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民國六十三年 農曆七月三日                                                  天元佛壇                                 

         鴻鳴燕唱風嘯嘯          騏驥身跨信步遙

         滿把真空谷神煉          以興天道登極瑤    吾乃

       三天主考  茂田師兄  駕適天元  參叩

聖駕           諸 君畢安  茲吾天道  宏闡之際  諸 君賢士  當立標杆  克己復禮 

                   天下歸仁   以誠以正  挽化同胞  四海兄弟   醉生夢死  汝其安乎

                   人海茫茫   色鄉酒財  孰人是悟  孔子嘗嘆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也

                   聖人君子   嗟乎是嘆  汝當悟之  聖賢廟者  同心一德   心誠求之 

               雖不中也  亦不遠矣  唯德是輔 蠻貊皆歸  善男信女  速進大同 

                   極樂之鄉   見考不退  見財思義  仁者之人  以財發身  不仁者也 

                   以身發財   有諸己也  後求諸人  君子也者  不憂不慮  俯仰不疚 

               上可對天  下可對地  心無塵埃  禍自遠矣  

                   榮辱之來  必象其德   肉腐生蟲   魚枯生蠹  誠不謬矣  訓文一段 

                   無遐者返

        何謂修道,簡而言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吃人所不能吃之苦,忍人所不能忍之辱,受人所不能受之氣,負人所不能負之責,為人所不能為之事。千金不換,萬乘敝屣,在淄不涅,在濁不染,瀟灑出塵,為三大不朽,於世留芳,名於簡冊者也。吾觀世眾,其之修道,盲人瞎馬,不明道旨,胡修亂煉,其謂修道,辦道讀書而矣。荀子曰:「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猶以指測河,以戈舂黍也。」須知吾人為道也者,忍辱負重,萬苦不辭,挽狂瀾於既倒,復文明於既敗,以吾心誠,以吾之德,來化滔滔之世,匡化吾道。堯舜禹湯商文武孔孟之道,言雖易也,為之難矣。人於談論四書五經,究其行事,禽獸何異。信不由中,行不由軌,於國不忠,於親不孝,於眾不仁,是謂修道,差之遠矣

        是故吾輒飛鸞,闡化天道,其之目的;為復興中華文化,為挽倫理道德,為剿奸人盜賊,為滅魑魅妖怪,克己復禮,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吾雖不能言談,但藉飛鸞闡之,然世之迷,物欲之蔽,誠如天上之浮雲;世眾之心,誠如風雲之不定。人心不古,詭詐屢生,其之心志,不為天道之憂,而為創殺人之彈,而用心原核之炸,世界人類,孰人能保。

        是故,吾每憂天道之不興,道德之日敗,禍災之屢至,誠不忍睹。苦口婆心,化之挽之,然世人半信半疑,以吾道為迷信以吾仙之為假。嗚呼哀哉!吾心之悲,何人可訴?風雨為吾而發怒,草木為吾而悲傷矣!況而萬靈乎?而無感嘆乎?吾道之復世界大同,以待何日耶?眾若同心一德,貫徹始終,矢勤矢勇,夙夜匪懈,八德五常,行之不怠,何畏天道之不興哉?眾何袖手旁觀乎?視吾道之宏展而不助乎?

        孰人不欲為聖為賢乎?然則為聖為賢有難乎?為之則易,不為則難。為聖為賢,在己而不在人,復本之初,行性之仁,明德親民,於止於至善。行足以為世法,動足以為世道,言足以為世則,心恒求之,以德為務,以道是履,以吾道之光輝,普照大千世界;以吾道之慈悲,挽化苦海之同胞。天地為心,日月為行,參贊化育,大德浩浩,普於塵世,其之昭輝,春秋載矣。眾何不為美譽乎?為善積德,赤子能為,為惡害人,天地不容。天堂地獄,在於一念,念善則佛,念惡則鬼,蘭心善業,汝其為乎?今日簡言意深,草草批示,望 諸 君之進德,為吾道爭光,辭

  別賢。                                                                             哈哈!退

                              讀      訓      筆      記

﹝鴻鳴燕唱風嘯嘯﹞

大小飛禽都在大聲地鳴啼歡唱著這美好的一刻。喻鴻燕之所以歡聲而啼,主要是因為迎接著仙佛降臨凡間而歡唱。這是詩詞文章在「起承轉合」中的「擬意鋪境」表現;剛一破題,直接就感受到澎湃嘯鳴歡迎之聲,有如天樂音韻之美,以燕唱所表達之旖旎婉約,來形容這一片安祥、寧靜、肅穆之氛圍。

﹝鴻鳴燕唱﹞

大小飛禽都在鳴啼歡唱。鴻,動物名。鳥綱雁形目。體型較雁大,背頸灰色,翅黑色,腹白色。燕,鳥綱燕科各種鳥類的通稱。種類繁多,約有七十餘種。體小翼大,飛行力強,尾長,分叉呈剪刀狀。背黑腹白、腳短,不利於步行。每年產卵二、三次,每次約三至六個卵。常見的有毛腳燕、赤腰燕、洋燕、家燕等。俗稱為燕子。

﹝風嘯嘯﹞

謂鴻燕所鳴叫之聲,經由風中傳來。嘯,鳥類野獸長聲鳴叫。如:虎嘯、猿嘯。《唐‧柳宗元‧憎王孫文‧序》:「既熟,嘯呼群萃〈注一〉,然後食衎衎〈注二〉焉。」《宋‧陸游‧春夜讀書感懷詩》:「荒林梟獨嘯,野水鵝群鳴。」

◎〈注一〉萃:聚集。如:「人文薈萃」。《楚辭‧屈原‧天問》:「蒼鳥群飛,孰使萃之?」萃,音 ㄘㄨㄟˋ 

◎〈注二〉衎衎:和樂的樣子。《易經‧漸卦‧六二》:「鴻漸于磐,飲食衎衎,吉。」衎,和樂。音 ㄎㄢˋ 

﹝騏驥身跨信步遙﹞

騎著青黑色的天馬良駒,在廣闊無涯的天際中,漫步而行。喻主考心懷無量無邊之慈悲心,不忍天下眾生未能得渡,未能返本還源,故天下四海,隨機隨緣勸化人心,推道而訓俗,殷殷勤勤,夙夜匪懈。

﹝騏驥﹞

駿馬、良馬。《荀子‧勸學》:「騏驥一躍,不能十步。」《楚辭‧屈原‧離騷》:「乘騏驥以馳騁〈注一〉兮,來吾道夫先路〈注二〉。」騏,青黑色的馬。《說文解字》:「騏,馬青驪文如綦也。」驥,千里馬。《說文解字》:「驥,千里馬也。」

◎〈注一〉馳騁:騎馬奔馳。《老子‧第十二章》:「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三國演義‧第十回》:「韋挾戟驟馬,往來馳騁。」

◎〈注二〉先路:前路。指聖王之道。《楚辭‧屈原‧離騷》:「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信步﹞

漫步、或漫無目標的任意行走。《宋‧陸游‧龜堂雜興詩十首之二》:「曳杖東岡信步行,夕陽偏向竹間明。」《西遊記‧第三十六回》:「師徒們玩著山景,信步行時,早不覺紅輪〈注一〉西墜。」

◎〈注一〉紅輪:太陽。

﹝滿把真空谷神煉﹞

主考在本句中,將佛家所言「真空妙有」之諦義與道家所言「谷神不死」之修煉,合而為一,這是很巧妙且意境很高的詩義,特別是兩者均為「佛家」與「道家」的精微奧理,將「佛道」各自最微妙之處,以一句話概括出來,若非知其深奧意境者,斷無可解;其實兩者就是一體兩面,如刀刃之兩面,缺一則失其妙義與體用。「非空之空」是為「真空」,「非有之有」是為「妙有」;這是從「空性」之諦義,來作為修行的涵義。虔於修行者都能明白這一點,就是自性本清靜無染,無垢無欲,且一團靈明,無有一絲一毫妄念妄想,不為世塵所縛,不為是非或善惡所攀引,不執人我之分,並與天地之靈明常照長存,這就是空性。但這個「空」義,並非一切都是空,如見虛空,眼見是空,實則包含微塵萬物,故又非空,因此產生「非有之有」之境,「妙有」之境於焉而生。如見一空杯,眼見是空,實則與見「虛空」所見相同。因此從「觀空」以至於「空觀」,就是在破除「空」的假相,在覷破「空」所帶來的緣起,此之謂「真空」。了悟一切「有」與「空」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是因為「我執」造成的。心不見「有」,「有」自「非有」;心不住「空」,「空」自「非空」;《心經》所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是此諦。

人心如水,本來清靜,因風生浪,激而波濤,是由清而濁,由靜而動,故吾人學道務須心不動,心不動,則神凝氣聚,自然由濁而清,由動而靜,有欲後天之濁,無欲先天之清,不動心即無欲,是後天返先天,清而靜也。一動心即生欲,是先天反後天,濁而動也。如能二六時中,如如不動,由勉強而合自然,廣其心,視天下一切事皆得其平,將氣質之性化為天命之性,即無時而非太和之氣,無刻而非混元之天。與天地同心,以天地之心為心,則時時現出太和之象,清明在躬,和神同春,自然睟於面,盎於背,施於四肢,現出虛明廣大之態度,內外一體,天地同春,則天地定位,而萬物遂其所生。一切境界本自空寂,無一法可得,迷者為不了故,即被境惑。故為境惑而流轉不窮,當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猶如金剛不可破壞。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第七十‧十定品‧第二十七之四》所載:「于諸佛法,究竟無礙,恒以方便,住佛菩提功德行中而得出生,具菩薩智,為菩薩首。一切諸佛,共首護念,得佛威神,成佛法身,念力難思。於境一緣,而無所緣,其行廣大,無相無礙,等於法界。無量無邊,所證菩提,猶如虛空,無有邊際,無所縛著。于諸世間,普作饒益。一切智海,善根所流,悉能通達,無量境界,已善成就,清淨施法,住菩薩心,淨菩薩種,能隨順生,諸佛菩提。于諸佛法,皆得善巧,具微妙行,成堅固力。」因此自性佛性,若存若寂,非存而實存,非寂而若虛若實,若有若無,所謂空寂,空則無所有,寂則無所動;因為無思無為,所以無念無染,而只有虛靜清明,天賦良心本然靈知,空寂惺惺,明覺的空寂,而不是漆黑死滅的無明一片。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亂相惺惺非。靈覺惺惺,不緣物而宛在,寂然清靜,卻不是斷滅,雖惺惺而常寂,雖寂寂卻又自惺惺,一團妙湛圓寂的真靈明,自覺而無動,清靜虛一,是惺不是寐,是記不是忘,是覺不是昧,是定不是蕩,是真不是夢,此之謂空,謂寂,謂靜,謂中,謂丹,謂赤子之本然,謂虛而一。

因此法在還源,先空其心,後空其志,終空其穀,似空非空,不講鉛汞,不說風雷,不言男女,不談刀圭,自然而合,自然而回,自然而化,自然而歸,歸無所歸,散佈大千。氣勢浩浩,無涯無邊,成其何大,言其何小,睹機忽悟,如雷蟄而忽驚,日曀而忽明,揮喝雷霆,當下覷破一個念

﹝真空﹞

常作「真空妙有」。真如之理體,遠離一切迷情所見之相,杜絕「有、空」之相對,故稱「真空」。如《大乘起信論》所說之「空真如」、《唯識》所說之「二空真如」、《華嚴》所說三觀中之「真空觀」等均屬之。又大乘以「非有之有」,稱為「妙有」;「非空之空」,稱為「真空」。此乃大乘至極之「真空」。

「真空妙有」,即唯識所說三性中之「圓成實性」。圓成實性係遠離「我、法」二執所顯現之真理。因遠離二執,故稱真空;亦非小乘所謂與「有」相對之「空」,而為一真實之有,故稱「妙有」。以真空故,緣起之諸法宛然;以妙有故,因果之萬法一如。此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義。故知真空與妙有非有別異,一切存在(五蘊)均由各種條件(因緣)和合而成,故無實體(空),而為假有之存在(有),此均係以世間之觀念而承認其存在者。此思想不限於唯識學,即以如來藏系之思想,亦如是強調。佛教之真空並非虛無主義,而係針對現實所發揮之微妙作用。

﹝谷神﹞

語出《道德經‧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即是我們求道所受明師一指的關竅。

﹝以興天道登極瑤﹞

本句是前一句「滿把真空谷神煉」之續意。了悟了自性,明白了佛諦與道髓,就能興宏天道於世,就能返回理天。

﹝極瑤﹞

無極瑤池之意,即是理天。

﹝克己復禮  天下歸仁﹞

《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孔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克己復禮為仁」一語,非孔子所創,而係當時已流傳的成語。《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載:楚靈王用兵很順利,自湖北統率大軍縱橫河南安徽,直薄徐州。正當聲威赫奕之時,他家中的三個兄弟,發生叛變,卒至兵敗喪於乾谿。就引孔子之語說:「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信善哉!楚靈王若能如是,豈其辱于乾谿。」《左傳》所引孔子批評的話,就是說靈王不能「克己復禮」;而靈王只看見人家,卻看不見自己,蠻不講理,即是其不能克己復禮處,所以註定了失敗。按孔子的指示,我們之所以不能行仁愛,最大的敵人,是私的觀念,私重于公,即無法克制自己,所以必須「克己」,除掉私的觀念,才可以「復禮」。「禮」是指一切應份作的事,即是合乎理性的行為。克服私念,恢復理性,處置一切事,始能妥當而不致舛錯。我們能有一日克己復禮,則無論任何人都會稱讚你是個仁人。其關鍵,不在別人,只在自己;故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以後,宋明各家理學中所講「寓理帥氣」工夫,也就是「省察克制」工夫,即是由此而產生的。

我們自己體念,不但事業的成敗,「克己復禮」亦有很明顯的影響;即在每人的日常生活中,皆有很迫切的需要。所以顏淵問:「克己復禮,如何做法呢?」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視、聽、言、動都應求其合禮,是作「克己復禮」功夫的一個必需經過的階段。孔夫子注重在日常鍛鍊,所以能「克己復禮」。即是從每一天的日常行動中,事事合「禮」,就做到「仁」字了。孔子講「仁」,這是其所說的最具體的方法。到宋代的理學家,其修養的範圍,不僅以視、聽、言、動為限,連思想也包括在內,講究「非禮勿思」,不合規矩的,連想都不能想了。「非禮」的相對面,是個「義」字,沒有「非禮」的言行,沒有「非禮」的思想,最後就做到孟子所講的「集義」功夫。為人如此,則必產生浩然之氣,到最緊要關頭,我不能做的,即使剛刀架在頸上,我也不做。我需要做的,赴湯踏火,亦在所不辭。「集義」即所謂「養氣」,自孟子以至宋明的理學家,所做的養氣工夫,皆不出此範圍。以上〈參考趙龍文《論語今釋》〉

﹝醉生夢死﹞

形容人糊裡糊塗地活著,如在醉夢之中。《宋‧魏了翁‧水調歌頭‧檥櫂漢嘉口詞》:「客亦莞然成笑,多少醉生夢死,轉首 〈注一〉總成埃。」《孽海花‧第六回》:「那年法越和約簽定以後,國人中有些明白國勢的,自然要咨嗟太息,憤恨外交的受愚,但一班醉生夢死的達官貴人,卻又個個興高采烈,歌舞昇平起來。」

◎〈注一〉轉首:回首,形容時間過得很快。《宋‧魏了翁‧水調歌頭‧古說士夫郡詞》:「繁紅麗紫何限,轉首便塵埃。」《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十九‧錢武肅鐵券》:「昨晚檢閱經笥,偶得於故紙中,轉首已三十餘年矣。」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也﹞

見《論語‧子罕》。「好色」是人類的本能,色是指異性而言。異性相吸,乃屬大自然的本能。「好德」,應屬于理性的修養。從黑格爾氏的宇宙演進圖中,可以看到人類的進化,由個人而走向社會,由主觀而走向客觀,由情感而走向理性。其中過程,尚須經過藝術、哲學、宗教的修養,方可達到最高理性的境界。但本能是先天的,德行修養是後天的。好色的本能,各種動物皆有,而德行修養,惟人類才有;人類之可貴在此。我們每以人品的高低,為其人格的評價,即是以德行來判斷的。德行高者人品高,他能得持理性;德行低者人品低,惟憑本能主宰了。人類的進化,即是由本能進步至德行;如尚未進化到這地步,則本能勝以德行,遇到問題時,不能由道理來肆應。往往把握不牢,不能由理性操縱自己,反而由本能來操縱自己了,故好德往往未能如好色。

﹝聖賢廟者  同心一德  心誠求之  雖不中也  亦不遠矣﹞

「聖賢廟」一詞之由來,前因後果,請詳見如下說明:

吾道佛壇,多散佈于民間各處,道親日有所增,原有竹北天元臨時總壇已無法容納,極需建一大型道壇,供舉辦大典及各種活動之用,上天對此亦有指示。 民國六十年三月二日 關聖帝 君臨壇訓曰:「老母命吾來,傳旨大眾聽,原人之歸宿,新竹速建壇,九品蓮台位,此功居第一。」隨後於同年 三月十五日 春典時真武元帥收圓帝君亦臨壇批訓:「新竹地,建總壇,吾真武,要在此,暗調賢良,三施並進,功德無量,聽到否,收圓到,速建壇。」由以上聖訓得知,新竹總壇係上天藉以普渡天下眾生返回無極本位,及暗調賢良才子,宏揚天道之重要場所。賴○虎前賢亦因捐獻總壇十二萬元,由高等亡靈直昇散仙果位。詳見《亡靈結緣》第六篇。

新竹區道務,向來由羅○綸點傳一手把持,建總壇之事,從未聞其提起。雖經濟公活佛、三天主考屢次催促,羅仍無動于衷。而願出錢出力,熱心蓋建總壇之道親不乏其人,旅日華僑彭鶴壽點傳老前輩,於民國六十年率先捐出新台幣伍拾萬元,當時足以購置新竹市內一廣大土地作建總壇之用。彭老前輩曾當面告知筆者,該筆捐款羅經理已私自貸放道中某人,以獲取利益,羅再以所得之高利息,用其自己名義,捐助道場,並賺取功德與善名,說罷搖頭不已。尚有旅日返國經商之黃標慶副理事長,頗富財力,亦答應捐助建總壇時所需之款項。奈何,建總壇之事毫無動靜,渺茫無期,渠乃將所承諾之天價款項,捐建台北縣山佳觀音廟,傷心失望之餘,也不再過問新竹道務。亦有豐原林新福壇主表示,願捐建壇所需之鋼材,然仍無法如願。

羅○綸點傳師財力如何? 民國六十三年四月十一日 ,濟公活佛曰:「茲乃世界聖賢廟,今欲建之,奈何世人,一毛不拔,半功不施。人皆云之,吾所修道,目的成仙,若有功德,汝不願為,眼前之德,不屑行之,三施之道,亦不行之,若夫○綸,志若副理,不云一壇,可以興建,十座百座,毫無問題,風行草偃,上行下效,吾道總壇,何日可成,乃觀誠徒,好施美德,犧牲一己,成全萬眾,為仁為義,求名萬古,若夫財寶,乃一時利,如子不肖,不亦傾產,望道 諸 君,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完成偉業,仙佛之列,不用憂矣。」

於民國六十三年「神人考試」期間,三天主考一再催問羅○綸點傳師總壇進度!羅支吾其詞,或說種種困難,或云正覓地中,一再推托,終無結論。羅多次缺考未到,三天主考乃與三位道長與黃講師〈時任省立新竹中學老師〉商議結果,決定建一最少三層之圓形建築。三天主考指示,每層至少要容納一千人,並加強語氣說,非三樓合計一千人,否則日後宏展,何以容人!總壇名稱定為「聖賢廟」,上帝暨濟公活佛加上「世界」二字成「世界聖賢廟」。「樂捐詔」由三天主考請黃講師撰擬,經主考認可,募捐日期自 民國六十三年七月一日 起,為期半年。主考並委由「興道長」主持興建事宜。

羅經理居於領導之尊,理當率先奉行完此聖業,立不朽之功。奈何羅不明大義,不諳上天苦心,竟暗中抵制「世界聖賢廟」之興建。 民國六十三年五月二十九日 壇主會議中,羅與一彭姓點傳,公然在佛壇前大聲發誓,羅誓曰:聖賢廟若蓋得成,願下「十九地獄」。彭誓曰:聖賢廟若蓋得成,願「剁成肉醬」。道中大權操在羅手中,諸位道長無計可施,「世界聖賢廟」之興建因而胎死腹中。民國六十六年秋季大典上帝訓曰:「欲興慈善事業,必先建天與人歸之世界聖賢廟,此廟一建,則五教合一,萬法一理也,此廟之提議,迄茲有年,而不見諸賢啟齒,莫非忘此重大叮嚀者也。」

仁者之人  以財發身  不仁者也  以身發財 

《大學》:「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言仁者散財以得民,不仁者亡身以殖貨。主考藉此暗示,在天道之新竹道場中,有一領導者人物,擁有巨大財富,對蓋建「世界聖賢廟」非但不捐助分文,且以其在道中勢力,抵制聖賢廟之興建。專以發大財為目標,此非仁人也。此公已返天,留下龐大財富供其後代享受,而不屑用於建聖業,不只不為自己立下萬世千秋之功,還為後代留下造惡造罪之根源,不知其現在會反悔否

﹝塵埃﹞

原意為「飛揚的灰土」,此處喻妄念、妄想或心懷惡念頭。《禮記‧曲禮上》:「前有水,則載青旌;前有塵埃,則載鳴鳶。」《大宋宣和遺事‧利集》:「 六月初一 日,時盛暑,行沙漬中,每風起,塵埃如霧,面目皆昏,又乏水泉。」亦稱為「塵土」。

﹝榮辱之來  必象其德  肉腐生蟲  魚枯生蠹﹞

有讚譽或責貶之事加身,皆是因自己德行之好壞或多寡所故;如同肉腐敗後會生蟲,魚乾枯了會生蠹。物必自腐而後蟲生,人必自賤而後謗生;禍福無門,唯人自召,自己的所作所為,或許能欺騙自己,欺騙世人,但是大道青天不可欺。「培仁育德」是人在世間必修之重要課程,多一份德行的累積或培養,關係到未來是否成賢成聖、成仙成佛的決定資糧。既然每個人都是未來佛,亦即將來總有一天會成佛,不管需要多久時間,或許這一世,或許十世之後,或許百世、千世之後,還是會成佛的。既然如此,何不趁今,就在這個當下,開始培養德糧,一世一世的累積,一世一世的增加。天命不常,唯德與之;皇天無親,唯德是輔。天不畏強,唯畏者,忠孝行功立德者也;有德者,連老天爺都怕你;從寸善寸德開始,日積月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輩子如果累積得不夠,下輩子再來,抱定宿植而不倦,滴水終有穿石的時刻,總有一天,總有一世,自能功德圓滿,自能成聖成佛。

本句見《荀子‧勸學篇》。仙佛對天道領導階層之犯有大錯者,不予指名明示,以尊重其地位,每藉古訓以提醒之,盼其有所領悟而改進。這是上天與仙佛的慈悲,不過,若是當事人根本不認為是自己的錯,或根本看不懂仙佛所說的話,那上天的恩德與仙佛的慈悲,不就付諸流水了?所以說,修道還是需要用智慧來修,以慧性為根,以種智為本,不然盲修瞎煉一場,到頭來還是一場空。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語出《宋‧張載‧張子語錄》。張載〈西元一零二零年至一零七七年〉,字子厚,生於官僚家庭,祖上是大樑人〈現河南開封〉,小時候父親死於涪州官任上,於是僑居在現在的陝西省眉縣橫渠鄉,這就是張載被人稱為「橫渠先生」的由來。張載是關學學派的創始人,關學是他在關中地區講學而形成的一個大的學派。比他稍晚的是程顥、程頤兄弟創立的洛學〈因是洛陽人而得名〉,再就是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了。「關學」和「洛學」是「理學」的學派之一,也是朱熹思想的先驅。

張載少年時很喜歡讀書,范仲淹建議他讀《中庸》以及其他儒學典籍。讀完《中庸》後,張載還覺得不滿足,於是又大量地讀了佛教和道教的書,但細心研讀幾年之後,覺得還是沒什麼大進步,於是又回到儒家的經書上來。

在一零五七年,他考中了進士,後來宋神宗授予他崇文院校書之職。他和王安石看法不一,在弟弟張戩因上書批評王安石而被貶官之後,張載擔心受到牽連,乾脆辭職回鄉了。他隱居在橫渠讀書,漸漸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同時他廣招學生,形成了「關學」學派。

張載提出了以「氣」為核心的宇宙結構說。他認為世界是由兩部分構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見的萬物,一部分是看不見的,而兩部分都是由「氣」組成的。「氣」有兩種存在方式,一種是凝聚,一種是消散。凝聚時就成為萬物,通過光、色顯現出形體,使人能看到。散則成為虛空,無光無色。但是,凝聚只是一種暫時的狀態,所以叫「客」。而消散也不是消失得沒有此物,只不過是人們的肉眼看不到而已。因此,他用「太虛」表示「氣」的消散狀態,這是本來的原始狀態,「氣」是「太虛」與「萬物」的合稱。

在《西銘》中,張載說「乾稱父,坤稱母,……,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以「乾坤」是天地的代稱,而「天地」是萬物和人的父母;天、地、人三者混合,處於宇宙之中,因為三者都是「氣」聚合而成的物,天地之性,就是人之性;因此,人類是我的同胞,萬物是我的朋友,萬物與人的本性是一致的。但天下萬物又不是絕對平等的,有嚴格的界限,是先天存在的。他在《正蒙‧動物》中說:「生有先後,所以為天序,物之既形而有秩,知序然後經正,知秩然後禮行。」古文中常用一字來表意,現在則常用兩個字的合成詞來表意,如「秩序」,分開成兩個單字,含義也是相同的。

等級是天然的、先天的,所以人應該承認、遵守這種等級,應該遵守倫理道德,這也是天經地義的事,命運的安排,任何人都不能逃避這種義務。後來,朱熹充分發揮了這種思想,使之更加系統化,等朱熹死後,很快地在南宋末年被統治者利用,從此以後,元明清一直作為統治思想使用,強化了三綱五常為代表的封建倫理道德。

同時,張載還繼承了孟子的「性善」理論,認為「天性」從開始時是至善至美的,但最終能否達到至善的境地,還在於後天的自我努力。對於人的欲望,他認為不全是惡的,在一定範圍內是合理的,這是符合「天理」的,如果過分了,就是「人欲」,應該克制、消滅。他提倡「立天理」、「滅人欲」,後來也被朱熹發揮成「存天理,滅人欲」,朱熹對於「天理」和「人欲」的區別很清楚:吃飯就是天理,要吃美味佳餚就是人欲。理學思想中安於現狀,保守的特點從這方面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來,這就是後來「五四新文化運動」抨擊儒家思想時的主要攻擊點之一。張載著有《正蒙》、《橫渠易說》、《張子語錄》等,後世集有《張載集》。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