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主考】
﹝三教合一渡聖賢 天理不偏方合焉﹞
將三教〈儒釋道〉的教理融合運用,以渡化成聖成賢之才;正義公理無有私偏,方致合乎聖賢之道。
﹝三教﹞
佛、儒、道三教的合稱。
﹝聖賢﹞
聖人和賢人的合稱。亦泛稱道德才智傑出者。《易‧鼎》:「彖曰:『聖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養聖賢。』」《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序致》:「夫聖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跡〈注一〉、立身、揚名,亦已備矣。」《唐‧韓愈‧重答張籍書》:「吾子不以愈無似,意欲推而納諸聖賢之域。」《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上》:「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聖賢教人知行,正是要復那本體,不是著你只恁的便罷。」《清‧范陽詢‧重修袁家山碑記》:「余嘗謂聖賢不必作神仙,而高過乎神仙。神仙雖不及聖賢,而斷不可不學聖賢。」
◎〈注一〉檢跡:謂檢點行為。《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序致》:「夫聖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跡、立身、揚名,亦已備矣。」
﹝天理﹞
倫常的法則。《史記‧卷一一一‧衛將軍傳》:「匈奴逆天理,亂人倫,暴長〈注一〉虐老,以盜竊為務。」《西遊記‧第三十回》:「你要殺就殺了我老沙,不可枉害平人,大虧天理。」亦可指自然的道理。《莊子‧養生主》:「方今之時,臣以神遇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注二〉,因其固然。」
◎〈注一〉暴長:欺淩年歲大的人。《漢書‧衛青傳》:「匈奴逆天理,亂人倫,暴長虐老。」《顏師古‧注》:「謂其俗貴少壯而賤長老也。」
◎〈注二〉批郤導窾:批,劈砍。導,沿著、順著。郤、窾,空隙,指骨節間的空穴。「批郤導窾」比喻凡事得其要領,就可以迎刃而解。《莊子‧養生主》:「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七》:「批郤導窾,迎刃而解,棋局一著勝人千百者是也。」郤,孔隙。通「隙」。《莊子‧知北遊》:「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郤。」音 ㄒ一ˋ 。窾,縫隙、孔穴。《莊子‧養生主》:「依乎天理,批大卻,導大窾,因其固然。」《成玄英‧疏》:「窾,空也,骨節空處。」《唐‧柳宗元‧霹靂琴贊‧序》:「始枯桐生石上,說者言有蛟龍伏其窾。」音 ㄎㄨㄢˇ 。
﹝主志當存法天地 考取誠虔返理園﹞
堅定自己的志向,效法天地之澤潤萬物與厚載群生的大無私精神,用恭敬和虔誠的心來考取上天選聖拔賢的難得機會,以返回理天聖域。
﹝法天地﹞
「法天象地」之簡稱。法天象地是古代思想家在著作中的一句常見語。古人認為天地宇宙運行演化之中有一種無形的「道」在支配著萬物四時的行進,而從天地之無為中,體會到天地無為而能主宰萬物的現象中,創造出了道家思想。所以,法天象地是在哲學思想上的一句深刻總結。古之聖王所以王於天下,無不做到法天象地的境界。天地之行,冥冥中的一個「道」,就是法天象地的根本,所以法天象地者,行其道也。
﹝誠虔﹞
虔誠,真誠恭敬。《再生緣‧第六三回》:「齋戒過,秉誠虔,薰沐〈注一〉畫描敬佛尊。」
◎〈注一〉薰沐:沐浴並用香料塗身。表示恭敬潔淨之意。《宋‧鄭俠‧觀孔義甫與謝致仕詩有感詩》:「譬如方汙垢,對之獨薰沐。」
﹝天公地義﹞
泛指天地間的公道與正理。天地是公平無私的,天澤萬物,潤澤群生,地載萬物,育養群黎,使天下萬物皆能生、能養、能育、能長,這就是天公地義。亦作「天公地道」。
﹝嗟爾﹞
歎惋之辭。
﹝心寒﹞
痛心與失望。
﹝人面獸心﹞
形容匈奴文化未開,不懂禮儀。語出《漢書‧卷九十四‧匈奴傳下》:「夷狄之人貪而好利,被髮左衽〈注一〉,人面獸心。」後用以形容人凶狠殘暴,如野獸一般。《晉書‧卷七十八‧孔愉傳》:「又觀頃日降附之徒,皆人面獸心,貪而無親,難以義感。」《官場現形記‧第十六回》:「你當他做了官就換了人,其實這裡頭的人,人面獸心的多得很哩!」亦作「獸心人面」。
◎〈注一〉被髮左衽:被髮,頭髮散亂。衽,衣襟。被髮左衽形容頭髮散亂,穿衣服開左邊的文化落後民族。《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文選‧潘岳‧西征賦》:「或披髮左衽,奮迅泥滓;或從容傅會,望表如裡。」亦作「披髮左衽」。
﹝智薄理淺﹞
智慧淺薄,道理膚淺。
﹝口若懸河﹞
比喻說話滔滔不絕,能言舌辯。《金瓶梅‧第三十三回》:「但遇著人,或坐或立,口若懸河,滔滔不絕 〈注一〉,就是一回。」《儒林外史‧第四回》:「知縣見他說的口若懸河,又是本朝確切典故,不由得不信。」亦作「懸河瀉水」。
◎〈注一〉滔滔不絕:形容說話連續而不間斷。《蕩寇志‧第三十二回》:「張繼問起曹州攻取之法,成英反覆議論,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張繼一毫不懂,連聲稱是而已。」亦作「滔滔不竭」。
﹝正義﹞
公理。《荀子‧正名》:「正義而為,謂之行。」
﹝公道﹞
正道。《漢書‧卷七十八‧蕭望之傳》:「如是,則庶事理,公道立,姦邪塞,
私權廢矣。」
﹝撫心自問﹞
摸著自己的胸口問問自己。表示自我反省。
﹝陟罰﹞
獎勵與懲罰。《文選‧諸葛亮‧出師表》:「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五嶽﹞
中嶽嵩山、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合稱為「五嶽」。《文選‧木華‧海賦》:「江河既導,萬穴俱流,掎拔〈注一〉五嶽,竭涸〈注二〉九州。」《唐‧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詩》:「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亦作「五岳」。
◎〈注一〉掎拔:提引而出;挺拔。《文選‧木華‧海賦》:「掎拔五嶽,竭涸九州。」《李善‧注》:「掎拔、竭涸,言水既除,掎拔而出,竭涸而乾也。」掎,引也。《廣雅》曰:「拔,出也。」《晉書‧慕容寶慕容盛等載記論》:「掎拔而傾山嶽,騰嘯而禦風雲!」
◎〈注二〉竭涸:乾涸無水。《文選‧木華‧海賦》:「掎拔五嶽,竭涸九州。」《李善‧注》:「掎拔竭涸,言水既除,掎拔而出,竭涸而乾也。」《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瓠子河》:「杜預亦云,時水于樂安枝流,旱則竭涸,為春秋之乾時也。」《唐‧張鷟‧朝野僉載‧卷四》:「於後漲則奔突,水縮則竭涸。」
﹝四海﹞
古代認為中國四周環海,因而稱四方為「四海」。泛指天下各處。《書經‧禹貢》:「四海會同,六府〈注一〉孔修〈注二〉。」《五代史平話‧晉史‧卷上》:「皇帝傾國來救敬瑭之急,四海之人,皆服皇帝信義。」
◎〈注一〉六府:古以水、火、金、木、土、穀為「六府」。《左傳‧文公七年》:「六府、三事,謂之九功。水、火、金、木、土、穀,謂之六府。」《書‧大禹謨》:「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萬世永賴。」《孔穎達‧疏》:「府者,藏財之處;六者,貨財所聚,故稱六府。」《魏書‧高閭傳》:「重光麗天,晨暉疊旦。六府孔修,三辰貞觀。」《宋‧王禹偁‧擬封田千秋為富民侯制》:「是故朝有八政,貨食為先;世修六府,土谷在列。」
◎〈注二〉孔修:治理得很好。《書‧禹貢》:「四海會同,六府孔修。」《孔傳》:「水、火、金、木、土、穀甚修治,言政化和。」《宋書‧武帝紀中》:「及外積全國之勳,內累戡黎之伐,芟夷強妖之始,蘊崇姦猾之源,顯仁藏用之道,六府孔修之績,莫不雲行雨施,能事必舉,諒已方軌於三、五,不容於典策者焉。」
﹝狂瀾﹞
比喻時勢、潮流的衰頹,如同巨浪的傾瀉一般,難以遏止。《唐‧韓愈‧進學解》:「障百川而東之,迴狂瀾於既倒。」
﹝迷津﹞
原指迷失渡頭所在。《唐‧孟浩然‧南還舟中寄袁太祝詩》:「桃源何處是?遊子正迷津。」《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八齣》:「原是看花洞裡人,重來那得便迷津。」引申為錯誤的道路或方向。《紅樓夢‧第五回》:「警幻道:『此即迷津也。深有萬丈,遙亙千里,中無舟楫可通。』」
﹝忠恕﹞
竭盡心力並推己及人。《論語‧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禮記‧中庸》:「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大義﹞
正道。《文選‧潘岳‧西征賦》:「甄大義以明責,反初服於私門。」《三國演義‧第六回》:「吾始興大義,為國除賊。」
﹝則天﹞
語本《論語‧泰伯》:「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指以天為法則。《周書‧卷三十八‧柳虯傳》:「伏惟陛下則天稽古〈注一〉,勞心〈注二〉庶政〈注三〉。」
◎〈注一〉稽古:考察古事。《書經‧堯典》:「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史傳》:「漢滅嬴項,武功積年,陸賈稽古,作楚漢春秋。」
◎〈注二〉勞心:憂心。《詩經‧齊風‧甫田》:「無思遠人,勞心忉忉。」
◎〈注三〉庶政:國家的一切政務。《書經‧周官》:「庶政惟和,萬國咸寧。」
※【讀三天主考冠詩後感言】:
三天主考冠詩:
三教合一渡聖賢 天理不偏方合焉
主志當存法天地 考取誠虔返理園
本次三天主考冠詩重點在於「考取」兩字所隱涵的義諦,這也是前一首冠詩後面,天然古佛所題,「天設考場,驗考聖賢」之真實義。也就是說,上天以「考」之一義,用來驗證「聖賢」之所以為「聖賢」之真實、無虛與絕對性;聖賢之道並非光用嘴巴說說而已,而是必須在一切身體力行上面,真正實踐過的行為,同時還必須經得起歲月桑榆與天地正氣的無情考驗,加上心念之間的清淨度要有所超越與卓立,為人之所不能為之事,成就他人所不能成就之事,展現的是必須是絕對大無畏與堅定不拔的意志,這也是金童玉女於冠詩中所言之「玉質節雪修道立」所要表達的真正涵義。
三天主考在冠詩後以「人面獸心、智薄理淺、信義不踐、口若懸河」等訓諭,立下嚴厲警示之「返天嚴辦」一語,以示上天必然會在「陟罰昇墮」上,會對應在公義與公理的實踐度上面;而此「返天嚴辦」一語,即是針對當時領導人羅紹綸點傳師之「為之領導,考試不前,何謂外國,客人要緊,人勝仙佛,若此繼為,道將衰乎?一人之行,萬人標杆;一人墮落,連累千賢;唯吾師兄,方敢勸汝,聽否聽也,由汝踐前」一段訓示而來;以筆者看來,此訓之「返天嚴辦」一語,如同下軍令狀,更是讓人毛骨悚然,咋舌不已!「返天嚴辦」要「嚴辦」什麼?茂田師兄說得很清楚:「一人墮落,連累千賢」;既連累了眾人大事,而眾人所辦之大事為三曹大業,換言之,即是因你羅紹綸一人之墮落,導致三曹大業辦不下去,自然上天會加以訓斥,並特別警告「返天嚴辦」一語,怎不令人驚訝駭然呢?至於返天如何嚴辦,看看嘉義天同總壇為其舉辦歸空結緣而不敢公開結緣訓一事,或許你我都能心照不宣了。〈羅紹綸點傳師是如何地「一人墮落,連累千賢」,請自行參閱筆者所著之《天道春秋》一書中《春秋大義》一章,即可明瞭,在此不多贅述。〉
※試題一偈以對舉【三天主考】所題冠詩:
三天主考冠詩:
三教合一渡聖賢 天理不偏方合焉
主志當存法天地 考取誠虔返理園
筆者對舉:
雙柑斗酒伴仙籟 詩腸鼓吹鸝啼來
行饁稱快流風跡 昭德塞違節誼楷
高節繩檢大閑耀 卓躒英才大物哉
臨照萬古休暢顯 心顏貞亮令德材
【金童玉女】
﹝金身萬丈侍駕來﹞
吾倆〈金童玉女〉現出萬丈金身陪伴著明明上帝來到人間佛壇參與聖典。
﹝金身﹞
原意是指以金飾身的佛像。此處喻金童玉女的法相之身。《唐‧司空曙‧題凌雲寺詩》:「百丈〈注一〉金身開翠壁,萬龕燈燄隔煙蘿〈注二〉。」
◎〈注一〉百丈:形容極為深長廣遠。《文選‧枚乘‧七發》:「上有千仞之峰,下臨百丈之谿。」《文選‧沈約‧新安江水至清淺深見底貽京邑遊好詩》:「千仞寫喬樹,百丈見遊鱗。」
◎〈注二〉煙蘿:草樹茂密,煙聚蘿纏。《唐‧李端‧寄廬山真上人詩》:「更說謝公南座好,煙蘿到地幾重陰。」《南唐‧李煜‧破陣子詞》:「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璚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亦可借指幽居或修真之處。《唐‧裴鉶‧傳奇‧文簫》:「一斑與兩斑,引入越王山。世數今逃盡,煙蘿得再還。」《周楞伽‧輯注》:「煙蘿,道家稱隱居修真之所。」《宋‧蘇舜欽‧離京後作詩》:「脫身離網罟,含笑入煙蘿。」
﹝萬丈﹞
形容很高或很深。《淮南子‧兵略訓》:「是故善用兵者,勢如決積水於千仞之堤,若轉員石於萬丈之溪。」《後漢書‧蘇竟傳》:「天有白虹,自子加午,廣可十丈,長可萬丈。」《唐‧李白‧古風之十六》:「吳水深萬丈,楚山邈千重。」
﹝侍駕﹞
原意是伴隨君王車乘出行。此處指伴隨明明上帝來到人間。《明‧沈德符‧野獲編‧果報‧亡國後妃流落》:「唐中主女號李芳儀者,備太宗後宮〈注一〉,北征契丹,侍駕以行。」
◎〈注一〉後宮:嬪妃所居之處。《文選‧宋玉‧登徒子好色賦》:「玉為人,體貌閑麗,口多微辭,又性好色,願王勿與出入後宮。」《唐‧白居易‧長恨歌》:「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後借指皇后、嬪妃。《晏子春秋‧外篇‧重而異者》:「景公賞賜及後宮,文繡被臺榭,菽粟食鳧鴈。」
﹝童頭齒豁莫戀埃﹞
當頭禿齒缺、年老體衰之際,世間還有什麼可以留戀的呢?
﹝童頭齒豁﹞
即「頭童齒豁」;童,原指山無草木。頭童,形容人禿頭。豁,破缺。頭童齒豁形容人頭禿齒缺,年老體衰的樣子。《唐‧韓愈‧進學解》:「頭童齒豁,竟死何裨。」《清‧紀盷‧閱微草堂筆記‧卷三‧灤陽消夏錄三》:「漸至頭童齒豁,漸至傴僂〈注一〉勞嗽〈注二〉,涕淚涎沫〈注三〉,穢不可近。」亦作「齒豁頭童」。
◎〈注一〉傴僂:背脊彎曲的病。《淮南子‧精神》:「子求行年五十有四,而病傴僂。」音 ㄩˇ ㄌㄡˊ。
◎〈注二〉勞嗽:病證名。見《肘後備急方‧卷三》。指久嗽成勞或勞極傷肺所致的咳嗽。《證治要決‧諸嗽門》:「勞嗽。有久嗽成勞者,有因病勞久嗽者。」證見寒熱往來,或獨熱無寒,咽幹嗌痛,精神疲極,嗽痰或濃,或時有血,腥臭異常,語聲不出。治用補肺湯半貼,加杏仁、貝母、款冬花、阿膠、百合各半錢。
◎〈注三〉涎沫:唾液。《唐‧杜甫‧黃魚詩》:「泥沙卷涎沫,回首龍鱗。」《醒世恆言‧卷二十七‧李玉英獄中訟冤》:「焦氏照面一口涎沫,道:『啐!青天白日這樣亂說!』」涎,音 ㄒ一ㄢˊ 。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