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詩第三段「啟闥延師參讚化,杜軒養性天人愉」中,仙佛很巧妙地用了「啟闥延師」來說明「參讚化育」的不朽作為,以「杜軒養性」來說明「天人合一」的絕代修為。筆者特別將之分為「不朽作為」與「絕代修為」,不朽於可以為天下眾生謀求解脫與教化,這是天地間最了不可得之事;絕代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內聖修為,這是在天地之間足以稱為聖賢之譽。「啟闥」是開啟大門之意,開什麼大門呢?開啟「玄關」大門也。「延師」是拜師尋師之意,訪天然師也。訪求明師才能開啟大門,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所以,人的一生,必須且必然要有不同層次與不同技藝的老師,知識是如此,學問亦是如此,道學更是如此,更何況是有關「性命」之學的老師呢!性命之學即是生死之學,若有老師願意指導或指示解脫生死之道,脫離六道之學,還有人會猶豫或質疑嗎?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以為修行不就是那回事嘛?不過是茹素、辦道、做些善事而已,還有什麼「明師」好拜的呢?這就是世人難渡的主要原因,如同佛經常講的「善知識」一詞之真實義,佛家僧尼能真明白者幾希也,鮮已矣,既希且鮮,枉論修行之諦呢?筆者必須強調,願意向善知識求法求道,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心理素質與高層次性德的展現。因為,不恥而下問,是智者所行;謙恭而自牧,是仁者所為。格調不到那個層度,當然腰彎不下去,然後就自以為是,愩高而自慢。筆者以佛家僧子為例,身披袈裟是一種責任而不是地位,是要具備有「開佛知見」的本事,然後將之教化於世人,這份「開佛知見」本事,很遺憾,至今所知眾高僧尼之中,並無一人。都是在表法表像、有為有餘自設囹圄的修行方式,自己都不知道什麼是究竟,還在電視上教世人學佛學法,很遺憾也很悲哀。
有一家叫「生命電視台」的頻道,不知從哪來的和尚,筆者記得他法號是「傳喜法師」,在電視上大肆誣蔑一貫道的傳承與法義,得意洋洋,不可一世。筆者兩年前曾去信「生命電視台」要求與渠上電視辯法論證,由他傳喜法師自選精熟的經典,筆者願以渠所精通經典與之論證,讓世人看看所謂佛家高僧的論證或開悟層次是什麼模樣,不要只會躲在電視台的背後亂放話。無奈渠等裝聾作啞,視若無睹,既膽敢利用公器公開向世人來誣蔑一貫道的傳承法義,何以不敢接受一貫道小道親的公開辯法論證之要求呢?筆者只是一貫道微不足道小道親,沒有什麼知識與學問,但要說應付豎子之輩者,尤其是佛門中人,筆者一人,綽綽有餘。信仰是各人的自由意志,我尊重你的信仰理念,最起碼你也要尊重我的信仰理念,這是最基本的態度,更何況是修行人呢?君子一言以為智,一言以為不智,這道理難道不明白嗎?一貫道在台灣有四百萬信徒,在全世界各地信徒何只三、四千萬之多,況一貫道還是合法可以公開傳法傳道的宗教,傳喜法師你傳你的法,那是你的自由,筆者尊重,如果利用公器來誣蔑其他宗教,那是公開與其他宗教對抗,這道理難道不明白嗎?說句嚴厲一點的話,一貫道與你何干何係?吾眼中視眾生皆是未來佛,你眼中是否視吾一貫道皆是邪魔歪道?何不比較這個層面的心量度量,孰高孰低乎?以為會耍嘴皮子就敢指點《一貫道》的傳承與教義等等,知識淺薄就多讀點書,沒人會怪你,然大放厥辭就是在突顯自己的無知。「生命電視臺」如此具社會高知名度的傳播媒體,請了一個披袈裟且沒智慧的豎子輩如此地大肆抨擊《一貫道》的種種,讓人懷疑是不是海濤法師所授意指使,若是如此,居心不良之甚,令人髮指。以什麼言語攻擊別人,自己就是什麼樣的人,這道理,「生命電視台」的海濤與傳喜等廝難道不懂?筆者的回應並非是傳喜法師的言論激怒了我,而是因為這廝展現的無知,卻讓收看你節目的人為你的愚蠢買單感到悲傷。
宗教之間,不存在所謂的競爭,不是誰得金牌誰又殿後,而是在於如何發揮同體大悲的真實義諦;修行是建設私德與公德兼備的大工程,而且修行不是政治鬥爭,非得搞得你死我活不可,本是滿盤的瓊漿玉露與珍果佳餚,偏要端出餿臭腐敗的食物來應景亮相,誰都知道這菜真的壞了。藐視他人的信仰,蔑視他人的文化,自視的高度如同雞的屁股一樣高,借玫瑰的高枝炫耀自己,殊不知,擺在爾等豎子眼前的卻是有著千年松萬年柏之節操的人。不衝撞你的宗教傳承,不歧視你的宗教法義,這是修道者最基本該具備的尊重思惟與品德修養,如果連這最起碼的知識都闕如,「生命電視台」的素質與層次,可想而見。媒體的影響力無遠弗至,且群眾情緒是很容易受到媒體誘導的,因此媒體人造輿論時候一定要想到後果,如果一種宣傳鼓動產生了惡意的毀謗與誣蔑,始作俑者在無量劫中是要承擔因果的。在道德面前,或許有些人進化得如同猴子一般,讓人感慨與不捨,很多自以為高風亮節的人,其實在世人眼中是厚顏無恥的。人類一旦失去制約道德的力量,吞噬的就是人性的根本,縱使有光鮮亮麗的外表,不過是曇花一現,素質的擁有,才是一生的魅力,沒有飽蘸品德的人生,不管事業是多麼地龐大與富貴,不管在道門的修行歷經了多少年,還是行屍走肉之輩。品德這個東西,就像衣服一樣,穿在身上的時候很少會注意到它的存在,但是一旦丟失了,後果很嚴重:挨凍都不算,更重要的是和禽獸沒多少區別了。以蚍蜉撼大樹,是可笑而不自量力;大樹之所以包容蚍蜉,是因為寬容與大器。不要以為麻雀會飛得很高很高,請記得,高處的天空,那是鷹的領地。奉勸這位自詡有「仁波切」法號的和尚,詞窮低俗就多讀點書,少唱點高調,馬腳還能露的少點。
冠詩第四段「聖明天縱聖王備,白日飛昇萬古怡」中,仙佛在上闕中連續用了兩個「聖」字。一是聖明,表示德慧術智超群,皆在世俗輩之上。一是聖王,表示足以領導整個三千大千世界的天人導師將會再次出現。就是因為有超群之德慧術智,方足以俱足領導整個三千大千世界之所有一切有緣眾生,對於性命雙修與生死歸途在正信正法等方面的論證與實踐是正確無誤的。這句話是筆者高層次與閱讀此段文字的您在對話,希望您能理解筆者的苦心。從冠詩最後一首之「白日飛昇」一語即可明白,「白日飛昇」是「圓滿法身」之意,並非指白天往天空飛去。仙佛用此語還是在作一比喻,比喻的是,千百億法身的圓滿自在,因圓滿自在而無所不在,因無所不在故千百億法身,如同智慧的濃度、高度、廣度、厚度、量度、質度、力度等等,皆能顯現在最微妙處的最微妙處,這就是般若波羅蜜的真實義。無所不在故無所不談,因圓滿故;無所不在故無所不及,因圓滿故;無所不在故無所不入,因圓滿故;無所不在故無所不妙,因圓滿故。因圓滿,故身心意、五蘊、根塵識等之純度、淨度亦隨之提昇至無有可比其純、無有可比其淨境界;純到無有可比其純,淨到無有可比其淨,自然而然就是「飛昇」的境界,這才是仙佛冠詩「白日飛昇」的真實義。這個當下的覺性悟性,想當然耳,也必然是:無有可比其覺,無有可比其悟了。天然古佛於民國六十九年中秋師尊歸空三十三週年時,亦曾訓諭有關「飛昇」一詞:「一妙玄,活潑心源朗碧天,忘機息息心猿制,蚌合珠胎指日懸,太和心悠然;二妙玄,青牛氣迴玉涵流,三華結就超俗塵,寶相光圓照歸樓,元嬰彩雲遊;三妙玄,衾影無慚夢亦清,元陽且化沖虛體,潔茹霄露浥金莖,澹泊真性宗;四妙玄,守得靈樞定也無,恬吟止所謙山卦,塵思銷盡驗工夫,清虛定自如;五妙玄,還風一句古清風,光華澄澈無痕處,天倪淡遠性空濛,秋水月華中;六妙玄,一氣寥寥出杳茫,動則玄機酬不變,靜來虛室發天光,真空是法王;七妙玄,裁接長生不謝花,九還七返魚游網,四諦三空兔入罝,聖凡共一家;八妙玄,白雲深處悟希夷,覺海波深浸白蟾,五明宮裡證牟尼,無為性情怡;九妙玄,悟時咫尺是蓬萊,鶴唳青霄丹鳳舞,月裡瓊花瀾漫開,飛昇覲瑤台。」其中「蚌合珠胎」、「青牛」、「玉涵」、「三華結就」、「元嬰」、「元陽」、「金莖」、「靈樞」、「謙山卦」、「秋水」、「一氣」、「天光」、「法王」、「九還七返」、「覺海」、「五明宮裡」、「牟尼」、「蓬萊」、「月裡瓊花」等等,看似艱澀的專有名詞,其實都是在談有關「小周天」的運行功夫,以及「玄牝」之另類表達方式,如果曾經運行過「小周天」者,對仙佛這篇訓諭想必有瞭然於胸的感觸,且還能拈放自如於掌心之間。
※試題一偈以對舉【濟公活佛】所題冠詩:
濟公活佛冠詩:
下旅崑崙上太虛 黃庭舍利樂安居
高朋海若空空論 良友祝融妙妙語
啟闥延師參讚化 杜軒養性天人愉
聖明天縱聖王備 白日飛昇萬古怡
筆者對舉:
心法次骨室中語 落筆徜徉囊中玉
承弼祖識夷皓志 折衝樽俎遐裔名
恣肆金雞霜晨嘯 平沙清操定功譽
鯁論擲地四海震 弼亮保恩楷式鳴
﹝聖哲﹞◎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萬仙菩薩〉
……才德、修養達到最高境界的聖人或賢人。《左傳‧文公六年》:「是以並建聖哲,樹之風聲。」《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論說》:「聖哲彝訓曰經,述經敘理曰論。」
﹝聖哲力行兼文武﹞◎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萬仙菩薩〉
……謂具備德行的聖賢者,會身體力行的在德行的修為上,不斷的自我惕厲,努力實踐於日常生活當中;同時能代天宣化,推道訓俗於眾生。
﹝聖朝﹞◎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雲寶二童‧聖訓‧注〉
……古時對當代王朝的尊稱。《文選‧李密‧陳情表》:「逮奉聖朝,沐浴清化。」
﹝聖跡﹞◎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金童玉女‧聖訓‧注〉
……往古聖人的遺跡。《後漢書‧章帝紀》:「追惟先帝勤人之德,厎績遠圖,復禹弘業,聖跡滂流,至於海表。」
﹝聖業﹞◎七十七年八月十五日〈三天主考〉
……就是辦「天道」的功業。辦天道就是辦聖事;所謂聖事,即是中華固有文化之道統,主要以「綱常倫理」為旨,主張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安身立命,治國安邦的成就要素;以「明明德」來培德並光大其作用力,以德潤身,以慧養智,以悟去愚,自己有德不稀罕,能以德化人,推道訓俗,才是了不起的人。
﹝聖業千秋昭﹞◎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雲寶二童〉
……天道聖業,千秋萬世永垂不朽。
﹝聖業不難修﹞◎七十年八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見『雞鳴丑 忽聽鐘聲發樓頭 皆是光明般若心 素位而行各相守 聖業不難修』條目。
﹝聖業之建 必謹必慎﹞◎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彌勒祖師〉
……所以在聖業的修行上,必須要謹言慎行,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一念之間,天堂地獄,立時分判;以真心誠意之志,為公不為私,為天不為己,以眾生之苦為己之苦,人溺己溺,克己復禮,堅持道心。
﹝聖業貫經綸﹞◎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見『道運陰陽謀 浩氣震四海 聖業貫經綸 萬教奠道宗』條目。
﹝聖業履功謙謙行﹞◎七十七年八月十五日〈三天主考〉
……至誠地、真實地、無所畏懼地,將「天道聖業」之宗旨與目標予以落實;這是個艱鉅且必須長期堅守的理念,說來或許以一兩句話可以帶過,似乎很容易達成,但是要真正地實踐於娑婆世間,那可不是單單用說的就能完成的;如同我們在要求世間眾生都能心存善念,行善積德一樣的困難;或要求每一個人都能孝順父母,誠信待人一樣,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既然聖業的弘揚與宣廣,都是艱辛困難的,那又為何一定要去做呢?很簡單的答案,因為如果連繼承道統傳續的天道道親都不願意去做的話,又能要求誰來做呢?自己不做,又如何要求別人來做呢?如同自己不積德行善,又怎能要求別人來積德行善呢?同樣地,若自己對天道不夠至誠與投入,又如何要求別人對天道鞠躬盡瘁呢?遠的不說,以今日天道道親個人的德行素養來論,能有實踐於孝道,或毫無嫉妒心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更何況有明心見性而悟道,或為天道鞠躬盡瘁的人呢?所以三天主考在冠詩的第一句中,就明明白白的告訴了我們很簡單的方法,先從本身做起,從自己內心深處中那個最卑微,最謙虛的那個初發心開始,因為,在天的面前,你能不卑微而惶恐謙虛嗎?而且,修行者最容易愩高而自慢,常自以為修行了數十年,功德都比天高了,那能還以謙遜的心在修道呢?當一個人夜郎自大而目空一切的時候,他的眼中與心中,根本是看不起其他人的;甚至還有人自比仙佛轉世而來,動輒謾罵污辱其他的修行人,這在今日的道場中,屢見不鮮,到處都是。
天道是要傳一萬零八百年的,不是傳到這一世就結束了,以後的道途還長得很,每一位道親都要體認這個觀念,那就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以及「人能負道,非道負人」;將天道的盛衰與成敗,自己去默默地去承擔下來,將道統的傳續重任,在自己心中,自然而然的去承擔起來,以德續之,以慧守之,不必敲鑼打鼓,不必四處炫耀,就是一肩自我挑起;要知道,天道道統的傳續,就是在每一個人的身上,而不是在某人的天命上,天道有萬八年的弘揚時間,自己默默的自我承擔這份巨大的道業,然後再以德化人,以賢培賢,再把這種傳承的心法與觀念,交給下一代,一代傳一代,一世傳一世,道統的繼承是這樣來的,我們也就這樣將道統傳下去,這樣才有可能傳之萬八年而不滅,而不是在這一世就將天道的寶貴資產一次消費精光,一次就想當祖師爺來掌控天道,那都是下下智的人的做法,而且也很容易的看到,道統的傳承,若是真落到這種人的手中,那天道萬八年的道盤,很可能就會毀在這種人的身上,不要說是萬八年,單單是這一世過完了,也就結束了,各位不妨看一看今日師母道道場的蕭條沒落,再想想筆者所說的,就能夠完全明白了。於民國六十一年農曆四月十二日,觀音菩薩臨壇時就說過:「有大德者必受命」一語,要受天之明命者,上天自然會加以授命,不必去強求,也不用去爭奪,尤其道統心法的傳承,更是非人不傳的。
﹝聖道﹞◎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南海古佛〉
……孔孟聖道。
﹝聖達無所乏﹞◎七十七年八月十五日〈南極仙翁〉
……此句承接上句「成就于明慧」之續意;表示有相當的悟性與智慧後,要達到成聖成賢,超凡入聖的境界,也就不會那麼地困難了。無所乏,「無所匱乏」之意。
﹝聖賢﹞◎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三天主考〉
……聖人和賢人的合稱。亦泛稱道德才智傑出者。《易‧鼎》:「彖曰:『聖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養聖賢。』」《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序致》:「夫聖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跡、立身、揚名,亦已備矣。」《唐‧韓愈‧重答張籍書》:「吾子不以愈無似,意欲推而納諸聖賢之域。」《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上》:「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聖賢教人知行,正是要復那本體,不是著你只恁的便罷。」《清‧范陽詢‧重修袁家山碑記》:「余嘗謂聖賢不必作神仙,而高過乎神仙。神仙雖不及聖賢,而斷不可不學聖賢。」
﹝聖賢聚聚化化生﹞◎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南極仙翁〉
……本句承前三句「至道玄虛妙莫評,樞機造化主生成,乾坤建業生生化」之續義;從天地化育萬物開始,世間從一片混沌當中,進化至人類的出現,以至於到後來的以人類來治理人類的社會與政治的產生,在這進化當中,自然而然的發展出人與人之間所能產生的關係變化,以及解決人類生存與生活環境的一切問題;如綱紀倫理的自然出現,自然而然地就是為了解決人類在生活於家庭與社會上的一切難題,該忠於社會、忠於團體的時候,忠的施行法則,自然而然地就會建立起來。孝、信、誠、廉等等,也都是這樣產生出來的,這統稱為文化,一代一代的傳承於後代,就叫做傳統文化。所以傳統文化是經過無數人、無數次所累積而來的生存法則與生活經驗所得,絕對是經得起考驗的文化傳續。同時,在每一個朝代,每一世當中,如果沒有人來統合、整理、宣揚這些傳統文化的話,社會的進化能量與動力,就無法遍及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的身上,這個時候出來宣揚統合的人,出來以身作則的人,出來領導的人就應運而生,而這些人就是聖賢之輩。
﹝聖賢廟者 同心一德 心誠求之 雖不中也 亦不遠矣﹞◎六十三年七月三日〈三天主考〉
……「聖賢廟」一詞之由來,與前因後果,請詳見本書《天道春秋‧天考人驗》。
﹝聖德融成萬聖君﹞◎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五教教主〉
……天道垂傳,普渡三曹,求道者常沾聖德之教化,明曉修行入門之道,且得悟玄機妙理者,將來必有無數之道親可證得菩提法智,位列聖尊仙班。
﹝聖德蕩蕩際昌期﹞◎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南極仙翁 率上中下八仙〉
……師尊的聖德浩瀚無涯,九六原靈無不同沾其恩;雖然只是第一個百年的聖誕,然而道統的傳續卻是永遠的,三曹普渡大業也是無止境的,直到九六原靈全都渡回理天為止;而此刻的第一個百年聖誕之象徵意義,就是表示天道大業的弘展與傳承正式起動,而萬八年道盤的根基與立鼎,也就在這個時刻完全建立而成。
﹝聖誕中外 朝野樂物阜民安﹞◎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雷風龍虎〉
……在這師尊百年聖誕的象徵意義當中,可以想像得出,以師尊聖誕作為一個指標性的突破與建設的計程,在爾後的聖誕日子裡,不管是第幾次的聖誕,或許在下一個兩百次,或許不用;當天道廣佈天下之際,也就是世界共尊天然師尊為「萬國教主」之際,屆時不論中外,不論是在朝或在野,皆能以天道的理想與宗旨,作為治理國家,或者作為自身育德培仁之圭臬時,那麼眾生的安樂祥和與富庶安康是指日可待了。
﹝聖澤﹞◎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西方教主‧聖訓‧注〉
……帝王的恩澤。《三國•魏•曹植‧求自試表》:「今臣蒙國重恩,三世於今矣。正值陛下升平之際,沐浴聖澤,潛潤德教,可謂厚幸矣。」《南朝•梁•沈約‧枳園寺刹下石記》:「徒欲盡能竭慮,知無不為,下被民和,上宣聖澤,而自以力弱途遠,終慚短効。」《唐‧楊巨源‧上裴中丞詩》:「清威更助朝端重,聖澤曾隨筆下多。」《宋•朱熹‧白鹿洞賦》:「德隆業茂,聖澤流兮。」《明‧陳汝元‧金蓮記•賜環》:「若非聖澤深無限,鴻雁那從北地來。」《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十三》:「況今涵濡聖澤幾二百年,宜風氣蒸蒸日上也。」
﹝聖應不虛﹞◎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雷部風部龍部虎部 率八大金剛〉
……喻有求必應,無感不通,化用自在,安順覺道,通達無礙。
﹝聖應不虛見性機﹞◎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雷部風部龍部虎部 率八大金剛〉
……喻從「見性成佛」之諦解入手,即心是佛,自能感而遂通,化用自在。眾生皆俱佛性,見性即是見佛之身法意境,蓋本來之自性,無形、無相、無根、無本、無住處,悟得此理,即是見其佛性。
﹝聖耀五洲光宇宙 神跨四海輝塵寓﹞◎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三官大帝〉
……本段承前一段「炮聲霹靂中洲蒞,萬戶千門首搶地」之續義;如此眾多的聖賢到來,使得世間五大洲均得其光芒而受惠,乃至於整個宇宙都得沾其澤被而吉祥安定;如此眾多的神仙到來,使得天下五湖四海均得其眷顧,尤其是塵間客寓的眾生,更能因為神威的莊嚴與慈悲,感受到了上天傳道於世的大恩大德。
…………〈待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