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篇》之開宗明義──論儒家思想與佛法之相對諦義

 

 

《大學》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未,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大道之行,天下同軌,人人窮通盡性。人欲合天,必先知性,欲知性必先窮理;自古聖聖相傳,佛佛相續,無非接續此慧命。明德功夫以修身為先,修身先正心,正心先誠意,誠意先致知,致知在格物,故謂格物乃明德之本。《傳習錄‧中》曰:「誠意之說,自是聖門教人用功第一義」,誠斯言也。

 

儒家論《格物致知》,佛家論《明心見性》:

 

朱子以格物為格「事物之物」;陸子以格物為格「物慾之物」,儒家先賢甚至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百家鳴放,雖各自其述,然皆隔靴搔癢,未得骨髓。蓋意發於心,心本於性,性本於理,不知性,則正心誠意無從著手;不知理,則又不知何為物慾?何為事物?何為天下之物?空負「格」之名,且易誤道於途是也。故立行而有恆,匡道以漸進,明道而運德,道運而履節;此之謂固尚其真,志竟使命,昭在善誠也。是故格物者,係盡心知性者也。故非格物不能致知,非致知不能用誠正之功也。學庸一書,專言天道,《大學》為體,《中庸》為用;明德言天命之謂性,明明德言率性之謂道,親民言修道之謂教。《傳習錄‧下》曰:「率性之謂道,屬聖人分上事;修道之謂教,屬賢人分上事。」誠斯其言矣。惟《大學》獨缺「格致」一章,心源性海,無從尋覓,是為缺憾。

 

 

肇佛之心法由來,以明心為體,菩提為用,慧命為攝,見性為解;故隨類知解,從無至有,從有至無,深行諸見,得正智法;故有無種覺之會心處,取乎兼修信誠之道,觀乎慧定之照,法天繼統,循機而識;絕足於塵緣,斷念於空無,難行能行,非忍能忍,化即是空,空即無生;故能逆取順守,保盈定功,善德並籌,自能萬法相應,普于大千。此乃因有離相之因,必得殊勝之果也。理之所開,力所常達,數之所塞,威必有窮,信之勿疑,守之勿失,如此,則近道矣!此之謂盡明心之究竟也。故《易》曰:「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此之諦也。聖學日新苟日新,法天行健,以元亨利貞氣數之定,應機行藏而止於至善;以乾元用九仁道之播,自在無礙而止於妙道。是故儒家佛家契合之諦,何以千秋萬世懿範於婆娑,悠久綿綿,永曆萬年,誠不虛言矣。

 

 

儒家論《良知良能》,佛家論《續佛慧命》:

 

 

《唐‧歐陽詢》曰:「天經地義之宗,出忠入孝之道,實立教之關鍵,德行之指歸,自非千年有聖。」故「熙天之德,昭地之載,顯日月乾坤動靜之律,四時之序,彰慧命德行之所由」之言,為《周易》所崇,為古聖所法。《傳習錄‧中》曰:「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是故光烈其德之渥惠,威德其載之翕赫;故世治足以敦風.道興足以禦暴。湔濯塵垢,唯問其志,取必以漸;勤則得照虞夏之典墳,遵孔氏之憲則,投顏閔之高跡,推義窮類,靡不博觀。是故《大學問》曰:「凡意念之發,吾心之良知無有不自知者:其善歟,唯吾心之良知自知之;其不善歟,亦唯吾心之良知自知之。」故《書經‧大禹謨》曰:「惟精惟一」。「精與一」合而稱之,乃是盡心盡性,入契於良知良能骨髓之境,亦為盡其「良知」之不二門。「惟一」者,「惟精」之終極;「惟精」者,「惟一」之次第也。此即孔丘「博文約禮」、孟軻「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之諦。故《傳習錄‧中》曰:「良知良能,愚夫愚婦與聖人同,但惟聖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婦不能致,此聖愚之所由分也。」誠斯言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昊子 的頭像
    昊子

    一貫道盤萬八年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