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在發動對匈奴戰爭同時,他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獲得了大量前所未有的西域資料,打通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進一步加強了與西域的聯繫,促進了西域社會的進步,豐富了中原的物質生活,並發展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元封六年(公元前一零五年),為了聯合烏孫抗擊匈奴, 封劉細 君為公主和親烏孫。在東北方,他派樓船將軍楊僕、左將軍荀彘兵滅衛氏朝鮮(今朝鮮北部),置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漢帝國的版圖至此基本成形。在南方,派中郎將唐蒙通夜郎、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楊僕滅南越,使得夜郎、南越政權歸附漢朝,在西南先後設立了七個郡,其中在今海南島置儋耳郡、珠崖郡,也就是今天的海南島與南海諸島的地區。疆土最南端超過今天越南胡志明市,這也使得今天的兩廣地區自秦朝後重歸中國版圖。
征和二年的巫蠱之禍是漢武帝末年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發生的重大政治事件。「衛青薨,臣下無復外家為據,競欲構太子」。巫蠱之禍前,太子劉據已數次被蘇文等人陷害。當時人對神怪詛咒之說深信不疑,漢武帝也不例外。有一天中午,他正躺在床上睡覺,忽然夢見幾千個手持棍棒的木頭人朝他打來,把他給嚇醒了。他以為有人在詛咒他,立即派江充去追查。丞相公孫賀之子公孫敬聲擅自動用軍費一千九百萬錢,事敗後被捕下獄。時值武帝下詔通緝陽陵大俠朱世安,公孫賀為贖兒子之罪,將朱世安捕獲移送朝廷,其子之罪將以赦免。孰料朱世安懷恨在心,他在獄中上書朝廷,聲稱公孫敬聲與武帝女兒陽石公主私通,且在皇帝專用馳道上埋藏木人以詛咒皇帝等事件。武帝大怒,公孫賀父子死獄中,滿門抄斬。陽石公主、諸邑公主,衛青之子衛伉相繼被牽連入內,被殺。
江充率領胡人巫師到各處掘地尋找木頭人,並逮捕了那些用巫術害人,夜間守禱祝及自稱能見到鬼魂的人,又命人事先在一些地方灑上血污,然後對被捕之人進行審訊,將那些染上血污的地方指為他們以邪術害人之處,並施以鐵鉗燒灼之刑,強迫他們認罪。於是百姓們相互誣指對方用巫蠱害人;官吏則每每參劾別人為大逆不道。從京師長安、三輔地區到各郡、國,因此而死的先後共有數萬人。江充一直搜查到衛皇后和太子劉據的住室,江充把事先準備好的木頭人拿出來陷害太子。此時漢武帝在甘泉宮養病,不在長安。太子劉據召問少傅石德,石德認為,兩公主、公孫丞相和長平侯都被害死了,我們受陷害「無以自明」,現在又聯繫不上陛下,難道太子忘了扶蘇是怎麼死的了嗎?建議太子越權行事,拘捕江充等人及追查他們的陰謀,太子在情急下同意石德所言。
征和二年(前九一年)七月,太子派人假冒使者收捕江充等人。江充助手韓說懷疑使者身份,不肯受詔,被來人殺了。太子派人稟告皇后,又分發武器給侍衛。太子向百官宣佈江充謀反,把江充殺了。蘇文逃到武帝處,向武帝控訴太子,武帝開始並不相信此說,派使者召太子,但使者不敢到太子那裏,回報武帝說:「太子反已成,欲斬臣,臣逃歸。」武帝大怒,下令丞相劉屈氂率兵平亂。太子來到北軍軍營南門之外,站在車上,將護北軍使者任安召出,頒與符節,命令任安發兵。但任安拜受符節後,卻返回營中,閉門不出。太子帶人離去,將長安四市的市民約數萬人強行武裝起來,到長樂宮西門外,正遇到丞相劉屈髦率領的軍隊,與丞相軍激戰五日,死者數萬人。長安城有流言說太子謀反,所以人們不敢依附太子,而丞相一邊的兵力卻不斷加強,最終,太子勢孤力弱而兵敗,唯有逃離長安。守門官田仁放太子逃出長安,丞相劉屈氂要殺田仁,被御史大夫暴勝之阻止。漢武帝大發雷霆,將暴勝之逮捕治罪。暴勝之、任安、田仁皆死。武帝詔遣宗正劉長樂、執金吾劉敢奉策收皇后璽綬,衛子夫自殺。太子的眾門客一律處死;凡是跟隨太子發兵的,一律按謀反罪滅族;各級官吏和兵卒凡非出於本心,而被太子挾迫的,一律放逐到敦煌郡。同時武帝因數人追捕太子等有功而封其為侯。漢武帝憤怒異常,唯有壺關三老令孤茂敢上書漢武帝為太子申冤。太子向東逃到湖縣(今河南靈寶西),隱藏在泉鳩裏。主人家境貧寒,經常織賣草鞋來奉養太子。太子有一位以前相識的人住在湖縣,聽說很富有,太子派人去叫他,於是消息洩露。八月辛亥(初八),地方官圍捕太子。太子知道自己難以逃脫,便回到屋中自縊而死。主人與搜捕太子的人格鬥而死,二位皇孫也一同遇害。
太子有三子一女,全部因巫蠱之亂而遇害,太子之子、史皇孫劉進有一子劉病已倖存,尚在繈褓中,後改名劉詢,為漢宣帝。久之,巫蠱事多不信。官吏和百姓以巫蠱害人罪相互告發的,經過調查發現多為有不實。上頗知太子惶恐無他意,高寢郎田千秋訟太子冤曰:「子弄父兵,罪當笞;天子之子過誤殺人,當何罷哉!臣嘗夢見一白頭翁教臣言。」於是漢武帝霍然醒悟,立即就任命田千秋為大鴻臚,並下令將江充滿門抄斬,將蘇文燒死在橫橋之上。曾對太子兵刃相加的人也陸續被殺。上憐太子無辜,就派人在湖縣修建了一座宮殿,叫作「思子宮」,又造了一座高臺,叫作「歸來望思之台」,藉以寄託他對太子劉據和那兩個孫子的思念,天下聞而悲之。
漢武帝晚年殺戮太過,頗思悔悟。李廣利伐匈奴不利,全軍覆沒,求神仙又不成,又因巫蠱之禍造成父子相殘、太子劉據自殺,種種打擊使武帝心灰意懶,對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頗有悔意。在登泰山、祀明堂之後,武帝在輪台宮殿裏下《罪己詔》;《輪台罪己詔》:「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以表示承認自己的錯誤。天下也因此又逐漸歸於和諧,為昭宣中興的盛世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八八年,漢武帝叫畫工畫了一張「周公背成王朝諸侯圖」送給霍光,意思是讓霍光輔佐他的小兒子劉弗陵作皇帝。在這段時間裏(具體時間不詳),劉弗陵的母親鉤弋夫人「因過」受到斥責,憂死于雲陽宮。一般認為是子幼母壯,為了防止鉤弋夫人重演呂后稱制的局面,漢武帝找藉口處死了她。公元前八七年二月,漢武帝于彌留之際立劉弗陵為太子,四天後漢武帝駕崩于五柞宮,享年七十歲。
晚年喪子和軍事上的失利,使武帝在精神和思想上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征和四年(公元前八九年),他對大臣們說:我即位以來,辦了很多錯事,使天下百姓愁苦,現在後悔也來不及了。今後凡是傷害百姓,浪費財物的事情,一律停辦。丞相田千秋建議:很多文士都談論神仙,但都沒有成效,應當罷斥。武帝聽後說:我從前太愚蠢,受了方士的欺騙。其實天下哪有什麼仙人,全是方士們妖言惑眾。注意飲食和服藥,就可以減少疾病了。於是,便將方士全部遣散。
正當武帝為自己從前的所作所為深感後悔之時,搜粟校尉桑弘羊等人上書,請求派遣兵卒在輪台(今新疆輪台縣東南)屯田,並嚴敕邊郡太守、都尉,加強對邊防烽火的管理,選拔戰士,積蓄糧草。這個建議雖然有益於鞏固邊防,武帝卻沒有同意。他針對桑弘羊等人的上書,頒佈了一道詔書,這就是著名的輪台罪己詔,武帝在詔書中說:曩者,朕之不明,……興師遣貳師將軍(即李廣利),……貳師敗,軍士死略離散,悲痛常在朕心。而擊車師時,……發兵,凡數萬人。……漢軍破城,食至多,然士自載不足以竟師,強者盡食畜產,贏者道死數千人。詔書接著說:前有司奏,欲益民賦三十助邊,是重困老弱孤獨也。而今又請遣卒田輪台,輪台西于車師千餘里……今請遠田輪台,欲起亭隧,是擾勞天下,非所以優民也。今朕不忍聞。武帝還特別強調指出,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至於修馬復令,只是用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頒佈輪台罪已詔,是漢武帝統治政策的重大變化。它表明漢武帝已決心不再主動對匈奴用兵,而要注重發展農業,提倡農耕以恢復生產。為實現這一政策,漢武帝不但下令不復出軍,而且還在征和四年封丞相田千秋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養民也。同時,還任命趙過為搜粟校尉,推廣代田法,並下詔重申:當今之務,在於力農。
漢武帝一生致力於加強中央集權,建立了鞏固統一的西漢帝國,奠定了中華民族遼闊疆域的基礎。但與此同時,在他統治期間,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蔽,起為盜賊,按司馬光的評價,其所以異于秦始皇者無幾矣。而西漢王朝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同漢武帝晚而改過,有十分密切的關係。漢武帝還沒有來得及全面推行其與民休息的政策,便於后元二年(公元前八七年)去世了。其後繼者昭帝(實為霍光掌政)和宣帝堅持執行武帝晚年制定的與民休息的政策,因而在西漢中期出現了被後世稱頌的宣帝中興局面。
魏晉南北朝之前,去世的皇帝能否追尊廟號有非常嚴格的規定,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繼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西漢十四帝,歷經二百一十一年,僅有四位皇帝擁有廟號,即太祖高皇帝劉邦、太宗孝文帝劉恒、世宗孝武帝劉徹、中宗孝宣帝劉詢。漢宣帝本始二年(公元前七二年)五月,即位不足兩年的漢宣帝下了一道全面頌揚他的曾祖父漢武帝的詔書,要求丞相、御史與列侯(世襲的侯襲,一般為功臣或外戚及嫡系後裔)、二千石(年俸二千石的官員)、博士討論武帝的「尊號」和「廟樂」。經過激烈的爭辯,最後尊武帝的廟號為世宗廟,在廟中演奏《盛德》《文始》《五行》舞曲,武帝生前巡行過的四十九個郡國(約占全國郡國的一半)都建立世宗廟、像高祖(劉邦)廟和太宗(文帝劉恒)廟一樣。宣帝立即批准,下令在全國實行。為慶祝這一重大決定,特地給全國成年男子普遍增加一級爵位,並賞賜酒肉,以示普天同慶。
漢武帝的二十六項歷史性首創:
〈一〉漢武帝是第一位使用年號的皇帝,于公元前一四零年創建了年號,先是六年一個年號(前一四零年至前一零四年),後來四年一個年號(前一零四年至前八七年)。
〈二〉漢武帝是第一位在統一的國家制定、頒佈太初曆的皇帝,以正月為歲首這一點,一直用到現在。
〈三〉漢武帝時期寫出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的史書《史記》,對後世的史學產生了巨大影響。然而漢武帝尚有備受後世爭議的就是閹割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史家「司馬遷」。司馬遷在《史記》中對他褒有貶,班固的《漢書•武帝紀》對他的文治大加讚揚。班固贊曰:「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疇咨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曆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後,號令文章,煥然可述,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班固絕口不提漢武帝的武功,表明對漢武帝的武功是有保留的。到了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也是表揚、批評兼而有之。臣光曰:「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于秦始皇者無幾矣。然秦以之亡,漢以之興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統守,受忠直之言。惡人欺蔽,好賢不倦,誅賞嚴明。晚而改過,顧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但在晚年,劉徹卻因巫蠱之禍濫殺大臣王子,引得後世非議。相較於一生從未濫殺一位大臣的秦始皇,這無疑是劉徹的不及。
〈四〉漢武帝時期出現了秦統一後中國首見於史籍記載的《輿地圖》。元狩四年四月丙申,「太僕臣公孫賀行御史大夫事……奏輿地圖,請所立國名。」《漢書•武帝紀》載元鼎六年秋「遣浮沮將軍公孫賀出九原」,注引臣王贊曰:「浮沮,井名,在匈奴中,去九原二千里,見漢輿地圖。」據顏師古說,臣王贊生活的時代「在晉初」。這說明漢代的輿地圖晉初臣王贊還見過。這也說明漢代已明確出現了關於國家的地域概念。這對後世自然地理研究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對策,武帝親自策問,選拔人材做官。就是所謂的察舉徵召制度。
〈六〉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統治思想始於此。
〈七〉元朔五年為五經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復其身;地方郡國可按一定條件選送一些人,可受業如弟子。經考試,能通一藝以上,可用作官吏。從國立太學生中選拔官吏始于此。
〈八〉漢武帝在獨尊儒術時,又「悉延(引)百端之學」,形成了在以儒家思想為統治思想的同時,又兼用百家的格局,這點對後世也影響巨大。
〈九〉元封二年(前一零九年),漢武帝親臨現場督察堵塞黃河瓠子決口。自秦朝統一後,皇帝親臨現場治理黃河,這是第一次。
〈十〉漢武帝時推廣耬車(土法播種機)下種,此後這一方法在中國用了兩千多年。
〈十一〉漢武帝派張騫通西域,打通了絲綢之路,促進了中、西雙方的經濟、文化交流,這在中國史上屬首次。
〈十二〉漢武帝元封六年(前一零五年)令細君公主嫁烏孫和親,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與西域國家和親。
〈十三〉在輪台、渠犁屯田,並置使者校尉。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在今中國新疆地區屯田。
〈十四〉漢武帝時用井渠法作龍首渠,後傳入今中國新疆地區,並進而入波斯等地。
〈十五〉從西域引進葡萄、苜蓿種植,從大宛引進了良種馬「天馬」,西域的樂曲、魔術傳至中國,中國的鑄鐵技術、絲織品、井渠法、漆器傳至大宛等地。
〈十六〉漢武帝外施仁義,實行德治;同時又重視法治,用嚴刑峻法治理國家,這在歷史上也是首次。
〈十七〉元封五年(前一零六年),為加強對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監察,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級別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級別的郡國守相。
〈十八〉為加強皇權,改革丞相制度,設立中朝(內朝),對後來的丞相制度演變發生了重大影響。
〈十九〉元鼎二年(前一一五年)禁郡國鑄錢,專令國家所屬上林三官鑄錢,非三官錢不得流通,郡國以前所鑄錢皆廢銷,對後世影響重大。
〈二十〉漢武帝通過大量移民在西北邊郡屯田,這對反擊匈奴戰爭的勝利、經營西域起了重大作用。對後世也有重大影響,曹操在《置屯田令》中曾說「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就說明了這一點。
〈二一〉漢武帝時任用官吏是多元化的。二千石以上官吏可通過任子制度使子孫當官;有錢人可通過「貲選」當官;先賢的後裔可以受照顧,如賈誼的兩個兒子就被關照當了郡守。然而,尤為突出的是武帝用人惟才是舉、不拘一格,如皇后衛子夫是從奴婢中選拔出來的。衛青、霍去病分別是從奴僕和奴產子中選拔出來的。而丞相公孫弘、御史大夫兒寬,以及嚴助、朱買臣等人都是從貧苦平民中選拔上來的;御史大夫張湯、杜周和廷尉趙禹則是從小吏中選拔出來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漢武帝任用的一些將軍是越人、匈奴人。而金日磾這樣一位匈奴的俘虜在宮中養馬的奴隸,竟然與霍光、上官桀一齊被選拔為托孤的重臣。這些情況說明漢武帝選拔人才是不受階級出身與民族差別限制的。然而,這不是說漢武帝用人沒有標準,標準還是有的,標準就是「博開藝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學」,「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者,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這就是說,只要願為漢朝事業奮鬥,有藝能、有才幹的人,能為將相和可以出使遙遠國度的人都可任用。一句話,用人的標準是惟才是舉。正因如此,漢武帝時人才濟濟。班固就驚歎地說:「漢之得人,于此為盛!」
〈二二〉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派大軍深入匈奴腹地進行決戰的皇帝。
〈二三〉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提出要北方遊牧民族匈奴,臣服于中原王朝的皇帝,為此又在今內蒙築受降城。武帝生前雖未達此目的,但在宣、元時期,匈奴歸服漢朝為藩臣。
〈二四〉征和四年(前八十九年),漢武帝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給百姓造成了痛苦,從此不再窮兵黷武、勞民傷財,甚至表白內心悔意,這就是《輪台罪己詔》,這份詔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詔。
〈二五〉李廣利伐大宛後,西域南道諸國多臣服于漢,宣帝神爵二年(前六零年),匈奴日逐王降漢,匈奴不敢爭西域,罷僮僕都尉。宣帝任命鄭吉為西域督護,管理西域南、北道諸國,西域諸國臣服於漢。至此,西邊直達裏海,都成為了漢朝的疆域,這在中國歷史上是首次。
〈二六〉漢武帝平定南越後,首次在今海南島置儋耳郡、珠崖郡,統治了今天的海南島與南海諸島的地區。
大事記:
景帝前元元年(前一五六年)劉徹出生,劉徹是漢景帝第十子。
景帝前元四年(前一五三年)四月己巳,漢景帝立庶長子、栗姬子劉榮為太子,史稱「栗太子」;同日,封劉徹為膠東王,劉徹時年四歲。
景帝前元七年(前一五零年)正月,漢景帝廢太子劉榮為臨江王;同年夏四月乙巳,王夫人封為皇后,七歲的膠東王劉徹以王皇后唯一的嫡子身份立為儲君。
景帝中元二年(前一四八年)臨江王劉榮「坐侵廟壖垣為宮」(侵佔宗廟外空地擴建宮室而犯罪)入獄,不久自殺;九月,梁王劉武刺殺袁盎等十餘人。
景帝后元三年(前一四一年)正月,漢景帝駕崩,十六歲的劉徹即位。
武帝建元元年(前一四零年)用趙綰、王臧開始建元新政。
武帝建元二年(前一三九年)由於侵犯了宗室利益,趙綰王臧下獄自殺新政挫敗,劉徹開始韜光養晦。
武帝建元三年(前一三八年)派遣張騫出使西域。
武帝建元四年(前一三七年)擴修上林苑。
武帝建元六年(前一三五年)竇太后病死,二十二歲的劉徹正式執政。
武帝元光二年(前一三三年)六月,馬邑之圍未能伏擊匈奴而失利;開始與匈奴大規模交戰。
武帝元光五年(前一三零年)車騎將軍衛青大破龍城,取得了自漢朝開國以來對匈戰役的首次勝利,從此,進入對匈戰爭的轉折點。
武帝元朔元年(前一二八年)衛子夫生漢武帝長子劉據;三月,封衛子夫為皇后;武帝時年二十九歲。
武帝元朔二年(前一二七年)主父偃上書武帝,建議實行《推恩令》;不久正式實行;同年,衛青收復河朔之地,驅走白羊、樓煩王,築朔方城,從此徹底解決了匈奴對長安的威脅。衛青受封長平侯。
武帝元朔三年(前一二六年)張騫出使西域歸來,歷時十三年。
武帝元朔五年(前一二四年)車騎將軍衛青擊敗匈奴右賢王,得右賢稗王十餘人,畜數千百萬,天子于軍中拜其為大將軍,諸軍皆從大將軍號令。
武帝元朔六年(前一二三年)霍去病始戰,封冠軍侯。
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一二一)驃騎將軍霍去病兩次進軍河西(今河西走廊),打擊匈奴,收復河西走廊。
武帝元狩四年(前一一九年)春夏之際,大將軍衛青大戰匈奴於漠北,伊稚斜單于逃走;驃騎將軍霍去病的東路軍大敗左賢王,封狼居胥山,左賢王敗逃而去,徹底解決了匈奴之患,從此「漠南無王庭」。
武帝元狩六年(前一一七年)大司馬驃騎將軍霍去病薨。
武帝元鼎四年(前一一三年)得寶鼎于汾水上。
武帝元封元年(前一一零年)泰山封禪,始有年號「元封」。
武帝元封五年(前一零六年)大司馬大將軍衛青薨。
武帝太初元年(前一零四年)改正朔,易太初曆,以正月為首(原以十月為首)。
武帝天漢二年(前九九年)秋,李陵戰敗於浚稽山而投降,漢武帝腐司馬遷。次年,漢武帝因誤信匈奴俘虜,認為李陵為匈奴練兵防備漢軍,遂族李陵母弟妻子。隴西士夫皆以李氏為恥。
武帝征和二年(前九一年)被丞相公孫賀緝捕的通緝犯朱世安誣告賀之子公孫敬聲以巫蠱咒武帝,賀父子下獄死,諸邑公主與陽石公主、衛青長子長平侯衛伉皆坐誅。武帝命寵臣江充為使者治巫蠱,七月,太子劉據因「巫蠱案」被陷害不能自明,殺江充,被迫起兵,衛子夫在漢武帝派人收皇后綬印時自殺;八月,太子自殺,其妻妾子女皆被害,唯繈褓之中的孫子劉病已倖免,後為漢宣帝。
武帝征和二年(前九零年)李廣利與劉屈氂密謀立李夫人之子劉髆為太子,後事發,劉屈氂被殺,李廣利投降匈奴。田千秋上疏,漢武帝為巫蠱之禍中被陷害致死的太子平反,夷江充三族,燒死蘇文,建「思子宮」、「歸來望思之台」以寄託哀思。
武帝征和四年(前八九年)桑弘羊等人上書,建議在輪台戍兵以備匈奴,漢武帝駁回其建議,並下詔反思,稱「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政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史稱《輪台罪己詔》
武帝后元二年(前八七年)二月,漢武帝駕崩,終年七十歲,在位共五十四年,葬於茂陵,諡號孝武皇帝。遺命霍光、金日磾、上官桀輔佐幼子劉弗陵(時年八歲,後改名劉弗)即位,為漢昭帝。
…………〈待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