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玄教大公案‧卷下》

金蓮道 師實菴 先生苗太素舉

門人誠菴王志道集

【第三十七則】

《文始真經》云:「不可非世是己,不可卑人尊己,不可輕忽道己,不可訕謗德己,不可鄙猥才己。」

夫非世人而是己,自是也。

小看人而尊己,自高也。

輕忽人而重己,自尊也。

以毀謗人而德己,自能也。

以人鄙愚猥瑣而才己,自矜也。

大眾,已上五事,文始真人力救我輩學人節病,當直下明悟反照,如或有一,速當悔改,做箇好道人。

若撥無因果,昧己不改,從此五事生五般毒氣,將來自禍自患。

必然自是不改,積生凶惡之氣;自高不改,積生強豪之氣;自慢不改,積生驕欺之氣;自能不改,積生慍怒之氣;自矜不改,積生矯傲之氣。

如是之氣,皆係稟賦輕薄血氣之性,俗風染污習氣之性使然。

既有此五毒,則生嗔恨煩惱、灾厄苦楚,自為障魔,德行俱喪。

至本然真性,煙霧昏昧如此矣,尚言明心見性,硬誇玄妙禪機,正所謂掩耳偷鈴。

嘻,慎之慎之。

Δ

頌曰:

貧者生來大蠢癡,無聞無見更無知。

人間鄙拙無如我,豈我人前弄爪蹄。

【第三十八則】

《文始真經》云:「昔之論道者,或曰凝寂,或曰邃深,或曰澄徹,或曰空同,或曰晦冥,慎勿遇此而生怖退。天下至理,竟非主言意,苟知非言非意,在彼微言妙意之上,乃契吾說。」

大眾,此一章痛鍼我輩,就著言辭以為玄妙,墜於一邊,不能圓混大同。

誠悟不可言之精妙,直超最上方,契合《文始真經》實理,當在語言之外承當。

Δ

頌曰:

凝寂為頑靜,邃深屬幻陰。

空同何實際,澄徹入昏沉。

冥晦幽無照,微言墮法塵。

一齊無礙了,慶快樂天心。

【第三十九則】

《冲虛經》云:「有人憂天地壞。真人解之曰:『彼一也,此一也。』故我生不知死,死不知生,來不知去,去不知來,壞與不壞,吾何容心哉。」

又云:「精神入其門,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

大眾,死生猶晝夜,去來若冬春。

故聖人明達此妙,生死去來,心一太虛,都忘所知,自然而然,此身亦天地。故云彼此一也。

乃知精神反本,幻化歸空,一真同乎今日,超然巍獨,何必更問我尚何存。

諸公若各向此了得,只今便請如此,休待末後再去商量。

Δ

頌曰:

幻化有形終有壞,真元無象故常存。

只今一切了無礙,超然三界獨稱尊。

【第四十則】

《冲虛經》云:「 魯 君聞亢倉子深得太上之道,能以耳視而目聽,使上卿厚禮聘至。 魯 君卑辭請問。亢倉子曰:『傳之者妄矣,我能視聽不用耳目,不能易耳目之用。』 魯 君曰:『此增易矣,其道奈何,寡人終願聞之。』亢倉子曰:『我能體合於心,心合於炁,炁合於神,神合於無,其有介然之有,惟然之音,雖遠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間,來干我者,我必知之。乃不知是我七孔四肢之所覺,心腹六臟之所知,其自知而已矣。』 魯 君大悅,以告孔子。孔子笑而不答。」

大眾,忘我造玄,虛心體道,則身心圓混,神炁妙融,是以一性太虛,六根互用。

大哉真人,圓證若此。

惜乎 魯 君,雖樂然敬愛之,被貴榮聲色迷昧,不能了悟,以告宣尼。

且道何故宣尼不答?

參!

Δ

頌曰:

三元冲妙歸無極,一性圓輝體太空。

誠會六根源一混,不圓通處亦圓通。

【第四十一則】

列仙《沖虛經》云:「龍叔有十般病,求文摯醫。文摯問其病證,龍叔曰:吾鄉譽不以為榮,國毀不以為辱,得而不喜,失而不憂,視生如死,視富如貧,視人如己,視己如人,處家如旅舍,吾鄉如他國。凡此眾疾,爵賞不能勸,刑罰不能威,盛衰利害不能易,哀樂不能移,此奚疾也?文摯向明視之,曰:『嘻,子方寸虛矣,幾聖人也。子心六孔流通,而一孔不達,今子以聖智為疾,非吾淺術所能也。』」

大眾,龍叔之病,榮辱得失,死生貧富,人我視之一笑,故為病也。

所以證聖智圓通,六通無礙,自然而然矣。

夫何故復云一孔不達?

請諸公默默中參,如參得這一孔通達,則無漏矣。

Δ

頌曰:

龍叔十般病,達人當悟證。

六通無礙遮,識性空天性。

向上竅豁開,一真融慧命。

性命了圓成,玉質金堅瑩。

【第四十二則】

《冲虛經》云:「無所由而常生者,道也。由生而生,雖終而不志,常也。故無用而生謂之道,用道得終謂之常;無所用而死者謂之道,用道得死者謂之常。」

大眾,此一篇發明大道體常,無斷滅相也。

所謂無所由而常,乃無所從來,不知生為生,乃道也。

生而無生,身雖死而本性不亡,乃常也。

故無用而生謂之道,體道得終謂之常。

以此明悟真常妙道,體乎自然,何必憂乎無常。

Δ

頌曰:

日月有明暗,大虛無暗明。

性本太虛體,生滅奚變更。

噫,任他桑海變,一點湛然清。

【第四十三則】

南華老仙云:

明於天,通於聖,六通四達,云昧然無不靜者矣。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撓心者,故靜也。水靜,猶明燭鬚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靜獨明,而況聖人精神之心乎。

大眾,此一章專言一箇靜字。

學人常常多被逆順境遷,事物障礙,不能耐煩,欲尋箇幽靜處休歇去。

殊不知又添箇尋靜的念頭,到那幽僻處,又有許多勞攘,可憐哉。

南華老仙以一善字,發明真靜明妙工夫的切。

所謂善者,非曰善惡之善,乃聖人之良能也。

聖人之心,虛明空廓,清靜圓輝,如懸寶鑑,物來則照,物去則空,無有色相好醜,一心澄徹,萬里昭然,豈不簡妙。

故以水靜猶能清平燭物,況人之一點靈空明乎。

誠能于此透徹,事休擾擾,心絕營營,做箇清閑道人,多少輕快也。

Δ

頌曰:

動靜不居,去來無礙。

四威儀中,得大自在。

為其無為,利而不害。

一點虛空,大周沙界。

【第四十四則】

南華老仙《齊物篇》首,以二子答問三籟。

始言人續地籟之不齊,便是孟子云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未言天籟,云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謂眾竅怒息,萬籟澄虛,時是誰耶。

前言情,後言理,理一分殊,賓主自別,不齊之齊明矣。

就中廣喻,以明物之生化無窮,萬化一化皆神。

末以己夢蝴蝶為喻,結一篇之大義:倏然夢栩栩然蝴蝶也,俄然覺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之與蝶,則必有箇分限,到此恰不說破。

大眾,且道只今誰夢誰覺?

誠能直下明悟分曉,則知生死夢覺,則齊歸於大化,其中有卓然巍獨者存。

故曰:「有此大覺,則然後知此大夢也。」

其或未然,聽吾後。

Δ

頌曰:

物我同胞體一源,不齊齊處亦方圓。

隨情各造輪迴殼,反本同歸太極圈。

萬籟寂然天籟息,一心清肅識心潛。

化生生化由他變,夢覺雙忘樂象先。

【第四十五則】

南華老仙云:「孔子教顏子心齋,回曰:『敢問心齋?』孔子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實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謂虛乎?』孔子曰:『盡矣。』」

大眾,宣聖以一虛字,授顏子心齋,旨哉。

顏子一聞而頓徹,直超聖境。

云未始有回也,可謂虛乎;謂頓然忘我,不知有回也。

宣聖許其盡矣。

夫視、聽、言、嗅四者,宣聖止以聽聞直指,何也?

以耳聽乃眾人之聽,惟隨聲而已;以心聽乃賢人之聽,得符契也。

聽之以氣,聖人之聽,反本也。

夫人生以來,各賦一太虛,各稟一元炁也。

心虛則元炁冲融,炁息則靈明朗徹,非即非離,互體妙用,可謂心路斷絕,性天瑩潔。故曰:「虛室生白,吉祥止止,致虛之極,天光瑩發,玄之又玄矣。」

宜乎釋氏觀音,圓通大行,自聞中而入,得成道果,故號觀音。

先聖性與天道,盡在是矣。豈不可得而聞乎?

噫,珍重。

Δ

頌曰:

口素心不素,安能達本來。

不欺誠道戒,無昧即心齋。

神谷無纖染,靈臺絕點埃。

太虛清徹朗,慧日曜天階。

【第四十六則】

南華老仙《秋水》一篇,河伯、海若凡六答問,如風濤激石,雪浪翻空,使人驚心喪膽,恍惚茫然。

及乎至篇末,清澄碧海,光映蒼天,使人神清氣息,寧極反真。

大眾,夫何故反乎?

要都歸結在道理權三字上。

故曰:「達道者必明於理,達於理者,必明於權;明於權者,不以物害己。」

又言:「察乎安危,寧於禍福,謹於去就,莫之能害。」

故曰:「天在內,人在外。」

夫天在內,純粹不雜而大體正;人在外,應變無方而大用和。

是以國混混、活潑潑,道以理貫,事以權行,安危去就,體天應人,禍患魔害,自何而有。

到這裏,河伯心冥神契,無後再問。

宜乎東坡云:「三日不讀《南華秋水篇》,則口臭文不光。」

誠能明悟,日用自然,無一切魔軍,有無量真樂。

珍重。

Δ

頌曰:

河伯見秋水,泛濫泊隄起。

及乎見海若,望洋嘆不已。

井底蛙窺天,海中鱉見恥。

見量然淺深,貴乎各知理。

大體大機權,吉凶當反己。

體道素安常,樂天任終始。

【第四十七則】

南華老仙云:「徹志之勃,解心之謬,去德之累,達道之塞。貴、富、顯、嚴、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動、色、理、氣、意六者,謬心也。惡、欲、喜、怒、哀、樂六者,累德也。去、就、取、與、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盪胸中則正,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

大眾,徹志解心,去累達塞,各有六事,皆是我等障魔。

悖理則天道不通,故徹之;謬心則事情牽纏,故解之;德累則處斷不明,故去之;物塞則中不虛徹,故達之。皆人欲也。

此四六不蕩於胸中,則致中正清靜,明朗虛通。

能如是,足可以隆道厚德,成性了心。

此一篇,南華老仙特提掇後學的切工夫,漸入佳境,細細咀嚼,多少意味。

珍重。

Δ

頌曰:

凡情人欲眾,四六障天機。

省事心無謬,忘緣志不非。

情空德絕累,性著意無疑。

正靜心虛徹,無為無不為。

【第四十八則】

南華老仙嘗言:「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有謂乎?果無謂乎?」

此一節五言未始,前解者不一,然互有得失,皆未著實,使人愈見迂閱。

有以列仙五太,解證稍通。

殊不知只以此身有無,乃至真無妙有,又融一未始,一節抵一節,果謂奇奇妙妙,真真純純。

且如此身一有,自何而來?因一念而有也,即知念乃身之未始。

念自心生,即知心乃念之未始。

心自性生,即知性乃心之未始。

有是炁即有是性,即知命乃性之未始。

本然慧性,真無也;真空慧命,妙有也。

真無妙有融一未始,乃太極未肇,父母未生,一真實象,是謂玉虛妙體,清淨道身,無始之始也。

大眾,從此處顛倒究竟將去,一節高一節,漸入佳境。

到這裏,則知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種種是非彼我、聲色有無,皆為空華陽焰。

真樂自然,豈不簡妙乎。

聽聽!

Δ

頌曰:

南華五未始,從頭追到底。

此念自心生,一心從性起。

性依命根生,性命同一軌。

妙有融真無,玄玄玉虛體。

志士明悟誠,真樂無生矣。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