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民國六十四年 農曆五月二十七日                          天璟佛壇                                 

        復興文化夷狄綏          拓展倫德蠻貊歸

        萬善四端參讚化          永言配命求福垂    吾乃

    三天主考  駕臨天璟  參謁

聖駕        賢弟賢妹  久未暢談  甚為思念  三天主考  蒞臨人間  滿腔哀調

                千頭萬緒  盈懷熱淚  感慨萬千  往日聖訓  盡葬火海  昔日之情 

             迄茲已斷  今復上壇  復為何談  貪生怕死  非修道德

賢弟賢妹:

        何謂修道?昔日之訓,歷歷告誡修道者,須具悲天憫人懷,見人溺若己溺,忍人所不能忍之辱,受人所不能受之氣,為人所不能為之事,吃人所不能吃之苦,為走獸之麒麟,為飛禽之鳳凰,為丘垤之大山,為生民之聖人,仍須再接再厲,奮發圖強。豈知自去歲「官考」以來,猶天之降簸篩,去其粗而存其精,棄其虛而保其誠,位愈尊德愈卑,趁此考順其勢,「一馬當先焚聖訓」,賊仁賊義重名利,四面八方謠言佈,佛口蛇心結怨仇,昔日投簪逸海岸,今見解蘭縛塵纓,悖孔孟而違堯舜,抗塵容而走俗狀,風雲憤而帶悽,泉石咽而下愴,列谷爭譏,群峰竦誚,萬聖含羞,千佛蒙恥,慟天然之悲,痛彌勒之哀,唉!諸弟諸妹,吾尚何言,吾心之悲,豈能言喻

        天下之事,有難易乎?有志有為,則萬事變易,無志無為,則萬事變難。修道雖云是苦中之苦,但立志為成功之日,乃是樂中之樂,苦是人生必經之途,生也苦,老也苦,痛也苦,死也苦,悲也苦,歡也苦,離也苦,合也苦。人生之中,無處不苦。今為人身而不修,一失人身萬劫難,須忍須耐,堅強奮發,不畏任何魔難,吾志之所趨,吾行須己完成。收圓既至,良機未久,徘徊窮城,復以何為,求目前之利,不如求萬世之名,求現實之安樂,不如求千秋之逸哉!時已不早,不為多談,哈哈!

        今天領導,貪生怕死。齊宣王問孟子曰:「聞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齊宣王曰:「臣弒君可乎?」孟子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聞誅一夫紂矣,未 聞弒 君者也。」如果桀紂無道,按道義云,是不可伐也,但是不伐,生民塗炭,百姓遭殃,此是何人之罪?伐之,孟子反說伐一夫紂矣,未 聞弒 君者也。何也?衛道長? 〈衛道長答:桀紂是 暴 君獨夫,罔視天下生民生死,故應誅之,以救萬民。 ) 道何言?〈衛道長答:道之宗旨,在普渡眾生,救人救世,非為個人建立權勢,貪圖名利之工具,而忽視天下眾生之生死大事。 )是的。如不認清是非,死守善道,尊師重道,賊仁賊義者,是尊其一人,而害天下之生民也。為財為利,毫無行道之意,若全部道親一律遵從,則吾道關門閉戶,不必辦矣,不須普渡。辭別

帝駕。無有交待,我知其最恨之神─是我三天主考,任其歸隱。      哈哈!退

                                                                  

﹝復興文化夷狄綏﹞

只要將中華固有傳統文化復興起來,自然而然就能使得未開化之民族或國家,得到學習的榜樣與教化,繼而安定祥和,民風改善,不起干戈對峙,無有欺小凌弱,人心崇德尚道,家庭、社會、國家上下崇禮有序,天下自然太平。

﹝夷狄﹞

古時四方未開化之民。東曰夷,南曰蠻,西曰戎,北曰狄。後世相沿,凡未開化之民,皆稱曰夷狄。

﹝綏﹞

安撫。《書經‧武成》:「肆予東征,綏厥士女。」《詩經‧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拓展倫德蠻貊歸﹞

本句與前一句「復興文化夷狄綏」意思類同。亦即將中華固有文化之倫理道德徹底實踐,繼而開拓發展,自然而然未開化之民族或國家,就會聽從而歸順。所謂的聽從而歸順,並非單指歸順於領導之下,而是包括歸順於倫理道德的真諦與實踐。

﹝拓展﹞

開拓發展。

﹝倫德﹞

倫理道德。亦即維繫人倫關係的道德準則。

﹝蠻貊﹞

本指南蠻、北狄。後比喻四方未開化的民族。《禮記‧中庸》:「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

﹝萬善四端參贊化﹞

以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來作為實踐仁、義、禮、智的起點;有所開始,必然有所成就,天下間的一切善流之源,都是從這四端開始的,世人就是不知善根所源為何,所以盲修而瞎煉,一無所成。若要參悟天地化育萬物之奧妙,人心就必須要從這四端諦義之實踐做起。端,事物的起始。如:「開端」、「發端」、「挑起戰端」。

﹝萬善﹞

無所不善。

﹝四端﹞

《孟子‧公孫丑》:「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永言配命求福垂﹞

語出《詩‧大雅‧文王》:「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將自己的德行,與天心天命相配合,以天之心,為己之心,以天之明命,為己之天命,則天必佑之以福。一般世人對於求福一事,只知從外力而求,殊不知真正的福佑,皆來自於自己所建立的德業。天命不常,唯德與之;皇天無親,唯德是輔;明明上帝曾說過:「天不畏強,唯畏者,忠孝行功立德者也。」俱足德行者,連上天都敬畏於你;那可想而知,千佛萬聖,諸天神聖,萬仙菩薩,還能不敬畏於你嗎?

﹝永言配命﹞

以自己的德行,與天命配合。言,語助辭。語見《詩‧大雅‧文王》:「無念爾祖,聿 〈注一〉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永言』就是『常說』,即古聖先賢常說之理;『配命』,意思就是說與上天之心相應,人心同天心。

◎〈注一〉聿:發語詞,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書經‧湯誥》:「聿求元聖,與之戮力。」

﹝滿腔﹞

心中充滿。《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三》:「只為滿腔怨抑 〈注一〉事,一宵鬼話報心仇。」

◎〈注一〉怨抑:幽怨抑鬱。《宋‧張孝祥‧霜天曉角‧柳絲無力詞》:「棹歌休怨抑,有人離恨極。」

﹝哀調﹞

悲哀的言辭。調,言詞、意見。如:「論調」、「老調」、「陳腔濫調」。

﹝千頭萬緒﹞

形容事情繁多,頭緒紛亂,不知從何說起。《宋‧葛長庚‧永遇樂‧銀月淒涼詞》:「尋思往事,千頭萬緒,回首誚如夢裡。」《兒女英雄傳‧第十九回》:「一時左思右想,千頭萬緒,倒大大的為起難來。」亦作「千端萬緒」。

﹝盈懷﹞

心中充滿。盈,充滿。《漢‧王充‧論衡‧論死》:「以囊橐 〈注一〉盈粟米,米在囊中。」《金史‧卷一一六‧徒單兀典傳》:「隨軍婦女棄擲幼稚,哀號盈路。」

◎〈注一〉囊橐:盛物的袋子。大稱囊,小稱橐。或稱有底面的叫囊,無底面的叫橐。《詩經‧大雅‧公劉》:「迺裹餱糧,于橐于囊。」毛享˙傳:「小曰橐,大曰囊。」橐,音 ㄊㄨㄛˊ 。

﹝感慨萬千﹞

因內心感觸良多而發出深遠的慨嘆。

往日聖訓  盡葬火海  昔日之情  迄茲已斷

以往所有之聖訓,全都焚燒殆盡;昔日之所有情誼,從此時此刻起,完全斷除。

請注意:

〈一〉三天主考所寫的「盡」字,「盡」是完完全全的意思。盡葬火海,就是一把火全燒了,一份都不留。「往日聖訓」之意,就是在這之前所有之聖訓,包括歷年來之大典聖訓、平常辦道之聖訓等,全部給燒光了。

〈二〉昔日之情,迄茲已斷;往昔天人、神人所共辦三曹大事的因緣和合,以及所共同建立的情誼,一筆勾消。主考在完全心灰意冷且絕望之際,說了這句話,可以體會出三天主考身為「天曹、人曹、地曹」主考官的至悲至痛,也可以感受到身為「師兄」的絕望與不捨。是的,佛都有「三不渡」之嘆,身為「主考官」與「師兄」雙重身份的立場來看,對於自造因果,自造罪愆,自尋絕路之徒,也是無可奈何!

﹝悲天憫人﹞

憂傷時局多變,哀憐百姓疾苦。《老殘遊記‧第十一回》:「坎水陽德,從悲天憫人上起的,所以成了個既濟之象;兌水陰德,從憤懣 〈注一〉嫉妒上起的,所以成了個革象。」

◎〈注一〉憤懣:忿恨不平。《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恐卒然不可諱,是以僕終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奏啟》:「楊秉耿介於災異,陳藩憤懣於尺一。」亦作「忿懣」。懣,音 ㄇㄣˋ 

﹝人溺己溺﹞

看到別人溺水,就像自己溺水一樣。語本《孟子‧離婁篇上》。比喻仁愛的胸懷。如:「我們應該抱持人溺己溺的信念,去救濟貧苦無依的人。」

﹝為走獸之麒麟  為飛禽之鳳凰  為丘垤之大山  為生民之聖人  仍須再接再厲  奮發圖強﹞

喻縱為走獸中之麒麟、飛禽中之鳳凰、山堆中之崇山峻嶺、眾生中之聖人,尚且仍須勇往奮進,不畏頓挫與永不退志之心,同時還會不斷地振奮精神,努力自強而不息。謂能者、賢者、聖者,永遠不會自滿於現狀,而將會以法天行健自強不息為終生之志。

主考之意,有隱喻現今居道中之點傳師者,看看走獸飛禽中麒麟與鳳凰的例子,也想想聖人奮發圖強的榜樣,再自己捫心自問的比一比,自己的德行與聖人的德行,為什麼差那麼多!

﹝走獸﹞

泛指獸類。《文選‧宋玉‧高唐賦》:「狀似走獸,或象飛禽。」《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飛禽走獸,因木生姿。」

﹝麒麟﹞

一種傳說中罕見的神獸。形似鹿,但體積較大;牛尾、馬蹄,頭上有獨角。背上有五彩毛紋,腹部有黃色毛,雄者稱為「麟」,雌者稱為「麒」,統稱為「麒麟」。性情溫和,不傷人畜,不踐踏花草,故稱為「仁獸」。相傳世有聖人時此獸才會出現。亦作「騏驎」。

﹝飛禽﹞

鳥類。《文選‧張華‧勵志詩》:「蒱蘆縈繳,神感飛禽。」

﹝鳳凰﹞

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雄的稱為「鳳」,雌的稱為「凰」,為象徵祥瑞的鳥。亦稱為「丹鳥」、「火鳥」、「鶤雞」。

﹝丘垤﹞

土堆。《孟子‧公孫丑上》:「泰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 〈注一〉,類也。」《呂氏春秋‧似順論‧慎小》:「人之情不蹶於山,而蹶於垤。」垤,小土堆。音 ㄉ一ㄝˊ。

◎〈注一〉行潦:匯聚路旁的流水。《詩經‧召南‧采蘋》:「于以采藻,于彼行潦。」《文選‧王褒‧四子講德論》:「行潦暴集,江海不以為多。」潦,積水。音 ㄌㄠˇ 

﹝生民﹞

人民。《孝經‧喪親章》:「生事愛敬,死事〈注一〉哀慼〈注二〉,生民之本盡矣。」《孟子‧公孫丑上》:「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

◎〈注一〉死事:人死後殯殮喪葬等事。《禮記‧喪大記》:「唯哭先復,復而後行死事。」

◎〈注二〉哀慼:哀傷悲慼。慼,憂傷、悲傷。《左傳‧僖公十五年》:「二三子何其慼也。寡人之 從 君而西也。」

﹝再接再厲﹞

勇往奮進而不頓挫。

﹝奮發圖強﹞

振奮精神,努力自強。

﹝豈知自去歲「官考」以來  猶天之降簸篩  去其粗而存其精  棄其虛而保其誠  位愈尊德愈卑  趁此考順其勢  一馬當先焚聖訓  賊仁賊義重名利  四面八方謠言佈  佛口蛇心結怨仇﹞

民國六十三年十月二十九日,天道經竹北警方取締〈道中稱為「官考」,上天藉官方之取締,以檢驗道親修道的道行與節操,是甘為天道犧牲而不退縮,且不顧生死,勇往直前呢?還是只顧自己私利私心,畏縮不前,置道務於不顧?〉後,當時桃竹苗區天道領導人羅○綸點傳師,恐懼過甚,非但在自宅焚燒歷年來所有仙佛嘔心瀝血所寫之奧章妙理聖訓外,並教唆陳○鐘廖○儀兩位點傳師一起燒,而這兩位不知天高地厚,不知「天考」真諦的點傳師,也還真的照著羅點傳師的指示而行。渠等還真的以為:神不知鬼不覺的躲在家中燒聖訓,就會一切沒事而平安渡過官考。但抬頭三尺有神明,還是瞞不過上天,三天主考在此揭發,並譴責這是敗壞仁義者。

《呂氏春秋‧季冬紀》云:「丹可磨,不能奪其色;蘭可燔,而不能滅其香;玉可碎,而不能污其潔;金可消,而不能移其剛。」是故人之有節,猶竹之有節。竹有節,故能勁立,人有節,故能堅剛。點傳者,乃代天理物,代師傳道之重器,既代天又代師,理應德人而無累,知命而不憂,仰首而信眉,論列大是大非,凜然氣節,縱斧鉞臨頸不改其色,湯鑊澆身不奪其志;人為萬物之靈,稟天地陰陽五行正氣而生,本具天地正氣運流之慧,況身居天道之點傳者,理應以身作則,使天下從風,德聲施於千里而不墜,大畜慧流於八荒之極而永存,古云:「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功。」此理之易解易行,難道羅、陳、廖三位點傳師不明乎?

民國六十六年三月十五日春季大典,上帝聖訓尾後附語:「○鐘○儀,燒何時聖訓?謹告 諸 君,燒一訓記一千過,聖訓也者,乃仙佛之心血,豈可以燒?……總而言之,燒聖滅書,罪同秦王,萬世唾罵。○綸教汝燒,汝即燒,若教汝為道犧牲,汝願意否?」

﹝簸﹞

用畚箕搖動,使米起落,以除去米糠。《詩經‧大雅‧生民》:「或舂或揄,或簸或蹂。」簸,音  ㄅㄛˇ。

﹝篩﹞

一種有密孔的竹器,可將粗細不同的顆粒分離。《明‧張自烈‧正字通‧竹部》:「篩,竹器,有孔以下物,去粗取細。」《唐‧李洞‧喜鸞公自蜀歸詩》:「掃石月盈帚,濾泉花滿篩。」亦稱為「篩子」。篩,音 ㄕㄞ 

﹝去粗取精﹞

去除粗糙的部分,留取精華而用;一個是淘汰,一個是重用。

﹝棄虛保誠﹞

棄其虛心假意者,保存虔誠篤敬者。與「去粗取精」之意類同,也是有所淘汰,有所重用之意。

﹝位尊德卑﹞

地位愈高,德行愈卑下。

﹝賊仁賊義﹞

以非正道之法,盜取仁義之名號。

﹝佛口蛇心﹞

比喻人嘴巴說得十分仁善,卻心懷惡毒。《五燈會元‧卷二十‧淨慈曇密禪師》:「古今善知識〈注一〉,佛口蛇心,天下衲僧〈注二〉,自投籠檻。」《明‧梅鼎祚‧玉合記‧第二十齣》:「好兩個佛口蛇心,你且去殿上伺候,怕有客來,好生支應。」亦作「蛇心佛口」。

◎〈注一〉善知識: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導正道之人。又作知識、善友、親友、勝友、善親友。反之,教導邪道之人,稱為惡知識。據《大品般若經‧卷二十七‧常啼品》載,能說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之法及一切種智,而使人歡喜信樂者,稱為善知識。《華嚴經‧入法界品》記述善財童子於求道過程中,共參訪五十五位善知識(一般作五十三位善知識),即上至佛、菩薩,下至人、天,不論以何種姿態出現,凡能引導眾生捨惡修善、入於佛道者,均可稱為善知識。又《釋氏要覽‧卷上》引《瑜伽師地論》,舉出善知識具有調伏、寂靜、惑除、德增、有勇、經富、覺真、善說、悲深、離退等十種功德。另據《四分律‧卷四十一》載,善親友須具備難與能與、難作能作、難忍能忍、密事相告、遞相覆藏、遭苦不捨、貧賤不輕等七個條件,即所謂「善友七事」。

◎〈注二〉衲僧:僧侶。《唐‧貫休‧湖頭別墅詩三首之二》:「更無他事出,只有衲僧來。」《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八》:「況自此再三十年,京已壽登耄耋,更削髮披緇坐此洞中為衲僧耶?」

﹝昔日投簪逸海岸  今日解蘭縛塵纓﹞

從前是氣節高操,於世俗之一切權位名勢都不看在眼裡;而今日卻是遠離了蘭心素德之境,反而追求起塵俗之祿位名利。語見孔稚珪《北山移文》。簪所以固冠,投簪者,掛冠而隱也。逸,隱也。幽人〈隱者〉佩蘭,仕則非幽人也,故曰解蘭。塵纓,世俗之事。此二句,乃三天主考針對羅某之作風有感而發,慨嘆其已往之高尚節操已不復見,反而日趨卑下,變成只重視名利權勢之凡夫俗流之輩。

﹝投簪﹞

投,拋棄。簪,用於固定冠帽,比喻官職。投簪指辭去官職,不再從政。《文選‧孔稚珪‧北山移文》:「昔聞投簪逸海岸,今見解蘭縛塵纓。」《明‧陳汝元‧金蓮記‧第五齣》:「二子之名既就,一生之願已酬,當投簪海岸,駕橇山林。」

﹝簪纓﹞

古代顯貴者的冠飾。比喻高官顯宦。《南史‧卷二十一‧王弘傳‧論曰》:「其所以簪纓不替,豈徒然也?」《三國演義‧第六十回》:「久聞公世代簪纓,何不立於廟堂?」

﹝抗塵容而走俗狀  風雲憤而帶悽  泉石咽而下愴﹞

語出《文選‧孔稚珪‧北山移文》。抗塵走俗,猶奔走紅塵之意。三天主考以借喻其人,身居道中上位,卻輕視聖事,而以凡事為重;與天道「重聖輕凡」精神相違,風雲亦因而悽愴帶恨,泉石亦悲慼下淚。

﹝抗塵走俗﹞

奔走於塵俗之中,指熱衷於追求名利。《元‧顧瑛‧餞謝子蘭詩》:「抗塵走俗山澤容,自言千里竄荊棘。」

﹝列谷爭譏  群峰竦誚﹞

語出《文選‧孔稚珪‧北山移文》。意謂千山萬谷,都相議論譴責。

萬聖含羞  千佛蒙恥  慟天然之悲  痛彌勒之哀

天道經官考後,身居天道一方之領導者羅某,竟率領點傳〈陳○鐘點傳、廖○儀點傳〉焚燒聖訓,千佛萬聖因而蒙羞,掌道盤之天然師尊與掌天盤之彌勒祖師同感悲慟。

各位道親,請細細體會三天主考這一段話的深義;能讓千佛萬聖都感到無比羞恥之事,可想而知,那是多麼嚴重,且罪孽多麼地深不可測,令人不寒而慄;若再從上帝所說之「燒一份,一千過」,加上羅○綸點傳師自己所發之「十九層地獄」毒誓來看,大概對羅點傳師之未來下場,心裡都應該有所譜了,難怪天然古佛、彌勒古佛會深感悲慟。

﹝天下之事  有難易乎  有志有為  則萬事變易  無志無為  則萬事變難﹞

天下之事,有所謂困難與簡單之分嗎?其實立好志向,發出至誠之心,有所作為,有所行動,那麼再怎麼艱難的事,都會變得很簡單。相反地,如果說連志向都不願意立,也無至誠之發心,也無任何作為與行動,那麼就算是反掌折枝之易事,也會變得很困難。師尊說過:「人間建德如取水」,想怎麼建德立業,隨處皆可,俯仰之間,德慧都能培育拾取,問題是願不願意去拿而已。所以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能負道,非道負人。事在人為,成聖成佛是這個肉體修成的,成鬼成魔也是這個肉體所造成的,關鍵只在於這個「心」罷了!

﹝今為人身而不修  一失人身萬劫難﹞

人身難得今已得,聖道難逢今已逢;諸位要知道,生為人身,已非易事,更何況又能遇上天道三曹普渡良機,這是難上加難;看看周遭的人們,再想想四生六道的遭遇,自己是不是萬幸中的大幸?既然有了人身,也求了天道,若是入寶山而空手歸,是不是太可惜了?今世若不好好修行,誰也不知道,下一次再碰上求道之機緣或修行之契機,也不知在哪一世、哪一輩子了!所以說,奮發精進吧!將每一天都當成人生最後一天,那麼就能體會天時緊急的涵義,就能勇猛精進而不懈怠了。

﹝吾志之所趨  吾行須己完成﹞

立下了志向,就要以至誠之心,劍及履及,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的去完成。十條大愿也好,修行的志向也好,讀書的志向也好,只要下定了決心,就自己去克服一切的橫逆或阻礙,拿出至誠,以誠格天,那麼天下事沒有不可能做不到的;一點一滴的水,千年萬年下來,總有一天會把巨石給滴穿了,修道的功夫,就在這點滴的累積工程上;堯舜何人也,吾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道程千萬里,奔近一程是一程;三千功八百果,多做一份功果,離圓滿功果就近了一些。做了,就一定會有收穫與心得;不做,只會在那邊說,就算說了一百年、一千年,也還只是在原地打轉而已。

﹝無道﹞

君無德,不行正道。《書經‧武成》:「今商王受,無道。」

﹝生民塗炭﹞

形容人民生活在極端困苦的境地。《北周‧庾信‧傷心賦》:「在昔金陵,天下喪亂,王室〈注一〉板蕩,生民塗炭。」《封神演義‧第八回》:「四海分崩〈注二〉,八方播亂〈注三〉,生民塗炭,日無寧宇。」亦作「生靈塗炭」。

◎〈注一〉王室:國家、朝廷。《書經‧微子之命》:「率由典常,以蕃王室。」《三國演義‧第十回》:「臣等有功王室,未蒙賜爵,故不敢退軍。」

◎〈注二〉分崩:分裂。《文選‧鍾會‧檄蜀文》:「往昔漢祚衰微,率土分崩。」《文選‧潘岳‧西征賦》:「踰十葉以逮赧,邦分崩而為二。」

◎〈注三〉播亂:動盪混亂。《三國演義‧第六回》:「關東賊起,天下播亂。」

﹝我知其最恨之神  是我三天主考  任其歸隱﹞

本句之意,看似淺顯易懂,其實涵義深遠。因為三天主考都能知道有某位點傳師最恨祂,也就是表示理天所有仙佛也都知最恨三天主考的點傳師是誰了。前面說過,三天主考有「師兄」的身份,所以才不辭辛勞,苦口婆心於教化、感化我們這些不成材的師弟師妹們;同時,三天主考又身負「法律主」之職,這法律主之職,就是顯耀天律之威,揚天威之撼的職權,不要說是人曹,連對天曹之諸天,都有先斬後奏之權,地曹陰府就更不用說了,而人間竟有恨法律主之點傳師者,各位想一想,可不可悲?可不可怕?

民國六十二年二月一日,活佛師尊訓曰:「若是不行,仙佛罷免。不但不能返回理園,還要作鬼,永難翻身。仙佛放命,至於今也,已有二位,已受罷免。」領命之點傳師,若遭上天罷免,其結局委實難以想像。

〈第五篇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