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道】

﹝道力﹞◎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南極仙翁  率上中下八仙‧聖訓‧注〉

……見『道行』條目。

﹝道士﹞◎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慈化真君〉

……泛稱有道之士。《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古之道士有言曰:『將欲無陵,固守一德。』」

﹝道也者  取乎萬物之所德也﹞◎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所謂的「造化之功」,取之於「天地育養萬物」之德。天地無私,恩澤萬物,其之德也,曰:「道」。天地運行,澤被萬方,萬物因而綿延萬載,得生得存於天地之間,此德乃天地之功,是為娑婆世界眾生所效法學習的。

﹝道也者,取乎萬物之所德也。玄也者,取乎幽冥之所寄也。深也者,取乎探賾之所究也。大也者,取乎彌綸之所極也。微也者,取乎永久之所存也。遠也者,取乎無法之所昭也。無也者,取乎虛有之所定也。窮也者,取乎明法之所斷也﹞◎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原文為《王弻集校釋》:「夫道也者,取乎萬物之所由也。玄也者,取乎幽冥之所出也。深也者,取乎探賾而不可究也。大也者,取乎彌綸而不可極也。遠也者,取乎綿邈而不可及也。微也者,取乎幽微而不可睹敢。然則道、玄、深、大、微、遠之言,各有其義,未盡其極者也,然彌綸無極不可名細,微妙無形不可名大,是以篇云:字之曰『道』。謂之曰『玄』而不名也。然則言之者失其常,名之者離其真,為之者則敗其性,執之者則失其原矣。是以聖人不以言為主,則不違其常;不以名為常,則不離其真;不以為為事,則不敗其性;不以執為制,則不失其原矣。」

試比較原文與師尊之所言:

原文                          師尊語

道也者,取乎萬物之所由也。    道也者,取乎萬物之所德也。

玄也者,取乎幽冥之所出也。    玄也者,取乎幽冥之所寄也。

深也者,取乎探賾而不可究也。  深也者,取乎探賾之所究也。

大也者,取乎彌綸而不可極也。  大也者,取乎彌綸之所極也。

微也者,取乎幽微而不可睹敢。  微也者,取乎永久之所存也。

遠也者,取乎綿邈而不可及也。  遠也者,取乎無法之所昭也。

原文無                        無也者,取乎虛有之所定也。

原文無                        窮也者,取乎明法之所斷也。

從原文中的「道玄深大微遠」,到師尊所增列之「道玄深大微遠無窮」,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師尊是補其原文之不足,神來之筆。因從原文之意中,以道為字,如夫「道也者」,然「道」者本無,道可道非常道,原文只到「微遠」處,而師尊將其延伸至「無窮」也。

﹝道大難言  唯理是顯﹞◎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南極仙翁〉 

……道的玄妙,道的諦義,浩瀚淵深,無窮無盡,從天地伊始,以至於宇宙萬象,無不蘊涵其中,雖說天地之大,無奇不有,萬事萬物,千變萬化,但是唯有一個是不變的,那就是真理。真理才是真道,真理才是天地間、宇宙間運行不已的法則,任何破壞或違逆了這種天地共遵的法則,那就是在違抗天地間從無始劫以來所定下的規律,當然是天地不容,勿庸置疑。因此,天有道,地有道,人亦有道;一個人不管做什麼事情,只要能順著人之道而行,如綱紀倫理等,都是可以稱得上是君子與賢人的,人道成,才能成就天道,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所以修道並不難,能實踐三綱五常就是真正地在修道,關聖帝君說過:「人道綱常,最為首先,人道達矣,天道自圓。」上帝亦言:「天不畏強,唯畏者,忠孝行功立德者也。」師尊也說:「道業不難修。」所以要成就道業,不必一定要具備高深的學問,只要遵行天理,實踐綱常倫理就行了。

﹝道之以禮﹞◎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慈雲悟茂猛〉

……見『奉之以時  道之以禮  安之以樂  參之以機』條目。

﹝道之所宏  當慎內考﹞◎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

……這是一種相對的能量變化,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如同太陽一出來,月亮就失去了光輝或不見了;正道若顯,邪道必隱,邪行若昌,公理必晦;天道若要弘揚於天下,則必有聖賢者,以其不朽德業之功勳來輔之、弘之、載之;有德君子,其一言一行,必將為世人所效法學習,一言必足以為天下法,一行必足以為天下則,動見觀瞻,德風必動草,如此,天道方有弘揚於世之一日。如若奸邪小人混於道中,專謀私利私欲,以道之名,行詐騙拐誘之勾當者;以道之尊,行權勢利貨之爭奪者,上天自然會予以鏟除淘汰,此之謂「內考」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危與微之執中處,當取乎於精誠與專一者。故「內考」之謂者,考其心志之誠、考其綱倫之紀、考其利誘之得、考其是非之分、考其智慧之萌、考其言行之失、考其一念之善惡、考其謙恭之量、考其慈悲之念、考其佛性之迷悟、考其學識之增上、考其道心之堅毅、考其歲月之勤、考其善根之有無、考其大願之行等等,無所不考,無所不驗,刮垢磨光;試想一想,上天要成就一位果境佛者,所要出的考題有多少?上天要完成三曹普渡大業,所要重用與淘汰的人有多少?請詳閱當天關聖帝君《讀訓筆記》,或《天道辭典‧「自作孽矣,不可活也」條目》。

﹝道之降考  皆有定數﹞◎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

……「考」之一義,是一個人一生都在面對的問題,譬如:求學時有學習的考驗,工作時有職權專業上的考核,在家庭裡有為人子女的倫理考驗,有為人長者的考驗等等;如果把高度提高到修行層次的話,那考核的標準與界限是沒有範圍的,什麼都在考,甚至連一個念頭的善惡都在考。那麼上天在正義與公理之間,在三曹普渡大業之間,會出什麼樣的考題呢?

筆者從兩個面向來分析:一是正義與公理之間;一是三曹普渡大業之間:

〈一〉正義與公理之間:

如果有人說:為了天地間的公理與世間的正義,可以不惜犧牲生命來誓死維護這份公理與正義的永恆存在價值,試問這種人格、甚至於神格,夠不夠格在天道史冊上記上一筆?

如果有人說:為了要弘揚天道,可以不惜犧牲綱常倫理,可以不惜毀滅世間最基本的存在價值:孝道,而侈言這就是真正在大義滅親於弘揚聖道的人,這種理論,你相信嗎?有沒這種人?有的,就是筆者的親生兒子與媳婦,李學忠與林秀英。〈詳本次大典關聖帝君讀訓筆記〉

〈二〉三曹普渡大業之間:

天道有一萬零八百年的「道統」與「道盤」要持續著,而什麼樣的「道統」與「道盤」可以維持一萬零八百年而不墜呢?天地間唯有真理才能永恆,什麼是真理?三綱五常是不是?如果天道是需要毀滅綱常倫理才能維繫永恆的話,那這種論調就不是真理;不是真理就不能永恆,不能永恆就無法持續,不能持續就必將消失。如同秦始皇王朝,在當時或許是人們眼中的永恆,然而秦始皇王朝不過十五年就完全崩解消失了,這就不是真正的真理與永恆,所以說真理的存在價值,不在一時一刻,不在十年百年,而是定位在永恆的存在。又譬如:中華文化的精髓,持續了數千年而不墜,靠的是什麼?當然,靠的就是真理與永恆的存在價值,如:忠孝節義、仁道、惻隱之心、良知良能、倫理道德等等,不必去標新立異,不必去創造新的理論,維繫好綱常倫理,堅守道德良知的存在價值,就是真正的永恆了。

所以說三曹普渡大業要靠什麼去實踐呢?就是要靠這種永恆不變的真理去實踐,沒有綱紀倫理的堅持與護持,沒有道德良知的啟發與實踐,三曹普渡還能持續著一萬零八百年嗎?

﹝道之興也  必有祥蹟﹞◎六十六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

……當公理與正義得以興盛之際,妖魔邪道與奸邪俗狀者,就必然會銷聲匿跡,這個就是「祥蹟」。無邪無亂,無奸無佞,就是祥和安樂的跡象,也是正道問世的時刻。

﹝道心不合  必取其禍﹞◎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四大天王〉

……一念之間,自己所發出的道心,若不合天意,則天必降禍,所謂一念之惡,禍福自招,誠斯言矣。喻有人以私欲邪念在天道當中為非作歹,詐偽夸誕,逆倫悖天。

﹝道心惟微﹞◎六十九年正月三十日〈三天主考〉

……見『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條目。

﹝道不同,不相為謀﹞◎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純陽帝君‧聖訓‧注〉

……思想志趣不相同,就無法一起討論或共事。《論語‧衛靈公》:「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西遊記‧第二十四回》:「孔子云:『道不同,不相為謀。』我等是太乙玄門,怎麼與那和尚做甚相識!」

﹝道不拾遺﹞◎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萬仙菩薩‧聖訓‧注〉

……財物遺失在路上,無人會據為己有。形容社會風氣良好,人民安居樂業。《韓非子‧內儲說下》:「仲尼為政於魯,道不拾遺,齊景公患之。」《資治通鑑‧卷二‧周紀二‧顯王十四年》:「吾臣有種首者,使備盜賊,則道不拾遺。」亦作「路不拾遺」、「路無拾遺」。

﹝道不離人  唯人自離  色不迷人  唯人自迷﹞◎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

……真理是永恆不變的,不願意去追求真理、或拒絕、或否定真理,真理還是永遠存在的;差別的只是有人會用一輩子的時間,在探求真理的諦義與起源,繼而從中體悟到宇宙與人生的最高悟境;也有人一輩子只知逞慾放縱,不信天地之恩澤,不信鬼神之道,連父母之恩都能拋諸腦後,並汲汲營營於人生慾望享樂的境地。每個都有選擇自己所理想中的生活與生存的條件與環境,可以追求名利、權勢、財物,旁人也無從置喙,而宗教的力量也只能從清心寡慾的層面,來要求世人少一點慾望的追求,多一份清心的養性,就是在警示:慾望是惡道、惡途的根源,有慾望,就容易在追求的同時,造了孽、或造了惡,而自身不知;一旦有了造孽造惡的根性與習性,就容易在因果循環當中,種下了六道輪迴還報的因緣。

色慾的追求,亦是如此;萬惡以淫為首,耽溺於淫海色鄉,就是在種惡道、邪途的種根,而這種根,就是婆娑世界萬惡的根源。色之一義,可分狹義、廣義來論,狹義而言:就是男女色身之慾。性慾的發紓,是世間眾生綿延傳續的來源,本是順應天理而行,亦非邪惡之行;夫妻有正色之宜,非夫妻正色之性,就是落入了邪途,正與邪是相對的,既然沾上了邪途,惡道的因果報應就跑不了。世間男女之數,不知凡幾,迷上了男女之慾,能狎玩多久?能縱慾多久?色身,每一個人都有,但這色身並非是用來迷惑世間男女之慾的,色身是世間眾生用在六道的一種表徵假體,終有一天會腐爛,會發臭的,既然會腐臭、消失,那就不是永恆的。

試觀想一下,當我們看到倘在豬肉攤上而被開腸破肚的死豬時,屍血遍地,內臟被論斤論兩來賣,牠也是一個六道眾生的表徵假體,和我們一樣,難道我們會對這屍血遍地,大卸八塊的豬屍體有慾望產生嗎?所以說,眾生的表徵假體都是虛幻不實的,都會在緣盡之際,消失於虛空之中。色本不迷人,是眾生自己在迷其假的表徵而已。

其次就廣義而言:色就是在表示世間之所有一切有形有象的事物;譬如:一件煩惱事想不開,著了相,著了的這個煩惱相,其實就是在著這個煩惱所顯現的一個虛幻不實的表象,這表象也是一個色。世間之一切,都是色的範疇,不管迷上的是什麼,名利、權勢、錢財、慾望,都是在迷這個相所產生出來的色義。色不會自行來招惹你,但自己會自動自發的去招惹它,如同因果之義,不招惹種因的妄念妄行,自然就不會招惹果業的報應。所以連菩薩都畏因了,眾生怎能還在迷惑著種因的惡性呢?

﹝道以告之﹞◎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通過本詩向天地稟報。指《貞符》。

﹝道生于靜  德生卑退  福生清儉  命生合暢﹞◎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南海古佛〉 

……語出《呂祖修養經》:「福生於清儉,德生於卑退;道生於安靜,命生於和暢;患生於多欲,禍生於多貪;過生於輕慢,罪生於不仁。」語義:福份來自於清淨節儉,德行來自於謙恭退讓;真理來自於安和靜謐,生命來自於平和順暢;憂慮來自於多所欲望,禍害來自於過多貪婪;過失來自於輕侮傲慢,罪孽來自於不存仁厚。南海古佛只擷取前四項,其實古佛之意,即是要我們能引經據點,能明白整段含義,並為之自我警惕與作為修身修行圭臬。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體系中,儒、釋、道、三家的有關論述都提到了「福生於清儉,德生於卑退」的道理,因此在修德養性方面,諸家思想具有完全相同的修行目標和境界。「卑退」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謙虛退讓。做人只要明白了謙虛忍讓的道理,就能不斷的積德;修者在修行中信守謙虛忍讓,就不會失德;忍辱精進,就能修成大德之士。有德者必定有福。德少的人不管怎樣辛苦勞作,卻經常有溫飽之憂。世俗中的人講積德,中國的古人大都相信積德得福報的道理,佛家亦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關係存在,所以遵守本分的人都是與人為善,有自律自警的性德,比較不會做傷天害理的事情。修身修行的人則講守德,凡事順其自然而不刻意強求,卻要在修行中信守法理,不做任何有損道德的事。德生於卑退,因此大凡積德與守德之人都懂得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個謙虛忍讓的心態。

﹝道本于一  離為異門﹞◎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一陽帝君〉

……所謂的道,皆是從一而始,繼而萬物生成,離此之理,即為異端。《道德經》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又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又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王弼‧注》:「一,數之始而物之極也。」又云:「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淮南子‧天文訓》:「道者,規始於一,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者,何也,乃是獨一無二的真理。萬物萬類萬數,皆不能離一,離一則不成,一者,道也,則常而不變的真理也。是故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即為此理。佛家曰,萬法歸一;道家曰,抱元守一;儒家曰,執中貫一;耶家曰,默禱親一;回家曰,清真返一,五教的起源宗旨皆是一也。《淮南子》:「是故清靜者。德之至也。而柔弱者。道之要也。虛無恬愉者。萬物之用也。肅然應感。殷然反本。則淪於無形矣。所謂無形者。一之謂也。所謂一者。無匹合於天下者也。卓然獨立。塊然獨處。上通九天。下貫九野。員不中規方不中矩。大渾而為一。葉累而無根。懷囊天地。為道關門。……道者。一立而萬物生矣。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際天地。其全也。純兮若樸。其散也。混兮若濁。濁而徐清。沖而徐盈。澹兮其若深淵。汎兮其若浮雲。若無而有。若亡而存。」

﹝道本于一  離為異門  假以示物  非吾所存  淵懿內朗  沖虛外仁  神行無跡  晦明俱如  無形無相    生死俱寂﹞◎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一陽帝君〉

……本句全篇節錄於《隆興佛教編年通論‧卷第二十二》:「道本於一,離為異門。以性為姓,乃歸其根。無名而名,師教是尊。假以示物,非吾所存。大卿不居,大族不親。淵懿內朗,沖虛外仁。聖有遺言,是究是勤。惟動惟默,逝如浮雲。教久益微,世宰究陳。爰有大智,出其真門。師以顯示,俾民惟新。情動生變,物由湮淪。爰授樂國,參乎化源。師以誘道,俾民不昏。道用不作,神行無跡。晦明俱如,生死偕寂。」其中「無形無相」是一陽帝君所增,原文亦無。在此筆者只將一陽帝君所寫之部分加以註解,原文部分則予略過。

﹝道本見分明﹞◎七十年八月十五日〈關聖帝君〉

……天道之根源,在此已見分明。天道經過驚心動魄的天考之後〈詳見《天道春秋‧天考人驗、亡靈結緣》兩章。〉,上天已然判定,何者為正,何者為逆;何者方為垂傳聖道之源,何者為逆師背道之源。

﹝道本無心﹞◎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散花仙女〉

……見『佛因心悟』條目。

﹝道本無心  無心名道  若了無心  無心即道﹞◎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散花仙女〉

……見『佛因心悟  心以佛彰  若悟無心  佛亦不有』。

﹝道功貴堅  萬難不變  垂傳聖業  昭彰不朽﹞◎七十七年八月十五日〈南極仙翁〉

……「道功」的建立,最首要者是先築基於誠虔堅定的心,遇萬難而不改其志。因誠可格天,具誠者,無事弗成,無德不備,如滴水穿石,涓滴成海,皆「誠」之功也,故誠者,其心志堅毅難摧,亦無物不摧,因而能萬難不變,可以垂傳萬八聖業,可以永立不朽功業。

「道功」一詞,常見於聖訓諭示中;要成就天道之「道功」者,除須受盡千辛萬難之苦外,尚須要有為天下、為眾生立萬世不朽之功蹟偉業者,方能稱之為「道功」之立。誠能感天,專事於天道,代師宣化,闡揚孔孟一貫性理真傳,續佛之慧命,遇萬難而不改其志,於「道功」方有所成。

所謂「道功」,並非指一般之功德而言,一般功德指的是善行善德,世間具善根者,皆能得其功德,建其功德。但「道功」不同,遠比世間一般之「善行善德」來得更宏偉、更難得、更殊勝。以新竹前副議長孫天賜先生為例;孫先生在新竹地區是頗具知名人士,孝親順養,路人皆曉。民國六十年代初,當新竹地區面臨官方強力取締「一貫道」之際,孫先生受筆者引渡求得一貫道,明白一貫道並非如政府所宣傳之邪說邪行之宗教組織,遂答應筆者願主持並邀請政府有關部門參觀新竹一貫道總壇落成典禮並舉行飛鸞弘法。事後三天主考直接告示孫天賜先生,可超拔其父,並在百日後可以結緣。〈請參閱《天道春秋‧亡靈結緣‧孫富先生結緣訓文》〉依天道規定,凡欲超拔其祖先者,須先渡「六十四」位新進道親方可超拔一層祖先。孫先生尚未渡進任何一位道親,卻能享有超拔其父親之優待,實因其勇於出面主持總壇之落成與爾後天道傳法一帆風順有直接因果關係,不畏政府取締或個人榮辱,有成仁之心,有節義之志,此心志一發,足以成就並等同渡回「六十四」位眾生之功,此即是為天道建立不朽之「奇功」,亦為不可思議之「道功」也。由以上真實例子得知,凡能發無畏至誠之心,不畏個人榮辱,不懼生死之威嚇,視個人身家性命如無物,而一心為道犧牲者,或為天道,或為世間立三大不朽者,或身為道親而能成為世間之忠孝節義者,均可依「道功」而定其品蓮果位。

依《天律》而言,「道功」即是「道果」,亦是證諸「九品蓮台」最殊勝之條件。「一道功」可抵世間善行功德「五百功」。譬如渡得一人求得天道正脈〈非師母道之金線道〉,可得善行功德十功,渡得五十人求道,計善行功德五百功,剛好是「一道功」。就如同一生茹素〈吃素並無任何功德,只是不再造殺業之因而已〉,不如一孝在身,一生盡孝者,可得十道功,地藏菩薩如是;一生盡孝者、盡忠者、盡仁者、盡義者,道功相同。

反之亦然,一生不孝而逆親者,負十道功,換成陰府陰律之惡行罪過,則為五千過計;一生修橋鋪路,不如渡一佛子上岸〈渡一佛子成佛,可得十道功〉。一生講經說法,不如自悟本來真如佛性〈能自證菩提,悟自在佛性者,可得十道功,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例舉〉。

「道功」之建立,誠屬不易。可建立「道功」之時機,亦是可遇而不可求。修行者都明瞭,有道就有魔,有魔就有考,有「考」就有「等級」與「功過」之分;考過關者,等級提昇;考不過者,等級下降。考過關者,有功有果;考不過者,有過有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級高等之考者,屬「魔考」與「道考」,而且「道考」又比「魔考」略勝一籌,更為艱辛而殊勝。「道考」屬「智慧考」之範疇,考過者,得「道功」與「佛果」,考不過者,自有天律論處侍候。〈請參閱《天道春秋‧亡靈結緣‧新竹香山十條人命大車禍》〉南海古佛曾說過:「莫將無言當慈悲。」天雖不語,「天律」卻嚴厲至極,天網恢恢,善惡終有其報,絲毫不爽。

﹝道考﹞◎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天然古佛〉

……見『此次道考  天人同悲』條目。

﹝道在己身  何用外求  專誠一志  即可見玄﹞◎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天道的玄奧妙蘊,其實自己本身都有見玄的本事與德能的展現且圓滿具足,何必往外求呢?只要心專意誠,有志者事竟成。或可解為:道德倫理或是正法正道,其實都是自己佛性德能無礙無染的展現,只要心專意誠,自然可以洞悉其中的奧妙。本段真實義諦,有興趣者,不妨參閱筆者所著《天然心法》之印心品與見性品,即可一目了然。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昊子 的頭像
    昊子

    一貫道盤萬八年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