥雖然出自醫生之手,但處方大多傳自古人,倘若這些處方已經在世上用了見效,就不必都要由醫生重新開出處方。我們見到唐朝宰相陸贄,本有輔佐皇帝的才能,學問可以充當皇帝的老師;議論事情深刻而又切合實際,言談從不背離道德;像張子房一樣的有智謀,而文章卻勝過了張子房;像賈誼一樣的善辯,而策略卻不像賈誼那樣粗疏。對上,他能糾正君王的錯誤,對下,他能溝通人民的思想。但他不幸的很,做官沒有遇到好時機。唐德宗以苛刻為能幹,陸贄用忠厚勸諫他;唐德宗以猜忌為手段,陸贄用誠懇待人去勸諫他;唐德宗喜好用兵打仗,而陸贄卻把消弭戰爭放在首位;唐德宗喜歡聚斂錢財,而陸贄認為散發錢財是當務之急。至於用人聽取意見的方法,治理邊疆和統御將帥的策略,歸罪自己來收取人心,改正過錯來順應天道,除去小人來消除人民的禍患,珍惜爵號、器物等待有功之臣來接受封賞。像這樣的主張,是不容易全部列舉出來的。可說是進獻了苦口的良藥,又像用石針刺中並治療了危害身體的重病。倘若唐德宗完全採用他的意見,則貞觀之治的盛世就能夠重現。

【原文】第二段

臣等每退自西閤,卽私相告語,以陛下聖明,必喜贄議論。但使聖賢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時。昔馮唐論頗、牧之賢,則漢文為之太息;魏相條鼂、董之對,則孝宣以致中興。若陛下能自得師,莫若近取諸贄。夫六經三史,諸子百家,非無可觀,皆足為治。但聖言幽遠,末學支離,譬如山海之崇深,難以一二而推擇。如贄之論,開卷瞭然。聚古今之精英,實治亂之龜鑑。臣等欲取其奏議,稍加校正,繕寫進呈。願陛下置之坐隅,如見贄面,反覆熟讀,如與贄言。必能發聖性之高明,成治功於歲月。臣等不勝區區之意,取進止。

【譯義】第二段

我們每每從官署退出來,就私下相互談論,覺得像皇上這樣的聖明,一定喜歡陸贄的議論。只要聖主和賢臣的意見相合,就像是相隔百年的君臣處身在同一個時代。從前,馮唐談論廉頗、李牧的賢能,使漢文帝為不遇賢才而歎息;魏相列舉晁錯、董仲舒的對策,令漢宣帝採用而導致漢室中興。如果皇上能夠自己去求得老師,沒有比就近從陸贄議論中取得教益更合適的了。傳統的六部經書和三部史書,諸子百家的文章,並非沒有閱讀的價值,學習這些文章都有助於治理國家。但是,聖人的言論太深奧,史書和諸子百家的道理太支離破碎,好像山高海深,難以精簡地選出來。而陸贄的言論,一看就明白,聚合了古今政治見解的精華,確實是國家治亂的借鑒。我們想拿出他的奏議,稍加校正,繕寫進呈,希望皇上把它放在座位旁邊,就像見到陸贄一樣;反復熟讀,就像是與陸贄交談一樣。這樣,相信一定能啟發皇上神聖的天份,在短時間內即可成就太平盛世的事業。我等表達不盡誠懇的心意,請皇上決定這些劄子呈進與否。

﹝馮唐易老﹞◎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漢馮唐身歷三朝,老尚為郎,至武帝時,舉為賢良,已九十餘歲,老不能為官。亦慨嘆生不逢時,命運不好,或表示身已衰老,再不能有所作為。《唐‧王勃‧滕王閣序》:「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史記‧馮唐列傳》:「(馮)唐以孝著,為中郎署長,事文帝。……拜唐為車騎都尉,主中尉及郡國車士。七年,景帝立,以唐為楚相,免。武帝立,求賢良,舉馮唐。唐時年九十餘,不能復為官。」

﹝馮婦﹞◎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人名。春秋晉人。善搏虎,改行後又重操舊業。後遂稱勇猛或凶狠的人為「馮婦」。

﹝馮陵﹞◎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純陽帝君‧聖訓‧注〉

……進迫;侵陵。《左傳‧襄公八年》:「焚我郊保,馮陵我城郭。」《北周‧庾信‧周大將軍司馬裔神道碑》:「於時宋兵馮陵,旗鼓侵逼。」《新唐書‧郭子儀傳》:「比吐蕃馮陵而不能抗者,臣能言其略。」《東周列國志‧第十四回》:「楚自若敖蚡冒以來,世修其政,馮陵江漢,積歲年。」《清‧李漁‧奈何天‧攢羊》:「敵勢馮淩,那殺氣漫天説也驚。」《清‧夏燮‧中西紀事•天津新議續議》:「今以數里裏外不賓之荒服,一旦馮陵中夏,竟使爝火爭明,十日並生。」

﹝馮諼﹞◎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戰國時齊人,是薛國(今滕州市東南)國君孟嘗君門下的食客之一,為戰國時期一位高瞻遠矚、頗具深遠眼光的戰略家。馮諼雖然向孟嘗君索取了不少的待遇,卻著實為孟嘗君效力不少,如替孟嘗君收租,樹立了孟嘗君在人們心中的威信;在孟嘗君遭齊王猜忌時,遊說國君,使之威名重立。通過「薛國市義」、營造「三窟」等計策,馮諼為孟嘗君立下了汗馬功勞,使其政治事業久盛不衰。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昊子 的頭像
    昊子

    一貫道盤萬八年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