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則】
太上云:「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云此一章,教人即物明本,忘幻全真。
轂因輻而成輪,車因輪而成用。
當初本無,以其斷木成器,故假名曰車,成車之用。
譬我一身,上至泥丸,下至湧泉,內則五臟,外則四肢,假合幻形。當初本無,以其有此幻形,強名曰人,成人之用。
形而上者曰道,形而下者曰器。
故有形者以無為便利,中無形者以有為運用,器與室同一義。
且道只今無形中主,如何了悟?
Δ
頌曰:
輻來輳轂車成用,念復歸中道大通。
車運器成誰著力,只今誰是主人公。
【第八則】
太上云:「致處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此一章明入室大定,復命歸根,真空實際,切切真功。
空諸幻有,不染一塵曰虛。
萬法紛紜,此心不撓曰靜。
工夫致極,六脉俱澄,一真寂朗,復其本然。
到這裏通身是口,難措一言。
我若露泄,汝等工夫忽至此,必然罵我饒舌。
我不說破,又恐汝等到此著邪。
所謂不知常,妄作凶也。
畢竟云何?
Δ
頌曰:
虛之又虛,靜之又靜。
身心兩忘,氣融神定。
一片玉虛,天心光瑩。
復未生前,誰凡誰聖。
非真非仙,非心非性。
本無可言,亦非可證。
寂然誠誠,中中密印。
【第九則】
太上云:「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
真空無象,視之不見;大音希聲,聽之不聞。
此妙也,如雲出岫,若月印潭,難為摸索,搏之不得,既非耳目所及,拿捉不住,又不可得而言。
問畢竟如何?
嘻,此道也,昭彰在上而不明皦,潛密在下而不昏昧。
所以仰之彌高,放之彌滿六合;鑽之彌堅,收斂全無眹跡。
迎之莫見其首,隨之莫見其後,輝今耀古,莫始莫終。
且道只今是誰主、是誰御道來?
Δ
頌曰:
無形無影寂無聲,耀古輝今號赤文。
妙有有如潭底月,真無無若嶺頭雲。
遇緣常默靈光照,對鏡休生業火焚。
和會三元歸一極,主人終日醉醺醺。
【第十則】
太上云:「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讁,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可謂鬼神莫測,方士莫知,乃知聖人大機大用,無門可入,不可度思,皆自然而然,無可不可。
南華老仙言:「聖人終日行,未嘗行;終日言,未嘗言。」
故未嘗不行,行必在道;未嘗不言,言必中節。
發無不中,何必籌策;無為而成,何必繩約。
故聖人之道,一以貫之,自然均齊方正;美利天下,自然條當寬弘。
故能常善救人、常善救物,作之君、作之師,不自愛貴、不自矜伐。
雖大智慧,同大愚人。
嗟乎,我輩行不遵道,言不中理,甚至于思慮計較,密察關防,賣弄精魂,好為師範,自是自見,自禍自殃,去道遠矣。
若不直下悔過自新,果行育德,則安能承襲太上真明,光暉天下,利益群生。
其或未然,聽予。
Δ
頌曰:
行滿天下無怨惡,言滿天下無口過。
倒携慧劍倚長空,萬法來前迎刃破。
行時行之坐時坐,飢則餐兮睡不卧。
中中默默襲明公,就裏壺天如許大。
【第十一則】
太上云:「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不敢臣。」
心本無跡,道常無名,朴雖至小若微塵,神用無方,含造化端,居萬象之先,所以天下不敢臣也。
故得此道者,頓超物表,性象太空,周流六虛,動靜無礙。
是以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氾兮其可左右,微兮其可色聲,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雖然如是,誠能萬緣頓息,一念歸中,方知道元來自有,不必他來。大眾還會否?
Δ
頌曰:
心即道兮道即心,不勞思想別追尋。
利名雪化靈臺瑩,恩愛冰消慧海深。
風捲塵清金虎伏,雲收霧散玉龍吟。
天清皎日光圓朗,萬籟寂鳴息大音。
【第十二則】
太上云:「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原夫念有偏倚,則以正反之;心有妄想,則以覺反之。
正覺然妙,亦是道之動也。
聖人心若太虛,清淨自然,無一毫偏妄點染,體乎中道,其正也、覺也,何用修為?
故曰:「絕學無憂,清淨為天下正,履謙處順,和同柔弱,禮也,亦道之用也。」
故天下萬物因生而有,無生則無有矣。
大眾,正以反邪,覺以照妄,猶是道之動,道之用。
若自尊自是,不反不弱,則道之喪矣。
Δ
頌曰:
天下本無事,人心自熱忙。
雨收山色翠,雲散月圓光。
體道神清泰,安常德義香。
誠中狂作聖,偏妄聖為狂。
本性無欺昧,不必更參詳。
【第十三則】
太上云:「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至,不見而名,無為而成。」
夫天下猶一身,天道即本心。
心虛明,則天理昭彰。
身中正,則天下安靜。
乃知道在自身,向外求則遠矣。
明在本心,向外觀則昧矣。
故聖人反身而誠便到家,反照隱密則明德著,不動而變則不理當。
大眾,多少省力,又不費心,還委悉否?
休,休。
Δ
頌曰:
不涉程途便到家,何須著境苦枝楂。
旻天清肅家家月,春日和融處處花。
氣泰款斟王母酒,心清奚用趙州茶。
安閑自在全無事,何必喃喃書五車。
【第十四則】
太上云:「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
夫上士元本清高,根基純厚,所以一撥便轉,八達六通,自然移掇不得,天地莫遷,輕輕快快,綿綿密密,精進力行,終始無昧。
中人則業識牽纏,利名縈絆,未免半疑半信,若存若亡。
小人驕矜濁富,誇恃虛名,專尚浮華,憎嫌純朴,故聞聖人之道,則大笑之。
若使小人聞道而不笑,則不足以為至道。
故小人建設巧言,笑侮有之,不足為怪。
夫何故?
達道了明之士,頓忘形體,若昏昧之人;事物無心,若退惰之人。
卑下混同,類族平等,大體潔白,外若污辱,廣德充滿,常若不足,建立陰德,密切若偷,質朴真純,茫然若渝。
若大方無際,大器緩成,況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視聽不得,道隱無名,摸索不著,清虛寂寞,與彼相反。已上皆下人可笑。
惟在道高明,包容含恕,善假方便,委順曲化,故曰善貸且成。
大眾,修行人三千功,八百行,盡備此章,勉旃勉旃。
Δ
頌曰:
物物中含太極真,奈人暴棄自蒙昏。
下愚執僻心茅塞,上士虛中性玉純。
識性空無名本性,凡人了達即真人。
回光直入玄元境,庶免區區再轉輪。
【第十五則】
太上云:「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夫聖人不有去來,了無生死,是乙太虛一體,動靜不居。
嗟夫,一切人此心無主,忽起忽滅,出機入機,無有了期。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欲養生之富厚,則貪婪者衣食常不足,富貴者利名常不足。
以其心常不足,故縱六欲七情,三屍六賊,用心役力,巧智其神,致使心火上炎,精水下濕,水火相違,以致病患苦楚,至死未休。
惟達道者,明悟虛幻情緣業識,故反情復性,虛心體道,自然火不上炎,水不下漏,水火既濟,神炁密融,果證無生,故無死地。
乃知人之生,動之死地,皆由水火既未,神炁合離,故亦十有三也。
火數七,水數六,合十三也。
此章多解不一,各執自見,著相支離。
或言九竅四關,十分有三分生,七分死;或以月之虧盈,然合成數。
於切己進修,全無干涉。
惟祖師玉蟾真人言七情六欲,先師言水火既未,最為切當。
上下文理順貫,便得受用。
若情欲不息,水火不濟,則,中無定主,安能出得虎兕甲兵之驚懼?
以其神炁一融,自然物我兩忘。
大眾,明徹此章端的大義,力行將去,不必問生死事大已已。
Δ
頌曰:
人之生死藉陰陽,超出陰陽自反常。
水火混融忘死地,炁神密固衛生方。
人牛俱泯性圓朗,鷗我無情機兩忘。
假像指賢歸故里,休迷相數弄文章。
【第十六則】
太上云:「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夫大道生生不窮,玄德畜養平等,物隨氣而賦形,勢因時而成就。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為本,貴德為元。
故道之尊高,長於上古而不先;德之最貴,成於萬物而不先。
故體道之士,天下莫敢臣,侯王莫能友,常樂自然。
昔帝堯讓位 許由 先生,辭而避之;帝舜讓位善卷先生,避之而入山。
又如莊子休於子陵,辭黃金百鎰,不受相位。
古今達道志士,有至于三詔不赴者甚多,可謂道之尊,德之貴,而莫之爵。
今之我輩,未造實理,不有真功,未知道妙深奧,玄理幽微,恃自井量管見,扇惑愚俗,彰揚口鼓,要譽利名,不羞之甚。
上忝仙聖道風,下緣市塵俗氣,似此違避太上慈訓,胡不寒心。速改速改。
大眾,爾等欲知之而速改乎,欲奮志而力行乎?
嘻,老拙更為饒舌。
Δ
頌曰:
極品簪纓世慕之,道人看破笑嘻嘻。
溫生漚滅莫多事,花謝花開能幾時。
素履自然寧意馬,實頤寧肯舍靈龜。
優游不事王侯志,何慍人輕與不知。
【第十七則】
太上云:「含德之厚,比如赤子。」
夫含養德性,純純朴朴,則比如赤子也。
赤子如初生嬰兒也。
未三月時,元炁純粹,元神寂冥,不知動靜聲色,兩手握固,百骸柔軟,一團和氣,純純全全。
所以終日號哭,而咽嗌不破嗄,毒蟲猛獸亦無螫傷。
蓋與物無心,物亦無傷也。
太上以此喻修真之士,心切切矣。
我輩欲反本還源,歸根復命,以此為則,不亦簡妙乎。
今心無所主,性不安閑,安得元神凝寂,元氣冲虛,而比如赤子乎。
大眾,執柯以伐柯,其則不遠。
咦,休休息息,綿綿若存去。
Δ
頌曰:
含養工夫妙,中中密密綿。
嬰兒心溟涬,赤子性純全。
今古誰消息,死生孰變遷。
太虛中大象,玄外更無玄。
【第十八則】
太上云: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大眾,此三句妙理,如自家了徹,則一真洞徹,萬行畢備。
其或未然,老拙藉口與汝等裝點。
如我輩省悟得,世間一切事物,俱是虛幻空華,此心厭倦,常慕幽靜處,諸緣頓捨。
似古廟香鑪,冷灰灰地,默默然一切人事,來如土水偶人相似,判然不惹,是則故是,然則未然,實非聖人真清淨之妙。
夫何故?
聖人之心,若懸寶鏡在堂,物來則照,物去則空,隨機應變,活潑潑、圓混混、虛豁豁、明皎皎,因其利而利之,以輔萬物之自然。
無可不可,乃為而無為也。
圓通萬變,無所往而不在乎道。
如王秉劍,萬法來前,迎刃而解,乃事無事也。
咀玩道德,精妙入神,含養元炁冲和,如飲玉液瓊漿,乃味無味也。
大眾,汝等欲知之乎,欲力行之乎?
噫。
Δ
頌曰:
萬裏無雲障,碧天日正中。
圓明暉宇宙,光朗曜虛空。
照物無私照,通幽徹大通。
我心無點染,何事不圓融。
方便和人事,隨機闡祖風。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