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目蕭然﹞◎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太 白仙 君‧聖訓‧注〉
……滿是淒涼的景象。《宋‧范仲淹‧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滿把真空谷神煉﹞◎六十三年七月三日〈三天主考〉
……主考在本句中,將佛家所言「真空妙有」之諦義與道家所言「谷神不死」之修煉,合而為一,這是很巧妙且意境很高的詩義,特別是兩者均為「佛家」與「道家」的精微奧理,將「佛道」各自最微妙之處,以一句話概括出來,若非知其深奧意境者,斷無可解;其實兩者就是一體兩面,如刀刃之兩面,缺一則失其妙義與體用。「非空之空」是為「真空」,「非有之有」是為「妙有」;這是從「空性」之諦義,來作為修行的涵義。虔於修行者都能明白這一點,就是自性本清靜無染,無垢無欲,且一團靈明,無有一絲一毫妄念妄想,不為世塵所縛,不為是非或善惡所攀引,不執人我之分,並與天地之靈明常照長存,這就是空性。但這個「空」義,並非一切都是空,如見虛空,眼見是空,實則包含微塵萬物,故又非空,因此產生「非有之有」之境,「妙有」之境於焉而生。如見一空杯,眼見是空,實則與見「虛空」所見相同。因此從「觀空」以至於「空觀」,就是在破除「空」的假相,在覷破「空」所帶來的緣起,此之謂真空。了悟一切「有」與「空」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是因為「我執」造成的。心不見「有」,「有」自非「有」;心不住「空」,「空」自非「空」;《心經》所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是此諦。
人心如水,本來清靜,因風生浪,激而波濤,是由清而濁,由靜而動,故吾人學道務須心不動,心不動,則神凝氣聚,自然由濁而清,由動而靜,有欲後天之濁,無欲先天之清,不動心即無欲,是後天返先天,清而靜也。一動心即生欲,是先天反後天,濁而動也。如能二六時中,如如不動,由勉強而合自然,廣其心,視天下一切事皆得其平,將氣質之性化為天命之性,即無時而非太和之氣,無刻而非混元之天。與天地同心,以天地之心為心,則時時現出太和之象,清明在躬,和神同春,自然睟於面,盎於背,施於四肢,現出虛明廣大之態度,內外一體,天地同春,則天地定位,而萬物遂其所生。一切境界本自空寂,無一法可得,迷者為不了故,即被境惑。故為境惑而流轉不窮,當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猶如金剛不可破壞。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第七十‧十定品‧第二十七之四》所載:「于諸佛法,究竟無礙,恒以方便,住佛菩提功德行中而得出生,具菩薩智,為菩薩首。一切諸佛,共首護念,得佛威神,成佛法身,念力難思。於境一緣,而無所緣,其行廣大,無相無礙,等於法界。無量無邊,所證菩提,猶如虛空,無有邊際,無所縛著。于諸世間,普作饒益。一切智海,善根所流,悉能通達,無量境界,已善成就,清淨施法,住菩薩心,淨菩薩種,能隨順生,諸佛菩提。于諸佛法,皆得善巧,具微妙行,成堅固力。」因此自性佛性,若存若寂,非存而實存,非寂而若虛若實,若有若無,所謂空寂,空則無所有,寂則無所動;因為無思無為,所以無念無染,而只有虛靜清明,天賦良心本然靈知,空寂惺惺,明覺的空寂,而不是漆黑死滅的無明一片。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亂相惺惺非。靈覺惺惺,不緣物而宛在,寂然清靜,卻不是斷滅,雖惺惺而常寂,雖寂寂卻又自惺惺,一團妙湛圓寂的真靈明,自覺而無動,清靜虛一,是惺不是寐,是記不是忘,是覺不是昧,是定不是蕩,是真不是夢,此之謂空,謂寂,謂靜,謂中,謂丹,謂赤子之本然,謂虛而一。
是故法在還源,先空其心,後空其志,終空其穀,似空非空,不講鉛汞,不說風雷,不言男女,不談刀圭,自然而合,自然而回,自然而化,自然而歸,歸無所歸,散佈大千。氣勢浩浩,無涯無邊,成其何大,言其何小,睹機忽悟,如雷蟄而忽驚,日曀而忽明,揮喝雷霆,當下覷破一個念。
﹝滿腔﹞◎六十四年五月二十七日〈三天主考〉
……心中充滿。《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三》:「只為滿腔怨抑事,一宵鬼話報心仇。」
﹝滿腹﹞◎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
……充滿心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七回》:「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
﹝滿腹良言 何時吐哉﹞◎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濟公活佛〉
……師尊以相當感性的口吻,表達他對徒兒們無限關懷之意,慈悲至極,溢於言表。在天道中,天人能直接對話的機會並不多,除了每年四季大典四次之外,只有中秋師尊歸空紀念日一次,以及平常辦道的時間而已。
總括來算,一年不超過十次。所以每次仙佛臨壇批訓,總是嘔心瀝血、挖心掏肺的以最短的時間寫出最精湛、最雋永的詩詞,留給後世億萬年的追思與學習指導。尤其是大典聖訓更是精彩絕倫,無以倫比,千佛萬聖都排著隊來批訓,就是希望所有天下的道親能依訓而修,以訓為本。關聖帝君說過:「大典聖訓,萬代流芳。」師尊以佛之尊,降貴紆尊,欲與眾愚徒詳述心語而不可得,以無量無邊之慈悲心,道出對眾徒萬般的不捨與憐憫。一句詩成千垂淚,萬般悲憫寄紓懷,喑嗚咽哽眾愚迷,難悟真我不壞身。
﹝滿盤血淚 奉勸諸君 莫忘老師恩﹞◎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三天主考〉
……在這曠古未聞的天考當中,多少人因意志不堅定而人云亦云,跟著叛師背道之徒走入深淵而萬劫不復;有的私心作祟,為錢為權,為名為利而敗德叛師。而有的卻能堅定信心,萬難不變,垂傳聖業,為天道立萬八年之不朽聖業。所以茂田師兄說滿滿的道盤都是血淚交織而成,淒慘無比。因此奉勸諸君,莫忘老師恩。
【榮】
﹝榮光﹞◎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祥瑞之氣。《南齊書‧卷三十九‧陸澄傳》:「天忽黃色照地,眾莫能解。摛云是榮光。世祖大悅,用為永陽郡。」《南朝梁‧江淹‧詣建平王上書》:「方今聖曆欽明,天下樂業,青雲浮雒,榮光塞河。」
﹝榮位﹞◎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八仙‧聖訓‧注〉
……令名尊位。《三國志‧魏志‧夏侯惇夏侯玄等傳論》:「榮位如斯,曾未聞匡弼其非,援致良才。」《晉‧葛洪‧抱樸子‧自敍》:「且榮位勢利,譬如寄客,既非常物,又其去不可得留也。」
﹝榮芬﹞◎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雲悟茂猛‧聖訓‧注〉
……茂盛,繁密。《唐‧張說‧遙同蔡起居偃松篇詩》:「清都眾木總榮芬,傳道孤松最出群。」一本作「榮紛」。
﹝榮枯﹞◎六十六年三月十五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比喻人事的興衰、窮通。《後漢書‧卷十七‧馮異傳》:「軼本與蕭王首謀造漢,結死生之約,同榮枯之計。」《紅樓夢‧第九十二回》:「人世的榮枯,仕途的得失,終屬難定。」
﹝榮辱﹞◎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光榮與恥辱。《易經‧繫辭上》:「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三國演義‧第六十八回》:「卿乃孤之功臣,孤當與卿共榮辱、同休戚也。」
﹝榮辱之來 必象其德 肉腐生蟲 魚枯生蠹﹞◎六十三年七月三日〈三天主考〉
……有讚譽或責貶之事加身,皆是因自己德行之好壞或多寡所故;如同肉腐敗後會生蟲,魚乾枯了會生蠹。物必自腐而後蟲生,人必自賤而後謗生;禍福無門,唯人自召,自己的所作所為,或許能欺騙自己,欺騙世人,但是大道青天不可欺。「培仁育德」是人在世間必修之重要課程,多一份德行的累積或培養,關係到未來是否成賢成聖、成仙成佛的決定資糧。既然每個人都是未來佛,亦即將來總有一天會成佛,不管需要多久時間,或許這一世,或許十世之後,或許百世、千世之後,還是會成佛的。既然如此,何不趁今,就在這個當下,開始培養德糧,一世一世的累積,一世一世的增加。天命不常,唯德與之;皇天無親,唯德是輔。天不畏強,唯畏者,忠孝行功立德者也;有德者,連老天爺都怕你;從寸善寸德開始,日積月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輩子如果累積得不夠,下輩子再來,抱定宿植而不倦,滴水終有穿石的時刻,總有一天,總有一世,自能功德圓滿,自能成聖成佛。
本句見《荀子‧勸學篇》。仙佛對天道領導階層之犯有大錯者,不予指名明示,以尊重其地位,每藉古訓以提醒之,盼其有所領悟而改進。這是上天與仙佛的慈悲,不過,若是當事人根本不認為是自己的錯,或根本看不懂仙佛所說的話,那上天的恩德與仙佛的慈悲,不就付諸流水了?所以說,修道還是需要用智慧來修,以慧性為根,以種智為本,不然盲修瞎煉一場,到頭來還是一場空。
﹝榮辱安邦﹞◎七十七年八月十五日〈關聖帝君〉
……見『順益巽鼎 榮辱安邦』條目。
﹝榮紛﹞◎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雲悟茂猛‧聖訓‧注〉
……見『榮芬』條目。
﹝榮問﹞◎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大成至聖‧聖訓‧注〉
……美好的聲譽。《漢‧李陵‧重報蘇武書》:「策名清時,榮問休暢。」或作「榮聞」。
﹝榮悴﹞◎七十年八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比喻人的窮通。《文選‧潘岳‧秋興賦》:「雖末世之榮悴兮,伊人情之美惡。」《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八》:「人生寄身于太虛之中,其間榮悴悲歡,得失聚散,彼死此生,變形換殼,如夢一場。」
﹝榮華﹞◎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靜修院‧辦事員‧黃學秋與辦事專員‧劉月英〉
……顯達富貴。《史記‧卷四十九‧外戚世家》:「丈夫當時富貴,百惡滅除,光耀榮華。貧賤之時何足累之哉!」《三國志‧卷十九‧魏書‧陳思王植傳》:「朱紱光大,使我榮華,剖符授玉,王爵是加。」
﹝榮華美夢易轉變﹞◎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靜修院‧辦事員‧黃學秋與辦事專員‧劉月英〉
……見『春風化雨焉常在 榮華美夢易轉變』條目。
﹝榮聞﹞◎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大成至聖‧聖訓‧注〉
……見『榮問』條目。
﹝榮顯﹞◎七十七年八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榮華顯貴。《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傳》:「榮顯未副,從而顛踣,下獲熏胥之辜,高受滅家之誅。」《抱朴子‧外篇‧審舉》:「姦偽榮顯,則英傑潛逝。」
【豪】
﹝豪士﹞◎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月慧菩薩‧聖訓‧注〉
……才能膽識過人的豪傑。《呂氏春秋‧季夏紀‧制樂》:「於是謹其禮秩,皮革以交諸侯,飾其辭令,幣帛以禮豪士。」《史記‧卷一二四‧游俠傳‧朱家傳》:「魯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俠聞,所藏活豪士以百數,其餘庸人不可勝言。」
﹝豪分﹞◎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詩仙李白‧聖訓‧注〉
……比喻細微之物。豪,通「毫」。《漢書‧敘傳上》:「若乃牙曠清耳於管絃,離婁眇目於豪分。」《宋書‧袁湛傳》:「徒有考課之條,而無豪分之益。」
﹝豪竹哀絲﹞◎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三官大帝‧聖訓‧注〉
……亦作哀絲豪竹。語本《唐‧杜甫‧醉為馬墜諸公攜酒相看詩》:「酒肉如山又一時,初筵哀絲動豪竹。」指弦管樂器的聲音悲壯動人。《宋‧陸游‧長歌行》:「哀絲豪竹助劇飲,如鉅野受黃河傾。」
﹝豪芒﹞◎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萬仙菩薩‧聖訓‧注〉
……見『毫芒』條目。
﹝豪門﹞◎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位高權重的富家。《南朝陳‧徐陵‧武皇帝作相時與嶺南酋豪書》:「彼豪門著姓,典牧方州,拘隔天朝,亟離寒暑。」或稱為「豪家」。
﹝豪俊﹞◎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孟子亞聖‧聖訓‧注〉
……才智勇力出類拔萃的人物。《漢書‧卷五十一‧賈山傳》:「文王之時,豪俊之士皆得竭其智,芻蕘採薪之人皆得盡其力,此周之所以興也。」《文選‧賈誼‧過秦論上》:「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或作「豪雋」。
﹝豪家﹞◎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豪門』條目。
﹝豪強﹞◎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指有權勢而強橫的人。《漢‧桓寬‧鹽鐵論‧復古》:「往者豪強大家,得管山海之利。」《史記‧酷吏列傳》:「出告緡令,鉏豪彊並兼之家,舞文巧詆以輔法。」《資治通鑒‧漢獻帝初平二年》:「又托他事殺州中豪強王咸、李權等十餘人,以立威刑。」亦作「豪彊」、「強豪」。
﹝豪傑﹞◎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
……才智出眾的人。《孟子‧盡心上》:「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三國演義‧第七回》:「袁紹與公孫瓚,亦當今豪傑。」
﹝豪據﹞◎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稱雄割據。豪,強橫,橫暴。《漢書‧卷二十四‧食貨志下》:「故大賈畜家不得豪奪吾民矣。」
﹝豪雋﹞◎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孟子亞聖‧聖訓‧注〉
……見『豪俊』條目。
﹝豪彊﹞◎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豪強』條目。
【綿】
﹝綿延﹞◎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諸天神聖〉
……:見『鳳曆綿延』條目。
﹝綿惙﹞◎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雲寶二童‧聖訓‧注〉
……病勢垂危。惙,音 ㄔㄨㄛˋ。
﹝綿綿﹞◎六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亡靈結緣‧修道院‧高等亡靈‧孫富〉
……形容連續不絕。《唐‧白居易‧長恨歌》:「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綿綿之慶﹞◎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一陽帝君〉
……綿綿,形容連續不絕。《詩經‧王風‧葛藟》:「綿綿葛藟,在河之滸。」《唐‧白居易‧長恨歌》:「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藟,音 ㄌㄟˇ,藤葛類蔓生的草。《道藏要籍》:「悉考誕彌之月,大恢生化之功,調六氣於洪鈞,開八荒於壽域,庶穫綿綿之慶,載嚴翼翼之心。」
﹝綿綿瓜瓞﹞◎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綿綿,連續不斷。瓞,小瓜。綿綿瓜瓞指周朝開國的歷史如瓜瓞般歲歲相繼不絕,至太王遷岐地,才奠定了王業。語出《詩經‧大雅‧綿》:「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後用來祝頌子孫繁衍昌盛。《晉‧潘岳‧為賈謐作贈陸機詩》:「夏殷既襲,宗周繼祀,綿綿瓜瓞,六國互峙。」
﹝綿歷﹞◎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彌勒祖師〉
……時間延續悠久。《北史‧卷二十三‧于栗磾傳》:「蕭氏保據江南,綿歷數紀,屬中原有故,未遑外略。」
﹝綿冪﹞◎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亦作「綿羃」。亦作「緜冪」。謂稠密地覆蓋著。《南朝梁•江淹•橫吹賦》:「緜冪順序,周流銜呂。」《唐•李白•南軒松詩》:「南軒有孤松,柯葉自綿冪。」《王琦•注》:「綿冪,枝葉稠密而相覆之意。」冪,音 ㄇ一ˋ。
﹝綿藐﹞◎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五教教主‧聖訓‧注〉
……綿延細小。綿,綿延;藐,細小。《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長眉連娟,微睇綿藐。」
﹝綿邈﹞◎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悠遠。《晉書‧卷十一‧天文志上》:「年代綿邈,文籍靡傳。」《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史傳》:「開闢草昧,歲紀綿邈,居今識古,其載籍乎?」
﹝綿羃﹞◎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綿冪』條目。
【遠】
﹝遠人﹞◎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居住在遠方的人。《詩經‧齊風‧甫田》:「無思遠人,勞心怛怛。」《唐‧李白‧烏夜啼詩》:「停梭悵然憶遠人,獨宿孤房淚如雨。」
﹝遠也者 取乎無法之所昭也﹞◎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所謂的「深奧悠遠」之諦,取諸於無法即法之言,顯諸於萬法皆寂之境;聖人之言,顯而晦,微而婉,幽遠而難聞。《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以有形有象求諸於法者,皆非正法;故正法者,無法也;無法即法,法即無法;八萬四千法門,終歸一法,是故八萬四千法者,無法也,若有法者,何能歸於一耶?既能歸於一者,又何能言其萬法焉?
﹝遠引﹞◎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雲悟茂猛‧聖訓‧注〉
……遠去;遠遊。《漢‧孔融‧論盛孝章書》:「士亦將高翔遠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五》:「以興士當高舉遠引,歸潔其身如海鷗。」《明‧沉德符‧野獲編•佞倖•佞人涕泣》:「濡足權門不足責,既而蒙譴,智者必遠引,自慶脫網矣。」《清‧陳夢雷‧寄答李厚庵百韻》:「脫身思遠引,束縛加覊韁。」
﹝遠役﹞◎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雲悟茂猛‧聖訓‧注〉
……謂到遠方服役,戍守邊疆。《後漢書‧西南夷傳•夜郎》:「朝議以為郡在邊外,蠻夷喜叛,勞師遠役,不如棄之。」《元‧姚燧‧皇太后尊號玉冊文》:「臣在先朝,受詔漠北,往撫諸軍,可謂遠役。」
﹝遠明﹞◎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謀慮深遠,律己嚴明。《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孔明盤桓,俟時而動,遐想管樂,遠明風流。」
﹝遠略﹞◎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純陽帝君‧聖訓‧注〉
……深遠的謀略。《文選‧陸機‧辯亡論下》:「洪規遠略,固不猒夫區區者也。」
﹝遠遁﹞◎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逃得遠遠的。《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今日全勝,吳兵遠遁,將軍何不卸甲安息?」
﹝遠圖﹞◎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金童玉女‧聖訓‧注〉
……深遠的謀劃。《後漢書‧章帝紀》:「追惟先帝勤人之德,厎績遠圖,復禹弘業,聖跡滂流,至於海表。」見『遠謀』條目。
﹝遠播﹞◎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散花仙女‧聖訓‧注〉
……遍傳各地。《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議對》:「對策王庭,同時酌和,治體高秉,雅謨遠播。」
﹝遠謀﹞◎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深遠的謀慮。《唐‧賈至‧送友人使河源詩》:「舉酒有餘恨,論邊無遠謀。」或作「遠圖」。
﹝遠舉﹞◎七十年八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亦作『高飛遠舉』。比喻前程遠大。《野叟曝言‧第四十八回》:「一念之錯,終身之悔耳,且瓜田李下,亦君子所不居也,還當以高飛遠舉為正理,兄明日可決意辭之。」亦作「高飛遠翔」、「遠舉高飛」。
﹝遠舉高飛﹞◎七十年八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見『遠舉』條目。
﹝遠邇﹞◎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西方教主‧聖訓‧注〉
……猶遠近。《書‧盤庚上》:「乃不畏戎毒於遠邇。」《孔‧傳》:「不畏大毒於遠近。」《荀子‧議兵》:「兵不血刃,遠邇來服。」《後漢書‧朱暉傳》:「憲度既張,遠邇清壹。」《宋‧陸遊‧上殿劄子之一》:「歡欣之聲,達於遠邇,可謂盛矣。」《明‧袁可立‧甲子仲夏登署中樓觀海市》:「紛然成形者,或如蓋,如旗,如浮屠,如人偶語,春樹萬家,參差遠邇,橋樑洲渚,斷續聯絡,時分時合,乍現乍隱,真有畫工之所不能窮其巧者。」《清‧朱琦‧感事詩》:「粵人競啖吸,流毒被遠邇。」
﹝遠邇皆服歸於中﹞◎六十三年閏四月五日〈三天主考〉
……本句承前三句「公忠禮讓齊莊正,格致誠正天下平,君子治世唯道義」之續意;因此全天下的人心莫不歸於中道。此處之「中」字,譯為「中道」之意。即中正的大道。《孟子‧盡心下》:「孔子不得中道而與之,必也狂獧乎!」《唐‧柳宗元‧時令論下》:「聖人之為教,立中道以示於後。」
意即:天下所有人都將因君子之所行與教化而改變;因為君子能自我實踐於公忠、禮讓、莊敬自強;明白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之道,因此就能教化人心於其所言所行,皆能合乎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對上對下之禮節,自然能遵該有的制度而行;綱常倫理,出忠入孝之諦,也能在日常生活當中去實踐;人心有所改善,自然會有善言善行的紓發,有善則必有德行的作為。因此,人心都能崇德立業的話,社會必然一片祥和、戰禍不起、路不拾遺,這也是天道之所以傳世的宗旨與目標。
﹝遠聽﹞◎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萬仙菩薩‧聖訓‧注〉
……聆聽遠處的聲音。《漢‧李陵‧答蘇武書》:「涼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南朝齊‧謝朓‧落日同何義曹煦詩》:「遠聽雀聲聚,回望樹陰遝。」《新唐書‧百官志四》:「晝以排門人遠望,暮夜以持更人遠聽。」
…………〈待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