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仙佛第二段冠詩採用《明‧劉基‧司馬季主論卜》中:「露蠶風蟬,昔日之鳳笙龍笛也;鬼燐螢火,昔日之金缸華燭也;秋荼春薺,昔日之象白駝峰也;丹楓白荻,昔日之蜀錦齊紈也。」之「露蠶風蟬,鳳笙龍笛;丹楓白荻,蜀錦齊紈」段落,仙佛之意,是喻義於整段的義諦,而非片面段落。我們先從文中司馬季主一開始即對東陵侯道曰:「若是,則君侯已喻之矣!又何卜為?」季主先用一個「喻」字向東陵侯表達:您都懂得所謂的喻之諦了,又何必要來問卜呢?最後一段,季主以「是故一晝一夜,華開者謝;一春一秋,物故者新;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君侯亦知之矣!何以卜為?」作為結尾;開始之際一句「又何卜為?」結尾又一句「何以卜為?」很清楚的告訴東陵侯,凡事只要問自己就行了,又何必問卜呢?記得李白在《送友人入蜀》中也提到:「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君平是指西漢嚴遵,字君平,隱居不仕,曾在成都以賣卜為生。同樣的情景,既然「升沉應已定」,縱「崎嶇不易行」,還是得自己去面對,又何必問卜呢?從司馬季主的這段論述中,很清楚可以看到季主在「昔」與「今」的比較當中,借古諷今的筆觸,相當成熟而富有深蘊。尤以「天道何親?惟德之親;鬼神何靈?因人而靈。夫蓍,枯草也;龜,枯骨也;物也。人,靈於物者也,何不自聽而聽於物乎?」此語從一以卜為行業者口中而出,令人震撼與敬佩。人乃靈於物者也,不聽於己反聽於物,其蠢之至極乎?誠斯其言也。上天無親,唯德是輔;鬼神何靈,因人而靈;一語驚醒夢中人。老天爺會幫助的是有德之人,任您求神拜佛,問卜占卦,若未能俱足德的最基本門檻,一切枉然。在這論點的基礎上,不單是鬼神之說,連天命、君權亦是如此。柳宗元在《貞符》一文《序》中說得很清楚:「臣所貶州流人吳武陵為臣言:『董仲舒對三代受命之符,誠然,非耶?』臣曰:『非也。何獨仲舒爾!自司馬相如、劉向、楊雄、班彪、彪子固,皆沿襲嗤嗤,推古瑞物以配受命。其言類淫巫瞽史,誑亂後代,不足以知聖人立極之本。顯至德,揚大功,甚失厥趣。』」譯義是:「同樣是被流放到永州的吳武陵問我:『董仲舒說過,夏商周之有天下,都是因為受上天之符命,這是對的,還是不對的?』我說:『不對,不只是董仲舒不對,連司馬相如、劉向、楊雄、班彪、彪子固等人,也都是因為無知而人云亦云,胡說八道,以為古聖必有瑞符,以附合受命的言論。這些人的言論,就如同專搞占卜吉凶而心術不正的史官一樣,都是在誆騙後代,根本就不知道聖人是因為有德才有立皇極以登位的根本緣由。聖人之所以可以顯至德,宣揚萬世功業,主要是他們並沒有忘記立業立志的宗旨。』」文末頌詩部份:「載揚于雅,承天之嘏,天之誠神,宜鑒于人,神之曷依,宜仁之歸,心誠篤之,神協人合,仁增以崇。」在柳宗元看來,君主獲得天命,不在於天命而在於人心,美好的符命、符瑞不是所謂吉祥的徵兆,而是「仁」。只有對人民「仁」,而不在於從天上降下什麼祥瑞,這種不是由天降的祥瑞,才是合乎正道的符命。從仙佛引用自《司馬季主論卜》中之所言,我們可以得知,上天是承認並讚揚季主這種論述的,既然借古可以諷今,我們又何嘗不能攀今攬古以作為借鑒呢?

第三段冠詩「晉曹相警亂八王,秦漢互懲萌七國」,仙佛從四個王朝〈曹晉秦漢〉的興衰與動亂來進一步說明對前兩段冠詩的諦義加以印證陳述,如:第一段上闕的「惓羈泊」,下闕的「嗚咽」、「欷歔」與「斷腑魄」;第二段上闕的「蜀錦丹楓海陸易」,下闕的「鳳笙蠶露滄桑多」等等,無非就是在對世俗中人熱衷於權位、勢力、富貴、名利等的撻伐與譴責。仙佛題冠詩的真實義我們要明白,不要走馬看花,要深入其蘊,仙佛只說了兩個故事,八王之亂與七國之亂,但在深入瞭解八王與七國之亂的發生緣由後,原來手足之間竟然可以如此地互相殘殺,殘暴之凶狠,令人髮指。原來宗族家族之間也可以如此地互相毀滅,只為了爭權奪利,令人唏噓。放在現今的社會環境裡,同樣的情景不也是一直在發生嗎?以綱常倫理為例,綱常倫理就像是一件精雕細琢的瓷器,做好它很費事,打破它很簡單,而收拾起那些碎片又很麻煩。當人們失去那道德底線門檻時,只有任憑罪性驅使,任意妄為了。道德沒有了,下一個就是人性的毀滅,最終變成魔鬼。如果說,這種人還值得追隨與讚頌,說明追隨者比這種人還要無恥且更令人噁心!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不就是這個道理嗎?歷史畢竟不是可以任由歪曲的,人類允許犯錯犯罪,但不容忍倫理制度的踐踏與蹂躪,允許犯錯犯罪,所以就有了知錯能改的空間,這就是懺悔的真實義,是知過遷善的君子之行。天大地大,大不過一個「悔」字;而不知倫理道德為何者,基本上在敬篤、忠信、仁愛、慈悲等等的實踐度上,不可能有高濃度的達成率,這就是所謂「人性」價值所在,是人性美德之一。雖為非物質,是無形的,但確實存在人的內心裡,要發揚這種美德,才能帶來豐厚的人性價值。一個人若是沒有內含倫理道德的堅持,在人性基礎上是缺乏產生任何價值的生存空間。再以宗教為例談談,每個宗教的蘊涵文化,決定了它是否具備高層次的思惟與方向,以及引導人類行為的走向。如同門縫效應一樣,自以為登堂入室,結果是從門縫看天下;緊閉大門,外界自然也是以門縫來看你宗教的內涵。壟斷市場是商人與生俱來的本領,那是商家站在利益角度的考量,如若宗教還有壟斷意識的行為,以為自己才是獨尊獨大,那就不是宗教的濟世本質。如同眼前就是大橋,卻妄設阻欄,逼得其他人非得脫褲子下河到達彼岸,這就是路霸,在道場上來說,這就是道霸。在道德倫理面前,任何語言的辯白都是無力的,道德沙漠搞成大義凜然,讓世人以為大義凜然是這副德性。所以,不要忽略了世人對道德的沉默,一旦道德的沉默被爆發出來,那是排山倒海來的毀滅。筆者不禁感嘆,是如此低素質的品德,造就了眼下「天歸」法脈的不振?還是因為「天歸」法脈的不振,成就了這般低素質的品德?一夜能致富,一夜修不來教養,況老天爺給了「天歸」領導群三十年的重整時間,結果辦道辦到關門了,就一句話可以形容:「玩完了。」有一種高度,任你墊上椅子都夠不著時,那就別夠了,那是層次;有一種品德,任你學上一輩子都夠不著時,那就別學了,那是素質。層次加上素質,不是加數而是倍數,這個倍數,很大很大,大到無有可比其大。道德信念的淪喪,不只是對祖宗的褻瀆,也是對道統傳承的無形消耗與折騰,道德底蘊深厚的人,又何須包裝呢?一個爛蘋果,沒有包裝是賣不出去的。一個好蘋果,無需任何包裝,只要聞其香,自然門庭若市。搞神話與崇拜,無非包裝於吹捧與歌頌之中,就像一群蒼蠅追著一股味道在漫天亂舞,令人作嘔與厭惡,難道不知道跳樑小丑才需要掌聲嗎?蹲在井裏的蛤蟆永遠覺得自己最偉大,走出外面看看世界吧,天並不是井口這麼一點點大!

第四段冠詩結尾中,南海古佛說到了一個「證」字,是神來之筆也。前三段不過是一個過程而已,最後一段才是本次冠詩的重點,而重點竟然只有一個「證」字,這是南海古佛的最高層次展現。站的高度與世人的觀點不同,自然而然在層次與境界的展現自然與眾不同。從第二段的冠詩「蜀錦丹楓海陸易,鳳笙蠶露滄桑多」當中,隱隱約約地可以看出南海古佛所要抒發的警語和心境;不管宮闕是多麼巍峨壯觀,城廓是多麼高聳挺立,畫樓繡閣是如何地金碧交輝,古刹梵宮是如何地引人入勝,在歷史長河中,舊日的千般綺麗、萬種繁華景象,抵不過歲月湮沉,兵燹摧毀,加上朝代的更迭不已,如今已成過往雲煙而令人唏噓不已,難怪南海古佛要眾生叩問滄桑了。而眾生在積澱的歷史教訓中,從遺跡所留存的荒台野徑與敗瓦頹垣當中,除了臨風懷古與憑弔昔日的輝煌之外,是否也能喚醒人們對世事無常有更深沉的興廢與體悟之感呢?仙佛的語言當中,不知是否也能撞擊世人在追尋權勢富貴後,自我反省的火花呢?更不知在蒼涼意蘊的妙喻當中,可以得到更加昇華的開悟能量呢?

※試題一偈以對舉【南海古佛】所題冠詩:

南海古佛冠詩:

酌觴望月惓羈泊  嗚咽欷歔斷腑魄

蜀錦丹楓海陸易  鳳笙蠶露滄桑多

晉曹相警亂八王  秦漢互懲萌七國

鳴琴垂拱無為化  壽貫松喬證大羅 

筆者對舉:

懷材抱器隱草萊  克讓高弟負書齋

忠勳貞厲積慶陳  挈壺漏刻惟熙載

與天結繩志鴻略  伏節龜鑑道勳栽

何須溢美論德材  因心及物自康哉

﹝鳴槔﹞◎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四配十哲〉

……「鳴槔滑滑」之簡稱。汲水時上下滑動所發出的聲響。《清‧鄭燮‧田家四季苦樂歌》:「麥浪翻飛,又早是秧針半吐,看壟上鳴槔滑滑,傾銀潑乳。」槔,桔槔之意。汲水的工具。以繩懸橫木上,一端繫水桶,一端繫重物,使其交替上下,以節省汲引之力。《紅樓夢‧第十七、十八回》:「籬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轆轤之屬。」桔槔,音 ㄐ一ㄝˊ ㄍㄠ

﹝鳴槔滑滑﹞◎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四配十哲‧聖訓‧注〉

……汲水時上下滑動所發出的聲響。《清‧鄭燮‧田家四季苦樂歌》:「麥浪翻飛,又早是秧針半吐,看壟上鳴槔滑滑,傾銀潑乳。」槔,桔槔之意。汲水的工具。以繩懸橫木上,一端繫水桶,一端繫重物,使其交替上下,以節省汲引之力。《紅樓夢˙第十七、十八回》:「籬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轆轤之屬。」桔槔,音 ㄐ一ㄝˊ ㄍㄠ

﹝鳴鏑﹞◎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軍中發號令的響箭。《史記‧卷一一○‧匈奴傳》:「冒頓乃作為鳴鏑,習勒其騎射,令曰:『鳴鏑所射而不悉射者,斬之。』」《清‧張景祁‧酹江月‧樓船望斷詞》:「回憶鳴鏑飛空,猋輪逐浪,脫險真奇絕。」鏑,箭。《文選‧丘遲‧與陳伯之書》:「如何一旦為奔亡之虜,聞鳴鏑而股戰,對穹廬以屈膝,又何劣邪!」《明‧李玉‧占花魁‧第二十三齣》:「歎當初早不用鴻門計,把孤身冒鏑當鋒,時不利。」音 ㄉ一ˊ。見『嚆矢』條目。 

﹝鳴騶﹞◎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八仙〉

……顯貴的人駕車出行。《文選‧孔稚圭‧北山移文》:「及其鳴騶入谷,鶴書赴隴,形馳魄散,志變神動。」騶,古代貴族出行時,居前導或後隨的騎士。《漢書‧卷二‧惠帝紀》:「外郎不滿二歲,賜錢萬。……執戟、武士、騶比外郎。」《晉‧干寶‧搜神記‧卷四》:「忽于樹間逢一絳衣騶,呼班云:『泰山府君召!』」騶,音 ㄗㄡ

﹝鳴騶入世忉怛悽  黔首逐塵家萬里﹞◎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八仙〉

……看看世間顯貴之人置身於紅塵俗世之中的行為舉止,著實令人感到悲哀。殊不知世間的眾生,因為隨波逐塵的緣由,而遠離原來的故鄉〈理天〉千萬里路嗎?

﹝鳴鐘列鼎﹞◎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孟子亞聖‧聖訓‧注〉

……鳴鐘為號,列鼎而食。形容生活奢侈豪華。《唐‧王績‧與陳叔達重借隋紀書》:「豐屋華榱,顧蓬蒿而徒眷。鳴鐘列鼎,想藜藿而移交。」亦作「擊鐘鼎食」、「鼎食鐘鳴」、「擊鐘陳鼎」、「鐘鳴鼎食」。

﹝鳴鑾﹞◎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十八羅漢‧聖訓‧注〉

……天子王公出行。《唐‧王勃‧滕王閣詩》:「滕王高閣臨江渚,珮玉鳴鸞罷歌舞。」

﹝鳴鸞﹞◎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萬仙菩薩‧聖訓‧注〉

……即鳴鑾。鑾聲似鸞鳥之鳴,因稱。《北齊書‧文苑傳‧顏之推》:「竚既定以鳴鸞,修東都之大壯。」《清‧陳夢雷‧抒哀賦》:「戒糗糒以揚舲兮,載鳴鸞而陟巘。」

【嘉】

﹝嘉月﹞◎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美好的月份。多指春月。《漢‧王褒‧九懷•危俊》:「陶嘉月兮總駕,搴玉英兮自脩。」《文選‧謝惠連‧西陵遇風獻康樂詩》:「成裝候良辰,漾舟陶嘉月。」《李周翰‧注》:「嘉月,謂其春月也。」《宋‧張先‧天仙子‧公擇將行詞》:「看花歲歲比甘棠,嘉月暮。東門路,只恐帶將春色去。」

﹝嘉名﹞◎七十七年八月十五日師尊歸空四十一週年聖訓〈一陽帝君‧聖訓‧注〉

……美名。

﹝嘉殽﹞◎六十六年六月十五日〈至聖先師‧聖訓‧注〉

……美好的食物。《三國演義‧第八回》:「允預備嘉殽美饌,候呂布至,允出門迎迓,接入後堂,延之上坐。」殽,音 一ㄠˊ。菜餚。通「肴」。如:「果殽」、「殘殽」、「嘉殽」。

﹝嘉瑞來應  式彰師德  更表天心﹞◎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散花仙女〉

……如此這麼祥瑞與美好的氣氛,正是彰顯著師尊無邊恩澤與無量神威,並要所有天下道親效法師尊之德風,同時也表達了上天給師尊同樣的祝賀之意。本段散花仙女引用《柳宗元‧禮部賀嘉瓜表》中之一段,原文為:「嘉瑞來應,式彰聖德,更表天心。臣某等誠慶誠賀,頓首頓首。」散花仙女將「式彰聖德」改為「式彰師德」。以應天然師尊百年壽誕之象。式彰師德,謂效法並彰顯天然師尊之德風。式,效法也;彰,彰顯也。

﹝嘉猷﹞◎六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亡靈結緣‧修道院‧高等亡靈‧孫富〉

……治國的好規劃。《書•君陳》:「爾有嘉謀嘉猷,則入告爾後於內,爾乃順之於外。」《孔傳》:「汝有善謀善道則入告汝君於內。」《蔡沉‧集傳》:「言切於事謂之謀,言合於道謂之猷。」《文選•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一》:「寤寐嘉猷,延佇忠實。」《宋‧曾鞏‧使相制》:「配於前哲,屬在老成。其代天工,矧久聞於大政;廼心王室,尚思告於嘉猷。」《清史稿•穎毅親王薩哈璘傳》:「伏思皇上不受尊號,咎在諸貝勒不能殫竭忠信,展布嘉猷,為久之大計。」見『嘉謨』條目。

﹝嘉會﹞◎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難得的機會。《文選•李陵•與蘇武詩三首之二》:「嘉會難再遇,三載為千秋。」

﹝嘉葩﹞◎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美好的花卉。葩,花。《玉篇‧艸部》:「葩,華也。」如:「豔葩」、「奇葩異卉」。《漢‧無名氏‧古詩三首之三》:「新樹蘭蕙葩,雜用杜蘅草。」《紅樓夢‧第五回》:「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

﹝嘉賓﹞◎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尊稱來賓。《詩經‧小雅‧鹿鳴》:「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文選‧阮籍‧詠懷詩十七首之九》:「五色曜朝日,嘉賓四面會。」

﹝嘉穀﹞◎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古以粟為嘉穀,後成為五穀的總稱。《左傳•莊公七年》:「秋無麥苗,不害嘉穀也。」《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嘉穀六穗,我穡曷蓄。」

﹝嘉選﹞◎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慈剛散仙‧聖訓‧注〉

……謂朝廷在榮寵事情中的遴選。《南朝梁‧沉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公以宗室羽儀,允膺嘉選,協隆三善,仰敷四德。」《唐‧徐堅‧奉和聖制送張說赴集賢院學士賜宴賦得虛字》:「庸菲參嘉選,首濫承明廬。」

﹝嘉謀﹞◎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美好的謀略。《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嘉謀肆庭,讜言盈耳。」

﹝嘉謨﹞◎六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亡靈結緣‧修道院‧高等亡靈‧孫富〉

……好的謀略。《唐‧柳宗元‧省試觀慶雲圖詩》:「九天開祕祉,百辟贊嘉謨。」或作「嘉猷」。

【端】

﹝端匹﹞◎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太白星君‧聖訓‧注〉

……古代布帛計量詞。《晉‧葛洪‧抱樸子•清鑒》:「此為絲線既經於銓衡,布帛已歷於丈尺,徐説其斤兩之輕重,端匹之修短。」《資治通鑒‧唐憲宗元和五年》:「悉罷諸道行營將士,共賜布帛二十八萬端匹。」

﹝端方﹞◎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慈剛散仙‧聖訓‧注〉

……端直方正。《儒林外史‧第二十三回》:「說尊駕為人不甚端方,又好結交匪類,自今以後,不敢勞尊了。」《紅樓夢‧第五回》:「不想如今忽來了一個薛寶釵,年紀雖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豐美,人多謂黛玉所不及。」

﹝端本正源﹞◎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正本清源』條目。

﹝端本清源﹞◎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正本清源』條目。

﹝端合﹞◎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金童玉女‧聖訓‧注〉

……應當;應該。《清‧龔自珍‧台城路•送姚怡雲之江南詞》:「明月揚州,古來英麗,端合仙才人住。」

﹝端衣﹞◎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四海龍王‧聖訓‧注〉

……古代一種禮服。多用於喪祭場合。《荀子‧哀公》:「夫端衣玄裳絻而乘路者,志不在於食葷。」《楊倞‧注》:「鄭云:『端者,取其正也。』」《孔子家語‧五儀》:「夫端衣玄裳冕而乘軒者,則志不在於食焄。」《王肅‧注》:「端衣玄裳,齊服也。」

﹝端委﹞◎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古代禮服。《左傳•昭西元年》:「吾與子弁冕端委,以治民臨諸侯。」《杜預‧注》:「端委,禮衣。」《孔穎達•疏引服虔曰》:「禮衣端正無殺,故曰端;文德之衣尚褒長,故曰委。」《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明帝問謝鯤:『君自謂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廟堂,使百僚準則,則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謂過之。』」

﹝端居﹞◎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雲悟茂猛‧聖訓‧注〉

……平居、安居。《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詩》:「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端拜﹞◎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濟公活佛‧聖訓‧注〉

……猶致敬。《宋‧洪邁‧容齋四筆•欒城和張安道詩》:「拳拳如此,忠厚之至,殆可端拜也。」

﹝端莊﹞◎六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慈剛散仙  邱洪寬‧聖訓‧注〉

……端正莊重。《宋‧歐陽修‧絳守居園池詩》:「柏槐端莊偉丈夫,蒼顏鬱鬱老不枯。」

﹝端雅﹞◎六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亡靈結緣‧修道院‧高等亡靈‧孫富〉

……端莊文雅。《紅樓夢‧第五十七回》:「因薛姨媽看見刑岫生得端雅穩重,且家道貧寒,是個釵荊裙布的女兒,便欲說與薛蟠為妻。」

﹝端肅﹞◎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靜修院‧安和童‧李宜玲〉

……端正嚴肅。

﹝端詳﹞◎六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慈剛散仙  邱洪寬‧聖訓‧注〉

……詳細察看。《元‧關漢卿‧竇娥冤‧第四折》:「端詳這文冊,那廝亂綱常當合敗。」

﹝端愨﹞◎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四大天王‧聖訓‧注〉

……正直、誠實、忠厚。端,正、正直。如:「品行不端」。《禮記‧玉藻》:「目容端,口容止。」《孟子‧離婁下》:「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愨,音 ㄑㄩㄝˋ。誠實、忠厚。《荀子‧富國》:「觀其便嬖,則其信者不愨,是闇主已。」《漢書‧卷五十六‧東方朔傳》:「臣聞謙遜靜愨,天表之應,應之以福。」

﹝端麗﹞◎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端莊美麗。《南史‧卷二十八‧褚裕之傳》:「向風儀端麗,眉目如畫,每公庭就列,為眾所瞻望焉。」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昊子 的頭像
    昊子

    一貫道盤萬八年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