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
﹝箕子﹞◎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慈化真君〉
……人名。商朝人,名胥餘,生卒年不詳。官至太師,紂王無道,屢諫不聽,被囚,乃佯狂為奴。武王滅殷,箕子率五千人避往朝鮮為君。亦稱為「箕伯」。箕子,在商周政權交替與歷史大動盪的時代中,因其道之不得行,其志之不得遂,「違衰殷之運,走之朝鮮」,建立東方君子國,其流風遺韻,至今猶存。箕子是中國商朝末年紂王的叔父,名胥餘,因封國在箕,所以稱箕子。箕子與比干、微子並稱為商紂王時期的「三賢」,也就是孔子在《論語•微子》中稱讚的「三仁」(三個仁人)。商紂王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暴君,他殘暴無道,而且不聽任何勸諫。於是微子離他而去;比干堅持勸諫,卻被剖心而死;箕子則裝瘋賣傻以求自保,結果還是被囚禁了起來。
周武王滅商後,釋放了箕子。至於箕子是如何移居朝鮮半島的,根據漢初儒生伏生所傳《尚書大傳》的說法,箕子是因為不願意周朝來釋放他,而自己前往朝鮮的。周武王得知消息後,便將朝鮮封給了他。箕子在接受周朝分封後,曾經朝見過周武王。武王向箕子請教人倫規範,箕子便作《洪範》,向武王講述定國安民的道理。司馬遷《史記•宋微子世家》的記載與《尚書大傳》大致相同,只是先後次序略有不同,它認為是周武王先向箕子請教,箕子告以《洪範》,然後武王才封他於朝鮮,以表示不以他為自己的臣子的。班固《漢書•地理志》則認為,箕子來朝鮮的時間是在商朝末年,而不是武王滅商以後。當時箕子也許是看到商朝大勢已去,便率領一部分商民遷居朝鮮。後來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只是承認一種既成事實罷了。從以上古代漢文資料的記載,雖然存在一定的出入,但都不否定箕子入朝鮮這一事實。朝鮮的早期歷史文獻,如《三國史記》、《三國遺事》等,也都贊同這種說法,並肯定箕氏王朝是朝鮮半島歷史上第一個王朝。
對於箕子入朝鮮之事,考古學材料也透露了一些資訊。中國商、周之際,大致相當於朝鮮考古學上新石器時代中期。在這一時期的考古發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器,有石斧、石鏃、石刀等。特別是其中數量眾多的半月形石刀,這正是中國龍山文化的典型特徵,中朝學者普遍認為它與商朝的滅亡是有關係的。可能是由於商、周易鼎,大量商民不願意受周族的統治,而經過東北遷移到了朝鮮半島。從神話和民俗學角度來考察箕子入朝鮮之事,似乎也能作出一定的解釋。古代黃海、渤海沿岸,屬於東夷地區;而商族活動區和朝鮮半島地區,便是屬於這個區域。在神話傳說中,東夷族應該都是「卵生」的部族,如同《詩經》裏所傳唱的「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實際上也就是以鳥為圖騰,作為部族的崇拜物。正因此,古代東夷族在自己的發展過程中,自然形成了一些共同的民俗,如像商部族盛行的鳥圖騰、支石墓(墓葬石棚,有桌形和棋盤形)、拔齒習俗等,在朝鮮半島的青銅時代(大約在西元前十到前五世紀)也普遍存在。這種共同的神話傳說和民俗風格,當然還有相鄰的地緣關係,使得箕子在商朝滅亡後,東走同屬東夷地區的朝鮮半島,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箕子碑﹞◎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一陽帝君‧聖訓‧注〉
……見『推道訓俗 惟德無陋 明其聖理 惟人無遠』條目。
﹝箕山之志﹞◎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相傳堯欲將天下讓給許由,許由不受而避居箕山。故後以箕山之志指隱居避世,不慕虛榮的高尚志節。亦作「箕山之節」。
﹝箕山之節﹞◎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見『箕山之志』條目。
﹝箕伯﹞◎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慈化真君‧聖訓‧注〉
……見『箕子』條目。
【察】
﹝察之無涯﹞◎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見『茫茫恍惚 視之無端 察之無涯』條目。
﹝察言觀色﹞◎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觀察人的言語神情而窺知對方心意。《紅樓夢‧第三十二回》:「寶釵見此景況,察言觀色,早知覺了八分。」
﹝察納﹞◎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仔細觀察審慎接納。《文選‧諸葛亮‧出師表》:「陛下亦宜自課,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
﹝察納雅言﹞◎六十三年閏四月五日〈三天主考〉
……見『諮諏善道 察納雅言』條目。
﹝察察小人剛長日 謙謙君子道消時﹞◎七十二年十月十六日〈南海古佛〉
……謂現在正是小人得志之時,而真正有德之君子,卻因時勢所迫,不得不隱退起來,古佛意有所指,亦哀嘆吾「天道」正面臨生死存亡之際。謙謙君子,謙虛有禮、嚴以律己之人。《易經‧謙卦‧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鏡花緣‧第八十七回》:「閨臣阿妹是謙謙君子,如此回覆,卻也省了許多脣舌。」
【寧】
﹝寧内拓外雄天下﹞◎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此人之德足以安定天道内部之亂源,繼而將天道傳之於四海宇寰。著載籍,言天然,遵師之意,揚師之德,弘師之法,體師之心,繼師之志,了師之愿,天然正道必將雄峙於天下,億載馨香。
﹝寧靖﹞◎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安定。《晉書‧卷五十七‧吾彥傳》:「在鎮二十餘年,威恩宣著,南州寧靖。」《三國演義‧第八十六回》:「吳、魏寧靖,臣當征南,平定蠻方,然後圖魏。」
﹝寧濟﹞◎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雷部風部龍部虎部〉
……安定救助之意。寧,安定。如:「安寧」。《詩經‧小雅‧常棣》:「喪亂既平,既安且寧。」《遼史 ‧卷三十一‧營衛志上》:「隨陽遷徙,歲無寧居。」濟,救助。如:「救濟」、「濟助」、「濟弱扶傾」、 「劫富濟貧」、「緩不濟急」。
﹝寧濟萬宇千秋頌﹞◎七十七年八月十五日〈三天主考〉
……本句承接上一句「仰尊哲命率跡傳」之續義;因此,天道的傳承與弘揚,將使得天下眾生皆得其利,皆得其潤,不論是在德功方面,或是道業方面,皆有所成就;不僅如此,在證解大道,悟參玄妙性理方面,亦能無所滯礙,並與諸聖、佛菩薩通慧於無量法界之間,將智根種植於一切眾生,使世間凡塵化為佛境,使天下眾生離苦得樂,濟兆民於凡間苦海,使之成聖成賢,成仙成佛,千秋萬世,永享馨慶於天地之間。
※【讀三天主考聖訓後感言】:
從本次三天主考在冠詩以及冠詩後所寫的歌詞內容來看,頗有氣拔山河之壯,具震憾天人之威勢,令鬼神悚慄,草木同驚,舉世難得一見之文采麗藻,讀來不免令人神馳於冥冥,如同游目於萬里晴空,懸衡天下,心曠神怡而讚嘆不已。是故,誦其文而不疲,語其義而不倦,甘其味而無足,餐其音而不厭矣。
【冠詩】:
聖業履功謙謙行 光照內映神宇清 各修其份通福慧 安鼎天然數運宏
神叡經綸揚師化 繼聖載德乾坤隆 仰尊哲命率跡傳 寧濟萬宇千秋頌
【心得】:
從「聖業履功」以至於「千秋頌」,論之於聖賢之衢,啟之於道業之途:主考以憂道之心,娓娓道來「建德立業」次第之階,不外求賢於火宅,旁求俊彥,以挽浮沉於萍梗之人心,以弘三曹大業於宇寰,是以有「安鼎」以濟天然之基,光照絕代,明聖懿德;是故,有「謙行」以養德慧之道,內映神宇,潤色於聖;通「福慧」於冥冥,「各修其份」於守道立業;潛機抱道,體機以待「數運」之至;「經綸」大法,以通一切虛空無量法界;承「道統」之繼,載「天地」之德,明「乾坤」之隆;法天而「仰尊」於聖,「法哲」而順其天命;聖衢無輒曲,聖跡有幽徑,得聖道之階緣,高蹈聖業之樞機,以弼正大光明之業;千秋業,萬世傳,共尊天然鼎。
【冠詩後諭示之歌詞】:
〈第一段〉
乾坤陰陽保正道 龍象慎變躍 正己而物正 祿命盈 哲命謙 萬物利元貞天心不相違 蒙果行育德 需道克恆險 厥孚斡咸吉 君子行悅 順以動豫 奮渝誓獲功
【心得】:
天地有至德,何路之能極?青天有大道,何人之能至?人秉天性,龍象之資,含仁敦厚,順巽蘊藏,委質於天,隆載於地,賦性於德,策名於道,故可明識稟彝,了明天命之攸歸;道隆由天,隆道由人,天命有歸,攸命有哲,克隆道鼎,昭顯聖業。故吾天然修士,潔行以正身,守道以堅志,建功以誠至,觀機以待時,訓俗以德化,故曰:吾道以一而貫,激俗而化,化其萬善,善與天同,郜鼎乃立。故,知不必遍物,急其先務之機也;先務者,德功之立也,唯德者,唯天輔之;唯德者,唯天畏之;觀今世俗,立德建業者,希而隱;不立德建業者,多而顯。唯德可動天,心正可正物,君子行道,自利而他利,謙謙守哲命,盈盈保祿命,育德以蒙果,厥孚而咸吉。故不違天心者,行悅順豫,革動正邪,則萬物元亨而利貞也。
〈第二段〉
牝貞順天承 含章必可亨 柔動剛 靜德方 節霜堅冰至 經綸安建籌 包荒見機行 通泰傾否運 至臨宗廟美 頤恒繼萃 顯比萬邦 未濟天然鼎
【心得】:
地德承天載,懿貞而蕙質,順天以應機,無私載萬物;牝貞,地德之謂也;大地有承載育養萬物之德,無辭於穢臭之所極,無私無畏,有母懿賢德之風,故謂之牝貞。然母德具柔靜之美,柔能克剛以制動,靜能大畜以藏蘊,履節遇霜更彌堅,鞠躬盡瘁定經綸。理無偏滿行,運數有天機,否極有泰來,泰去否運生,道運陰陽判,隱晦見機行,精妙測神奧,清機發妙理。懿德有留世之風,至臨有宗廟之祀,遺其風骨,浩然長存,恒世以宣昭,繼世以聖達,含萃以精華,顯耀寰宇,德沖八荒,配立四海,天然鼎立,萬萬萬斯年。
【銘】
﹝銘心刻骨﹞◎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刻骨銘心』條目。
﹝銘心鏤骨﹞◎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比喻感激難忘。《唐‧柳宗元‧謝除柳州刺史表》:「銘心鏤骨,無報上天。」亦作「刻骨銘心」。
﹝銘座右﹞◎六十六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
……座右銘之意。東漢崔瑗兄為人所殺,瑗為兄報仇後逃亡,後遇赦,作銘置座右以自戒。《六臣注文選‧崔瑗‧座右銘‧呂延濟注》。後遂稱記在座旁警惕自己的格言為「座右銘」。《唐‧白居易‧續座右銘‧序》:「崔子玉座右銘,余竊慕之,雖未能盡行,常書屋壁,然其間似有未盡者,因續為座右銘云。」
﹝銘勒﹞◎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慈化真君〉
……鐫刻。《後漢書•馮衍傳上》:「君臣兩興,功名兼立,銘勒金石,令問不忘。」《唐‧陳子昂‧臨邛縣令封君遺愛碑》:「又述其行狀,訪餘以銘勒之事。」《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印心石室文鈔》:「刻諸筆管,以識御賜,亦古人銘勒鼎鐘之意也。」
﹝銘詞﹞◎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三官大帝‧聖訓‧注〉
……亦作「銘辭」。銘文。《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銘箴》:「戰代已來,棄德務功,銘辭代興,箴文萎絶。」《宋‧趙與時‧賓退錄‧卷四》:「韓退之作《劉統軍碑》,惟書門人故吏之言,而世系事實,悉具於銘詞。」
﹝銘勛﹞◎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銘勳』條目。
﹝銘篆﹞◎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書銘刻篆於器物以記事功。《呂氏春秋‧卷十七‧審分覽‧慎勢》:「功名著乎槃盂,銘篆著乎壺鑑,其勢不厭。」
﹝銘勳﹞◎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銘功。《文選•張衡•東京賦》:「銘勳彝器,歷世彌光。」《張銑•注》:「彝器,鐘鼎,祖宗之器,以銘紀功勳也。」《唐•李德裕•幽州紀聖功碑銘》:「往年修獻捷之禮,今年有銘勳之請。」亦作「銘勛」。
﹝銘辭﹞◎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三官大帝‧聖訓‧注〉
……亦作「銘詞」。銘文。《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銘箴》:「戰代已來,棄德務功,銘辭代興,箴文萎絶。」《宋‧趙與時‧賓退錄‧卷四》:「韓退之作《劉統軍碑》,惟書門人故吏之言,而世系事實,悉具於銘詞。」
【蒿】
﹝蒿目時艱﹞◎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憂慮世局、時事而內心難安。《孽海花‧第三十回》:「先本是臺灣的臬臺,因蒿目時艱,急流勇退。」蒿,音 ㄏㄠ。
﹝蒿目時艱察往先﹞◎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觀察歷史的教訓或足以效法的地方,以推知現今的作法優劣,並以憂慮世局、時事而心存警惕。
﹝蒿萊﹞◎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南極仙翁‧聖訓‧注〉
……田野。《文選‧張華‧鷦鷯賦‧序》:「鷦鷯,小鳥也。生於蒿萊之間,長於藩蘺之下。」蒿,音 ㄏㄠ。
﹝蒿草﹞◎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雜草、野草。蒿,音 ㄏㄠ。
﹝蒿蓬﹞◎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雲悟茂猛‧聖訓‧注〉
……蒿和蓬。泛指雜草。《晉‧陶潛‧詠貧士之六》:「仲蔚愛窮居,遶宅生蒿蓬。」《明‧劉基‧夏夜台州城中作詩》:「良田半作龜兆坼,秔稻日夕成蒿蓬。」《清‧顧炎武‧勞山歌》:「古言齊國之富臨淄次即墨,何以滿目皆蒿蓬。」後引申為草野。《南史‧梁武烈世子方等傳》:「生在蒿蓬,死葬溝壑,瓦棺石槨,何以異茲。」《金‧元好問‧光武台詩》:「當年赤帝孫,提劍起蒿蓬。」《清‧孫枝蔚‧旅興詩之三》:「寓目增黽勉,慨焉念蒿蓬。」
﹝蒿蕭﹞◎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萬教聖人‧聖訓‧注〉
……雜草之通稱。蒿,菊科艾屬植物的通稱。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有青蒿、白蒿等數種。《爾雅‧釋草》:「蘩之醜,秋為蒿。」《郭璞‧注》:「醜,類也。春秋各有種名,至秋老成,皆通呼為蒿。」蒿,音 ㄏㄠ。蕭,一種香草。即艾蒿。《說文解字》:「蕭,艾蒿也。」《詩經‧王風‧采葛》:「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孔穎達‧正義引陸璣》曰:「今人所謂荻蒿者是也。」
【對】
﹝對月﹞◎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慈化真君〉
……「臨風對月」之簡稱。表示面對良辰美景。《孤本元明雜劇‧誤失金環‧第三折》:「使佳人才子,臨風對月,心非木石,豈無所思。」
﹝對酒﹞◎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靜修院‧辦事員‧黃學秋與辦事專員‧劉月英〉
……「對酒當歌」之簡稱。面對著酒應當高歌。語出《漢‧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原用以感嘆人生苦短,要及時有所作為。後亦指應當及時行樂。《宋‧郭應祥‧減字木花 ‧棲鸞高士詞》:「棲鸞高士,文采風流誰得似。年德雖高,對酒當歌氣尚豪。」《鏡花緣‧第七十八回》:「遊玩一事既已結過,此刻是對酒當歌,我們也該行個酒令,多飲兩杯了。」
﹝對酒當歌﹞◎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靜修院‧辦事員‧黃學秋與辦事專員‧劉月英〉
……見『對酒』條目。
﹝對景﹞◎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對著眼前景物。《南唐‧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詞》:「往事只堪哀,對景難排。」
﹝對策﹞◎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散花仙女‧聖訓‧注〉
……古代科舉考試時,士子針對皇帝策問,提出一套治理政事的方略。《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議對》:「對策者,應詔而陳政也。」《紅樓夢‧第十七、十八回》:「虧你今夜不過如此,將來金殿對策,你大約連趙錢孫李都忘了呢!」亦稱為「射策」。
﹝對談持五德﹞◎六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活佛師尊〉
……「雞」有五德;即文、武、勇、仁、信。頭戴冠者,文之義也;足可搏擊者,武之義也;敵在前敢鬥者,勇之義也;得食相告者,仁之義也;守夜不失時者,信之義也。因「雞」有五種人類尚且未能達到之德行,所以師尊願與之對談;喻有德者,師尊都願意與之對榻坐,暢談道之真諦,暢演佛法之精髓;上帝曾在民國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說過:「天不畏強,唯畏者,忠孝行功立德者也。」有德者,連老天爺都怕你,又何畏仙道佛果之難成乎!
﹝對膝﹞◎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月慧菩薩‧聖訓‧注〉
……兩人對坐,膝蓋相接近。形容親密。
…………〈待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