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范瞱﹞

范瞱〈西元三九七年至四四五年〉,字蔚宗,南朝宋順陽〈今河南淅川〉人。博涉經史,好為文章,經音律,官至太子詹事,後因事被殺。著《後漢書》九十卷。如從創作價值說,《後漢書》遠不及《史記》、《漢書》,但整理剪裁的功績,則不在班固之下。書中首次立《文苑列傳》,對後代史家、文學研究均有影響。又有一些「雜傳序論」,如《黨錮列傳序》、《范滂傳》等,文章麗密精煉,有駢偶成分,和《史記》、《漢書》相比,有其不同特色。他的《獄中與諸甥侄書》,為自述寫作甘苦的名作。

《後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司馬彪續作〉。「紀」和「列傳」的作者是南朝劉宋時的范瞱。北宋真宗時,有人把晉朝司馬彪的《續漢書》八志三十卷與之合刊,成為今天的《後漢書》。

﹝後漢書﹞

「本紀」和「列傳」的作者是南朝劉宋時的范曄,他寫此書是為了「欲因事就卷內發論,以正一代得失。」此書綜合當時流傳的七部後漢史料,並參考袁宏所著的《後漢紀》,簡明周詳,敘事生動,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後漢史。元嘉二十二年〈西元四四五年〉范曄因牽涉與孔熙先等謀立彭城王劉義康案坐獄,在《獄中與諸甥侄書》中明言:「既造《後漢》,轉得統緒。詳觀古今著述及評論,殆少可意者。班氏最有高名,既任情無例,不可甲乙辨,後讚理近無所得,惟志可推耳。博贍不可及之,整理未必愧也。」被殺時年僅四十八歲,當時《後漢書》志稿尚未完成。

《後漢書》原有二十一家撰寫,《隋書‧經籍志》錄《后漢書》八家,今僅流行范曄版《後漢書》和袁宏《後漢紀》,餘者皆散佚。因《後漢書》有紀傳而無志,南朝劉昭把晉朝司馬彪《續漢書》八志(律曆、禮儀、祭祀、天文、五行、郡國、百官、輿服)三十捲與之合刊,成今天《後漢書》。《通典》述科舉考試規定「《後漢書》並劉昭所注志為一史」,「唐時功令,習《後漢書》者並昭所注志為一史,故續志注三十卷得以保存,至宋不廢耳」。《後漢書》新增了黨錮、宦者、文苑、獨行、方術、逸民和列女七種列傳。

《後漢書》的評註,有唐章懷太子李賢注。李賢所注代表了清代以前對《後漢書》評註的最高成就。清代有惠棟作《後漢書補註》,王先謙繼惠棟後又撰《後漢書集解》一百二十捲,對歷代註釋《後漢書》的成就作了一次全面性的整理,是為集大成之作。

清邵晉涵評價《後漢書》創新:「范氏所增《文苑》、《列女》諸傳,諸史相沿,莫能刊削。蓋時風眾勢日趨於文,而閨門為風教所系,當備書于簡策,故有創而不廢也。」「《舊唐書‧經籍志》又有范氏《後漢書論贊》五卷,殆以范氏文體高於六朝諸人,而愛其文辭者,遂摘取其論贊,別為一書歟!」

清李慈銘評價范曄《後漢書》的成就說:「自漢以後,蔚宗最為良史,刪繁舉要,多得其宜。其論贊剖別賢否,指陳得失,皆有特見,遠過馬、班、陳壽,余不足論矣。」

﹝是以有屈原離騷之作  司馬遷史記之載  范瞱得漢使書之興  苦之於心  言之於口  口之不足  故有詩書之作﹞

因此才有心懷國難而志難伸之屈原所作「離騷」出世,以及司馬遷因受腐刑而有「史記」之萬古馨香,加上范瞱因受漢書之啟發,因而才有「後漢書」之千古流傳。主考所提及「屈原、司馬遷、范瞱」三人,都是在極為艱困環境中,或因憂懷國家之難、或因伸義於腐刑之間、或因受屈於不白之冤,皆是苦之於心,而言之於口,而口之不足時,所創造出詩書的千古不絕之天地之功。主考列舉此三人之意,其實就是在告訴我們,縱使環境多麼艱鉅,世態人心多麼惡劣,仍然還有這些人在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千秋萬世立言者,前仆後繼,不懼個人榮辱,不畏生死,不為權勢,不受利誘,頭頂著天地正氣而行,這不就是我們後代子孫該效法學習的嗎?如同文天祥所說:「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存正氣於天地之間,節烈忠貞,成仁取義,一言而為天下法,一行而為天下則。不管有沒有在修行,這些豐功偉業都足以成聖成賢,玉振鏘鏘於簡冊,億載馨香;反觀我們有求過道的修道者,看看古聖先賢怎麼做到的?而我們又是怎麼做不的?

﹝嗚呼哀哉!昊天蒼生,莫生吾兮,何自在耶!既生吾哉,五風十雨,天下太平, 何有暴 君之作?﹞

老天爺啊!世間這麼多苦難,又是天災、又是人禍、暴政苛稅、戰火頻傳、人心惶惶而不可終日,為什麼要把我們生下來世間受苦呢?老天爺不是無量慈悲的嗎?不要把我們降世在人間,不就讓天下蒼生得以自由自在,無憂無慮於靈界享福安樂嗎?

既然把我們眾生降於世間,不就應該讓天下太平,風調雨順的嗎?不應該有 暴 君的出現,不應該有天災人禍的頻傳,不應該讓有自私自利的人心萌生,這樣不是才對的嗎?天下眾生之苦難,都是肇端於世間「人各自私,人各自利」,私心作祟,利慾薰心,天下交爭利,視天下為個人財產,使得天下眾生苦不堪言,嗚呼哀哉!老天爺啊!救救眾生吧!

﹝五風十雨﹞

五天刮一次風,十天下一次雨,意謂有風有雨,民生所需具備,有風調雨順之喻。語本《漢‧王充‧論衡‧是應》:「風不鳴條〈注一〉,雨不破塊〈注二〉,五日一風,十日一雨。」後比喻風調雨順。《宋‧王炎‧豐年謠五首之一》:「五風十雨天時好,又見西郊稻秫 〈注三〉肥。」《元‧薩都拉‧送廣信司獄詩》:「五風十雨樂太平,肯使人間有冤獄?」亦作「十風五雨」。

◎〈注一〉風不鳴條:和風輕拂,樹枝不發出聲音,古人以此象徵賢者在位,天下大治。後比喻社會安定,世事太平。

《漢‧桓寬‧鹽鐵論‧水旱》:「周公載紀而天下太平乎,國無夭傷,歲無荒年,當此之時,雨不破塊,風不鳴條。」

◎〈注二〉雨不破塊:沒有暴雨傷害農田。比喻社會安定,風調雨順。塊,土塊之意。

◎〈注三〉秫:帶有黏性的穀物。《說文解字》:「秫,稷之粘者。」《段玉裁‧注》:「秫為黏稷,而不黏者亦通呼為秫;秫而他穀之黏者,亦假借通偁之曰秫。」秫,音 ㄕㄨˊ 。

﹝天哉!天哉!事不如意,十有八九,此怨孰哉?命哉!運哉!亦是自造哉!﹞

天啊!天啊!世間事本就不如意的居多,十分佔有八九分,都是不順心如意的,這又能責怪誰呢?要責怪是命中註定的嗎?還是運氣不好?或者是自己造成、自己惹來的?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世間劫難,都是眾生在累世累劫所累積的共業;一次的天災,可以一次奪走數十萬的人命,就在同一瞬間,同一地方,在相同的天威能量當中,如果不是共業共償之因果關係,怎會如此悲慘人寰呢?不是命中註定,也不是運氣,其實都是眾生自己造成的。

﹝事不如意,十有八九﹞

亦作「不如意事常八九」。不稱心的事常常發生。《明‧高明‧汲古閣本琵琶記‧第三十五齣》:「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亦作「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凡塵奔波,名利鞭身,爵祿擾形,形役存在之幾何!胡不歸兮碧落耶!﹞

以凡俗、塵世、慾海之事,在奔馳隨波、載浮載沉者;以名聲、利益、權勢之事,在鞭韃自性,糟蹋自己者;以官位、地位、錢財之事,在擾亂心性,蠱惑靈性者;如此汲汲營營於這些虛幻假相之俗務,看看自己滄桑憔悴的外貌,看看自己敗絮其內的心靈,想一想吧!還能在世間多久呢?爭名奪利,爭權奪勢之後,想一想,你剩下的是什麼?難道都不知道,在三寸氣斷之那一刻,就是魂歸陰府泣無聲之際嗎?

﹝爵祿﹞

爵位與俸祿。《周禮‧夏官‧司士》:「凡邦國,三歲則稽士任,而退其爵祿。」《三國演義‧第十七回》:「徐州之禍,乃陳珪父子所招,媚朝廷以求爵祿,今日移禍於將軍。」

﹝鞭身﹞

鞭韃自性,糟蹋性靈。

﹝蒼生!蒼生!吾渡汝哉汝不悟,勿待懸崖勒馬挽﹞

眾生啊!眾生啊!我現在渡化你,你若不深切體悟我所說的話,不要到了老了、病了,或壽命將盡的時候,或自作孽到不可挽救的時候,再來後悔,再來懺悔,再想好好修道的話,那都是來不及的。

﹝懸崖勒馬﹞

瀕臨懸崖而能及時勒住奔馬。引申為人們警悟險境,及時回頭。《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八‧如是我聞二》:「書生曰:『然則子魅我耳。』推枕遽起,童亦艴然〈注一〉去。書生懸崖勒馬,可謂大智慧矣。」亦作「臨崖勒馬」。

◎〈注一〉艴然:因慍怒而臉色改變的樣子。《孟子‧公孫丑上》:「曾西艴然不悅,曰:『爾何曾比予於管仲。』」艴,音 ㄈㄨˊ 。

﹝鸞機化世復何幾,婆心闡世又何時﹞

以飛鸞方式應時代之需,以教化世人之善巧方便,還能再持續多久呢?以苦口婆心於闡述真理,教化世人,救渡眾生之大慈大悲方式,還不知將會在什麼時候結束呢?

主考寫的這段話,寓意良深;謂在不久的將來,仙佛降世飛鸞的方式將會結束,所有世間的一切法、一切道、一切真理,一切奧妙玄理,將由世人靠自己的智慧去體悟,仙佛不會再以飛鸞方式來教導了;而面對面,耳提面命,執子之手,教爾學道之方式,也不會再出現了。

如果世態人心隳敗到了極致,眼看世間劫難接二連三降臨,而人類面臨生死存亡之際,縱使仙佛顯化神威,也改變不了人心敗壞墮落之勢時,再怎麼飛鸞訓示也沒什麼用了。一樣道理,面對面告訴你,這些聖訓就是千佛萬聖,嘔心瀝血所寫的訓諭,也還是有人不相信,所以耳提面命,苦口婆心的教化,也改變不了人心的極致敗壞,所以再寫、再說也沒什麼用了。

﹝鸞機化世﹞

飛鸞應機,教化世人。「飛鸞」儀式是天道之仙佛在「沙盤」上書寫文字的一種特有的顯化,所有的聖訓都是從仙佛在沙盤中,以飛鸞方式寫出來的。

﹝化世﹞

治世,政治清明而有德化的時代。《漢‧仲長統‧昌言上‧理亂篇》:「夫亂世長而化世短。亂世則小人貴寵〈注一〉,君子困賤〈注二〉。」

◎〈注一〉貴寵:居顯貴地位且受君王寵幸。《書經‧周官》:「居寵思危,罔不惟畏。」《孔安國‧傳》:「言雖居貴寵,當思危懼,無所不畏。」

◎〈注二〉困賤:居困境而位賤。

﹝闡世﹞

闡述真理,教化世人。

﹝色鄉利家,百年客寓,一去無形,此時得不悟,嗣後吾不理,紅塵滾滾,殺氣沖天﹞

將「色慾」與「自利」作為追求的目標,並將之當成可以永久居留的家鄉;如同將只有百年歲月的人間,當成可以永久居住的樂園;其實這些都是虛幻假相,縱使能在世間百年,還是不免一死,所擁有的財富、名聲、權勢,都會在離開世間的那一剎那間,就全然消失無蹤,能帶走的,唯有在世間的一切功過。所以三天主考說:「一去無形」,一去,就是離開世間之意。

這個時候,若真的還不能夠用智慧來體悟到世間都是假相與虛幻的話,那上天堂或下地獄,都是自作自受,我也不能夠再說什麼,也不會再說了!你們看看熙來人往的世間,到處都充滿著陰森肅殺的氣氛,而且這股肅殺之氣,早已直沖上天,也就是說世間的各種劫難與殺氣將隨之而至,再不好好修身修道的話,自食其果的下場是非常嚴重與可怕的。認真的修行吧!快馬加鞭,再接再勵,弟妹們!

﹝色鄉利家﹞

將色慾與自利作為追求的目標,並將之當成可以永久居留的家鄉。

﹝嗣後﹞

從此以後。《清史稿‧卷五‧世祖本紀二》:「苟以恩結,寧不知感,若任情〈注一〉困辱,雖嚴何益,嗣後宜體朕意。」

◎〈注一〉任情:順著性情恣意而為。《西遊記‧第五回》:「好大聖,搖搖擺擺,仗著酒,任情亂撞,一會把路差了。」《紅樓夢‧第十九回》:「父母亦不能十分嚴緊拘管,更覺放蕩弛縱,任情恣性,最不喜務正。」亦作「任性」。

﹝紅塵滾滾﹞

原作「滾滾紅塵」。人群熙來攘往的俗世。如:「滾滾紅塵中,有人汲汲於功名追求而四處奔波;然有人不忮不求〈注一〉,安身立命〈注二〉的過日子。」

◎〈注一〉不忮不求:忮,嫉妒。不忮不求指不嫉妒,不貪得。語出《詩經‧邶風‧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後來多用來形容淡泊無求,不做非分之事的處世態度。《南朝梁‧蕭統‧陶淵明集序》:「夫自衒自媒者,士女之醜行;不忮不求者,明達之用心。」忮,音 ㄓˋ 。

◎〈注二〉安身立命:安身,得以容身。立命,精神安定。安身立命指有了容身之處,生活有著落,精神上有所寄託。《水滸傳‧第二回》:「那裡是用人去處,足可安身立命。」文明小史˙第三十七回:「你們正在青年,須要曉得安身立命的道理。」亦作「立命安身」。

﹝殺氣﹞

陰森肅殺的寒氣。《禮記‧月令》:「殺氣浸盛,陽氣日衰。」《史記‧卷一一○‧匈奴傳》:「匈奴處北地,寒,殺氣早降。」

﹝沖天﹞

疾飛上天。《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傳‧淳于髡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注一〉。」《文明小史‧第三十三回》:「嗶剝嗶剝〈注二〉的著起來,登時烟焰沖天,火光四射。」

◎〈注一〉不鳴則已  一鳴驚人:鳥三年不飛不鳴,但一飛即可沖天,一鳴即能驚人。語本《韓非子‧喻老》:「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比喻人平時沒有特殊表現、默默無聞,一旦施展才華,即能做出非凡的成果。《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傳‧淳于髡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注二〉嗶剝:狀聲詞。形容火燒燥物的聲音。嗶剝,音 ㄅ一ˋ ㄅㄛ 

﹝序物﹞

「敦序待物」之意。敦序,依長幼親疏之序,互相親厚。《唐‧張說‧大唐封祀壇頌》:「九族敦序,百姓昭明,萬邦咸品。」亦作「惇序」。待物,對待事物。《晉‧摯虞‧公為所寓服議》:「周禮作樂于刑厝〈注一〉之時,而著荒政〈注二〉十二,禮備制待物。」

◎〈注一〉刑厝:設置典刑罰則。厝,安置。通「措」。

◎〈注二〉荒政:救濟饑荒的政務。《周禮‧地官‧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萬民。」

﹝君子當以納民以軌  忠信化民  一言足以為天下則  一動足以為天下道﹞

真正的要成為一位君子賢人的話,需將古今歷代之得失興盛之道,教導眾生,以自己為榜樣,影響眾生,帶領眾生於建德立業之途,以忠誠信實來教化眾生;舉手投足之間,所說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能成為天下人所學習效法的模範。這段話是主考叮嚀「上至點傳,下迄道親」的囑咐,也就是我天然正道所有道親,所必須遵守的言行法則。

或許有人會說:「談何容易啊!」是的,很不容易達成的,就是因為不容易,所以才要學習;如果說修道、或開啟無量智慧、或成仙成佛、成賢成聖是容易做到的話,那天底下人人都能成佛成聖了,也不必有「修行」這兩個字的出現了。「舜何人也?余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是不為也,非不能也。天路險峻,登高一寸是一寸;道途艱巨,奔近一程是一程。以臨淵履冰的心境,用之於一言一行當中,有行為舉止的正確規範,那離聖賢之路也不會太遠。所以說,要去做,至於能做多少,就如同求道時之十條大愿所說:「量力而為」,能不能盡心盡力於「量力而為」?在於自己。可以欺騙自己說:「我已量力而為了」,但想一想,上天會讓你欺騙得了的嗎?

﹝納民以軌﹞

謂人君當以歷史之見證,興敗得失之道,教導天下百姓。《左丘明文選》:「凡物不足以講大事 〈注一〉,其材不足以備器用,則君不舉焉。君將納民於軌物者也。故講事以度軌量 〈注二〉,謂之軌;取材以章物采,謂之物。不軌不物,謂之亂政;亂政亟行,所以敗也。」《左傳‧隱公五年》:「君將納民於軌物者也。」軌,法也。物,事也。言人君當為軌為物,而納斯民於其中也。

◎〈注一〉大事:重要的事。《紅樓夢‧第六十七回》:「看那個光景,倒像有什麼大事是的。」

◎〈注二〉軌量:軌度、法度。

﹝忠信﹞

忠誠信實。《禮記‧禮器》:「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文選‧劉琨‧扶風歌》:「忠信反獲罪,漢武不見明。」《論語‧衛靈公》:「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 

﹝化民﹞

教化人民。《禮記‧學記》:「君子如欲化民成俗 〈注一〉,其必由學乎。」《漢‧王充‧論衡‧效力》:「化民須禮義〈注二〉,禮義須文章〈注三〉。」

◎〈注一〉成俗:化成風俗。《漢書‧卷八十一‧匡衡傳》:「故萬國莫不獵賜祉福,蒙化而成俗。」

◎〈注二〉禮義:禮法道義。《詩經‧衛風‧氓‧序》:「禮義消亡,淫風大行。」《管子‧版法》:「必順於禮義,故不禮不勝天下。」

◎〈注三〉文章:德行事功、禮樂法度。《論語‧泰伯》:「煥乎!其有文章。」

﹝一言一動﹞

一句話,一個行動。指人的言行舉止。如:「他對他的一言一動,瞭若指掌。」亦作「一言一行」。

﹝一日三省  二六時中  恐吾身之力不逮  畏吾德之不能化世  省察存養  中庸而行﹞

要改變自己,功夫在反省。反省之能量,可以立地成佛,不可輕視;不要小看了一點一滴的反省與改過的累積能量,如同滴水穿石之功,總有一天會找不出該反省的事物,哪怕只是一瞬間的念頭,都可以不用再反省的境界。一樣道理,改過向善,每天都在改,總有一天也會找不出需要改的過錯了,這是層次與境界的提昇能量。

一日三省,並非單只一日三次、或拿三件事來反省,三者,多數之意,可以只針對一件事來反省改過,亦可以拿十件事來反省改過,一日可以三次,也可以一次,而且重點不在幾次的範疇裡,而是在「每日」兩字的諦義上,如果每天都在做同一件事的話,長久下來,十年、二十年、或五十年之後,絕對是處理所有涵蘊於這件事的專業能手。世事、俗事如此,聖事、修道亦是如此。所以主考在下一句用「二六時中」來訓示,其實「二六時中」就是「至誠」之道,永遠的持之以恆,就是「至誠」、就是「二六時中」的實踐。

育德如取水,隨手拈來,俯拾皆是,這是聖人之所以為聖的關鍵;佛法諦義,無所不在,一拈一放之間,無處不是佛法,無處不是妙菩提顯現的契機,這是佛之所以為佛的關鍵。而凡夫俗子的我們,於「德」之一義,尚且未曉之際;於一拈一放之間,能不能開啟智慧,都還存著障礙之際,如何成聖成佛?所以要先從反省自己、充實自己開始,不管是在學習知識上面、或者是習道修行的層面上,都要以反省與充實為築基工程,見聖賢之教化,心生反省,改而學之,學而行之;見道骨佛髓之諦,心起懺悔,覺而悟之,悟而證之。

不忽輟忽行,不忽進忽退,學問之道,在於至誠,修行之道,亦以至誠為旨;至誠之功,在於持之以恆,無過無不及,不偏不倚,不急不徐,天行健而自強不息,日積月累,以歲月之勤,奪天地之功。法天象地,轉佛法輪,聖賢之道,成佛之諦,即在其中,中庸之行,亦在其中矣。

﹝三省﹞

以三事省察,泛指詳察己身過失。《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明‧無名氏‧貧富興衰記‧楔子》:「吾日三省朝聞道,自古寒儒陋巷〈注一〉居。」省,音 ㄒ一ㄥˇ 。

◎〈注一〉陋巷:狹小的巷子。引申為狹窄簡陋的住處。《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唐‧韓愈‧與崔群書》:「人固有薄卿相之官,千乘之位,而甘陋巷菜羹者;同是人也,猶有好惡如此之異者。」

﹝不逮﹞

不及。《文選‧宋玉‧高唐賦》:「思萬方,憂國害,開賢聖,輔不逮。」《文選‧張衡‧西京賦》:「翔鶤〈注一〉仰而不逮,況青鳥與黃雀。」

◎〈注一〉鶤:鳳凰的別名。《淮南子‧覽冥》:「過歸雁於碣石,軼鶤雞於姑餘。」《高誘‧注》:「鶤雞,鳳皇之別名。」鶤,音 ㄩㄣˋ 

﹝省察﹞

內省。《宋‧蘇軾‧黃州安國寺記》:「間一二日,輒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則物我相忘,身心皆空。」

﹝存養﹞

存心養性。《宋‧陸游‧存養堂為汪叔潛作詩》:「三牲五鼎 〈注一〉俱忘想,致一工夫在存養。」

◎〈注一〉三牲五鼎:形容豐厚的飲食。《明‧高明‧琵琶記‧蔡公逼伯喈赴試》:「三牲五鼎供朝夕,須勝似啜菽并飲水。」《明‧朱鼎‧玉鏡臺記‧第二十五齣》:「我和你只為圖著孩兒三牲五鼎,心中增了許多離緒。」

﹝中庸﹞

待人處事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禮記‧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