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五十九則】

《周易》離卦第三爻:「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凶。」

此一卦爻,聖人發明人之遊魂為變,生死之說。

離,麗明也。

人之前明將盡,後明相隨,如日之傾昃入地。

這一點靈明昏晦,到這裏隨時處順,鼓缶樂天,則明明相繼,自然而然。不達死生之理,到這裏手忙脚亂,氣濁心荒,嗟嘆無主,凶也。

這箇凶,非處世吉凶之凶。

這一凶是一念有差,翻軀換殼,又不知作甚麼物類也。

此凶不可言,嘻。

大眾,到這裏若之何理會?眾禮請開發。

大眾,到這般時旋理會,則遲了也。

要在乎只今便理會。

所以離卦第五爻云:畜化牛,亨。人之嗜利趨名,隨情逐物,恃明好察,騁俊矜能,何嘗反照這點靈明。

聖人設一畜牝牛為喻。

畜,牧養也。

牛乃順獸,牝牛順而柔也。

只今反照虛中,含光內燭,如牧牛相似。

向一切逆順聲色調和為工夫,久久馴熟,柔順安恬,習俗血氣之性自然消殞,本然真性自然清真。

到這裏,夢覺如晝夜之相待,死生若冬春之繼旋,何凶之有。

禪家牧牛之說,亦倣於此。

雖然,若大聖人形神俱妙,無生無死之玄,此亦是第二機。

珍重珍重。

Δ

頌曰:

一從拏住這頑牛,三股芒繩穿鼻頭。

略自侵禾加棒捶,星兒落草便鞭抽。

昔時未鍊頑而拗,今日調馴順且柔。

鞭索頓忘無箇事,山前卧月睡齁齁。

【第六十則】

《周易﹒繫辭》云:「易無體,神無方。」

又云:「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乃知無體之體,易之大體;不神之神,易之至神。

至神大體,乃先天易也。

宣聖教人無思無為,寂然不動而體之無思,則心寂然無為,則性不動。

大眾,只這不動寂然時的主宰,便是先天之妙、無極之真。

若能直下承當,精誠默貫,自然萬理昭彰,一性太虛。

向平常隨機應用,則不動而變,無為而成,不行而至,不言而信,靜存動照,誠已感通,所以神化無方,無幽不燭,天地莫遷,鬼神難測。

先儒謂須信畫前元有易。

誠哉言也。

噫,公等只今了得,一部易理都在自己,千賢萬聖俱立下風。

其或未然,看圓

Δ

頌曰:

此圓舒直強名一,一復還圓號太極。

不動動中闔翕機,三才萬物歸吾密。

歸吾密處體中中,一片太虛無眹跡。

證箇羲皇向上人,先天天表樂真逸。

【第六十一則】

重陽祖師初至寧海范明叔之南園怡老亭,丹陽真人與其友戰師輩會飲,一見祖師來,

問曰:「先生何方而來?」

曰:「路遠三千里,特來扶醉人。」

丹陽作詩默有此句,一見符契,遂邀坐,進禮問道。曰:「五行不到處,一炁未生前。」

丹陽真人驚起作禮。

有范明叔在傍曰:「此十字簡而且盡妙,先生非神仙,安能及此。」

大眾,祖師一見,便指示生前面目,象先至妙,偉哉!

超出陰陽之表,即五行不到處也。

復乎性命之先,即父母未生前也。

丹陽真人一聞即悟,自此至終頓超然絕,可謂真實希有。

紫陽真人云:五炁歸元,一真反本。即上義也。

大眾,誠能神悟心通,直下領會,含光默默行將去,豈不妙哉。

其或未然,審聽予頌。

Δ

頌曰:

精神魂魄意,和混一作圓。

身心寂不動,恍惚體象先。

非心亦非性,非佛亦非仙。

粉碎大虛空,先天天外天。

【第六十二則】

玉蟾祖師云:「父母未生以前,儘有無窮活路。只今身心不動以後,復有无極其機。」旨哉。

原夫未生以前,純然元炁,中含至寶,生生之妙,圓混無方,所謂無窮活路也。

自有生以來,赤子之心漸變,本然真性日遷,識性雲障,妄想霧昏,終日泛流緣業,何時澄清本源。

故祖師慈憫,以身心不動警拔我輩,驀直反流歸源,可謂切切矣。

所謂身心者,非妄想肉心,非氣血幻身,乃本然靈慧,無象法身也。

所以法身寂然,則真靜矣;靈妙澄然,則玉虛矣。

致虛靜篤,復未始之大象,无極之至真,體獨象先,頓超物表,可不簡妙哉。

大眾,欲知之乎,行之乎。

Δ

頌曰:

父母生前一點真,不空空象號元神。

靈虛真靜中中妙,恍爾自然無極春。

【第六十三則】

司命三 茅仙 君詩云:「靈臺皎潔似冰壺,祗許元神裏面居。若向箇中添一物,平生便是不清虛。」旨哉。

大眾,以此推之,修行人先貴此心清潔純素,真真朴朴,無一毫點染,方可做箇清靜道人。

丹 陽真 君云:「酒色財氣心不了,得玄得妙却如無。」

故廉真人云:「心死神方活,情忘道自存。」

今觀我輩,心不死,情未忘,必切要冰灰這貪妄心、嗔恨心、愛慾心。

此三心先了得,其他名利求逐等心自然消滅。

此三等心不了,要脫離輪迴,頓超生滅,未敢相許。

諸公各各精誠,早了早了,同游泳無何有之鄉,先天清虛妙境。伏惟珍重。

Δ

頌曰:

止止休休貪妄息,謙謙讓讓恨嗔冰。

慾根愛念最為害,了得自然超死生。

損神氣喪元精减,切休掩耳暗偷鈴。

莫怪實菴言醜陋,要伊耳瞎眼睛聾。

【第六十四則】

元始天尊懸一寶珠,大如一黍米,在空玄之中,去地五丈。

元始登引天真大神無鞅聖眾,俱入寶珠之中,不知所在。

大眾,此一寶珠至微,如何能包容千真萬聖不知所在?

公等直下離諸五慾,超出五行,向這裏勘破,則璇璣玉衡,一時停輪,四極朗清,萬法中融,自然直超祖劫,復乎天根,上無復祖,唯道為身,逍遙乎玉山上京,游泳乎大羅玉清。

美哉。

金蓮寶經云:「文始博大真人示眾,拈一金蓮花,於中現一寶珠,放百寶光,遍現十方法界。」

又云:「奈諸眾生,將此金蓮寶珠自沉泥穢,甘受五濁,昏昧光明。」

若諸善根發一信心,但能躍出諸塵垢,自然清淨光明,洞燭十方三界,咸樂如是,非我獨有。

以此推之,此一寶珠,人人身中具足圓明。

所以道:「放開彌滿六合,廣大包容,斂則退藏於密,鬼神莫測。」

Δ

頌曰:

粟中藏世界,即芥納須彌。

一點玉虛妙,萬法總綱維。

含弘無盡藏,潛密絕芒微。

罔象中中得,寶光極耀輝。

【入室三極則】

【極則章一】

純清虛白妙真心,無昧圓輝耀古今。

朴實道人當了徹,安平放下樂希音。

予嘗謂丹臺無昧,則精炁沖融;靈府生塵,則心神昏散。

予試問:諸兄在此許時,亦忖得自己血氣稟賦之性,習染俗氣之性,曾變得否?

貪嗔愛慾心、利名情妄心、才能好勝心、聰明見解等心,曾去了否?

其或未然,既要了此真功實妙,便當一一絕跡勿留。

全身放下,本然靈妙見前,方可收拾歸來,退藏於密。

這箇密處,仙真強名神穀,雅號玄關,陰陽不到處,父母未生前,是我安身立命處。

誠能六慾不生,三心泯沒,向喜怒哀樂未發,寂然虛豁,中中天目反觀罔象,鼻孔默息。

從默息至真息,自真息至定息,六脈淵澄,一真恍惚。

湛兮似乎存,朗然若我獨,寥寥玉虛,純純全全,圓明沖漠,虛白自然。到這裏,天地莫能遷其體,日月莫能眩其明,鬼神莫窺,陰陽莫測,通身是口,難措一言。

實菴太甚饒舌,露泄天機高明。

誠能信得及,力行將去,水到成渠,自然而然。

噫,別人著力不得,各請自理會。

珍重珍重。

【極則章二】

始念隨流脗合形,有身性命體元成。

心安恬澹性珠朗,炁息沖融命寶靈。

性也,命也,固執一邊可乎?

原夫先天慧命未明,本性則無主宰。

元始本然不修,慧命則無安存。

若得性命妙融,必要炁神密混。

若夫欲明瞭本然真性,必先息心;修煉未始慧命,必實養炁。

息心在乎意澄情反,養炁在乎神定息調。

尹真君云:情波也,心流也,性水也,故命猶源也。

靜則體一,動則名殊。

以此究竟,多少分明且也。

喜怒哀樂愛惡慾,情也,因意感而有,猶風生波起。

思慮念意根,心也,因事物而生,猶水動流行。

寂然虛體澄湛明清,情也,猶流反水澄。

元炁沖和綿密氤氳,命也,猶滄海元源清徹。

若能情泯於心,猶風定波澄。

心潛本性,猶流歸水止。

性融於命,猶水澄源。

紫陽師祖云:「風定波澄,心珠光瑩,碧潭清淨,性月圓暉。」

全真了心達本,至命還元,盡美在此。

是以透徹重關,頓超向上,明登實際,得證真空。

豈若肩板漢,只見一邊,癡禪客幽囚鬼窟。

故《易﹒繫》云:「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丹經所謂融了真無,自然妙有,旨哉。

子大不肖,輕泄天機,頓忘愆罪,重為細詳,密指高明,誠心會得,精進修持,乃天付也。

《心印經》云:「上藥三品,神與炁精,恍恍惚惚,窈窈冥冥。」

所謂三品者,乃元神、元炁、元精,不有不空,無聲無臭,恍惚窈冥,元無定體,三者本一,一體三名。

嗟乎,人自有生,心漸迷暗,因意情動搖,而化為五精。

猶水神、猶木炁、猶火意、猶土意。

土感而生情金,金尅木,神從木亂,元神化為識神。

水尅火,炁從鼻散,元炁化為血氣。

土尅水,精逐意慾,元精化為感合之精。

故隨順,境人也;逆止,元仙也。

玉蟾師祖云:「五行順行,法界火坑;五行逆歸,大地七寶。」

紫陽祖師云:「四象五行全藉土。」

夫意土能尅水,而生金情,能伏金情而制精水。

又云:「真土制真鉛,真鉛制真汞,鉛汞歸士釜,身心寂不動。」

大眾,具眼具眼。

安靜身心,調伏情意,向真陽萌處煉元精,化元炁;息元炁,融元神;凝元神,體太虛。

超出五行之表,巍獨三界之上。

種種誘喻,悉是強名。

予今為諸大德豁開天外眼睛,通徹象先鼻孔,會元始天尊與靈寶天尊,國混於鬱羅蕭臺,卓爾希音,未始巍然,象帝先天。

噫,玄元心印,道統玄關,向上真機,天仙丹寶,盡淨明矣。

或問:「水濕火燥、金流土崩時,若之性命安在?」

喝:

兵隨印轉,將稟令行,慧劍一揮,魔軍膽碎。

雖然,太平本是將軍定,不用將軍始太平。

【極則章三】

清淨沖虛,純真恬澹。

參萬古而混一,貫百王而極中。

體妙先天,用明皎日。

此吾太上心法也。

俾夫志士,泯人心而明徹道心,絕物慾而完全天理,虛心寂性,息炁凝真,慧命金堅,道心玉瑩,超入玄關,造無極奧。

是以列祖以心印心,假言著道,貴乎道德圓備,性命雙隆,體妙玉虛,直超最上,是謂上仙真人。

捨此而他求,皆是異端外道。

所以古之真人,其行恬恬,其息深深,其寢無寐,其覺無憂,不知悅生,不知惡死。

故生而不有,樂無生天;死而不忘,了無死地,不化而化,自然而然。

今之我輩,專以死生為一大事,因緣一曲偏見,服膺憂念,正謂空頭煩惱。

故尹真人云:「人之橫訐死生,愈變情識,止名為妖,不名為道。」

大眾,誠能向此明瞭,居圜入室,和混從容,無可不可。

噫,妙真常,息元炁,神無極,體先天。

向二六時中,於聲色有無、動靜語默,得大自在,綽然無礙,真樂無窮,多少慶快。

工夫誠此,老夫許多吉辭都無可用。

非天下精一極誠者,其孰能與於此。

 

 

《玄教大公案卷下》畢

 

 

 

…………〈全文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