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夔】

﹝夔皋﹞◎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夔和皋陶的並稱。夔,舜時樂官;皋陶,舜時刑官。兩人居官皆有政績。後因以借指賢明的輔弼大臣。夔,音 ㄎㄨㄟˊ

﹝夔峽﹞◎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西方教主‧聖訓‧注〉

……見『瞿唐』條目。

﹝夔襄﹞◎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四配十哲‧聖訓‧注〉

……夔與師襄的並稱。夔,舜時樂官;師襄,春秋魯樂官。《漢‧馬融‧長笛賦》:「夔襄比律,子野協呂。」《三國魏‧嵇康‧琴賦》:「離子督墨,匠石奮斤,夔襄薦法,般倕騁神。」夔,音 ㄎㄨㄟˊ

【爛】

﹝爛漫﹞◎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五教教主‧聖訓‧注〉

……見『爛熳』條目。

﹝爛熳﹞◎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五教教主‧聖訓‧注〉

……光彩煥發的樣子。《南朝齊‧謝脁‧詠兔絲詩》:「爛熳已萬條,連綿復一色。」《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你看那百花爛熳,春景融和。」亦作「爛漫」、「爛縵」。熳,音 ㄇㄢˋ

﹝爛縵﹞◎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五教教主‧聖訓‧注〉

……見『爛熳』條目。

﹝爛爛﹞◎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光亮貌;光芒閃耀貌。《漢書•司馬相如傳上》:「蜀石黃碝,水玉磊砢,磷磷爛爛,采色澔汗。」《顏師古‧注引郭璞曰》:「皆玉石符采映曜也。」《晉‧張華‧博物志‧卷七》:「夏桀之時,費昌之河上,見二日:在東者爛爛將起;在西者沉沉將滅。」《宋‧李清照‧金石錄‧後序》:「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爛爛射人。」《康有為‧順德二直歌》:「巖電爛爛夜騰霜,抗疏斬奸劍吐鋩。」

【纏】

﹝纏牽﹞◎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西方教主‧聖訓‧注〉

……糾纏牽累。《文選•左思•招隱詩二首之二》:「結綬生纏牽,彈冠去埃塵。」

﹝纏絡﹞◎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金童玉女‧聖訓‧注〉

……纏繞。《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一○一‧元始天王紀》:「天朗氣清,二暉纏絡,玄雲紫蓋映其首,六氣之電翼其真。」

﹝纏綿﹞◎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八仙‧聖訓‧注〉

……糾結纏繞,無法擺脫。《文選‧張載‧七哀詩二首之二》:「丘隴日已遠,纏綿彌思深。」《紅樓夢‧第五回》:「因近來風流冤孽,纏綿於此處。」

﹝纏頭﹞◎六十六年六月十五日〈至聖先師‧聖訓‧注〉

……古時舞者用彩錦纏頭,當賓客宴集,賞舞完畢,常贈羅錦給舞者為彩,稱為「纏頭」。對於青樓歌妓,賓客也往往賜錦,或以財物代替。後把送給歌伎或妓女之財物稱為「纏頭」。《唐‧白居易‧琵琶行》:「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宋‧陸游‧梅花絕句十首之四》:「濯錦江邊憶舊遊,纏頭百萬醉青樓。」

【響】

﹝響箭﹞◎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嚆矢』條目。

﹝響臻﹞◎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純陽帝君‧聖訓‧注〉

……應聲而至;響應歸附。《漢‧孔融‧薦禰衡表》:「疇咨熙載,群士響臻。」《文選‧陸機‧辯亡論上》:「豪彥尋聲而響臻,志士希光而景騖。」《張銑‧注》:「臻,至。」

﹝響應﹞◎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本指因聲音而有反應。引申為附和某種主張或行動。《文選‧賈誼‧過秦論》:「天下雲集響應,嬴糧而景從。」《五代史平話‧梁史‧卷上》:「臣鐸切謂王師所向,軍民響應。」

﹝響轡鳴鸞氓隸朝﹞◎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萬仙菩薩〉

……見『欣逢夏典降瓊瑤  響轡鳴鸞氓隸朝』條目。

【曩】

﹝曩﹞◎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孟子亞聖‧聖訓‧注〉

……從前、往日。如:「曩昔」、「曩者」。《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寡人曩不知子,今知矣。」音 ㄋㄤˇ

﹝曩日﹞◎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從前。《文選‧陸機‧辯亡論上》:「向時之師,無曩日之眾。」《南朝梁‧簡文帝‧重請開講啟》:「使北冀無山,豈自高於曩日;南陽迴景,不獨隔於當今。」亦作「曩昔」、「曩時」。曩,音 ㄋㄤˇ

﹝曩昔﹞◎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孟子亞聖‧聖訓‧注〉

……從前。《文選‧向秀‧思舊賦》:「鄰人有吹笛者,發聲寥亮。追思曩昔遊宴之好,感音而歎。」亦作「曩時」、「曩日」。曩,音 ㄋㄤˇ。 

﹝曩時﹞◎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孟子亞聖‧聖訓‧注〉

……以前。《文選‧賈誼‧過秦論上》:「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曩時之士也。」《唐‧駱賓王‧在獄詠蟬詩‧序》:「豈人心異於曩時,將蟲響悲於前聽。」亦作「曩昔」、「曩日」。曩,從前、往日。如:「曩昔」、「曩者」。《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寡人曩不知子,今知矣。」音 ㄋㄤˇ

【巍】

﹝巍峨﹞◎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南極仙翁〉

……高大聳立的樣子。《唐‧孟郊‧自歎詩》:「太行聳巍峨,是天產不平。」《初刻拍案驚奇‧卷一》:「舟中望去,人煙湊聚,城郭巍峨,曉得是到了甚麼國都了。」亦作「嵬峨」。

﹝巍然﹞◎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高大壯觀的樣子。《三國演義‧第十回》:「韋下馬,喝退眾軍,一手執定旗桿,立於風中,巍然不動。」《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一》:「採樵回來,歇力在一個谷口,傍有一大石,巍然像幾間屋大。」

﹝巍巍﹞◎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崇高雄偉的樣子。《論語‧泰伯》:「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何晏‧集解》:「巍巍,高大之稱。」《三國演義‧第五十六回》:「時有王朗、鐘繇、王粲、陳琳一班文官,進獻詩章。詩中多有稱頌曹操功德巍巍,合當受命之意。」

﹝巍巍赫赫﹞◎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關聖帝君  率法律主全班〉

……崇高雄偉的樣子。《論語‧泰伯》:「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何晏‧集解》:「巍巍,高大之稱。顯盛的樣子。」《史記‧卷一二七‧日者傳》:「居赫赫之勢,失身且有日矣,炎旱。」《莊子‧田子方》:「至陰肅肅,至陽赫赫。」巍巍、赫赫均義同。

【霸】

﹝霸王別姬﹞◎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四配十哲‧聖訓‧注〉

……見『項籍』條目。

﹝霸府﹞◎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諸侯或藩王的府邸。《南史•卷十九•謝裕傳》:「明帝輔政,以為驃騎諮議,領記事,掌霸府文筆。」《北齊書•卷三十九•崔季舒傳》:「雖跡在魏朝,而心歸霸府。密謀大計,皆得預聞。」

﹝霸朝﹞◎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指割據一方或偏安一隅而尚能號令天下的政權。《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文若(荀彧)懷獨見之明,而有救世之心,論時則民方塗炭,計能則莫出魏武,故委面霸朝,豫議世事。」《宋‧陶穀‧清異錄•官志》:「蒙州立山縣丞晁覺民自中原避兵南來,因仕霸朝。」《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魏書》:「赫連屈丐統萬城銘、虵祠碑諸文,頗行於世。皆可想見霸朝文事斐然之美,立國一隅,必有與也。」

﹝霸跡﹞◎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特指建立了赫赫王業的漢朝。《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桓桓魏武,外託霸跡,志掩衡霍,恃戰忘敵。」《呂向‧注》:「霸跡,謂漢朝也。言其外託事漢以示天下而志欲掩取吳國,恃其戰勇,輕忘吳敵也。」

﹝霸業﹞◎六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慈剛散仙  邱洪寬‧聖訓‧注〉

……在群雄並立中稱霸的功業。《史記‧卷一一○‧匈奴傳》:「晉文公初立,欲修霸業,乃興師伐逐戎翟,誅子帶,迎內周襄王,居于雒邑。」《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諸葛亮傳》:「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亦作「伯業」。

﹝霸道﹞◎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與王道相反。指不顧仁義,以極權統治。《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傳》:「鞅曰:『吾說公以王道而未入也。……吾說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

【顧】

﹝顧步﹞◎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五教教主‧聖訓‧注〉

……徘徊自顧;回首緩行。《西京雜記‧卷四》:「路喬如為《鶴賦》。其辭曰:『……宛脩頸而顧步,啄沙磧而相歡。』」《唐‧杜甫‧畫鶻行》:「吾今意何傷,顧步獨紆鬱。」《仇兆鼇‧注》:「顧步,行步自顧也。」《明‧唐順之‧雁訓》:「顧步流暉,折周展耀。」

﹝顧命﹞◎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太白星君‧聖訓‧注〉

……天子的遺詔。《五代史平話‧周史‧卷下》:「世宗大慚,召范質等入言嗹命,謂質曰:『王著,藩邸故人,朕若不起,當相之!』」

﹝顧哂﹞◎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回頭一看。哂,回首、回頭看。《說文解字》:「顧,還視也。」《史記‧卷八十一‧廉頗藺相如傳》:「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音 ㄕㄣˇ

﹝顧眄﹞◎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回頭看、轉頭看。《後漢書•卷七十九•儒林傳•論曰》:「俯仰顅眄,則天業可移。」《晉書•卷九十八•王敦傳》:「陛下未能少垂顧眄,暢臣微懷。」眄,泛指望、看。《唐•李冶•感興詩》:「仰看明月翻含意,俯眄流波欲寄詞。」音 ㄇ一ㄢˇ

﹝顧託﹞◎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關照請託。顧,關注、照應。如:「顧此失彼」、「奮不顧身」。《詩經‧魏風‧碩鼠》:「三歲貫女,莫我肯顧。」《紅樓夢‧第一○八回》:「為著我們家連連的出些不好事,所以我也顧不來。」

﹝顧雍﹞◎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一六八年至二四三年〉,字元歎,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孫吳丞相、政治家。幼時拜蔡邕為師,學習彈琴和書法。他才思敏捷,心靜專一,藝業日進,深受蔡邕喜愛,贈之以名,故顧雍與老師同名。又因受到老師稱讚,故字「元歎」。

顧氏是江南名門望族。顧雍從小聰明機靈,少年時曾從因避怨而隱居于吳的東漢文學家、書法家蔡邕學琴與書法。蔡邕對顧雍的才華十分賞識,認為將來必定有所成,於是將自己的名字相贈。弱冠之年,顧雍即由州郡官吏表舉推薦,擔任合肥長。後歷任婁縣、曲阿、上虞地方官,所到之處都有政績。建安五年〈二零零年〉,孫權兼任會稽太守,以顧雍為郡丞,代理太守處理一切事務。後累遷大理奉常,兼領尚書令,封為陽遂鄉侯。黃武四年〈二二五〉,改為太常,進封醴陵侯,替代孫邵〈一六三年至二二五年〉當上了丞相、平尚書事,直至逝世。當上宰相後,顧雍時常訪察民間疾苦,提出了不少適當而有效的辦法,功績不小,但他從不居功自傲,不仗勢淩人。他與孫權相處注意君臣禮節,對國家忠心耿耿,一切以國家利益為重;對同事和部下,則態度和藹,十分謙虛。他辦事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和主意,考慮問題周到全面,處理問題穩妥,很講究方式方法。在他的精心輔助下,吳國在不長的時間內出現了全面興盛和繁榮,人稱他為「東吳名相」。赤烏六年〈二四三年〉十一月,顧雍病逝。孫權身穿素服親臨弔唁,賜諡號「肅侯」。

顧雍為人不飲酒,少言語,舉動時當。孫權嘗歎曰:「顧君不言,言必有中。」至飲宴歡樂之際,左右恐有酒失而顧雍必責怪,所以諸將不敢肆情。孫權亦曰:「顧公在坐,使人不樂。」其見憚如此。三國中治國才能可與諸葛亮比美的,還有東吳的名相顧雍。關於顧雍這個人,他不出名也不是偶然的,因為他不是一個貪功好利之人,即使處在高臺上,顧雍也一樣一塵不染,不與其他人爭功,更不貪汙枉法。歷史是公正的,這樣品德高尚的一個人,我們後世人當然不能就這樣把他給忘掉。

「沉默寡言」:顧雍性格內向,並不多說話,但每次開口卻語出驚人,孫權對此也說道:「顧公不言,言必有中」。

「態度溫和」:張昭和顧雍都是內政的能臣,但兩個人的形象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張昭向來疾言厲色,只要他認為自己是觀點是正確的,就會直言不諱地對孫權進諫,常常搞得孫權下不了臺,這情景就像一個嘮叨的老人家訓導小孩一樣,頗有搞笑的意味。但顧雍卻相反,他為人謙和,不發脾氣,而且還不喜誇耀,但實際上,他所立下的治績是非常大的。而顧雍態度溫和的同時,也從不放棄真理,像張昭一樣,只要是正確的,他也會堅持下去。

「不貪名利」:顧雍治國有道,孫權封他為侯,但是這樣大的事兒,他的家人卻不知道。顧雍不喜炫耀自己的地位,只把封侯一事當作孫權給予他的獎勵。

「圓滑世故」:這樣說顧雍並不是貶低他,顧雍的確是很圓滑的,而這個圓滑卻是他的「可愛」之處。孫權對顧雍很尊敬,也很信任,每有難題時便會派近臣前往請教他。每當顧雍贊成孫權的意見時,顧雍就會請孫權的近臣吃飯,把問題研究個透徹,然後再送近臣離開;如顧雍不贊成孫權的意見的話,那麼他就不會請客了,也不多說話,這樣孫權就會知道自己的觀點有待改進。因此,孫權派近臣請教顧雍後不是問近臣「顧公怎麼說?」而是問「你吃飯了沒有?」

「用人不疑」:顧雍為相後,他仿效漢初的治國方法,選擇文臣武將時必選稱職的,從不以個人愛好、恩怨、利益去選擇。而一旦派任後,他便會全心全意地委託他們。正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不沾酒滴」:孫權很貪玩,要麼就冒險打獵,有時竟還仗著自己力氣大赤手空拳與虎搏鬥了起來,總讓張昭這位老仲父擔心他會「報銷」掉;要麼就找來一大堆臣子一齊喝酒喝得爛醉,結果酒後醜態百出,鬧出了一大堆笑話。面對著這位血氣方剛的年青主公,顧雍並不像張昭那樣對其厲聲批評,而是與他們一齊湊熱鬧,但絕不去飲酒。當臣僚們發酒瘋的時候,顧雍那圓滑的本性又顯露了,他乾脆拿起文房四寶把這些人的酒後表現一一記了下來,然後等他們酒醒後再一一念給他們聽,不少人聽了後臉都漲得通紅,當然,這免不了還要包括那位吳主孫權了。

「公正無私」:孫權晚年犯了老糊塗,竟寵信起奸臣呂壹起來。呂壹仗勢濫用職權,迫害群臣,就連顧雍丞相也無法例外。後來孫權在張昭等人的苦諫下終於懸崖勒馬,作惡多端的呂壹獲罪,被押送到了顧雍丞相面前受審。面對這位曾經迫害自己的犯人,顧雍顯得心平氣和,還問呂壹:「你還有什麼地方要為自己辯護嗎?」呂壹知道自己抵賴不了,只好無言認罪。這時有位尚書怒氣衝衝地上前痛駡呂壹的罪惡,還想要往他臉上吐口水,顧雍見狀立即說道:「國家有法,這樣斥駡是無益的!」其實論受委屈的程度,顧雍在當場的人之中,是最有資格有痛駡呂壹的,但顧雍沒有趁人之危,可見其心胸之廣闊,氣量之大讓人敬佩,正所謂「宰相肚裏能撐船」。

「理直氣和」:孫權志向遠大、自尊心強,而顧雍不像脾氣火爆的張昭一樣,老叫孫權摔跟頭。顧雍無論對下屬還是上司,亦或同級,其說話即便持不同的見解,也不會用非常激烈的手法去駁斥對方,而會從更加理性的方面入手,再引導對方走向自己的思維,使對方最後能夠認同和理解自己的意見。

「善解人意」:顧雍是一個肯為他人的立場著想的人,上邊說到顧雍能夠以「打太極」的方式說服他人,也是一種善解人意的方式。有一天,顧雍接到了兒子顧邵死去的消息,他內心感到陣痛,但在場的屬下們正在愉快地下棋,為了不打擾屬下們的雅興,顧雍竟然忍著悲痛不發作,毫不影響屬下們難得的娛樂時間!

「為人之父」:顧雍不僅僅是個好臣僚,也是位好父親。顧雍教子合理有方,有次孫權出嫁一個內侄女(是顧氏的外孫女),婚宴請了顧雍父子及孫子顧譚(時任位高的.選曹尚書)。當時君臣們非常歡洽,顧譚多喝而醉,醉而起舞不已,無法制止,顧雍內怒,只得留待明日。第二日召譚當面嚴責,道:「君王以忍辱負重為德,臣下以恭敬謹慎為節。當年蕭何吳漢都立有大功,但當見高祖皇帝面時都如不會說話似地。你於國家有什麼汗馬功勞可言嗎?只不過是依靠了我們顧氏門第的資格而受寵用罷了!因何舞得如此得意忘形,雖說是出於酒後,其實還是恃恩忘敬,謙虛不足的壞思想作祟呵,看來敗毀吾家族的人必是你了!」說畢,轉身向壁而臥,不再理譚,顧譚悔立一旁,足足達一個時辰(兩小時),才被祖父遣走。

﹝顧影﹞◎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看著自己的形影。《唐‧劉長卿‧江州重別薛六柳八二員外詩》:「寄身且喜滄洲近,顧影無如白髮何。」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昊子 的頭像
    昊子

    一貫道盤萬八年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