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政﹞
戰國時韓軹縣深井里人。他為殺人躲避仇家,和母親、姐姐逃往齊國,並以屠宰牲畜為職業。在此同時,濮陽嚴仲子奉事韓哀侯,和韓國國相俠累結下仇怨。嚴仲子怕遭殺害,逃走了。他四處遊歷,尋訪能替他向俠累報仇的人。到了齊國,齊國有人說聶政是個勇敢之士,因為逃避仇人而躲藏在屠夫中間。嚴仲子登門拜訪,多次往返,然後備辦了宴席,親自捧杯給聶政的母親敬酒。喝到暢快興濃時,嚴仲子獻上黃金一百鎰,到聶政老母跟前祝壽。聶政面對厚禮感到奇怪,堅決謝絕嚴仲子。嚴仲子卻執意要送,聶政辭謝說:「我幸有老母健在,家裏雖貧窮,客居在此,以殺豬宰狗為業,早晚之間買些甘甜鬆脆的東西奉養老母,老母的供養還算齊備,可不敢接受仲子的賞賜。」嚴仲子避開別人,趁機對聶政說:「我有仇人,我周遊好多諸侯國,都沒找到能為我報仇的人;但來到齊國,私下聽說您很重義氣,所以獻上百金,將作為你母親大人一點粗糧的費用,也能夠跟您交個朋友,哪裡敢有別的索求和指望!」聶政說:「我所以使心志卑下,屈辱身份,在這市場上做個屠夫,只是希望借此奉養老母;老母在世,我不敢對別人以身相許。」嚴仲子執意贈送,聶政卻始終不肯接受。
過了很久,聶政的母親去世,安葬後,直到喪服期滿,聶政說:「我不過是平民百姓,拿著刀殺豬宰狗,而嚴仲子是諸侯的卿相,卻不遠千里,委屈身分和我結交。我待人家的情誼是太苛薄了,沒有什麼大的功勞可以和他對我的恩情相抵,而嚴仲子獻上百金為老母祝壽,我雖然沒有接受,可是這件事說明他是特別瞭解我啊。賢德的人因感憤於一點小的仇恨,把我這個處於偏僻的窮困屠夫視為親信,我怎麼能一味地默不作聲,就此完事了呢!況且以前來邀請我,我只是因為老母在世,才沒有答應。而今老母享盡天年,我該要為瞭解我的人出力了。」於是就向西到濮陽,見到嚴仲子說:「以前所以沒答應仲子的邀請,僅僅是因為老母在世;如今不幸老母已享盡天年。仲子要報復的仇人是誰?請讓我辦這件事吧!」嚴仲子原原本本地告訴他說:「我的仇人是韓國宰相俠累,俠累又是韓國國君的叔父,宗族旺盛,人丁眾多,居住的地方士兵防衛嚴密,我要派人刺殺他,始終也沒有得手。如今承蒙您不嫌棄我,應允下來,請增加車騎壯士作為您的助手。」聶政說:「韓國與衛國,中間距離不太遠,如今刺殺人家的宰相,宰相又是國君的親屬,在這種情勢下不能去很多人,人多了難免發生意外,發生意外就會走漏消息,走漏消息,那就等於整個韓國的人與您為仇,這難道不是太危險了嗎?」於是謝絕車騎人眾,辭別嚴仲子隻身去了。
聶政帶著寶劍到韓國都城,韓國宰相俠累正好坐在堂上,持刀荷戟的護衛很多。聶政徑直而入,走上臺階刺殺俠累,侍從人員大亂,被他擊殺的有幾十個人,聶政又趁勢毀壞自己的面容,挖出眼睛,剖開肚皮,流出腸子,就這樣死了。韓國把聶政的屍體陳列在街市上,出賞金查問兇手是誰家的人,沒有誰知道。於是韓國懸賞徵求,有人能說出殺死宰相俠累的人,賞給千金。過了很久,仍沒有人知道。聶政的姐姐聶嫈聽說有人刺殺了韓國的宰相,卻不知道兇手到底是誰,全韓國的人也不知他的姓名,陳列著他的屍體,懸賞千金,叫人們辨認,就抽泣著說:「大概是我弟弟吧?」於是馬上動身,前往韓國的都城,來到街市,死者果然是聶政,就趴在屍體上痛哭,極為哀傷,說:「這就是所謂軹深井里的聶政啊!」街上的行人們都說:「這個人殘酷地殺害宰相,君王懸賞千金詢查他的姓名,夫人沒聽說嗎?怎麼敢來認屍啊?」聶嫈回答他們說:「我聽說了,可是聶政所以承受羞辱不惜混在屠豬販肉的人中間,是因為老母健在,我還沒有出嫁。老母享盡天年去逝後,我已嫁人,嚴仲子從窮困低賤的處境中把我弟弟挑選出來結交他,恩情深厚,我弟弟還能怎麼辦呢!勇士本來應該替知己的人犧牲性命,如今因為我還活在世上的緣故,重重地自行毀壞面容軀體,使人不能辨認,以免牽連別人,我怎麼能害怕殺身之禍,永遠埋沒弟弟的名聲呢!」這整個街市上的人都大為震驚。聶嫈於是高喊三聲「天啊!」,終於因為過度哀傷〈或有一說是自殺〉而死在聶政身旁。晉、楚、齊、衛等國的人聽到這個消息,都說:「不單是聶政有能力,就是他姐姐也是烈性女子。假使聶政果真知道他姐姐沒有含忍的性格,不顧惜露屍於外的苦難,一定要越過千里的艱難險阻來公開他的姓名,以致姐弟二人一同死在韓國的街市,那他也未必敢對嚴仲子以身相許。嚴仲子也可以說是識人,才能夠贏得賢士啊!」
聶政的事蹟在《史記》和《琴操》都有記載,但是行刺的原因和過程卻不相同。根據《史記》記載, 戰國時嚴仲子事韓哀侯,因上奏宰相俠累的過失,怕被報復,找上聶政,想先下手為強。嚴仲子用黃金百鎰為聶政母親祝壽,聶政不受,並辭以母在,身未敢許人。後來聶母過世,聶政為酬知己,主動去見嚴仲子,嚴仲子要幫他安排幫手,聶政說人多口雜,難以成事,隻身前去伏擊。趁君臣聚會東孟,殺俠累,傷哀侯,力戰至死。聶政自知無法脫困,反劍刺毀顏面削雙目,再切腹自殺。死後被曝屍于市,千金懸賞,卻無人能指認。一直等到他姊姊前來認屍,說:「此軹深井里聶政!他怕連累我,自毀容貌,我怎麼能因為怕死,讓弟弟無名而終!」說完就在屍體旁邊自殺。根據東漢蔡邕《琴操》記載戰國的時候,聶政的父親擔任了為韓哀侯鑄劍的任務。可是,他超過了工期卻沒有完成,韓王就下令殺害了他。當時,聶政還沒有出生。聶政長大成人後,他的母親告訴了他父親是怎麼死的。從此,聶政發誓為父報仇,刺殺韓王。聶政習武學劍,以泥瓦匠身份混入韓王王宮。遺憾的是,首次行刺未成。於是聶政逃進泰山,與仙人習琴。怕被人認出,就改變容貌。漆身為厲,吞炭變其音,還拔掉(或者說擊落)所有牙齒。後來,苦練十年彈得一手好琴,辭師回韓國。聶政重回韓國,彈琴時觀者成行,馬牛止聽。聶政名聲大起來之後,韓王下旨召聶政進宮彈琴。為避開禁衛搜查,藏利刃於琴內,神態自若步入宮內。面對自己的殺父仇人,聶政使出渾身解數撫琴弄音。仙樂般的琴聲,讓韓王和他周圍的衛士們聽得如醉如癡,都放鬆了警惕。聶政見此時機,抽出琴內短劍,猛地一撲,韓王猝不及防,當場被刺死。聶政因自皮面決眼,自屠出腸,遂以死,無人能辨刺客是誰。後世傳有《聶政刺韓王曲》,就是《廣陵散 》,被琴家廣為彈奏,據說彈得最好的是嵇康,用以表示對聶政的敬仰。
大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是在悲憤人生中撰著《史記》的。由於他深感世態炎涼,人情淡薄,就更加敬重和懷念那些捨生取義、信守承諾的英雄人物。所以,他要為這些英雄立傳。在《史記》中他以濃墨重筆和飽滿的熱情,寫出了千古傳頌的《刺客列傳》。在《刺客列傳》中,共記述了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五位英雄,集中宣揚了一個中心思想,即「士為知己者死」。特別是在聶政、荊軻兩傳中,司馬遷把這一主題思想發揮得淋漓盡致。
司馬遷著《史記》,不僅要參閱國家的文書檔案和當時流傳的文獻資料,還走遍祖國名山大川,考察古跡,採集民間傳說,去偽存真,去粗存精,因此他筆下的歷史事件和人物就更完整、更準確、更生動。我們把他撰寫的聶政的故事與《戰國策》的記述相比較,我們就可深感如此。《戰國策》記述聶政故事,全文不及千字,故事情節亦顯平淡。而太史公則是明確地為聶政立傳,開首就點明傳主大名,「聶政者,軹深井里人也」。然後再交代嚴、俠矛盾,以聶政刺韓為主線層層展開。故事跌宕,情節生動,把聶政「士為知己者用」、「士為知己者死」的壯舉,和聶嫈為弟揚名而捐軀的烈女形象,深刻植于讀者心中。這是一篇有敍述有評論的完整傳記,也是一篇有頭尾有情義的生動故事。全文洋洋灑灑一千二百餘言,比《戰國策》中的記述增加了三分之一。太史公使用《戰國策》的記述,絕不是簡單地「拿來我用」,而是要作謹慎的考證、補充和發揮,對實在難以弄清的問題,則只好「存疑」,從不輕狂斷言。
例如,聶政事件發生的時間,《戰國策》說是在韓哀侯時期,並且說聶政一劍刺死了俠累、哀侯兩人。可是司馬遷在考察韓史時,又有文獻稱「哀侯六年為韓嚴所殺」,聶政刺俠累則是「列侯三年」。於是,太史公本著「聞疑傳疑」,「事難的據,欲使兩存」(唐司馬貞案語)的辦法,在《聶政傳》中用了「哀侯時」,但去掉了「兼刺哀侯」說;而在《韓世家》和《表》中,則稱哀侯是在六年被韓嚴所殺,聶政刺俠累的時間排在了「列侯三年」,出現了「表、傳各異」的情況。由此我們可以感到太史公寫史的難處和謹慎。再例如,《戰國策》稱嚴仲子與俠累「二人相害」。可是除了說嚴仲子「政議直指,舉韓累之過,韓累以叱於朝」之外,太史公實在難以找到他們二人矛盾的前因後果。因此,《戰國策》說他們「二人相害」,顯然有過頭之嫌。況,嚴、俠之間的恩怨情仇,與為聶政立傳的主旨關聯也不甚大,於是司馬遷就改為二人「有卻」,並刪去了無關的贅述。「有卻」比「相害」更概括,因而也更貼切。
司馬遷把省出的文字,用在了對聶政與嚴仲子赤誠相交以及聶政刺俠累的描述上,更加突出了傳主的仗義英雄形象。太史公在大力頌揚聶政的義舉時,還特別加重了對其姊聶嫈的記述和描寫。《戰國策》只是在文尾提及了「政姊」(連名字也沒有),說她抱弟屍當眾宣告「此吾弟軹深井里聶政也,亦自殺於屍下」,簡單幾筆帶過。而司馬遷則下了大工夫。他顯然作了新的調查和考證,增加了新的情況和情節。與《戰國策》不同,司馬遷在敍述故事時,一開頭政姊便出場了,曰:聶政因「殺人避仇,與母、姊如齊,以屠為事」。在這裏,司馬遷還在事發二百年後首次披露了這位烈女的姓名叫「聶嫈」,並說她後來「己嫁夫」。文章結尾之前,太史公用足夠的文字記述了這位元烈女與韓都市民的對話,讓她字字血聲聲淚向市民宣揚了其弟聶政的孝母、重義品德,高聲宣告:這就是我的弟弟聶政!市民問她:夫人難道不知道來認屍是要遭殺身之禍的呀!聶嫈答曰:「聞之。」又說:弟早有此舉的志願,只是「老母幸無恙,妾未嫁也」,今老母「既以天年下世,妾已嫁夫」,便義無反顧地去兌現他的承諾,「士為知己者死」。他所以「自刑以絕從」毀容自殺,是因為「妾尚在之故」,擔心被認出而連坐姐姐。可是,姐怎能怕遭殺身而泯滅賢弟之英名呢!韓城市民聽了大受感動,聶嫈「乃大呼天者三,卒於邑悲哀而死政之旁」。事後,韓城的百姓就把聶氏姐弟的屍體掩埋在了該城的郊野。太史公寫了這一大段文字之後,借晉、楚、齊、衛諸國人的反應和評論,又大大讚揚了一番聶氏姐弟的義舉。凡此多多,太史公把《戰國策》以及諸先秦文獻記述的聶政故事,大大豐富了、完整了、準確了、提高了,因而也更加感人了,流傳更廣泛了。
﹝要離﹞
春秋時吳國人。約西元前五五零年前後著名的刺客,也是有記載第一個姓「要」的人。生得身材瘦小,僅五尺餘,腰圍一束,形容醜陋,有萬人之勇,是當地有名的擊劍能手。足智多謀,以捕魚為業,家住無錫鴻山山北。今無錫鴻山東有要潭河,西南角有要家墩,是要離捕魚、曬網的地方。因其折辱壯士丘迮,被推為天下勇士。自吳王僚死後,闔閭〈注〉立國,公子慶忌逃往艾城,招納死士,接連鄰國,欲待時乘隙,伐吳報仇。公子慶忌骨騰肉飛,走逾奔馬,手能接飛鳥,步能格猛獸,矯捷如神,萬夫莫敵。因此闔閭日夜憂慮。時伍子胥又薦贏弱體細的勇士要離刺殺慶忌。要離獻計殘身滅家,取得慶忌信任,終於成功刺殺了慶忌。
◎〈注〉闔閭:人名。春秋吳王,名光。生卒年不詳。周敬王六年,派使專諸刺王僚而自立,後用楚亡臣伍子胥的建議,大敗楚國。更東征卑廬,西伐巴、蜀,威震中國。後與越王句踐戰於檇李,傷重而死。在位十九年。亦稱為「闔廬」。
話說吳王闔閭登上王位後,王僚的兒子慶忌逃往衛國。慶忌此人甚是了得,有萬夫莫當之勇,在吳國號稱第一勇士;現在衛國招兵買馬,伺機為父報仇。闔閭獲悉此事後茶飯不思,日夜尋思除去這個心頭大患,於是覓得一壯士,此人名喚要離。經過策謀,要離決定採用苦肉計。某日要離在王宮與闔閭鬥劍時,故意先用竹劍刺傷闔閭的手腕,再取真劍斬斷自己的右臂,投奔衛國找慶忌去了。要離走後,闔閭還依計殺掉了他的妻子。慶忌探得事實,便對要離深信不疑,視為心腹,委他訓練士兵,同謀舉事。三月之後,慶忌出征吳國,與要離同坐一條戰艦。要離乘慶忌在船頭暢飲之機,迎著月光獨臂猛刺慶忌,透入心窩,穿出背外。慶忌詫異之極倒提要離,沉溺水中三次,然後將要離放在膝上,笑著說:「天下竟有如此勇士敢於刺我!」此時左右衛兵舉刀欲殺要離,慶忌搖著手說:「此乃天下勇士,怎麼可以一日殺死兩個天下勇士呢!還是放他回國,成全他吧!」要離回國後,闔閭金殿慶封要離。要離辭謝不受,說:「我殺慶忌,不為做官,而是為了吳國的安寧,讓百姓能安居樂業。」說完自刎于金殿。
※另有一說:
春秋時期,吳國公子光在伍子胥的説明下,陰養著死士專諸,刺殺了自己的堂兄吳王僚,篡位自立,史稱吳王闔閭。但是在吳國發生政變,一片混亂的時候,吳國的另一位有萬夫不當之勇的公子慶忌卻逃亡國外。他招納死士,訓練士卒,準備伐吳為前吳王僚報仇雪恨。為此吳王闔閭寢食難安,必欲除慶忌而後快。此時伍子胥再次幫助了闔閭,他物色了一名勇士,名叫要離。伍子胥與闔閭精心設計了一場苦肉計,最終使要離成功刺殺了勇猛無比的公子慶忌。在吳國朝堂之上,伍子胥極力向吳王闔閭舉薦要離為將,請吳王讓要離帶兵討伐楚國。闔閭不屑一顧的看看要離說:「寡人觀看要離之力,還不如一個小兒,怎麼能夠勝任討伐楚國的重任啊!況且我們吳國剛剛安定下來,怎麼能隨意用兵打仗呢!」要離說:「大王啊,您一點也不仁慈,伍子胥為您謀劃奪得了王位,平定了吳國,您難道不打算給伍子胥報仇雪恨了嗎?」闔閭聞聽怒不可遏,令大殿上的武士把他推出去斷其右臂,然後投入監獄;又把他的妻子抓起來。吳國其他的大臣都不知道這件事的奧秘所在。後來,伍子胥又設計讓要離越獄逃走,吳王再次震怒,下令殺死他的妻子,並焚燒、棄屍於鬧市。要離訪問得知慶忌避難在衛國,於是他就到衛國去投奔慶忌。慶忌瞭解到要離是從吳國投奔他的,對他最初是無法信任的,後來看他的右臂真的斷了,並打聽到他的妻子也是被吳王闔閭所殺,並焚屍於市,就相信了他,用他為心腹,令他每日訓練士卒,修治舟艦,準備討伐吳國。
公子慶忌率兵乘船伐吳,要離對慶忌說:「公子您應該親自坐在戰艦的船頭,這樣既可以鼓舞士氣,又便於指揮船隊前進。」慶忌聽從了要離的建議,親自在船頭坐定,要離手執短矛在一旁侍立。大軍浩浩蕩蕩向前進發,忽然江面刮來一陣強風,慶忌的戰船被風刮的搖晃不定,慶忌也隨著船體的搖晃而坐立不穩。要離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借著顛簸搖晃之勢以短矛刺中慶忌,短矛透入心窩,穿其後背而出。身受重傷的慶忌此刻才醒悟要離斷臂的真正目的。但是他不愧為天下第一勇士,他忍著劇痛,單手提著要離,把他的頭投入水中,如此三次,然後又把淹得半死的要離橫放到自己的膝蓋上,大笑著對他說:「天下居然有像你這樣的勇士,竟然能用這種苦肉計來刺殺我啊!」慶忌身邊的衛士衝上來要把要離碎屍萬段,慶忌擺了擺手說:「這個人是天下少有的勇士,我們怎麼可以在一天之內殺死天下兩個勇士呢!」慶忌傷勢太重,漸覺不支,他深知自己不能支撐多久了,就對他左右的衛士說:「你們不要殺死要離,可以放他回吳國,以表彰他對主人的忠誠。」說完,他把要離仍到甲板上,自己用手抽出刺穿身體的短矛,當時血流如注而死。慶忌的衛士們遵照遺命並沒有為難他。但是要離想自己從此就不能容於世,便舉身投水自殺,但是卻被慶忌手下的衛士們撈上來。左右的人勸他快回吳國領賞。要離卻說:「我受吳王禮遇之恩,為了刺殺慶忌,我連自己的身體都不愛惜,甚至連妻子的性命都搭上了,難道我還在乎什麼錢財和爵位嗎?你們可以把我的屍體送到吳國,吳王一定會重賞你們的。」說完,他猛地從衛士手中奪得佩劍,先砍斷自己的雙足,後又自刎而死。要離為了刺殺慶忌,首先是自己遭受斷臂之苦,後其妻子被殺,並焚屍棄屍,他又忍受了失妻之痛,最後雖然刺殺了慶忌,自己也悲壯得殺身成仁。其行為完全可以稱得上是歷史上最強的苦肉計了。
﹝安能諛貴折腰跽 五帝三皇萬眾歷﹞
本段承前句「俯望世俗物景異,達聰明目長相憶,握瑜懷瑾茲奚在,與世推移皆是此,聶政刺俠虹貫日,要離害忌鳥報擎」之續義;低著頭看世間,萬事萬物都不同,而且不停地在變化,就是因為世俗凡塵如此無常,所以在耳目授受之間,於心念上要堅持並長久保持自淨自覺,不要被塵俗之一切事物萬象所蒙蔽。昔之觀古,如今之視昔,看看歷史上那些有德有能的人,今天這個年代亦復不易再見得到了。當然,朝代的更迭是歷史進化的必然宿命,一代是不如一代,所以更加讓世人緬懷那些仁人志士所堅持並曾經留給後代學習效法的風範。我們試以歷史上「聶政」和「要離」為例,當聶政刺殺韓傀時,難道世人沒看見那股慷慨就義的志氣,如同白虹穿過了太陽嗎?再看看要離刺殺慶忌時,難道世人沒看見那股視死如歸的豪氣,如同那蒼鷹勇猛地撲往大殿去嗎?所以說,不要為了苟安於世而隨波逐流,也不要為了榮華富貴或權勢而阿諛奉承,屈辱了自己。應該學習並效法上古三皇五帝之德澤濟民,那種為百姓謀福,為人民謀利的大格局與大氣度,這才是值得我們去學習與經歷的過程。
﹝安能﹞
豈能、怎能。《文選‧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安能舍其所樂,而從其所懼哉。」《文選‧鮑照‧還都道中作》:「未嘗違戶庭〈注一〉,安能千里遊。」
◎〈注一〉戶庭:戶外庭院。亦泛指門庭、家門。《易‧節》:「不出戶庭,無咎。」《朱熹‧本義》:「戶庭,戶外之庭也。」《晉‧葛洪‧抱樸子•勖學》:「觀萬古如同日,知八荒若戶庭。」《南朝‧宋‧鮑照‧潯陽還都道中詩》:「未嘗違戶庭,安能千里遊?」《唐‧李頻‧府試老人星見詩》:「良宵出戶庭,極目向青冥。」
﹝諛貴﹞
阿諛奉承權貴。
﹝折腰﹞
彎腰下拜。比喻屈辱自己、奉承他人。《晉書‧卷九十四‧隱逸傳‧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注一〉,拳拳〈注二〉事鄉里小人邪。」《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詩》:「安能摧眉折腰〈注三〉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注四〉。」或作「折要」。
◎〈注一〉不為五斗米折腰:不願為微薄俸祿卑躬屈膝的諂媚奉迎。語本《晉書‧卷九十四‧隱逸傳‧陶潛傳》:「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歎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後比喻人品清高淡泊。《喻世明言‧卷五‧窮馬周遭際賣媼》:「古人不為五斗米折腰,這個助教官兒,也不是我終身養老之事。」
◎〈注二〉拳拳:真摯誠懇。《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拳拳之忠,終不能自列。」《唐‧孟簡‧惜分陰詩》:「業廣因功苦,拳拳志士心。」亦作「卷卷」、「惓惓」。
◎〈注三〉摧眉折腰:低頭彎腰。形容卑躬屈膝、阿諛諂媚的樣子。《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詩》:「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注四〉心顏:心情和面色。《南朝‧梁‧任昉‧為范尚書讓吏部封侯第一表》:「奉命震驚,心顏無措。」《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宋‧蘇轍‧再祭八新婦黃氏文》:「往反累汝,愧於心顏。」
﹝跽﹞
長跪。古人以兩膝著地,坐在腳跟上為「坐」;直身而股不著腳跟為「跪」;跪而聳身挺腰為「跽」。《戰國策‧秦策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唐‧韓愈‧祭田橫墓文》:「跽陳辭而薦酒〈注一〉,魂髣而來享!」音 ㄐ一ˋ 。
◎〈注一〉薦酒:獻酒。《禮記‧禮器》:「君親割牲,夫人薦酒。」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