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讀太白仙君冠詩後感言】:

太白仙君冠詩:

命世豪傑遐舉哀  千秋遺憾易形衰

徧干卿相詩冠古  歷抵諸侯才蓋來

范蠡拋簪宇宙廣  文酈執笏籠中醢

前車之鑑明哲保  身退功成後世懷

太白仙君先以「哀」為詩之主韻,繼之以「衰」為起承,以示悲嘆那些才能卓越,以及有能力建功立業的人,或因時機不對,或因壯志未酬,以至於年老體衰,終至不能在歷史舞台上佔一席之地,而代為發出悲嘆之聲;有豪傑之志,卻無英雄用武之地;有卓絕才能足以治國,卻偏偏碰上了昏君聽信妒忌者讒言,以至於白白送死;這是仙佛之所以先從「哀」字,以作為本次聖訓所要表達的主要意涵。

我們都知道,詩意的表達,就是將自己內心的感受,訴諸於簡潔而優雅的文字之上,藉以紓發當下心境;李白一輩子在官場上都不如意,所以本段所言之「哀」與「衰」的心境,可以理解;如他在《古風》所言:「吾衰竟誰陳,王風委蔓草。」自述於「吾衰」之無奈,體衰雖不復有所作為,心境上卻足以發紓其志,同樣是身處壯志未酬的一群有志之士,娓娓道來,表面上談的是別人,卻有意無意在字裡行間穿插了自己當年際遇的無奈,從詩的隱喻內涵中,找到可以與自己對話的空間,找到可以發洩的區塊,這是一首好詩的境界,簡單幾個字,就把老驥未死的心意表露無遺,因吾衰無人可陳,故委於蔓草以示吾衷,後人單看文字之自述,焉知其所用心哉?

賢臣得遇明君與否,本就在不可知的宿命之上,賢臣縱有蓋世之才或功勳,若未能得明君賞識與重用,終究還是得面對讒言毀譽以及君主的不信任,當君主一旦起猜忌或功高震主之際,此時也就是作為臣子大禍臨頭的開始,這是歷史上屢見不鮮的例子。我們都能理解,打下天下的大都是以武力征服對方的,都是在千軍萬馬,血流成河中浴血奮戰打拼出來的天下,一旦天下底定,此時身邊若有比君主更為能戰能打,且又受部隊愛戴或曾立下彪炳戰功的人,這個時候身為稱霸的君主,大都不容許有芒刺在背的感受,所以除之而後快是必然的結果,因為打垮了別人的江山,當然也會害怕別人如法泡製地打垮自己,朝代的不斷更迭,不就是一直在重演這種歷史的戲碼嗎?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的開宗明義就曾講過:「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打久了就合,合久了就打,打得你死我活,或兩敗俱傷,搞得百姓家破人亡,不堪其苦,然而勞師動眾的結果,到底所為何來?打下了天下又如何?失去了天下又如何?打下了天下後,就意味著將來的子孫遲早也會被他人所消滅,有何可喜?怎麼取得天下的,將來子孫也要面臨被取走天下的命運,甚至更加慘烈,更加不堪的下場。

接著,再以范蠡的「拋簪」與文酈的「執笏」作一個強烈的對比,「拋簪」的結果是海闊天空,天下任遨遊;「執笏」的下場是如籠中之鳥般,任人烹殺煮食;范蠡的氣節與風範是一個傳頌千古的美名典範,但文酈的遭遇卻不免令人唏噓不已;同樣是輔佐帝王統一有功的謀略之士,一個能捨即將到手的榮華富貴轉身而去,一個卻淪為湯鑊中被煮沸再切成肉醬的悲劇英雄,說來令人不捨;但是君王的使命,卻又不能不去執行,當盡心盡力在執行君王使命之際,卻也難防奸邪小人在旁在後作梗妒忌,當然,為國盡忠效命是人臣大綱,但是功成身退才是明智之舉,在官場文化裡頭,誰能出頭,誰就是妒忌者的眼中釘,不除之不足以快意安枕,官場如此,天道道場又何嘗不是如此?令人感慨!

「拋簪」故能廣遊天下宇宙,卻也不盡然說「執笏」就必然是籠中醢;若能得遇明君賢主,不也是能創一樁「賢君良臣」共治的千古佳話嗎?只可惜這是「二難」〈原指賢主人與嘉賓之難求,或指君賢臣良;也可擴大解釋為:未能佔有那天時地利的時機,一切枉然之意〉,仙佛聖訓常以「二難」為喻,主要是表達天下很難有兩全其美的情況;從「拋簪」與「執笏」的境界來看,仙佛是傾向並贊許能「拋簪」者的胸襟與遠大,畢竟抱有「成功不必在我」的人格氣節,且能「功成不居」乃至「功成身退」的人,才是上天所要的;若是一味地求官求爵,雖說是人之常情,更何況既然對國家有功,國家給的俸祿厚爵,乃至封疆封土,認為有所求或有所受也是理所當然,至於全然不要而能捨者,少之又少。本段是仙佛的心情寫照,其主軸是定位在「功成不居而能身退」的意境上,這個境界是一般人所不能做到的,垂手可得的榮華富貴與高官厚爵,誰又能捨?話說回來,誰又能逆料封土封疆就必然會招來殺身之禍呢?

上天也會從這個角度來審核修道者,考核對於建功立業的心態之正確與否;有人認為對天道有功,所以堂而皇之竊佔天道佛壇,並以「功德費」或「基金會」之錢財,認為是上天給的俸祿,以為取之於光明正大而理所當然,甚或以為功高故大義滅親,母喪不奔,父病不視,且教唆子女不可認老祖父,以為這就是天道正脈正統,從不認為自己前科累累,早列敗道敗德之輩,而稍有警惕或懺悔,反而變本加厲,一再地誣衊病重的老父,此輩之徒,寧取千古罵名尚洋洋得意,復庸何言哉!也有人總統八年下來,海內外貪污鉅款數不清,以致身陷囹圄,千古必然罵名不絕,又何苦來哉!所以,上天如果要考驗一個人,不會讓你知道;不孝者考你一個孝行就夠了,無德者考你一個德行就夠了,能不露餡者,少之又少;想要錢財的就給你錢財考考你,想要權勢的就給你權勢考考你,得了錢財反得千古罵名,得了權勢反得萬年遺臭,放在人生天平上秤量,怎麼算都不划算,這就是自作孽不可活。

※試題一偈以對舉【太白仙君】所題冠詩:

太白仙君冠詩:

命世豪傑遐舉哀  千秋遺憾易形衰

徧干卿相詩冠古  歷抵諸侯才蓋來

范蠡拋簪宇宙廣  文酈執笏籠中醢

前車之鑑明哲保  身退功成後世懷

筆者對舉:

簪笏冕紱綬印材  獨恬事外道德栽

莫攀微隅尋大方  道絕群方妙境徊

潛久必奮屈而伸  抱道精懃正覺來

豹蔚儒林遐舉紹  時振如響渡世懷

【慈化真君】

﹝桃觴對月宴嘉賓  壽比南山配古今﹞

在如此良辰美景的一刻〈喻指農曆三月十五的四季大典〉設立祝壽酒宴,以共饗從各地來的嘉賓,共同慶賀這足以古今永祀且其壽萬年不朽的神人共會聖事。

﹝桃觴﹞

祝壽酒席。

﹝對月﹞

「臨風對月」之簡稱。表示面對良辰美景。《孤本元明雜劇‧誤失金環‧第三折》:「使佳人才子〈注一〉,臨風對月,心非木石,豈無所思。」

◎〈注一〉佳人才子:姿色美麗的女子和才華出眾的男子。泛指才貌相當,有婚姻或愛情關係的青年男女。《宋‧柳永‧玉女搖仙佩‧飛瓊伴侶詞》:「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得當年雙美。」《元‧施惠‧幽閨記‧第一齣》:「佳人才子,旅館就良緣;岳翁瞥見生嗔怒,拆散鴛鴦最可憐。」亦作「才子佳人」。

﹝嘉賓﹞

尊稱來賓。《詩經‧小雅‧鹿鳴》:「我有旨酒〈注一〉,以燕樂嘉賓之心。」《文選‧阮籍‧詠懷詩十七首之九》:「五色曜朝日,嘉賓四面會。」

◎〈注一〉旨酒:美酒。《詩經‧小雅‧鹿鳴》:「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文選‧班固‧東都賦》:「庭實千品,旨酒萬鍾。」

﹝壽比南山﹞

語本《詩經•小雅•天保》:「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壽命如終山那樣長久。為祝人長壽之辭。《南史•卷四十二•齊高帝諸子傳上•豫章文獻王嶷傳》:「古來言願陛下壽比南山,或稱萬歲,此殆近貌言〈注一〉。」

◎〈注一〉貌言:表面的話。《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傳》:「貌言華也,至言實也。」

﹝十面英傑星宿會  八方道士雲龍欣﹞

本段承前二句「桃觴對月宴嘉賓,壽比南山配古今」之續義;在如此良辰美景的一刻〈喻指農曆三月十五的四季大典〉設立祝壽酒宴,以共饗從各地來的嘉賓,共同慶賀這足以古今永祀且其壽萬年不朽的神人共會聖事。因此,各地奔馳而至的嘉賓,如同天上星宿般的聚集此處,加上那天下各地的有道之士聞風而至,如同風雲般的湧現,如同龍虎般的相遇,共同為這一刻的到來歡欣鼓舞。

﹝英傑﹞

才智出眾的人。《荀子•儒效》:「其窮也,俗儒〈注一〉笑之;其通也,英傑化之。」《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關、張二人相謂曰:『孔明真英傑也!』」

◎〈注一〉俗儒:淺陋無見識的讀書人。《荀子•儒效》:「億然若終身之虜而不敢有他志,是俗儒者也。」

﹝星宿﹞

天空的列星。《列子•天端》:「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邪?」《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劉交傳》:「專積思於經術〈注一〉,晝誦書傳〈注二〉,夜觀星宿,或不寤〈注三〉達旦。」

◎〈注一〉經術:以經書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術。《漢書•卷八•宣帝紀》:「及故掖庭令張賀輔導朕躬,修文學經術。」

◎〈注二〉書傳:書籍與傳記。《史記•卷八十一•廉頗藺相如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後漢書•卷四十七•班超傳》:「有口辯,而涉獵書傳。」

◎〈注三〉不寤:「遂迷不寤」之簡稱。執迷不悟;堅持錯誤而不覺悟。《唐‧元稹‧招討鎮州制》:「如王廷湊遂迷不寤,諸道宜便進軍,以時翦滅。」《南齊書‧顧憲之傳》:「竊尋民之多偽,實由宋季軍旅繁興,役賦殷重,不堪勤劇,倚巧祈優,積習生常,遂迷忘反。」亦作「遂迷忘反」。寤,覺悟、醒悟。通「悟」。《楚辭‧屈原‧離騷》:「閏中既以邃遠兮,哲王又不寤。」《後漢書‧卷四十‧班彪傳上》:「仰寤東井之精,俯協河圖之靈。」音 ㄨˋ

﹝八方﹞

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八個方向的總稱,一般用來指所有的方向。《後漢書•卷六十六•陳蕃傳》:「謬言〈注一〉出口,則亂及八方。」《三國志•卷六十五•吳書•賀韋華傳》:「四海延頸〈注二〉,八方拭目,以成康之化〈注三〉必隆於旦夕。」

◎〈注一〉謬言:荒唐錯誤的言詞。《三國演義•第五十二回》:「玄德不信其言,孔明曰:『邢將軍非謬言也。』」

◎〈注二〉延頸:伸長脖子遠望。表示殷切盼望。《文選•曹操•苦寒行》:「延頸長歎息,遠行多所懷。」

◎〈注三〉成康之化:亦作「成康之治」。周成王與周康王時代,天下安寧,刑措不用達四十年,為西周的盛世,史稱為「成康之治」。

﹝道士﹞

泛稱有道之士。《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古之道士有言曰:『將欲無陵,固守一德。』」

﹝雲龍﹞

「雲龍風虎」之簡稱。同類事物相感應。語本《易經•乾卦•九五》:「水流溼,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比喻聖主賢臣之遇合。《唐•李白•胡無人詩》:「雲龍風虎盡交回,太白入月敵可摧。」亦作「風虎雲龍」。

﹝伯叔遯世貞銘勒  箕子佯狂美譽勳﹞

上古賢者伯夷叔齊讓國隱逃與奔義止暴的事蹟,都是名載千史,讓後人景仰肅穆的;箕子因紂暴政而佯狂遁隱,繼而去國,走之朝鮮,建立東方君子國,其流風遺韻,至今美好名聲猶存。

三千多年前,秦皇島一帶正是孤竹國管轄的區域。這個古代方國建國很早,歷經了商和西周兩個朝代。當時它的管轄區域,據考古資料表明,大體包括現在秦皇島市的全部,唐山市的東部和遼寧省的西南部,都城在現在的盧龍縣城附近。這個古老的方國當時的經濟,文化都比較發達,有大量飼養牲畜的畜牧業和可以用剩餘糧食釀酒的農產品。到了商朝後期,在這個國家出現了「夷齊」讓國的美談。原來那時的孤竹國君生了三個兒子,孤竹國君姓墨胎氏,長子名允字公信,即後來諡號為伯夷。幼子名智字公達,即後來諡號為叔齊。孤竹君生前有意立叔齊為嗣子,繼承他的事業。後來孤竹國君死了,按照當時的常禮,長子應該即位。但清廉自守的伯夷卻說:「應該尊重父親生前的遺願,國君的位置應由叔齊來作。」於是他就放棄君位,逃到孤竹國外。大家又推舉叔齊作國君。叔齊說:「我如當了國君,于兄弟不義,於禮制不合。」也逃到孤竹國外,和他的長兄一起過流亡生活。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人們只好立了中子繼承了君位。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儒家學派,對他們的這種行為非常讚賞,評論這種事情說:「能以國讓,仁孰大焉,伯夷順乎親,叔齊恭乎兄。」對他們給以很高的評價。

為了躲避殘暴的商紂王、伯夷叔齊居住在北海之濱和東夷人一起生活。聽到西方伯主周文王興起,國內穩定,生產發展很快。他們高興地說:「應該從東夷回去了,我們聽說西伯的國內很安定,很適合老年人居住。」於是他們相約到周國去。但是走在中途,就遇見了周武王伐紂的大軍,原來這時周文王已經死去,周武王用車拉著周文王的木主奔襲商紂。他們二人大失所望就叩馬而諫說:「父死不埋葬,就動起武來,這能算孝嗎?以臣子身份來討伐君主這能算作仁嗎?」武王的衛兵要殺害他倆,軍師姜尚勸解說:「這是講義氣的人呀,不要殺害他們。」就把他倆扶走了。後來周武王與商紂王大戰于牧野,血流飄杵,由於商紂王陣前的奴隸兵倒戈,周武王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滅掉了商朝,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這正是西元前一零四六年。

伯夷叔齊認為這種做法太可恥了,發誓再不吃周朝的糧食;但是當時各地都屬於周朝了,他們就相攜著到首陽山上采薇菜吃。在采薇菜時,他們還唱著歌說:「上那個西山哪,采這裏的薇菜。用那強暴的手段來改變強暴的局面,我真不理解這樣作算是對呀?先帝神農啊,虞夏啊!這樣的盛世,恐怕不會有了。我們上那裏去呢,真可歎啊!我的生命就要結束了。」於是就餓死在首陽山之上。他們的讓國和不食周粟,以身殉道的行為,得到了儒家的大力推崇。當子貢問孔子「伯夷叔齊何人也?」孔子立即回答說:「古之賢人也。」又問:「他們對所作的事不覺得後悔嗎?」孔子說:「他們求仁而得仁,沒有什麼後悔的。」後來又進一步的說:「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如今稱之,其斯之謂與。」原來伯夷叔齊的行為正符合儒家的價值觀。儒家認為,人生價值不在於能獲得什麼功名利祿,而在於對社會作出了什麼貢獻,在於後世對你的評價中來體現人生價值,這就是所謂的留名千古。所以孔子強調說:「伯夷叔齊……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非聖賢而能若是乎!」

《史記》以「考信於六藝,折衷於孔子」的史料處理原則,於大量論贊之中,夾敘了伯夷、叔齊的簡短事蹟。他們先是拒絕接受王位,讓國出逃;武王伐紂的時候,又以仁義叩馬而諫;等到天下宗周之後,又恥食周粟,采薇而食,作歌明志,於是餓死在首陽山上。作者極力頌揚他們積仁潔行、清風高節的崇高品格,抒發了作者的諸多感慨。司馬遷在《伯夷列傳》中極力推崇「讓國」與「奔義」的美德,這和漢代建國以來統治集團內部君臣、父子、兄弟之間勾心鬥角,攻伐殘殺不休形成鮮明的對照。同時也借題發揮,抒發自己胸中塊壘,對當時好人遭殃,壞人享福的社會,提出了憤怒的質問,尤其針對當時權利薰心的批判給予當頭棒喝,讓人們瞭解除了權勢利祿之外,不知道還需要有「靈魂」,這正是造成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根源。中國數千年王朝專制的迴圈,如韓愈所言之:「亂臣賊子接跡於後世矣。」正說明這一點。圍繞真人性的工作大多是文化方面的,而從事這部分工作的人在古代稱為「士」,也就是今天的「知識份子」。維護「人性」的純潔,遏制「獸性」欲望的野蠻發展,是「士」的職責。知識份子若不能獨立思考,隨波逐流,結好於「鄉愿」,拜倒在權勢利誘之下,是忘記了「人間」之道義,忘記了「良知」的底線,忘記了可以有說「不」的權利,更忘記了「千萬人我可獨行」之特立節操,這樣的知識份子才是社會亂象的根源。這個故事反映的精神能在中華大地流傳數千年,足以證明中華文明之久遠,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閃亮的一點。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昊子 的頭像
    昊子

    一貫道盤萬八年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