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義遺風世簡冊  不屈不朽人人介﹞   

本段承前三段「金爐香焚通三界,萬聖千佛朝母謁,五嶽接天星翼軫,三江匯海人彰顯,關公扶漢千秋耀,諸葛助劉萬古烈」之續義;大典祝壽之檀香氣味,焚燃於香爐中,無所阻擾地通達三界諸地;千佛萬聖得知是人間慶祝上帝壽典,因此聯袂接跡來到上帝面前與眾道親一起同賀共慶。如此神人共慶的景象,如同我們在看那五嶽的高聳雄偉與天上星宿相接的磅礡氣勢一樣,千佛萬祖的降臨,就像似在天際中點亮了二十八星宿的閃爍亮點,光采耀目,令人目不暇給;而到壇慶賀的道親們,如同那江河匯海般,從四面八方,不辭艱辛,不畏勞苦,蜂擁而至。看那關公為了漢王朝復興的竭盡心力,所留給世間那永垂不朽的忠義精神與典範;再看那諸葛孔明一心忠貞輔助劉備,奠定了亂世中三強鼎立的根基,這都是千秋萬世受後人景仰肅敬的節烈之志,也是行正道所遺留給世間的風範與所以能不朽於史冊且萬代馨香的偉大事蹟。

﹝大義﹞

正道。《文選‧潘岳‧西征賦》:「甄大義以明責,反初服〈注一〉於私門〈注二〉。」《三國演義‧第六回》:「吾始興大義,為國除賊。」

◎〈注一〉反初服:恢復做官時的服飾。《文選‧曹植‧七啟》:「願反初服,從子而歸。」《文選‧潘岳‧西征賦》:「甄大義以明責,反初服於私門。」

◎〈注二〉私門:家門。《文選‧潘岳‧西征賦》:「甄大義以明責,反初服於私門。」《三國演義‧第一二○回》:「拜官公朝,謝恩私門,臣所不取也。」

﹝遺風﹞

前代遺留的風氣或前人遺留的風範。《史記‧卷四‧周本紀》:「宣王即位,二相輔之,脩政,法文、武、成、康之遺風,諸侯復宗周。」《紅樓夢‧第三回》:「其為人謙恭厚道〈注一〉,大有祖父遺風,非膏粱〈注二〉輕薄〈注三〉仕宦〈注四〉之流,故弟方致書煩託。」

◎〈注一〉謙恭厚道:待人接物謙虛有禮而不刻薄。《紅樓夢‧第三回》:「其為人謙恭厚道,大有祖父遺風,非膏粱輕薄仕宦之流,故弟方致書煩託。」

◎〈注二〉膏粱:比喻富貴人家或生活奢糜的人。《新唐書‧卷九十五‧高儉傳》:「先宗室,後外戚;退新門,進舊望;右膏粱,左寒畯。」

◎〈注三〉輕薄:言行輕浮不莊重。《初刻拍案驚奇‧卷四》:「見公修雅,不像他人輕薄,故此相敬。」《紅樓夢‧第五回》:「自古多少輕薄浪子,皆以好色不淫為飾。」

◎〈注四〉仕宦:做官。《漢書‧卷五十八‧卜式傳》:「上使使問式:『欲為官乎?』式曰:『自牧羊,不習仕宦,不願也。』」《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已後出去求名,卻又得府尹李傑一力抬舉,仕宦而終。」

﹝簡冊﹞

紙張未發明前,書寫在竹簡木片上,編竹簡而成冊,後遂為書籍的通稱。《明‧危素‧存存齋賦》:「玩玄理〈注一〉於簡冊兮,驅長才〈注二〉於海江。」

◎〈注一〉玄理:深遠奧妙的道理。常指發揮道家思想的哲理。《南史‧卷七十五‧隱逸傳上‧朱百年傳》:「頗言玄理,時為詩詠,往往有高勝之言。」

◎〈注二〉長才:特出、專精的才能。《明‧危素‧存存齋賦》:「玩玄理於簡冊兮,驅長才於海江。」 

﹝不屈﹞

不屈服、不順從。《左傳‧襄公二十九年》;「直而不倨〈注一〉,曲而不屈,邇而不偪〈注二〉。」《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畫雲長儼然上坐,龐德憤怒不屈,于禁拜伏於地,哀求乞命之狀。」

◎〈注一〉不倨:不傲慢自恃。倨,傲慢無禮。如:「倨傲」。《戰國策‧秦策一》:「蘇秦曰:『嫂何前倨而後卑也?』」《漢書‧卷五十‧汲黯傳》:「為人性倨少禮。」

◎〈注二〉不逼:不逼迫。《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禹不逼伯成子高,全其節也。」

﹝不朽﹞

永不磨滅。《文選‧曹丕‧典論論文》:「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儒林外史‧第四十回》:「這是小弟半生事跡,專求老先生大筆〈注一〉,或作一篇文,或作幾首詩,以垂不朽。」

◎〈注一〉大筆:尊稱他人的書法或文字。《儒林外史‧第四十回》:「但得老先生大筆,小弟也可借以不朽了。」

﹝雕蟲小技﹞

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隋書‧卷四十二‧李德林傳》:「至如經國大體,是賈生、晁錯之儔;雕蟲小技,殆相如、子雲之輩。」亦作「雕蟲小藝」。

※【讀五教教主冠詩後感言】:

五教教主冠詩:

金爐香焚通三界  萬聖千佛朝母謁

五嶽接天星翼軫  三江匯海人彰顯

關公扶漢千秋耀  諸葛助劉萬古烈

大義遺風世簡冊  不屈不朽人人介

本段冠詩的重點在於第二首之「五嶽接天星翼軫,三江匯海人彰顯」上面;仙佛用「五嶽」之高聳峻絕,以「接天」之寫意情景,細膩地描繪出二十八宿星光點綴天際之曜明景象;再以「三江」比喻為多數,以「匯海」之寫實意境,巧妙地將天下之正理,乃至正統正朔,無形中匯融於一處;「三江」對舉「五嶽」,「匯海」對舉「接天」,「星翼軫」對舉「人彰顯」;星辰既如二十八宿之曜明,賢人當如眾流入海般匯集,尤以「星翼軫」對舉「人彰顯」之喻意,意在為下一首「關公扶漢千秋耀,諸葛助劉萬古烈」作伏筆,舉「關公」與「諸葛孔明」兩人為例,仙佛所要彰顯的就是「忠義」與「忠貞」的道理。每一篇冠詩都有一個主題,如果能夠正確地將這主題的正面意涵與隱藏於主題後面的意境表達出來,那麼對這一首冠詩的理解與所要傳達的意境,就能有所把握與實踐運用,如果是一首沒有內涵意境的詩詞表現,就如沒有分量的文字垃圾一樣,都是在消耗歲月的資糧,翻譯冠詩亦是如此,點不出「法要」何在,就嚐不到「法味」馨香,這個意境,我們能懂。

※試題一偈以對舉【五教教主】所題冠詩:

五教教主冠詩:

金爐香焚通三界  萬聖千佛朝母謁

五嶽接天星翼軫  三江匯海人彰顯

關公扶漢千秋耀  諸葛助劉萬古烈

大義遺風世簡冊  不屈不朽人人介

筆者對舉:

蒼天不負奇才生  遺簮阡陌百花盛

草萊門庭客罕至  半畝田中自闢墾

懷材抱器天震鳴  忍垢傾吐凜然聲

蛟鼉伏覩讋服佩  臞儒遺烈不朽身

【大成至聖】

﹝衡紞紘綖侍衛台  勒馬結緣千佛來﹞

穿戴著整齊的冠簪與冠旁的垂繩,繫好冠上的帶子,調整好冠頂的裝飾,長幼有序且依尊卑之禮法隨侍在佛壇四周等待著上帝降臨,千佛萬聖因這個難得的大典之日,駐足於世間並與眾生共同結緣慶賀聖壽。本段「勒馬結緣千佛來」之「勒馬」,與前述西方教主冠詩第七首「往事不諫勒馬挽」之「勒馬」譯義不同,請詳閱西方教主冠詩解釋。

﹝衡紞紘綖﹞

冠上的橫簪、冠旁的垂繩、繫冠的帶子、冠頂的裝飾,這都是表明尊卑等級制度的禮法。《左傳‧桓公二年》:「袞冕黻珽,帶裳幅舄,衡紞紘綎,昭其度也。」

「衡紞紘綖」一語,源出於《左傳‧桓公二年‧臧哀伯諫納郜鼎》一文,這是一篇歷史名著,記載著「臧哀伯諫納魯桓公受賄於郜鼎」一事,文中慷慨陳義受賄郜鼎之不當,氣勢磅礡,洋溢於天地之間而不朽。這個故事發生於西元前七一零年,距今約二千七百餘年前,筆者不才,試著從各名家注釋之中整理並參攷收集於網路上有關譯義資料以成,讓兩千七百多年後的我們看看老祖宗的風骨。

【臧哀伯諫納郜鼎】:

臧哀伯諫納郜鼎《左傳‧桓公二年》:「夏四月〈注一〉,取郜大鼎于宋,納於大廟。非禮也。臧哀伯〈注二〉諫曰,君人者,將昭德塞違〈注三〉,以臨照〈注四〉百官,猶懼或失之。故昭令德〈注五〉,以示子孫。是以清廟〈注六〉茅屋〈注七〉,大路〈注八〉越席〈注九〉,大羹不致〈注十〉,粢食〈注十一〉不鑿〈注十二〉,昭其儉也。袞冕〈注十三〉〈注十四〉〈注十五〉,帶〈注十六〉〈注十七〉〈注十八〉〈注十九〉,衡〈注二十〉〈注二一〉〈注二二〉〈注二三〉,昭其度也。藻率〈注二四〉鞞鞛〈注二五〉,鞶厲〈注二六〉遊纓〈注二七〉,昭其數也。火龍〈注二八〉黼黻〈注二九〉,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注三十〉,昭其物也。鍚鸞和鈴〈注三一〉,昭其聲也。三辰〈注三二〉旂旗〈注三三〉,昭其明也。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注三四〉有數,文物〈注三五〉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百官於是乎戒懼〈注三六〉,而不敢易紀律。今滅德立違〈注三七〉,而寘〈注三八〉其賂器〈注三九〉於大廟〈注四十〉,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誅焉。國家之敗,由官邪〈注四一〉也。官之失德〈注四二〉,寵賂〈注四三〉章也。郜鼎〈注四四〉在廟,章孰甚焉。武王克商,遷九鼎〈注四五〉於雒邑〈注四六〉,義士猶或非之,而況將昭違亂之賂器於大廟,其若之何。公不聽。周內史聞之曰,臧孫達其有後於魯乎。君違,不忘諫之以德。」

【譯義】:

魯桓公二年夏天四月,桓公從宋國取得原屬郜國的傳國大鼎,放進太廟,這是不符合禮儀的事。臧哀伯進諫道:「作君主的人,應該發揚美德,堵塞違禮的行為,來為百官做出表率,就是這樣,還怕有不足之處,所以要顯示各種美德以傳示子孫。因此,宗廟使用茅草蓋的房子,樸素的車子,草編的席子;肉食不調五味,糧食不加工成細糧,這些是為了顯示節儉。祭祀的禮服、禮冠,皮做的蔽膝、玉制的朝板,腰帶、下衣、綁腿、靴子、冠上的橫簪、冠旁的填繩、繫冠的帶子、冠頂的裝飾,這都是表明尊卑等級制度的。皮做的襯玉器、刀鞘上的裝飾、束衣的布帶、下垂的帶穗、旌旗上的飄帶、馬頸上的絲繩,這也是表明尊卑等級的禮數。禮服上繡的火形、龍形、斧形、弓形等花紋,這些是為了顯示紋彩上的差別。用五色繪出模仿天地四方的各種圖像來裝飾器物服飾,這是為了顯示器物物色的差別。馬鈴、大小車鈴、旗鈴,是為了顯示聲音節奏,旌旗上畫的日、月、星辰,是為了顯示光明。所謂美德,就是節儉而有法度,上下尊卑有禮數,並用紋彩和顏色、器物加以標誌,用聲音和光亮加以表現,把這些擺在百官面前,百官才感到警戒和畏懼,而不敢違反法度。現在擯棄美德,樹立違禮的壞榜樣,把別國賄賂的大鼎安放在太廟裏,以此明白昭示百官。如果百官都來效法,又有什麼理由去懲罰他們呢?國家的衰敗,是由於官吏不走正道。官吏喪失德行,則是由於國君寵愛和賄賂風行的原故。現在,郜鼎放在魯國的太廟,還有什麼比這更顯眼的?武王滅了殷商,將九鼎搬到洛陽,當時的義士尚且認為他做的不對,何況把明顯的違德招亂的賄賂物放在太廟裏,又將怎麼辦呢?」桓公不聽。周王室的內史聽到這件事,說:「臧孫達的後代大概會在魯國世代享受爵祿吧!國君雖然違背了禮制,他卻不忘用昭德塞違的道理去勸諫他。」

◎〈注一〉夏四月:指魯桓公二年(西元前七一零年)夏季四月。

◎〈注二〉臧哀伯:姬姓,臧孫氏,名達,諡哀,臧孫達是臧僖伯之子,中國春秋時期魯國政治人物。魯桓公二年(西元前七一零年)夏四月,從宋國取來郜國的大鼎。四月初九,安放在太廟,不合於禮。臧哀伯勸諫阻止,魯桓公不聽。子伯氏瓶,孫臧文仲臧孫辰。

◎〈注三〉昭德塞違:彰明美德,杜絕錯誤。《左傳‧恒公二年》:「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孔穎達‧疏》:「昭德,謂昭明善德,使德益彰聞也;塞違,謂閉塞違邪,使違命止息也。」昭:顯揚。德:道德。塞:堵塞,防止。違:邪惡,錯誤。

◎〈注四〉臨照:本謂天日之照耀。多喻指君王的儀範或恩德。《唐‧陳鴻‧東城老父傳》:「朝覲之容,臨照之恩澤。」

◎〈注五〉令德:美德。《左傳‧襄公十九年》:「夫銘,天子令德,諸侯言時計功,大夫稱伐。」《文選‧李陵‧答蘇武書》:「勤宣令德,策名清時,榮問休暢,幸甚幸甚。」

◎〈注六〉清廟:即太廟。古代帝王的宗廟,因肅然清淨,故名。《詩‧周頌‧清廟》:「於穆清廟,肅雝顯相。」《左傳‧桓公二年》:「是以清廟茅屋……昭具儉也。」《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登明堂,坐清廟。」《郭璞‧注》:「清廟,太廟也。」《清‧孫致彌‧詠史次王玠右先生韻》:「但聽臨春歌《玉樹》,不聞清廟奏朱弦。」

◎〈注七〉茅屋:亦作「茆屋」。用茅草蓋的房屋。《左傳‧桓公二年》:「清廟茅屋。」《杜預‧注》:「以茅飾屋,著儉也。」《唐‧杜甫‧春日江村詩之一》:「茅屋還堪賦,桃源自可尋。」《唐‧姚合‧將歸山詩》:「聞道舊溪茆屋畔,春風新上數枝藤。」《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藝六•雞上木》:「日午吹煙絶,吟聲出茅屋。」

◎〈注八〉大路:天子乘坐用以祭天而樸素無裝飾的車駕。《漢書‧卷二十五‧郊祀志下》:「大路所歷,黎元不知。」《文選‧班固‧東都賦》:「大路鳴鑾,容與徘徊。」亦作「大輅」。

◎〈注九〉越席:結蒲草為席。《左傳‧桓公二年》:「是以清廟茅屋,大路越席。」《禮記‧禮運》:「與其越席,疏布以冪,衣其澣帛,醴醆以獻。」

◎〈注十〉大羹不致:不用五味調和湯羹,崇尚清淡。不致:不調五味。《左傳‧桓公二年》:「大羹不致,粢食不鑿,昭其儉也。」

◎〈注十一〉粢食:古代祭祀時用的以黍、稷所作的飯食。《左傳‧桓公二年》:「大羹不致,粢食不鑿,昭其儉也。」《孔穎達‧疏》:「粢食不鑿,謂以黍、稷為飯,不使細也。」《淮南子‧主術訓》:「太羹不和,粢食不毇。」《高誘‧注》:「毇,細也。」粢:穀物的總稱。

◎〈注十二〉不鑿:謂穀未精舂。《左傳‧桓公二年》:「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鑿,昭其儉也。」《杜預‧注》:「黍稷曰粢,不精鑿。」

◎〈注十三〉袞冕:袞服和冠冕;或著袞服所用的冕。古代天子祭宗廟時戴用。《儀禮‧覲禮》:「天子袞冕,負依。」音 ㄍㄨㄣˇ ㄇ一ㄢˇ

◎〈注十四〉黻:古代禮服上所刺繡的花紋,青黑相間,如兩己相背之形;一說兩弓相背之形。《書經‧益稷》:「藻火粉米,黼黻絺繡。」《孔安國‧傳》:「黻為兩己相背。黻音弗,黑與青謂之黻。」或是指古代的一種繫於腰間,遮於官服或禮服前的蔽膝。黻,通「韍」。《論語‧泰伯》:「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邢昺‧疏》:「黻,蔽膝也。」《新唐書‧卷二十四‧車服志》:「黻以繒為之,隨裳色。」音 ㄈㄨˊ

◎〈注十五〉珽:大圭。古代天子上朝時,官員拿在手上用於記事的玉版。說文解字:「珽,大圭。長三尺,抒上,終葵首。」《資治通鑑‧卷一七一‧陳紀五‧宣帝太建四年》:「護既入,如帝所戒讀酒誥;未畢,帝以玉珽自後擊之,護踣於地。」音 ㄊ一ㄥˇ

◎〈注十六〉帶:皮帶。《左傳‧桓公二年》:「袞冕黻珽,帶裳幅舄。」

◎〈注十七〉裳:下裝。《左傳‧桓公二年》:「袞冕黻珽,帶裳幅舄。」

◎〈注十八〉幅:行縢。即綁腿。《廣韻‧入聲‧職韻》:「幅,行縢名。」《左傳‧桓公二年》:「帶裳幅舄。」音 ㄅ一

◎〈注十九〉舄:複底而用木的鞋。《左傳‧桓公二年》:「袞冕黻珽,帶裳幅舄。」

◎〈注二十〉衡:結冠冕於髮髻上的橫簪。《左傳‧桓公二年》:「袞冕黻珽,帶裳幅舄,衡紞紘綖,昭其度也。」

◎〈注二一〉紞:垂於冠冕兩旁,懸繫玉瑱的綵線。《左傳‧桓公二年》:「袞冕黻珽,帶裳幅舄,衡紞紘綎,昭其度也。」音 ㄉㄢˇ

◎〈注二二〉紘:古代繫在冠冕下的帽帶。《禮記‧雜記下》:「管仲鏤簋而朱紘,旅樹而反坫,山節而藻梲,賢大夫也。」《唐‧韓愈、孟郊‧城南聯句》:「朝冠飄彩紘,爵勛逮僮隸。」音 ㄏㄨㄥˊ

◎〈注二三〉綖:古代垂覆在帽子前後的飾物。《玉篇‧糸部》:「綖,冕前後垂。」《左傳‧桓公二年》:「帶裳幅舄,衡紞紘綖。」音 一ㄢˊ

◎〈注二四〉藻率:亦作「藻繂」。古代便於附著圭、璋等玉器的裝飾用的墊子。用皮革製成,上面畫雜彩花。《左傳‧桓公二年》:「藻率鞞鞛。」《杜預‧注》:「藻率,以韋為之,所以藉玉也。王五采,公、侯、伯三采,子、男二采。」《漢‧張衡‧東京賦》:「火龍黼黻,藻繂鞶厲。」一說,「藻率」為二物。《清‧王紹蘭‧王氏經說•左傳•藻率》:「率、帥古多通用,此傳借率為帥,當以帥為正字。藻以藉玉,帥以刷玉,明是二物,杜預不知率之為帥,誤以藻率為一。」按,《說文‧巾部》:「帥,佩巾也。」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昊子 的頭像
    昊子

    一貫道盤萬八年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