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潔﹞◎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西方教主‧聖訓‧注〉
……清廉不貪汙。《孟子‧盡心下》:「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楚辭‧屈原‧招魂》:「朕幼清以廉潔兮。」
﹝廉潔之者 常守之道 守之不得其術 以至於暴民﹞◎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關聖帝君〉
……喻廉潔之道,是為人的根本,也是一般人在生活當中都需具備的德性,但若將廉潔之行用在不該用的時候,很有可能會導致暴民的滋生,不可不慎。因為具備廉潔者,必不容於奸邪貪婪之徒橫行,必會堅持嚴刑峻罰之執行,執行嚴刑峻罰之法令時,若矯枉過正,則百姓易受奸邪貪婪之徒所煽惑,百姓將成為暴民。本句與「仁義之者,常行之道,行之不得其術,以至於亡國」之意境方法相同。請詳閱。
﹝廉醜﹞◎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廉恥。《漢‧賈誼‧新書‧俗激》:「棄禮義,捐廉醜。」
﹝廉謹﹞◎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八仙‧聖訓‧注〉
……廉潔謹慎。《史記‧張丞相列傳》:「皆以列侯繼嗣,娖娖廉謹,為丞相備員而已,無所能發明功名有著於當世者。」《宋‧洪邁‧夷堅志‧祖寺丞》:「處身廉謹,以法律為己任。」《明史‧奸臣傳‧溫體仁》:「體仁輔政數年,念朝士多與為怨,不敢恣肆,用廉謹自結於上,苞苴不入門。」
【滔】
﹝滔天﹞◎六十六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漫天。形容極大。如:「滔天大罪」。
﹝滔風﹞◎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八風』條目。
﹝滔滔﹞◎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盛大;普遍。《詩‧大雅•江漢》:「江漢浮浮,武夫滔滔。」《孔穎達‧疏》:「滔滔然多而廣大者,令之順此東流以行征伐。」《唐‧杜甫‧惜別行送劉判官詩》:「劉侯奉使光推擇,滔滔才略滄溟窄。」《新唐書‧劉迅傳》:「天下滔滔,知我者希。」《明‧李贄‧復鄧石陽書》:「然世間惟下下人最多,所謂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滔滔﹞◎六十三年七月三日〈三天主考〉
……形容混亂。《論語‧微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
﹝滔滔之世﹞◎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形容混亂的世間。
﹝滔滔不絕﹞◎六十六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形容說話連續而不間斷。《蕩寇志‧第三十二回》:「張繼問起曹州攻取之法,成英反覆議論,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張繼一毫不懂,連聲稱是而已。」亦作「滔滔不竭」。
﹝滔滔不竭﹞◎六十六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滔滔不絕』條目。
﹝滔滔慶澤﹞◎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關聖帝君〉
……源源不斷而來的福澤。滔滔,形容事物源源不斷的到來。如:「洪水滔滔而至,淹沒農作、良田。」慶澤,福澤也。《易經‧坤卦‧文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魏書‧卷六十七‧崔光傳》:「修德延賢,消災集慶。」
【溫】
﹝溫文﹞◎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溫和文雅。《禮記‧文王世子》:「是故其成也懌,恭敬而溫文。」
﹝溫故知新﹞◎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四海龍王‧聖訓‧注〉
……語本《論語‧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指溫習舊業,可增進新知。亦指複習學過的知識,而獲得新的知識、體會。《漢書‧卷十‧成帝紀》:「儒林之官,四海淵原,宜皆明於古今,溫故知新,通達國體,故謂之博士。」《文明小史‧第二十五回》:「起先教他經書,不上一年,溫故知新,五經均已讀熟。」
﹝溫柔敦厚﹞◎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四大菩薩〉
……溫和而篤實寬厚。《禮記‧經解》:「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後漢書‧卷八十二‧方術傳上‧任文公傳》:「夫物之所偏,未能無蔽……如令溫柔敦厚而不愚,斯深于詩者也。」
﹝溫柔敦厚 疏通知遠 廣博易良 絜靜精微 恭儉莊敬﹞◎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四大菩薩〉
……語出《禮記‧經解》:「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於書者也;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於樂者也;絜靜精微而不賊,則深於易者也;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於禮者也;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於春秋者也。」
【譯文】
「到了一個國家,可以看出那個國家教化施行的情況。如果人們的為人溫柔厚道,就是施行《詩》所教化的結果;如果人們通達事理並了解古代歷史,就是施行《書》所教化的結果;如果人們知識廣博而平易善良,就是施行《樂》所教化的結果;如果人們清靜而精深入微,就是施行《易》所教化的結果;如果人們謙恭儉樸而莊重肅穆,就是施行《禮》所教化的結果;如果人們善於辭令和分析問題就是施行《春秋》教化的結果。所以說,沒經《詩》的教化將使人愚笨;沒經《書》的教化將使人虛妄不實;沒經《樂》的教化使人奢華無度;沒經《易》的教化使人互相傷害;沒經《禮》的教化使人拘泥繁瑣;沒經《春秋》的教化使人心混亂。一個國家的人民如果既溫柔敦厚而又不愚笨,那就說明深得《詩》的道理;如果既通達知古而又不言過其實,就說明深得《書》的道理;如果既廣博良善而又不放縱過度,就說明深得《樂》的道理;如果既清靜精微而又不互相傷害,就說明深得《易》的道理;如果既謙恭莊重而又不拘泥繁瑣,就說明深得《禮》的道理;如果既善於辭令和分析,而又不使人心混亂,就說明深得《春秋》的道理。」
﹝溫雅﹞◎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溫和高雅。《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郎中溫雅,器識純素。」《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三‧灤陽消夏錄三》:「見小童隱映疏竹間,年可十四、五,端麗溫雅,如靚妝女子。」
﹝溫裕﹞◎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孟子亞聖‧聖訓‧注〉
……平和寬宏。《北齊書‧廢帝紀》:「太子雖富於春秋,而溫裕開朗,有人君之度。」《舊唐書‧崔邠傳》:「邠溫裕沉密,尤敦清儉,上亦器重之。」《清‧王士禛‧師友詩傳錄》:「詩貴溫裕純雅;樂府貴遒深勁絶,又其不同也。」
﹝溫潤﹞◎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溫柔潤澤。《禮記‧聘義》:「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文選‧宋玉‧神女賦》:「豐盈以莊姝兮,苞溫潤之玉顏。」
【遐】
﹝遐不作人﹞◎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培養人才。《詩經•大雅•棫樸》:「周王壽考,遐不作人。」
﹝遐征﹞◎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五教教主‧聖訓‧注〉
……遠行;遠遊。《漢‧繁欽‧與魏文帝箋》:「詠北狄之遐征,奏胡馬之長思。」《宋‧陸游‧夜聞湖中漁歌》:「峽猿失侶方獨宿,沙雁垂翅猶遐征。」《明‧劉基‧述志賦》:「清都不可以久留兮,忽乘雲而遐征。」《清‧吳敏樹‧吳雲台哀辭》:「謂君之必速飛兮,翔天路以遐征。」
﹝遐思﹞◎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純陽帝君‧聖訓‧注〉
……見『遐想』條目。
﹝遐被﹞◎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龍樹菩薩 率十地菩薩〉
……受師尊崇高偉大德行所庇佑。亦謂德之蔭也。《大唐西域記‧卷五》:「作拯濟含識,平定海內,風教遐被,德澤遠洽。」《廣弘明集‧卷二》:「開廣邊荒,德澤遐被。」遐,長久、遠大。如:「遐壽」、「松鶴遐齡」。《詩經‧小雅‧天保》:「降爾遐福,維日不足。」《唐‧太宗‧九嵕山卜陵詔》:「末代以來,明辟蓋寡,靡不矜黃屋之尊,慮白駒之過,並多拘忌,希慕遐年。」被,覆蓋。《楚辭‧宋玉‧招魂》:「皋蘭被徑兮斯路漸。」
﹝遐跡﹞◎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道德真君‧聖訓‧注〉
……前人的事蹟。《漢‧揚雄‧河東賦》:「軼五帝之遐跡兮,躡三皇之高蹤。」
﹝遐裔﹞◎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遠方;邊遠之地。《三國志‧魏志‧管寧傳》:「司徒華歆舉寧應選,公車特徵,振翼遐裔,翻然來翔。」《晉‧張華‧鷦鷯賦》:「鵾鷄竄於幽險,孔翠生乎遐裔。」《唐‧李白‧答高山人兼呈權顧二侯詩》:「太微廓金鏡,端拱清遐裔。」《王琦‧注》:「遐裔,遠方也。」《明‧方孝孺‧壽善堂記》:「窮山遐裔之人,莫不稽首抃慄,俯伏內省,惟恐弗足稱詔旨,當厚恩。」
﹝遐想﹞◎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純陽帝君‧聖訓‧注〉
……超越現實的思索或想像。《晉書‧卷七十九‧謝安傳》:「嘗與王羲之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亦作「遐思」。
﹝遐想﹞◎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悠遠地想像或思索;《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孔明盤桓,俟時而動,遐想管樂,遠明風流。」《唐‧元稹‧元泉道中作詩》:「遐想雲外寺,峯巒眇相望。」
﹝遐福﹞◎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龍樹菩薩 率十地菩薩‧聖訓‧注〉
……廣大而長遠的福祉。《詩經‧小雅‧天保》:「降爾遐福,惟日不足。」《南朝梁‧陶弘景‧授陸敬游十賚文》:「可以安身靜臥,顯祗遐福。」
﹝遐舉﹞◎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太白仙君〉
……功業。《文選•李陵•答蘇武書》:「卒使懷才受謗,能不得展,彼二子之遐舉,誰不為之痛心哉!」
﹝遐邇﹞◎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南極仙翁、十八羅漢〉
……遠近。《漢書‧卷八十七‧揚雄傳上》:「是以創業垂統者俱不見其爽,遐邇五三孰知其是非?」《唐‧白居易‧賀平淄青表》:「妖氛廓清,遐邇慶幸。」
﹝遐齡﹞◎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龍樹菩薩 率十地菩薩‧聖訓‧注〉
……高壽。《魏書‧卷八十二‧常景傳》:「以知命為遐齡,以樂天為大惠。」《唐‧趙蕃‧老人星詩》:「既能符聖祚,從此表遐齡。」
﹝遐觀﹞◎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南極壽星‧聖訓‧注〉
……遠眺。《晉‧陶潛‧歸去來兮辭》:「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
﹝遐觀仁壽丘墟易 窮矚橐皋麥圃遷﹞◎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八仙〉
……本段承前句「寄遨蓬萊已有年,他鄉舒嘯歸於玄」之續義;綜觀世人,遨遊塵世數十年,如白駒過隙般眨眼而過,縱使能笑傲稱霸於世間,不修德還是枉然,白來人間一趟,到頭來還不是一切如夢幻泡影般,都是虛假,都是不能有所依賴的。我們遠眺那些曾經是德高而長壽的人,還不是一個個在墳墓堆裡交替埋葬著;再看看那春秋時代作為交戰重鎮的橐皋,如今卻變成一望無際的麥田。
【達】
﹝達人﹞◎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通達事理、明德辨義的人。《漢書‧卷四十八‧賈誼傳》:「達人大觀,物亡不可。」
﹝達人知命 無所不堪 外不殊俗 內不失真﹞◎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語出《嵇康‧山巨源絕交書》 :「今空語同知有達人,無所不堪,外不殊俗,而內不失正,與一世同其波流,而悔吝不生耳。」師尊將第一句之「今空語同知有達人」易為「達人知命」,將「內不失正」改為「內不失真」;原文原義是:「現在大家都說有一種於世無所不能勝任而通達的人,表面上跟一般俗人沒有兩樣,而內心卻能保持自己的正確主張,能夠隨波逐流而又一生沒有遺憾,但這只是一種空話而已。」師尊改過後的意思是:「心胸豁達且能安於命運的人,即是能無所不任而又通達於一切,這樣的人,雖然表面上跟一般俗人沒有兩樣,但是其內心卻能保持自己最純真的本性。」
﹝達人知命﹞◎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心胸豁達的人,能安於命運。《唐‧王勃‧滕王閣序》:「所賴君子安貧,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喻世明言‧卷十八‧楊八老越國奇逢》:「達人知命總度外,傀儡場中一例看。」
﹝達人知命獻曝然﹞◎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本句是冠詩共八句的總結,喻心胸曠達開朗,安於命運,就算是野人獻曝亦又何妨,心才最重要的。
※讀【天然古佛】冠詩後心得感言:
高瞻闊步仰靈山 蒿目時艱察往先
鐵硯磨穿章取義 困心衡慮絕志堅
櫛風沐雨虛懷谷 岳峙淵亭席地天
砥志中流磊落義 達人知命獻曝然
喻只要高瞻闊步於天地之間,蒿目時艱於鑑往知來,鐵硯磨穿於學習之道,困心衡慮於繼世之所絕,不辭辛勞,為道奔波,心胸寬廣如山谷,能容納萬物,志向如臨淵建亭,有中流砥之節操;如山岳般屹立不搖,睥睨萬世而峙立,心胸曠達開朗,安於命運,不拘形跡,光明磊落,誓為道統傳承之中流砥柱,就算是野人獻曝又如何呢?上天要的只是他的心啊!
師尊在本次聖諭中,特別採用嵇康所寫的言語來作訓諭,筆者深知師尊用意,故特將嵇康生平與文章作一詳細介紹。人人各自頭頂一片天,不必妄自菲薄,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只要盡心盡力即可,就算是野人獻曝也沒關係,只要有心,只要是為眾生求萬世利,謀萬代福,都是在做佛的志業,都是代天在教化,都是在幫師尊一臂之力;或許能力有所不足,但沒關係,師尊在本次聖諭裏很明白的訓示:仰不愧天,俯不怍地,也是可以成就道業的,這是其一;觀察歷史的教訓或足以效法的地方,以推知現今的作法優劣,並以憂慮世局、時事而心存警惕,也是可以成就道業的,這是其二;從各式各樣經典與聖賢古哲所言,尤其是仙佛所諭示之文章當中,以鐵硯磨穿的精神與志向,好好地研究並學習其實踐的方法,也是可以成就道業的,這是其三;不管能力大小,只要費盡心思地將世之所絕之道得以傳承並繼續,也是可以成就道業的,這是其四;不辭辛勞,為道奔波,心胸寬廣如山谷,能容納萬物,謙以待人,寬以待人,也是可以成就道業的,這是其五;志向如臨淵建亭,有中流砥之節操,如山岳般屹立不搖,睥睨萬世而峙立,也是可以成就道業的,這是其六;光明磊落,誓為道統傳承之中流砥柱,也是可以成就道業的,這是其七;心胸曠達開朗,安於命運,就算是野人獻曝亦又何妨,心才最重要的,有這個心,也是可以成就道業的,這是其八。同時,心胸豁達且能安於命運的人,只要有心,只要肯學,只要篤實而至誠,世上沒有一件事是做不成的,如滴水穿石,如積沙成塔,會明白一點一滴的累積,才是真功夫,才是最重要的。
最後,師尊用「己不正己,何以正人;己不達己,何以達人」作為總結,歸根究底還是要求以「自修」為要。理想歸理想,學問與理想又是八桿子打不著的,而德行的修為與養成,又與理想和學問風馬牛不相及;換句話說,有理想就要用學問與學識來充實並實踐,而一切的學問與學識,又遠不及德行的養成來得重要;德風能動草,要達成什麼樣的理想,那還不是輕而易舉之事?如果說三曹普渡是個理想,大同世界是個理想,試想一想,我們又該怎麼做呢?
﹝達士﹞◎六十三年七月三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識高超,不同凡俗的人。《唐‧元稹‧鶯鶯傳》:「如或達士略情,捨小從大,以先配為醜行,以要盟為可欺。」
﹝達旦﹞◎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靜修院‧雲禎女‧劉秀英〉
……直到次日凌晨。《唐‧皇甫枚‧王知古》:「知古及門,下馬,將徙倚以達旦。」
﹝達末何處更追尋﹞◎七十年八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見『晡時申 達末何處更追尋 千聖靈機太古意 幾人窮解到無心 等閒此人身』條目。
﹝達而兼善﹞◎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五教教主〉
……見『道業之興 達而兼善 其心必堅 窮則自得 其業必昌』條目。
﹝達官﹞◎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五教教主‧聖訓‧注〉
……官位顯達的人。《禮記‧檀弓下》:「公之喪,諸達官之長,杖。」《唐‧杜甫‧哀王孫詩》:「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達官走避胡。」
﹝達書﹞◎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孫臏真人‧聖訓‧注〉
……傳遞書信。
﹝達練﹞◎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三官大帝‧聖訓‧注〉
……通曉熟習;精明幹練。《後漢書‧胡廣傳》:「﹝胡廣﹞達練事體,明解朝章。」《新唐書‧李芃傳》:「達練事宜,嚴備常若有敵。」《唐‧李德裕‧次柳氏舊聞‧序》:「臣德裕非黃瓊之達練,習見故事;愧史遷之該博,惟次舊聞。」
﹝達德﹞◎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關聖帝君〉
……常行不變的道德。
﹝達聰明目﹞◎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四海龍王〉
……即「明目達聰」,是倒裝用法。耳目不被蒙蔽。語本《書經‧舜典》:「明四目,達四聰。」形容對事情有全面性的了解。《明史‧卷一七九‧章懋傳》:「伏乞將煙火停止,移此視聽以明目達聰,省此資財以振饑恤困。」《清史稿‧卷四四五‧朱一新傳》:「我皇太后、皇上明目達聰,豈有跬步之地而或敢售其欺?」
﹝達識﹞◎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通曉事理,具有見識。如:「他是一位達識之士。」
﹝達觀﹞◎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詩仙李白‧聖訓‧注〉
……謂一切聽其自然,隨遇而安。《晉‧陸雲‧愁霖賦》:「考幽明於人神兮,妙萬物以達觀。」《南朝宋‧羅含‧更生論》:「達觀者所以齊死生,亦云死生為寤寐,誠哉是言!」《唐‧元稹‧遣病詩》:「持謝愛朋友,寄之仁弟兄。吟此可達觀,世言何足聽。」
﹝達觀﹞◎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大成至聖‧聖訓‧注〉
……心胸開朗,見解通達。《晉書‧文苑傳‧曹毗》:「故大人達觀,任化昏曉,出不極勞,處不巢皓。」
…………〈待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