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誼‧過秦論下》

【原文】

秦兼諸侯山東三十餘郡;繕津關〈注一〉,據險塞〈注二〉,修甲兵〈注三〉而守之。然陳涉率散亂〈注四〉之眾數百,奮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注五〉,望屋而食〈注六〉,橫行天下〈注七〉。秦人阻險〈注八〉不守,關梁〈注九〉不閉,長戟不刺,強弩不射。楚師深入,戰於鴻門,曾無藩籬〈注十〉之難。於是山東諸侯並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注十一〉將而東征,章邯因其三軍之眾,要市〈注十二〉於外,以謀其上。群臣之不相信,可見於此矣。子嬰立,遂不悟。借使子嬰有庸主之材而僅得中佐,山東雖亂,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宜未絕也。秦地被山帶河〈注十三〉以為固,四塞〈注十四〉之國也。自繆公以來至於秦王二十餘君,常為諸侯雄,此豈世賢哉?其勢居然〈注十五〉也。且天下嘗同心並力〈注十六〉而攻秦矣,當此之世,賢智〈注十七〉並列,良將〈注十八〉行其師,賢相〈注十九〉通其謀,然困於險阻而不能進,秦乃延入戰而為之開關,百萬之徒逃北而遂壞,豈勇力〈注二十〉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勢不便也。秦雖小邑,伐並大城,守險塞而軍,高壘〈注二一〉毋戰,閉關據阨〈注二二〉,荷戟〈注二三〉而守之。諸侯起於匹夫〈注二四〉,以利會一作合,非有素王〈注二五〉之行也。其交未親,其民未附,名曰亡秦,其實利之也。彼見秦阻之難犯〈注二六〉,必退師。案土〈注二七〉息民〈注二八〉以待其弊,收弱扶罷〈注二九〉以令大國之君,不患不得意於海內。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為禽者,救敗非也。秦王足己〈注三十〉而不問,遂過而不變。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注三一〉。子嬰孤立無親,危弱〈注三二〉無輔〈注三三〉。三主之惑,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當此時也,也非無深謀遠慮知化〈注三四〉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注三五〉指過者,秦俗多忌諱〈注三六〉之禁也,忠言〈注三七〉未卒於口而身糜沒〈注三八〉矣。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注三九〉,重足而立〈注四十〉,拑口〈注四一〉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注四二〉,而忠臣不諫,智士〈注四三〉不謀也。天下已亂,奸不上聞〈注四四〉,豈不悲哉!先王知壅蔽〈注四五〉之傷國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飾法〈注四六〉設刑〈注四七〉而天下治。其彊也,禁暴誅亂〈注四八〉而天下服;其弱也,五霸一作伯〉征而諸侯從;其削也,內守〈注四九〉外附〈注五十〉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注五一〉嚴刑〈注五二〉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內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餘載不絕;秦本末並失,故不能長。由是觀之,安危之統相去遠矣。鄙諺〈注五三〉曰:「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注五四〉也。」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注五五〉而社稷安矣。

【譯義】

秦朝兼併了諸侯,在山東擁有三十多個郡;修築渡口關隘,佔據著險要地勢,修治武器,守護著這些地方。然而陳涉憑著幾百名散亂的戌卒,振臂大呼,不用弓箭矛戟等武器,光靠鋤把和木棍,行軍沒有糧草隨行而到處紮營覓食,卻可以縱橫天下,所向無敵。秦朝險阻之地防守不住了,關卡橋樑封鎖不住了,長戟刺不了,強弩射不了。楚軍很快深入境內,鴻門一戰,竟然如入無人之地,連籬笆一樣的阻攔都沒有遇到。於是山東大亂,諸侯紛紛起事,豪傑相繼立王。秦王派章邯率兵東征,章邯得此機會,憑著三軍的眾多兵力,在外與眾諸侯交換利益,以圖謀他的主上。秦君對臣下沒有信任,彼此之間互相猜忌,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來。子嬰登位,還是不曾對君臣之間的不信任與互相猜疑有所覺悟。假使子嬰有一般君主的才能,僅僅得到中等的輔佐之臣,山東地區雖然混亂,但秦國的地盤還是可以保全且宗廟的祭祀也不會斷絕。秦國地勢有高山阻隔,有大河環繞,形成堅固防禦,是個四面都有險要關塞的國家。從穆公以來,一直到秦始皇,二十多個國君,經常在諸侯中稱雄,難道是代代賢明嗎?這是地位形勢造成的呀!再說天下各國曾經同心合力進攻秦國。在這種時候,賢人智士會聚,有良將指揮各國的軍隊,有賢相溝通彼此的計謀,然而被險阻困住不能前進,秦國就引誘諸侯進入秦國境內作戰,為他們打開關塞,結果山東百萬軍隊敗逃崩潰,難道是因為勇氣、力量和智慧的不夠嗎?是地形不利,地勢不便啊!秦國把小邑並為大城,在險要關塞駐軍防守,把營壘築得高高的而不輕易跟敵方作戰,緊閉關門據守險塞,肩扛矛戟守衛在那裏。諸侯們出身平民,是為了利益聯合起來,並沒德高望眾而位居王位者的德行。他們的交往不親密,他們的下屬不親附。名義上是說滅亡秦朝,實際上是為自己謀求私利。他們看見秦地險阻難以進犯,就必定退兵。如果他們能安定本土,讓人民休養生息,等待秦的衰敗,收納弱小,扶助疲困,那麼憑著能對大國發號施令的君主,就不用擔心實現不了自己的願望了。可是他們貴為天子,富足擁有天下,自己卻遭擒獲,這是因為他們挽救敗亡的策略錯誤啊!秦王滿足一己之功,不求教於人,一錯到底而不改變。二世承襲父過,因循不改,殘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禍患。子嬰孤立無親,自處危境,卻又柔弱而沒有賢臣輔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覺悟,秦朝滅亡,不也是應該的嗎?在這個時候,並非沒有深謀遠慮懂得形勢變化的人士,然而他們所以不敢竭誠盡忠,糾正主上之過,就是由於秦朝的風氣多有忌諱的禁規,忠言還沒說完而自己就被殺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側著耳朵聽,重疊雙腳站立,閉上嘴巴不敢說話。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正途,而忠臣不敢進諫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經大亂,皇上還不知道,難道不可悲嗎?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會傷害國家,所以設置公卿、大夫和士,來整治法律設立刑罰,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強盛的時候,禁止殘暴誅討叛亂,天下服從;衰弱的時候,五霸為天子征討,諸侯也順從;土地被割削的時候,內能自守,外則還有諸侯親附,所以社稷得以保存。秦朝強盛的時候,繁法嚴刑,天下震驚;等到它衰弱的時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設官分職以治理國家是合乎治國根本大道,因而傳國一千多年不斷絕。而秦朝則是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長久。由此看來,安定和危亡的統治方法相距太大了!俗話說:「以往的經驗教訓不可忘記,因為可以作為今後的參考借鑒。」因此君子治理國家,考察於上古的歷史,驗證以當代的情況,還要通過人事加以檢驗,從而瞭解興盛衰亡的規律,詳知謀略和形勢是否合宜,做到取捨有序,變化適時,所以歷時長久,國家安定。

【注釋】

◎〈注一〉津關:在水陸要地所設的關口。《淮南子‧脩務》:「上峭山,赴深谿,游川水,犯津關。」《漢‧賈誼‧過秦論下》:「繕津關,據險塞。」

◎〈注二〉險塞:地形險要易守之處。《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諸葛亮傳》:「益州險塞,沃野千里。」

◎〈注三〉甲兵:鎧甲和兵械。泛指兵器。《詩經‧秦風‧無衣》:「王于興師,脩我甲兵,與子偕行。」《韓非子‧十過》:「府無儲錢,庫無甲兵。」

◎〈注四〉散亂:零亂;雜亂。《六韜‧火戰》:「吾三軍恐怖,散亂而走,為之奈何?」《漢‧賈誼‧過秦論下》:「然陳涉率散亂之眾數百,奮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橫行天下。」《宋‧歐陽修‧醉翁亭記》:「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三回》:「罪人原無紀律,或奔或止;三國以吳兵散亂,彼此爭功追逐,全無隊伍。」

◎〈注五〉白梃:亦作「白挺」。大木棍。《呂氏春秋‧簡選》:「鉏櫌白挺,可以勝人之長銚利兵,此不通乎兵者之論。」《漢書‧諸侯王表》:「陳吳奮其白梃。」《顏師古‧注引應劭曰》:「白梃,大杖也。」《警世通言‧拗相公飲恨半山堂》:「老卒笑道:『仇怨之人,何拜謁之有!眾百姓持白梃,候他到時,打殺了他,分而啖之耳。』」《清‧趙翼‧閱邸抄詩》:「白梃不須矛戟銳,丹楓都變幟旗新。」梃,棍棒。如:「箠梃」。《孟子‧梁惠王上》:「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唐‧柳宗元‧封建論》:「負鋤梃謫戍之徒,圜視而合從,大呼而成群。」音 ㄊ一ㄥˇ

◎〈注六〉望屋而食:謂軍行不帶糧草,隨處就食。《史記‧秦始皇本紀論》:「然陳涉以戍卒散亂之眾數百,奮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橫行天下。」《司馬貞‧索隱》:「望屋而食,言其兵蠶食天下,不裹糧而行。」《清‧戴名世‧撫盜論》:「吏斬艾良民,父子兄弟駢首就戮。望屋而食,創立名字,所過千里無雞犬之聲。」亦作「望屋以食」。《宋‧葉適‧外論一》:「張良、陳平蓋策士,而絳灌之為丞相主國論者,故奮挺大呼望屋以食之人也,是亦安能知先王之意哉!」

◎〈注七〉橫行天下:縱橫天下,不受阻礙。《漢‧賈誼‧過秦論下》:「然陳涉以戍卒散亂之眾數百,奮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橫行天下。」《東周列國志‧第六十三回》:「嘗欲廣求勇力之士,自為一隊,親率之以橫行天下。」

◎〈注八〉阻險:阻隔而艱險的地方。《列子‧楊朱》:「及其游也,雖山川阻險,塗逕修遠,無不必之。」《漢書‧卷六‧武帝紀》:「夏,發巴蜀治南夷道,又發卒萬人治雁門阻險。」

◎〈注九〉關梁:關口和橋樑。泛指水陸交通必經之處。這些地方往往設防戍守或設卡徵稅。《墨子‧貴義》:「商人之四方,市賈信徙,雖有關梁之難,盜賊之危,必為之。」《唐‧盧照鄰‧大劍送別劉右史詩》:「金碧禺山遠,關梁蜀道難。」《清‧顧炎武‧流轉詩》:「往住歷關梁,又不避城府。」

◎〈注十〉藩籬:用柴竹編成屏蔽的圍牆,引申為保護防衛。《漢‧賈誼‧過秦論下》:「楚師深入,戰于鴻門,曾無藩籬之固。」《晉‧陸機‧辯亡論上》:「城地無藩籬之固,山川無阜之勢。」

◎〈注十一〉章邯:人名。生卒年不詳。秦代名將,與項羽戰於鉅鹿及棘原,卻因趙高專權,拒卻章邯所請,遂降羽,被立為雍王,王咸陽以西,都於廢邱;後為漢將韓信所滅。

◎〈注十二〉要市:以要挾手段謀取利益或迫使對方滿足自己的某種要求。《史記‧秦始皇本紀》:「秦使章邯將而東征,章邯因以三軍之眾要市於外,以謀其上。」

◎〈注十三〉被山帶河:山河環繞,形容形勢險要。《漢‧賈誼‧過秦論下》:「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四塞之國也。」

◎〈注十四〉四塞:四境均有要塞、天險,比喻險固。《史記‧卷六十九‧蘇秦傳》:「秦四塞之國,被山帶渭。」

◎〈注十五〉安然:形容平安,安穩。《詩‧大雅‧生民》:「不康禋祀,居然生子。」《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四塞之國也。自繆公以來,至於秦王,二十餘君,常為諸侯雄。豈世世賢哉?其勢居然也。」《唐‧陳子昂‧夏日暉上人別李參軍序》:「江漢浩浩而長流,天地居然而不動。」《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徐凝》:「余昔經桐廬古邑,山水蒼翠,嚴先生釣石,居然無恙。」

◎〈注十六〉同心並力:齊心協力、同心同德。《漢‧賈誼‧過秦論下》:「且天下嘗同心並力而攻秦矣,然困於險阻而不能進者。」

◎〈注十七〉賢智:有賢德有才智。《韓非子‧難勢》:「由此觀之,賢智未足以服眾,而勢位足以詘賢者也。」《後漢書‧文苑傳下‧邊讓》:「竊見令史陳留邊讓,天授逸才,聰明賢智。」《清‧先著‧述懷詩》:「雖有賢智人,惟與憂患並。」

◎〈注十八〉良將:善於治軍的將領。《戰國策‧秦策五》:「桀聽讒而誅其良將。」《三國演義‧第十四回》:「楊奉、韓暹誠不足道,徐晃乃真良將也。」

◎〈注十九〉賢相:具有才德,能輔佐君王的臣子。《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國有賢相良將,民之師表也。」

◎〈注二十〉勇力:勇氣和力量。《漢‧賈誼‧過秦論下》:「百萬之徒逃北而遂壞,豈勇力智慧不足哉?」

◎〈注二一〉高壘:築起高大的壁壘。《唐‧杜甫‧秦州見敕目薛三璩授司議郎畢四曜除監察與二子有故遠喜遷官兼述索居凡三十韻》:「雜種雖高壘,長驅甚建瓴。」《三國演義‧第一回》:「左豐挾恨,回奏朝廷,說我高壘不戰,惰慢軍心。」

◎〈注二二〉據阨:據守著險要之處。《漢•賈誼‧過秦論下》:「高壘毋戰,閉關據阨,荷戟而守之。」

◎〈注二三〉荷戟:持戟。戟是一種古代兵器。《漢•賈誼‧過秦論下》:「高壘毋戰,閉關據阨,荷戟而守之。」

◎〈注二四〉匹夫:平民、百姓。《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明‧朱權‧卓文君‧第一折》:「古之賢人,賤為布衣,貧為匹夫。」

◎〈注二五〉素王:有王者的道德而無王者的權位。《莊子‧天道》:「以此處下,玄聖素王之道也。」另有一說:素王是孔子的眾多稱呼中的一個,有「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的說法。古代帝王,一般都是方臉盤,鼻如懸膽,兩眼外側微微上吊,狀如飛燕,從漢朝開始,不論怎麼改朝換代,當皇帝的人一定是這個型。漢朝人發現孔子的相貌很像漢朝的第一個皇帝劉邦的相貌,是皇帝臉,所以稱孔子為素王,素王是虛龍假鳳的意思。在民間傳說中,說孔子降生的當天晚上,有麒麟降臨的孔府闕里人家,並吐玉書,上有「水精之子孫,衰周而素王,徵在賢明」字樣。既告眾人孔子非凡人乃自然造化之子孫,雖未居帝王之位,卻有帝王之德,堪稱「素王」。《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原道》:「爰自風姓,暨於孔氏,玄聖創典,素王述訓。」

◎〈注二六〉難犯:難以犯進。《漢‧賈誼‧過秦論下》:「彼見秦阻之難犯,必退師。」

◎〈注二七〉案土:安定本土。案,通「安」。《漢‧賈誼‧過秦論下》:「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案,《史記‧秦始皇本紀》引作「安」。

◎〈注二八〉息民:謂使人民得到休養生息。《左傳‧隱公七年》:「凡諸侯同盟,於是稱名,故薨則赴以名,告終,稱嗣也,以繼好息民。」《漢‧賈誼‧過秦論下》:「案土息民,以待其敝。」《唐‧柳宗元‧非國語下•祀》:「夫祀……自息民以下,咸無足取焉爾。」《清‧魯一同‧秦論》:「秦之強不強於惠孝之耕戰,而強於景哀之息民。」

◎〈注二九〉收弱扶罷:收納弱小,扶助疲困。罷,通「疲」。疲困;衰弱。《漢‧賈誼‧過秦論下》:「收弱扶罷以令大國之君,不患不得意於海內。」

◎〈注三十〉足己:自滿自足;自以為是。《漢‧賈誼‧過秦論下》:「秦王足己而不問,遂過而不變。」《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論》:「﹝亞夫﹞足己而不學,守節不遜,終以窮困。悲夫!」《司馬貞‧索隱》:「亞夫自以己之智謀足,而不虛己學古人。」《清‧張履祥‧陳母葉太君九袠壽序》:「甚至信一人之臆見,薄尊聞為流俗,足己自賢,而無復求益之意。」

◎〈注三一〉重禍:加重禍患。《漢‧賈誼‧過秦論下》:「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

◎〈注三二〉危弱:危險脆弱。《荀子‧強國》:「道德之威成乎安彊,暴察之威成乎危弱,狂妄之威成乎滅亡也。」《漢‧賈誼‧過秦論下》:「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

◎〈注三三〉無輔:謂不予輔助。《易‧乾》:「賢人在下位而無輔。」《王弼‧注》:「賢人雖在下,而當位不為之助。」

◎〈注三四〉知化:謂通曉事物變化之理。《易‧繫辭下》:「窮神知化,德之盛也。」《史記‧秦始皇本紀》:「當此時也,世非無深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拂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忠言未卒於口而身為戮沒矣。」《宋‧張載‧正蒙‧乾稱》:「知化則善述其事,窮神則善繼其志。」

◎〈注三五〉盡忠:竭盡忠誠。多指盡瘁國事或殉身國難。《左傳‧宣公十二年》:「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三國演義‧第二十回》:「若非國戚,誰肯盡忠討賊?」

◎〈注三六〉忌諱:避忌、隱諱某些言語或舉動。《紅樓夢‧第六十回》:「人家還沒拿進個什麼兒來,就說使不得,不乾不淨的東西忌諱。」《老殘遊記‧第十三回》:「我知道黃老爺是沒忌諱的人,只管哭,不要緊的。」

◎〈注三七〉忠言:忠誠正直、用以規諫他人的話。《漢書‧卷六十七‧梅福傳》:「若此,則天下之士發憤懣、吐忠言,嘉謀日聞於上。」《三國演義‧第十八回》:「忠言不入,吾輩必受殃矣!」

◎〈注三八〉糜沒:毀滅。《漢‧賈誼‧過秦論下》:「然所以不敢盡忠拂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也,忠言未卒於口,而身糜沒矣。」一本作「戮沒」。

◎〈注三九〉傾耳而聽:傾:側著。側著耳朵仔細聽。《禮記‧孔子閒居》:「傾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也。」

◎〈注四十〉重足而立:雙腳並攏站立,不敢向前移動。形容非常恐懼的樣子。《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野叟曝言‧第四十二回》:「富民重足而立,貧民揭竿而起。」

◎〈注四一〉拑口:閉嘴不說話。《漢‧賈誼‧過秦論下》:「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紅樓夢‧第二十二回》:「今日賈政在席,也是拑口禁言。」亦作「鉗口」、「箝口」。

◎〈注四二〉失道:失去標準,違反正道。《文選‧潘岳‧西征賦》:「平失道而來遷,繄二國而是祐。」

◎〈注四三〉智士:才智之士。《三國演義‧第二回》:「欲除君側宵人亂,須聽朝中智士謀。」

◎〈注四四〉上聞:向朝廷呈報。《漢書‧卷六‧武帝紀》:「今或至闔郡而不薦一人,是化不下究,而積行之君子雍於上聞也。」《唐‧韓愈‧與華州李尚書書》:「愚以為苟慮有所及,宜密以上聞,不宜以疏外自待。」

◎〈注四五〉壅蔽:隔絕、遮蔽。《楚辭‧宋玉‧九辯》:「卒壅蔽此浮雲兮,下暗漠而無光。」《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劉交傳》:「二世委任趙高,專權自恣,壅蔽大臣,終有閻樂望夷之禍。」

◎〈注四六〉飾法:整飭法度。飾,通「飭」。《漢‧賈誼‧過秦論下》:「先王知壅蔽之傷國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飾法設刑,而天下治。」《唐‧閻伯璵‧彈碁局賦》:「良工餙法以修身,小人恥射以作翫。」亦作「餙法」。

◎〈注四七〉設刑:使用刑罰。《韓非子‧忠孝》:「然為太上士不設賞,為太下士不設刑,則治國用民之道失矣。」《漢‧應劭‧風俗通•皇霸•五帝》:「帝者任德設刑,以則象之,言其能行天道,舉錯審諦。」《隋書‧刑法志》:「若紂能遵成湯,不造炮格,設刑兼禮,守位依仁,則西伯斂轡,化為田叟。」

◎〈注四八〉禁暴誅亂:禁除暴行,誅滅亂逆。《漢‧賈誼‧過秦論下》:「其彊也,禁暴誅亂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諸侯從。」亦作「禁暴靜亂」。

◎〈注四九〉內守:謂對內守衛本土。《漢‧賈誼‧過秦論下》:「其削也,內守外附而社稷存。」《金‧王若虛‧贈昭毅大將軍高公墓碣》:「撫安遺黎,內守外攘,以鳩完復之功,闔境晏然,遂成樂土。」

◎〈注五十〉外附:從外附和。《漢書‧卷八十六‧王嘉傳》:「相等前坐在位不盡忠誠,外附諸侯,操持兩心,背人臣之義。」

◎〈注五一〉繁法:繁苛的法規條例。《漢‧賈誼‧過秦論下》:「秦之盛也,繁法嚴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內叛矣。」

◎〈注五二〉嚴刑:嚴酷的刑罰。《商君書‧開塞》:「去姦之本,莫深於嚴刑。」《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七》:「顧阿秀等相顧不出一語。御史喝令嚴刑拷訊。」

◎〈注五三〉鄙諺:俗語、諺語。《史記‧卷六十九‧蘇秦傳》:「臣聞鄙諺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後。』」《韓非子‧五蠹》:「鄙諺曰:『長袖善舞,多錢善賈。』此言多資之易為工也。」亦稱為「鄙語」。

◎〈注五四〉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記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作為今後行事的依據。《戰國策‧趙策一》:「臣觀成事,聞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權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唐‧陳子昂‧諫用刑書》:「臣讀漢書至此,未嘗不為戾太子流涕也。古人云:『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伏願陛下念之。」

◎〈注五五〉曠日長久:歷時長久,久經時日。《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有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亦作「曠日彌久」、「曠日經久」、「曠日持久」、「曠日引久」、「曠日引月」。

《過秦論》共有三篇。其中寫得最好、影響最大的是第一篇。它最早附見於《史記•秦始皇本紀》篇末,列為第二篇;後來褚少孫補《史記》,又把它單獨附在《陳涉世家》的篇末。《漢書》、《文選》也都選錄了這一篇。今傳賈誼所撰專著《新書》,當由後人搜輯而成,對此文則明確標出它是三篇中的「上篇」。在《史》、《漢》、《新書》、《文選》四部書中,本篇凡五見,文章字句頗有出入。從明、清到當代,幾乎所有的古文選本都選了這篇《過秦論上》,因此前人對它的評語也很多。賈誼懷才不遇,空有抱負,曾深情吟詠出《吊屈原賦》。梁王落馬而死本是尋常之事,賈誼又何必為此自悲自責呢,抑鬱而終呢?春秋以來,戰亂頻仍,加之秦統一後的暴政、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之爭,社會經濟遭受了五百年來的鉅大破壞。農民大量流亡異鄉,不得耕作;還有些為生計所迫,賣妻鬻子或自賣為奴。戰亂使人口銳減,商業蕭條。奸商囤積居奇,物價昂貴,米一石值萬錢,馬一匹達百金。新建立的西漢政權,府庫空虛,財政困難。史載當時:「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人民很需要休養生息。針對這種現實,為鞏固西漢政權,賈誼借「過秦」以「規漢」,主張施行仁政,「與民休息」。

漢文帝時期,是封建時代的所謂「盛世」,即舊史家頌稱為「文景之治」的前期。這時,由於秦末衰敝的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對安定,社會呈現出繁榮的景象。但是隨著社會財富的增加,統治階級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長」(賈誼《論積貯疏》),權貴豪門大量侵吞農民土地,逼使農民破產流亡,「賣田宅,鬻子孫」(晁錯《論貴栗疏》),以至「易子而咬其骨」(賈誼《論積貯疏》)。同時,刑罰苛重,民不聊生。漢文帝「外有輕刑之名,內實殺人」(《資治通鑒》卷十五),表面上廢除肉刑,實際上只是改換一些殺人的名目而己。苛重的壓迫剝削和酷虐的刑罰,使階級矛盾日漸激化。這使得懷有改革時政抱負的賈誼深為不安。為了向漢文帝說明政治形勢的嚴重性,他從關乎漢王朝興亡的角度,寫了著名的《陳政事疏》,又名《治安策》,從正面論析時勢,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同時還寫了《過秦論》,鮮明地表現了賈誼的政治立場。論「古」是為了說「今」,通過論史諷喻,委婉地批評當時的政治,用秦王朝滅亡教訓,振聾發聵,以引起漢文帝及上層統治者的警覺,對人民實行寬鬆的政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昊子 的頭像
    昊子

    一貫道盤萬八年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