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和鼎鼐故事:
《老子河上公章句》對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注解為:「烹小魚不去腸,不去鱗,不敢撓,恐其糜也。治國煩則下亂,治身煩則精散。」意為烹煮小魚不用挖出魚腸,不必去除魚鱗,不敢任意攪動,深怕魚肉碎爛不堪。國家的法令煩苛,底下發生動亂,管理自身煩苛,精神必然散漫。老子從烹煮小魚的方法,意識到統治者的施政,當以不擾民為最高原則,避免朝令夕改,保障人民生活安定。簡而言之,老子主清靜無為,以簡馭繁的治國之道。借烹魚為喻,以明治國之義並非老子首創,見《詩經‧檜風‧匪風》最未一章云:「誰能亨魚?溉之釜鬵。誰將西歸?懷之好音。」這四句詩的意思是,誰能夠烹煮鮮魚?我就為他把小鍋大鍋洗淨。誰將要回到西方故土?我便贈言為他祝福。檜國詩人目睹西周覆亡,城都鎬京慘遭犬戎摧毀,周平王東遷雒邑,詩人渴望國家出現治國能人,其願意協助此能人重返故都,振興西周王朝昔往鼎盛氣勢。詩中「誰能亨魚」之「亨」為「烹」的本字,「亨魚」在此即是用來比喻治國。
一向務實尚法的韓非,其在《韓非子‧解老》裏暢論治國與「烹鮮」的關聯,他並舉日常實例說明之。比如工人經常變換工作,做事便會喪失成效;農人經常遷徒,耕作便會失去效果。一個人的工作,每天半日,十天便會浪費五個人的功效;一萬人的工作,每天浪費半日,十天便會浪費五萬人的功效。也就是說,經常改變工作的人愈多,其造成的虧損愈大,這個道理等同國家差遣人民做事,卻又屢屢更動法令,改變他們的工作,結果必然少有成功。韓非又說:「烹小鮮而數撓之,則賊其澤;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貴靜,不重變法,故曰:『治大國者,若烹小鮮。』」烹煮小魚又不斷攪動,就會傷害魚肉的光澤;治大國又不斷變更法令,就會製造人民的痛苦。所以有道的君主崇尚清靜,不重視改變法令,這便是老子何以說出治理大國與烹煮小魚是一樣的道理。經由韓非此番詮釋,不難發現老子崇尚清靜的治國之道,已被韓非轉化成重視功效的治國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