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隕首成仁忠烈載﹞
本句承前二句「風拂武廟汀蘭沚,雲擁岳祠渚鶴翔」之續義;君不見:遍地的武廟〈關公廟〉馨香撲鼻,如同開在岸邊的蘭花般,經微風輕拂後而散發出來的馥郁芬芳;復不觀:風範特立的岳飛祠〈岳飛廟〉旁,但見群鶴飛湧如眾雲擁戴著在天空遨翔。而祂們之所以能夠萬古馨香,名垂簡冊,都是因為能堅守正義而壯烈成仁的聖賢之輩。成仁取義或壯烈犧牲,是一種世俗之人所無法想像的高亮節操;一個人在面臨砍頭或斬腰,都要堅守並維護那正義的價值與仁道的不可逆時,所顯現出來的勇往直前與堅毅不拔精神,是絕對可以驚天地動鬼神的;人格的建立與節操的有無,不是隨口說說而已,當面臨榮華富貴的誘惑,乃至權勢霸業的垂手可得之際,還能堅守對於完整人格的建立,或者是節操的絕對堅持,那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性德展現。放眼古今,多少敗壞人格節操或綱紀倫常,以茲求得富貴臨身或權傾天下的,從歷史記載中,比比皆是;寧取千古罵名,也要那虛無飄渺而短暫的榮華富貴者,更是不乏其人;所以說一個念頭的正邪,就是判定一個人是聖是愚、是佛是魔的分界點;不必口沫橫飛一堆大道理,只要看看那一點點微不足道的心念,即可一窺全貌。是佛是聖,不必靠一張嘴巴到處宣揚,是佛不須覓,就是因為不是佛不是聖,才需要到處宣揚自己的德行,自己對於天地是否俯仰不愧,自己最清楚,欺人欺世或許世人不知,老天爺豈有不知的道理。
﹝隕首﹞
犧牲生命。《文選‧李密‧陳情事表》:「猥以微賤〈注一〉,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注二〉。」
◎〈注一〉微賤:卑微低賤,指地位低下。《三國演義‧第一一八回》:「愚聞鄧艾出身微賤,幼為農家養犢。」《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陳官人名流貴客,只怕他嫌棄微賤,未肯相收。」
◎〈注二〉上報:報答主上的恩惠。《文選‧李密‧陳情表》:「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隋書‧卷八十‧列女傳‧鍾士雄母傳》:「今逢聖化,母子聚集,沒身不能上報,焉得為逆哉!」
﹝成仁﹞
完成、實踐仁德,多指為正義而犧牲。《後漢書‧卷五十七‧杜根等傳‧贊曰》:「弼忤宦情〈注一〉,云犯時忌〈注二〉。成仁喪己,同方 〈注三〉殊事 〈注四〉。」《唐‧李頎‧登首陽山謁夷齊廟詩》:「畢命〈注五〉無怨色〈注六〉,成仁其若何。」
◎〈注一〉宦情:做官的心志。《晉書‧卷四十九‧阮籍傳》:「吾少無宦情,兼拙於人間。」《儒林外史‧第八回》:「我本無宦情,南昌待罪數年,也不曾做得一些事業。」
◎〈注二〉時忌:當時的禁忌。《後漢書‧杜根謝弼等傳贊》:「弼忤宦情,云犯時忌。成仁喪己,同方殊事。」《宋‧蘇舜欽‧答范資政書》:「況某性疎且拙,疎則多觸時忌,不能防閑小人。」《清‧方文‧贈別周穎侯》詩》:「穎侯二十舉高第,上書執政忤時忌。」
◎〈注三〉同方:志向相同。《禮記‧儒行》:「儒有合志同方,營道同術。」《宋‧范成大‧次韻嚴子文旅中見贈詩》:「交情敢說同方友,句法甘從弟子員。」
◎〈注四〉殊事:特異的事物。《文選‧左思‧吳都賦》:「倜儻之極異,崫詭之殊事,藏埋於終古,而未寤於前覺也。」《李周翰‧注》:「言幽遐獨邃寬深之處,耳目不及、足趾不履之所,則有殊絕奇異之物。」
◎〈注五〉畢命:結束生命,多指橫死。《文選‧曹植‧七啟八首之六》:「故田光伏劍於北燕,公叔畢命於西秦。」
◎〈注六〉怨色:怨恨的神態。《左傳•襄公二十二年》:「伊尹放大甲而相之,卒無怨色。」《淮南子•詮言訓》:「方船濟乎江,有虛船從一方來,觸而覆之。雖有忮心,必無怨色。」
﹝忠烈﹞
忠義壯烈。《晉書•忠義傳•麴允》:「允發憤自殺。聰嘉其忠烈,贈車騎將軍,諡節湣侯。」《隋書•誠節傳•張季珣》:「季珣家素忠烈,兄弟俱死國難,論者賢之。」或指為正義而壯烈犧牲者。《南史•劉勔傳論》:「劉勔出征久撫,所在流譽〈注一〉,行己之節,赴陷為期,雖古之忠烈,亦何以加此!」
◎〈注一〉流譽:聲譽流傳遠播。
﹝五尊圖報須稽顙﹞
人雖稱萬物之靈,不管在世間有多大的權勢福祿,多少的淵博學識,多麼了不起的道行修為,多麼崇高的人間聲譽,記得,在天地面前,永遠永遠是微不足道的;在國家與民族之前也都是卑微的;在祖宗乃至父母膝下面前,也永遠永遠是必須屈膝而卑微的;在師長面前也永遠是受教而必須謙虛的學子;不論有多大的成就作為,不管有多高的權勢地位,在「天地君親師」面前,除了必須稽首感恩之外,還須深思該如何報答。不要以為天地不言,就自以為可以欺天垢地;不要以為國家民族與我無關,就可以恣意妄為,乃至貪贓枉法,視國法如無物,甚或陷民族尊嚴於不顧;不要以為父母學識不如我,地位不如我,名聲不如我,道行修為不如我,而任意踐踏人倫乃至泯滅人性,那可是割不斷的血脈遞承以及人性最起碼的知覺;不要以為師長一詞是廣泛籠統而不知有所敬愛尊崇,大至道學的知識傳授,小至技藝的無私傳承,無一不是必須心存感恩而感戴的。所以作為一個「人」,對於「天地君親師」給予我們生命無私的潤澤,賜予我們知道生存的價值,教導我們人性昇華必須堅持與永恆的道德理念,讓我們成長茁壯以至於有所作為,在在都是身為人類應該學習且知所感恩而圖報的。
天地君親師是中國民間祭祀的對象。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國家的名義,確定「天地君親師」的次序,並對其意義進行詮釋,特別突出了「師」的地位和作用。民國時期,「天地君親師」又衍變出「天地國親師」和「天地聖親師」兩種形式。「天地君親師」的作為中華民族祭祀對象的歷史相當悠久,從而鑄成一個民族的「天地君親師」文化體系,其形成的意識形態和思想道德規範,已滲透在中華民族家教家傳的言行舉止中。中國人對天有著極大的敬畏,把人力不可主宰、無法改變的一切都歸結於天,創造了天命、天意、天道、天然、蒼天、老天、天神、天子等等辭彙,從骨子裏認為生男生女,富貴貧窮,升遷遭貶,得意落魄,得到失去,意外收穫,在劫難逃等,都是上天的意志,上天的安排,天定了的事情。天既是指天空、宇宙,又是指抽象神秘的神靈。天的確是神秘可畏的。且不說是否有神靈存在,僅它的廣大浩渺、遙不可及,就足以令人望天興嘆了。然而,天也有不大的時候。有句話說得好:比地大的是海,比海大的是天,比天大的是人的胸懷。物質的天,是自然形成的;精神的天,卻是人類創造的。人創造了精神的天,又反過來去跪拜精神的天,卻不知道人類在跪拜的竟然是自己!人類的一切生存所需都取之於地,把大地比作母親,是再恰切不過的了。在易經中,乾主要是說天,有天父的含義;坤則主要說地,有地母的含義。在我們的實際感覺中,天就像一位嚴父,地就像一位慈母。地球這位無比偉大的母親給了我們太多太多的恩澤,卻從未向我們索取過一絲回報。
父母的恩情亦復如是,天下父母心,只知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活著,至於能回報多寡,作為父母的人並不奢求,但作為兒女的並不能因父母的無所求報而忘其恩情;寡情薄義是獸性的行為,以人類的基本性德而言,孝養是最起碼的門檻;人都有老的一天,也有生病的時候,我們的一天天成長,即意味著父母的一天天老去;我們的一天天茁壯,即意味著父母的一天天衰老;你我都是如此,當目睹父母衰老之際,這個時候就是上天在考驗作為子女心性的是否善惡最好時機;孝之一義,不必搬出大道理來宣揚,是人類自然本能的發紓;而不孝之徒,自會有一番說辭以為自己辯解,辯解著為何要違反人類自然本能的性善德能,這是令人噓唏而殘忍的另一種人類。
盡孝的純度有多少,就是老天爺在衡量你德性多寡的依據,所以古諺有云:「百善孝為先。」孝不先建立,那來的百善之積呢?同理可知,能積百善、千善、萬善者,必是一位知道要從盡孝做起的賢聖之輩,記得,能有孝順父母的機會,才是人間最有福份的人;也就是說,人間福份的最大滿足與成就感,不是富貴權勢的取得,而是能承歡膝下,能有照料父母的機會。這種福份不是金錢可以代替的,別以為請個外傭來照顧衰老多病的父母就是盡孝,將來你的子女同樣也會請個外傭來打發你,為什麼?因為你就是這樣對付你父母的人,而你的子女也會以同樣方式來對付你,這是因果必然的循環程序,是永遠解除不了的魔咒。所以既然知道孝行是人類最基本的性德,作為修行者來說,那更是必要條件之一,是性德能量多寡的必修課程,這個必修學分如果不及格,不僅天界不能容你,相反地,冥府正等著你來報到而且會準備大刑俟候,那些陰間鬼差最喜歡拿這種不孝的人來下油鍋,不要以為陰間的油鍋看不到摸不到,就以為可以逃得過躲得掉,試看人間謂之美食中的雞鴨魚肉,從油鍋中炸出來的模樣,想想設若自身即是餐桌上的雞鴨魚肉,下場莫不如此,可不畏乎?奉勸世人,趁著還能盡孝的時候多盡點孝行,父母在世而能與我們能相聚的日子其實並不多,與其死後風光隆重,五子哭墓,不如生前多陪陪父母,盡點孝心,多一點笑臉,多一點心意,摸摸臉,拍拍那飽經風霜乾癟的雙手,抱抱他〈她〉,尤其能有機會為生病的父母換尿布,洗屁股,那才是人間最幸福的事。
諸天神聖最後用「稽顙」兩字作詩尾,即是明白告訴我們,在天地面前,在國家面前,在父母面前,在師長面前,我們都是卑微的,要懂得自謙自牧,要知恩圖報,不要自以為功蓋天下,就可以把天地、國家、父母、師長,踩在腳底,不管在世成就如何,永遠記得,在天地面前,在國家面前,在父母面前,在師長面前,永遠永遠都是該屈膝尊崇而叩首的。
﹝五尊﹞
即「天地君親師」。亦作「五恩」。天地君親師是中國民間祭祀的對象。舊時民間多設一天地君親師牌位或條幅供奉于中堂。為古代祭天地、祭祖、祭聖賢等民間祭祀的綜合。祭天地源于自然崇拜,中國古代以天為至上神,主宰一切,以地配天,化育萬物,祭天地有順服天意,感謝造化之意。祭祀君 王源於 君權神授觀念,由於在封建社會君王是國家的象徵,故祭祀君王也有祈求國泰民安之意。祭親也就是祭祖,由原始的祖先崇拜發展而來。祭師即祭聖人,源於祭聖賢的傳統,具體指作為萬世師表的孔子,也泛指孔子所開創的儒學傳統。
﹝圖報﹞
謀求報答。《南朝宋‧顏延之‧謝子竣封建成侯表》:「非臣耄蔽,所任圖報。」《三國演義‧第十四回》:「操曰:『臣向蒙國恩,刻思圖報。」
﹝稽顙﹞
以額觸地的敬禮。《管子‧輕重丁》:「稱貸之家皆齊首而稽顙曰:『君之憂萌至於此,請再拜以獻堂下。』」《唐‧裴鉶‧裴航》:「盧顥稽顙曰:『兄既得道,如何乞一言而教授?』」
※【讀諸天神聖冠詩後感言】:
諸天神聖冠詩:
膏車秣馬適梓桑 望日良辰纖樂揚
繡闥崇宮鯤島佈 雕甍峻邸中洲旁
風拂武廟汀蘭沚 雲擁岳祠渚鶴翔
隕首成仁忠烈載 五尊圖報須稽顙
本冠詩與「民國六十三年 農曆五月十八日 天玄佛壇」,純 陽帝 君臨壇所示之冠詩有幾許類同;如下所示:
純 陽帝 君冠詩:
雕甍繡闥錦簪遊 物換星移幾度秋
燕似落花千載淚 武慈流水萬冬憂
鯤島萋萋海外截 中洲耀耀宇內修
羈蓬迷津何日渡 滿載歸鄉登慈舟
諸天神聖第二句寫「繡闥雕甍」,純 陽帝 君第一句寫「雕甍繡闥」;諸天神聖第二句寫「鯤島」與「中洲」,純 陽帝 君第三句寫「鯤島」與「中洲」;由兩首詩作一比較,純 陽帝 君著重在物換星移,時光苒荏如白駒過隙般的快速,以喻世間萬象莫不存在著虛幻,乃至必會寂滅殆盡的真理,藉以勸化世人時光的可貴與珍惜歲月之勤的有限生命;世間光景雖美,終非久留之地,不建聖業則千載淚淌,恰似流水一去不返,但憂萬古眾生不知醒悟,沉溺苦海而不知返,是以冀望眾生滿載功果歸慈航。諸天神聖的詩義則列舉「關聖岳聖」為例,以「忠義節烈」為詩蘊主軸,忠烈是因為有成仁之行,成仁是因為有忠烈之心;因為能行故能成仁,因為有心故能忠烈,所以行為心之所用,心為行之所體,以喻有行還必須加上有心,有心還必須要踐履其行。
談到有心無心或有行無行,筆者深深感觸:如果心靈中佈滿了烏雲,不要怪罪於烏雲密佈,要怪只能怪自己心靈層次不夠高,這也是為什麼佛會常以菩提心的清淨度來作為修行的衡量標準;同樣道理,忠義節操的敗壞失守,不要怪罪於富貴權勢的利誘,要怪只能怪自己人格層次不夠高,這也是為什麼古聖先賢寧願殺生以成仁,而不願求生以害仁的高節情操。
「關聖岳聖」的忠義烈行是個指標,是聖者的顛峰指標,是一般世俗眾生望塵莫及,甚至畏縮卻步而不敢行,為什麼?因為當一個人要面臨生死存亡,乃至於不屈服則斷頭的關鍵時刻,卻敢於選擇斷頭以成仁,而不願求生以害仁的人,終是罕見;如文天祥寧願選擇被腰斬也不願當異族的宰相一樣,現代人或許不能理解這種千萬人我能獨往的節操,也或許現在這個年代社會再也不需要拋頭顱灑熱血的場景,卻也不能不佩服這種人格情操的峻偉高聳。這就像明知前面有一個深不見底的坑洞,往前一步就是粉身碎骨,魂飛魄散;此時有人明白告訴你,如果不要往前走,你可以有一輩子的榮華富貴與權勢高位,如果跳下去的話就什麼都沒了,試問:跳或不跳?跳,什麼都沒;不跳,什麼都有;或許心裡會有所掙扎,因為一幕幕的榮華富貴擺在面前,心不動也難!然而就是有人寧取殉身之舉,而視榮華富貴如敝屣,視權勢高位如糞屎,因為可以仰不愧天,俯不怍地,壓根兒不會考慮後世給的評價如何,但知往前走,縱使粉身碎骨也甘之如飴,這就是情操,這就是最高人格的展現,如果說這就是神格,或者是聖格,一點也不誇張。
所以諸天神聖以「汀蘭」、「鶴翔」來形容聖者風範的與眾不同,讓後世人們了解,馨香馥郁於俎豆是千載不絕的,鶴立群雄於簡冊是萬古不滅的,既有如此崇偉的風範擺在眾生面前,後世的我們又怎能不緬懷而推崇致敬的呢?諸天神聖最後以「隕首成仁忠烈載,五尊圖報須稽顙」作為冠詩結尾,就是明白昭訓著「隕首以成仁得忠烈萬古之名」是個顛峰指標,這個指標的難度很高且高不可攀,但是身為一個宏揚聖道,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天道一份子來說,最基本的作為與最起碼的修為,還是有必要的認知與實踐,那就是對於「天地君親師」的尊崇與敬畏是不可缺乏的;仙佛提示著我們要永遠記得,在天地面前、在國家民族面前、在父母面前、在師長面前,我們都是卑微的,都是渺小而微不足道的,都是必須謙虛而自牧的,都是我們必須屈膝叩首而尊崇仰慕的對象。
※試題一偈以對舉【諸天神聖】所題冠詩:
諸天神聖冠詩:
膏車秣馬適梓桑 望日良辰纖樂揚
繡闥崇宮鯤島佈 雕甍峻邸中洲旁
風拂武廟汀蘭沚 雲擁岳祠渚鶴翔
隕首成仁忠烈載 五尊圖報須稽顙
筆者對舉:
旒冕正符寶鼎運 聖道彰明衍機行
經德體道翔鳳飄 忠貞參佐甘露凝
明亮守節金蘭熙 嘉遯其志困彌厲
縱見沐猴衣冠擁 誅凶殄逆載幽明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