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

天下為公,人人平等,且和平安樂的盛世。如:「世界大同」。

﹝撫躬自問﹞

反省。如:「撫躬自問,應無愧怍 〈注一〉。」亦作「撫心自問」、「捫心自問」。

◎〈注一〉愧怍:慚愧。《聊齋志異‧卷六‧雲翠仙》:「我又不能御窮、分郎憂,中豈不愧怍?」

﹝諮諏善道  察納雅言﹞

訪問謀求好的道理,明察接納忠臣們正當的勸告。語見《諸葛亮‧前出師表》:「陛下亦宜自課,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罅漏﹞

裂縫、漏洞。喻缺失或錯誤。《唐‧韓愈‧進學解》:「補苴罅漏,張皇幽眇。」《宋‧蘇軾‧錢塘六井記》:「於是發溝易甃 〈注一〉,完緝罅漏,而相國之水大至。」罅,音 ㄒ一ㄚˋ 。

◎〈注一〉甃:砌磚。《易經‧井卦‧六四》:「井甃,無咎。」《孔穎達‧正義》:「子夏傳曰:『甃亦治也。以磚壘井,脩井之壞,謂之甃。』」甃,音 ㄓㄡˋ 

﹝堯天舜日﹞

比喻太平盛世。《宋‧朱熹‧辛丑延和奏札一》:「使一日之間,雲消霧散〈注一〉,堯天舜日,廓然清明。」亦作「舜日堯天」、「舜日堯年」。

◎〈注一〉雲消霧散:原意為雲霧消散,天氣轉晴。常比喻為事情由不好的一面,轉而變為好的一面。如猜疑、怨怒等情事皆消失盡淨。《宋‧朱熹‧經筵留身面陳四事劄子》:「則太上皇帝雖有忿怒之情,亦且霍然雲消霧散而懽意淶洽矣。」亦作「煙消霧散」﹑「煙消雲散」。

﹝行路﹞

路人、行人。《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有識銜悲,行路掩泣。」《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注一〉則骨肉為行路。」

◎〈注一〉傲物:自負不凡,輕慢他人。《舊唐書‧卷一九○‧文苑傳上‧張昌齡》:「昔禰衡、潘岳,皆恃才傲物,以至非命。」《元‧關漢卿‧單刀會‧第四折》:「將軍原來傲物輕信。」

﹝風行草偃﹞

《書‧君陳》:「爾惟風,下民為草。」《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故稱德教之化民,曰:「風行草偃。」

﹝海枯石爛﹞

海水枯乾,石頭風化粉碎。形容經歷時間長久。後多用以表示意志堅定,永久不變的盟誓之詞。《三國演義‧第四十七回》:「汝要說我降,除非海枯石爛!」亦作「石爛海枯」。

﹝精衛填海﹞

相傳炎帝幼女溺死東海,化為精衛鳥,銜木石以填東海的故事。語出《山海經‧北山經》:「發鳩之山,有鳥焉,名曰精衛。其鳴自詨,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比喻心懷冤憤,立志報仇。亦比喻意志堅定,不懼艱苦;或徒勞無功;或永無完成之日。如:「不管有多少困難險阻,我們都將以精衛填海的精神,一一克服。」亦作「冤禽」。

﹝汝眾點傳則不是  疑心滿腹  群難塞胸  以為仙佛之選賢任能者  一畏權高於吾  一畏其不尊師重道  嫉之妒之﹞

你們這些點傳師,不明天意,不懂各有天命的真正涵義,只會擔心別人的權力大於自己,又怕這些有「道長」之職位者,不會對自己有所尊重,所以疑心作祟,懷疑仙佛不公平,有所私心,有所偏袒,滿腹嫉妒,滿口妄言妄論天之不是,仙佛之不是。

主考這番話是以「師兄」的立場來勸導這些不成材的點傳師們,能改則改,見賢思齊,握髮吐哺;如果是以「法律主」的立場〈三天主考於民國六十二年 農曆七月二十日 ,於天元佛壇臨壇說過:「伏惟天帝浩蕩之恩,何以報也!吾何幸,領法律主之職,得行一功半果,渡己渡人,鞠躬盡瘁而已。」這些滿腹疑心,嫉妒賢能的舉止,早就執行天威的力量,哪容得下這些人在私底下的行為勾當。各位點傳師不妨再好好想一想,理天有四位法律主:關公、張飛、岳飛、呂洞賓;三天主考透露祂也是其中之一位,有哪一位是自天道傳世以來,不曾臨壇批訓的法律主?想通了後,能不戰慄恐懼嗎?法律主代表天意與天威,說了就算,更何況是由「法律主」出面來不斷地勸導,甚至委身於「師兄」這一稱號,難道還看不出這就是上天的慈悲嗎?

三天主考常自稱為「吾仙」與「吾佛」,「吾仙」是謙稱,「吾佛」是本位;能有「佛」果位之理界高真,來屈就於凡間俗子之「師兄」一職,難道真沒人能體會出這位「佛」的悲天憫人之心意嗎?有罰有賞,本就是法律主之職權,何須凡間俗子置喙於公或不公,妄論於私或無私?

﹝嗚呼  點傳  既會修道  何不則堯舜禪賢之治乎﹞

唉!各位點傳,既然都知道修道的真諦,為何不效法堯舜讓賢的治理方式呢?讓賢者、有能者,來代天宣化不是更好嗎?看似一段平白無奇的訓諭,實則道盡了這些點傳師的平庸道行。既會修道,當然早已了悟修行的諦義,悟透了權勢利益都是假相,自不會著迷其中,而妄論是非了;也勿庸旁人規勸,自會讓賢,自會遇賢如大賓,高興都來不及了,怎會嫉賢妒能呢?除非,根本就不懂得什麼是修道,所以才會在這「名」與「權」的虛幻假相上,看不透,解不開。主考的一句「既會修道」,實則明白的告訴他們,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修道」?

﹝堯舜禪讓之治﹞

〈一〉《史記‧五帝本紀》:「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賢),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權〈從權應變〉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痛苦〉;授丹朱,則天下病〈痛苦〉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預薦禹于天,十七年而崩,三年喪畢,禹亦乃讓舜子,如舜讓堯子,諸侯歸之,然後禹踐天子位。」

〈二〉《禮‧中庸》:「仲尼祖述堯舜。」《孟子‧滕文公》:「言必稱堯舜。」按堯舜並有聖德,又能禪讓,不私君位,故孔孟亟稱之,後世亦用為稱頌人主之辭。

﹝禪讓﹞

帝王讓位給賢人。《書經‧堯典‧孔穎達‧正義》:「堯舜禪讓聖賢,禹湯傳授子孫。」《三國演義‧第八十回》:「帝從之,乃遣太常院官,卜地於繁陽,築起三層高臺,擇於十月庚午日寅時禪讓。」或作「擅授」、「擅讓」。

﹝大丈夫能屈能伸  為道利民  謹言慎行  忠信篤敬  德風動草  以德服人  以道化人﹞

有志節、有抱負的人,知道權宜之計,知所進退,知所讓賢之道。為天道戮力,其實就是在為天下眾生謀其最大的利益,所以都會謹慎且戒懼於一言一行之中,說話忠實誠信,行為篤厚敬慎,以自己的德行來感化他人,自利而他利,以天道的精髓諦義來教化人心,這才是真正懂修道的人,才足堪稱謂大丈夫。

「進」不是大學問,只要肯學習,日復一日,必有所「進」;但「退」就不一樣了,「退」是智慧的顯現,懂得如何「退」?何時「退」?何地「退」?怎麼「退」?在在都是要靠自己的智慧來決定的。以筆者而言,退居壇前,不表示離道,反而更能為天道立下不朽的的萬八基業;沒有退居的歲月之勤,也絕無大明之德功的展現,就算有無窮無盡的歲月之恥,又何妨於不朽基業的完成。三十多年的夙夜匪懈,以至於幾近眼盲而手骨變形,算不算是歲月之勤?身背「自作孽不可活」之訓諭,幾近三十年,人譏之為敗道之士,算不算歲月之恥?為天道戮力,早以視個人榮辱名譽於度外;為天道之正名而挺身而出,縱貶官記過,是生是死尚且不畏,又何畏於人譏之言?終日譽天而天不加榮,終日詬天而天不加損,此乃吾之志也。所以說:人能離道,非道離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不就是這個意思嗎?

﹝大丈夫能屈能伸﹞

有志節的人也要知權宜之計,懂退讓妥協之時。《文明小史‧第三十六回》:「所說大丈夫能屈能伸,依我主意,還是拿言語來求他,抵抗他發怒卻使不得的。」

﹝大丈夫﹞

有志氣而勇敢剛毅的男子。《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史記‧卷八‧高祖本紀》:「觀秦皇帝,喟然〈注一〉太息〈注二〉曰:『嗟乎〈注三〉,大丈夫當如此也!』」

◎〈注一〉喟然:嘆息、嘆氣的樣子。《論語‧先進》:「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禮記‧禮運》:「昔者,仲尼與於蜡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歎。」喟,音 ㄎㄨㄟˋ 。

◎〈注二〉太息:大聲嘆氣。《楚辭‧屈原‧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文明小史‧第四十六回》:「臨出門時,安紹山還把手一拱,說道:『前途努力,為國自愛!』說完這句句,掩面而入。勞航芥又不勝太息。」

◎〈注三〉嗟乎:表示感嘆的發語詞。《文選‧李陵‧答蘇武書》:「嗟乎!子卿!陵獨何心,能不悲哉!」

﹝能屈能伸﹞

失意時能克制忍耐,得意時能施展抱負。《幼學瓊林‧卷一‧武職類》:「總之君子之身,可大可小。丈夫之志,能屈能伸。」

﹝謹言慎行﹞

《禮記‧緇衣》:「故言必慮其所終,而行必稽其所敝,則民謹於言而慎於行。」指言談小心,行事謹慎。如:「做人須謹言慎行,才能贏得大家的尊重。」

﹝忠信篤敬﹞

原文為「言忠信,行篤敬」。說話忠實誠信,行為篤厚敬慎。《論語‧衛靈公》:「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

﹝德風動草﹞

意謂君子當重視己之一言一行,如同將己德比喻為風,風一拂過,則草必為之偃。引 申 君子當修己以治人。《孟子‧滕文公上》:「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篇》:「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務光﹞

夏人,湯克桀,以天下讓之不受,負石自沉蓼水,已而自匿。後四百餘歲至武丁時復見,武丁欲以為相,復隱去。見《列仙傳‧莊子‧大宗師》:「湯與務光,務光怒之。」按務光,荀子作「牟光」。

﹝許由﹞

上古高士,隱于沛澤,堯以天下讓之不受,遁耕於中岳颍水之陽,箕山之下;堯又欲召為九州長,由不欲聞,洗耳於颍水之濱,沒後,葬箕山之巔,堯就其墓號曰「箕山公神」,以配食五岳,後人名其山曰:「許由山」。「許由洗耳 〈注一〉」與「許由棄瓢〈注二〉」皆出其人之軼事。

◎〈注一〉許由洗耳:許由歸隱山林,優游自得,聽到帝堯欲讓位於己,便感到耳朵受到汙染,因而臨水洗耳。典出《漢‧蔡邕‧琴操‧卷下‧河間雜歌‧箕山操》。後以許由洗耳比喻心性曠達,超脫於物外,而以接觸塵俗之物為恥。《孟子‧盡心上「古之賢士何獨不然」句下趙岐‧注》:「樂道守志,若許由洗耳,可謂忘人之勢耳。」

◎〈注二〉許由棄瓢:帝堯時高士許由常用手捧水喝,別人送他瓢,他用過後掛在樹上。後嫌風吹瓢動之聲太吵,就把瓢扔掉。典出《太平御覽‧卷七六二‧器物部‧瓢》。後比喻隱逸傲世。如:「他的性格高潔,不屑與人同流合汙,終致許由棄瓢,退出政壇,不再與聞國事。」

﹝言不顧行,行不顧言﹞

說話與行事不能相照應,行動和言語也不相符合。指言行不符。語出《孟子•盡心下》:「何以是嘐嘐 〈注一〉也?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則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為踽踽涼涼?生斯世也,為斯世也,善斯可矣。」《宋•陸九淵‧策問》:「夫言不顧行,行不顧言,誠足病也。」

◎〈注一〉嘐嘐:形容言語誇張、言行不一致。《孟子‧盡心下》:「何以謂之狂也?曰:『其志嘐嘐然。』」嘐,音ㄒ一ㄠ。

﹝桀紂﹞

謂夏桀與商紂也。桀無道,為商湯所滅;紂無道,為周武王所滅。世稱無道之君,多稱桀、紂。

﹝忠言逆耳﹞

誠懇正直的規勸往往刺耳,而不易被人接受。《孔子家語‧卷四‧六本》:「良藥苦於口〈注一〉而利於病〈注二〉,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元史‧卷一六八‧許國禎傳》:「召國禎入視,世祖曰:『不聽汝言,果困斯疾。』對曰:『良藥苦口既知之矣,忠言逆耳願留意焉?』世祖大悅。」亦作「逆耳忠言」。

◎〈注一〉良藥苦口:能治病的藥,多味苦難嚥。比喻諫言多拂逆於心,但確有益於人。《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良藥苦於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己已疾也。」《三國志‧卷五十九‧吳書‧吳主五子傳‧孫奮傳》:「夫良藥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達者能受之。」

◎〈注二〉良藥苦口利於病:能治癒疾病的藥,多苦口難嚥。比喻諫言多拂逆於心,但確有益於人。《三國演義‧第六十回》:「竊聞:『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移山填海﹞

移動山岳,填進大海。《孤本元明雜劇‧八仙過海‧楔子》:「俺眾仙各施神通,移山填海,水盡枯乾,教你無處潛藏。」

﹝反掌折枝﹞ 

反轉手掌,折取樹枝。比喻至簡易之事。亦作「易如反掌」、「易如翻掌」、「易於反掌」。

﹝坐而論之,不如起而行之﹞

為「坐而論道」之意。本指大臣隨侍帝王講論政事。《周禮‧冬官‧考工記》:「坐而論道,謂之王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抱朴子‧內篇‧明本》:「又坐而論道,謂之三公。國之有道,貧賤者恥焉。」後指空談大道理而不實踐。《晉書‧卷五十五‧夏侯湛傳》:「卿士常伯,被朱佩紫,耀金帶白,坐而論道者,又充路盈寢,黃幄玉階〈注一〉之內,飽其尺牘〈注二〉矣。」

◎〈注一〉玉階:石階的美稱。《文選‧江淹‧雜體詩‧班倢妤》:「竊愁涼風至,吹我玉階樹。」《唐‧李白‧玉階怨詩》:「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注二〉尺牘:尺牘,本指古代書寫用的木簡,後借指書信。《文選‧潘岳‧楊荊州誄》:「草隸兼善,尺牘必珍。」《唐‧杜甫‧上韋左相二十韻》:「聰明過管輅,尺牘倒陳遵。」亦稱為「尺簡」。

﹝伊傅﹞

伊謂伊尹;傅謂傅說。伊尹商之賢相,名摯,耕於有莘氏之野,湯三以幣聘之,始往就湯。湯伐桀,滅夏,遂王天下,伊尹之功為多。湯尊之為阿衡。湯崩,其孫太甲無道,伊尹放之於桐,三年,太甲悔過,復歸於亳。年百歲卒,帝沃丁葬以天子之禮。孟子稱為聖之任者。傅說,殷高宗賢相,初隱於傅巖,傅巖有澗水壞道,說故為胥靡版築以供食,高宗夢說,求得之,與語,果賢;乃作《說命》三篇,號曰傅說,舉以為相,國大治。

﹝龍雲﹞

《易‧乾卦》:「龍從雲,虎從風。」龍興而致雲氣,虎嘯而谷風冽,喻得意也。如聖主得賢臣,俊士遇明主,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雖有伊傅之賢輔之  龍雲不會亦難成矣﹞

主考嘆息,新竹天道雖有如伊尹、傅說賢才之輔佐,然領導人不具龍德之象,也難有所成就也。所謂「一人明來渡萬千,一人迷來誤萬千」,所說的就是領導人的重要性。領導人若不明天意,以愚昧之思維,來揣測天心天意,妄以點傳之代師天命,處處掣肘於天事,實乃不知死活,不知命也。三曹普渡工程,何其浩瀚艱辛,上帝與仙佛不憚於歲月之苦,一封封血書、一篇篇聖訓,一筆一劃書立而成,耗費多少仙佛的心血,耗費多少人力的助道,而領導人羅○綸點傳師,卻一把火給燒了。因此,上帝特令,燒一訓一千過;各位想想,若是燒了十份,會有多少過?若是燒了百份、千份的話呢?要立個功,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更何況記過。單是燒一份就一千過了,能有多少功來彌補這滔天大罪?筆者想破腦筋也想不明白,當筆者為天道挺身而出,面臨生死存亡之際,哪能想得到我天然正脈之桃竹苗領導者,會在日後燒聖訓?叫筆者情何以堪!如今幾十年過去了,羅點傳師的下場如何?歸空後在嘉義天同佛壇的結緣聖訓,為何不敢公諸於世?成仙成佛是一件喜事,難道羅點傳師一輩子傳道行道,連個果位都沒有嗎?還是被關在天牢裡,永遠出不了天牢之門?

﹝萬八聖業﹞

吾道師尊天然古佛,於民國十九年奉上帝之命出掌道盤,為東方後第十八代祖,時間長達一會〈未會〉計一萬零八百年。在此期間,師尊將渡盡天下蒼生修道、行道,並完成世界大同任務。吾道道親不分種族、國籍,在師尊領導下,共同為弘揚天道而戮力,來生非但可以直登理天,功德顯著者,上天並賜予果位,長享「一萬零八百年」之樂,此即所謂「萬八聖業」也。

〈第三篇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