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序》
【原文】第一段
豫章〈注一〉故郡,洪都新府〈注二〉。星分〈注三〉翼軫〈注四〉,地接衡廬〈注五〉。襟三江而帶五湖〈注六〉,控蠻荊〈注七〉而引甌越〈注八〉。物華天寶〈注九〉,龍光〈注十〉射牛斗之墟〈注十一〉;人傑地靈〈注十二〉,徐孺〈注十三〉下陳蕃之榻〈注十四〉。
【譯義】第一段
漢代的豫章舊郡,現在稱洪都府。它處在翼、軫二星的分管區域,與廬山和衡山接壤。以三江為衣襟,以五湖為腰帶,控制楚地,連接甌越。這裏地上物產的精華,乃是天的寶物,寶劍的光氣直射牛、斗二星之間;人有俊傑是因為地有靈秀之氣,陳蕃專為徐孺設下幾榻。〈徐孺子在太守陳蕃家下榻之意,《世說新語》記載:太守陳蕃賞識徐孺子,專門為其在家中設置榻,當徐孺子來的時候,就將榻放下來,徐孺子走了就將榻吊起來,此處是稱讚滕王閣的東道主欣賞才俊,也有誇讚賓客的成分。《後漢書‧卷六十六‧陳蕃傳》亦有一說,指漢朝陳蕃在郡府不接待賓客,卻為周璆在府內特設一榻,周離去後就把榻懸掛起來。〉
【注釋】第一段
◎〈注一〉豫章:滕王閣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昌,為漢豫章郡治。唐代宗當政之後,為了避諱唐代宗的名(李豫),「豫章故郡」被篡改為「南昌故郡」。所以現在滕王閣內的石碑以及蘇軾的手書都作「南昌故郡」。
◎〈注二〉洪都新府:漢豫章郡,唐改為洪州,設都督府。《唐‧王勃‧滕王閣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注三〉星分:分星。我國古天文學稱與某國或某地域相對應的星宿。《漢書‧地理志下》:「及《詩‧風》陳鄭之國,與韓同星分焉。」《南朝宋‧顏延之‧夏夜呈從兄散騎車長沙詩》:「獨靜闕偶坐,臨堂對星分。」《唐‧劉禹錫‧連州刺史廳壁記》:「此郡於天文與荊州同星分。」古人習慣以天上星宿與地上區域對應,稱為「某地在某星之分野」。據《晉書•天文志》,豫章屬吳地,吳越揚州當牛斗二星的分野,與翼軫二星相鄰。翼、軫,星宿名,屬二十八宿。
◎〈注四〉翼軫:二十八宿中的翼宿和軫宿。古為楚之分野。《史記‧天官書》:「翼軫,荊州。」《晉‧左思‧吳都賦》:「婺女寄其曜,翼軫寓其精。」《唐‧王勃‧滕王閣序》:「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明‧張居正‧宮殿紀》:「昔我獻皇帝,天錫名都,受茲赤社,應翼軫以建基,奠維垣之丕業。」軫,音 ㄓㄣˇ。
◎〈注五〉衡廬:衡:衡山,此代指衡州(治所在今湖南省衡陽市)。廬:廬山,此代指江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
◎〈注六〉襟三江而帶五湖:襟:以……為襟。因豫章在三江上游,如衣之襟,故稱。三江:太湖的支流松江、婁江、東江,泛指長江中下游的江河。帶:以……為帶。五湖在豫章周圍,如衣束身,故稱。五湖:一說指太湖、鄱陽湖、青草湖、丹陽湖、洞庭湖,又一說指菱湖、游湖、莫湖、貢湖、胥湖,皆在鄱陽湖周圍,與鄱陽湖相連。以此借為南方大湖的總稱。
◎〈注七〉蠻荊:古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帶。古代稱長江流域中部荊州地區,即春秋楚國的地方。亦指這一地區的人。《詩•小雅•采芑》:「蠢爾蠻荊,大邦為讎。」《朱熹‧集傳》:「蠻荊,荊州之蠻也。」《後漢書‧李膺傳》:「緄前討蠻荊,均吉甫之功。」《宋‧歐陽修‧金雞詩》:「蠻荊鮮人秀,厥美為物怪。」
◎〈注八〉甌越:古越地,即今浙江地區。古東越王建都於東甌(今浙江省永嘉縣),境內有甌江。百越的一支,分佈在今浙江甌江流域一帶。主要由早已居住在甌江流域並創造了印紋陶遺存的土著民發展形成。後亦以指古甌越所居之地。《史記•趙世家》:「夫翦髮文身,錯臂左袵,甌越之民也。」《張守節‧正義》:「屬南越,故言甌越也。《輿地志》云:『交趾,周時為駱越,秦時曰西甌,文身斷髮避龍。』」《南朝宋‧謝靈運‧鄰里相送至方山詩》:「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甌越。」《唐‧陸龜蒙‧奉酬襲美先輩吳中苦雨一百韻》:「江南多事鬼,巫覡連甌粵。」亦作「甌粵」。
◎〈注九〉物華天寶:萬物的精華,上天的寶物。比喻極珍貴之物。《唐‧王勃‧滕王閣序》:「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注十〉龍光:寶劍的光芒。《唐‧王勃‧滕王閣序》:「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明‧王錂‧春蕪記•說劍》:「蕭蕭永夜悲鳴也,怕龍光漸爾消滅。」亦借指寶劍。《明‧何景明‧贈別孟望之詩之四》:「龍光久未試,姑以持贈君。」
◎〈注十一〉牛斗之墟:牛、斗,星宿名。墟、域,所在之處。據《晉書‧張華傳》,晉初,牛、斗二星之間常有紫氣照射。《唐‧王勃‧滕王閣序》:「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
◎〈注十二〉人傑地靈:謂傑出人物出生或所至之處,其地亦因而著名。後亦謂傑出的人物生於靈秀之地。《唐‧王勃‧滕王閣序》:「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西湖佳話‧葛嶺仙跡》:「曾有一異人葛洪,在此嶺上修煉成仙,一時人傑地靈,故人之姓,即冒而為嶺之姓也。」《鏡花緣‧第七十一回》:「古人云:『人傑地靈。』人不傑,地安得靈?」亦作「地靈人傑」。
◎〈注十三〉徐孺:徐孺子的省稱。徐孺子名稚,東漢豫章南昌人,當時隱士。據《後漢書•徐稚傳》,東漢名士陳蕃為豫章太守,不接賓客,惟徐稚來訪時,才設一睡榻,徐稚去後又懸置起來。《唐‧王勃‧滕王閣序》:「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注十四〉陳蕃之榻:字仲舉,東漢汝南平輿人。桓帝時,與李膺等反對宦官而被免職。靈帝即位,封高陽侯,後與竇武謀誅宦官曹節、王甫等,事洩被害。為人方峻疾惡,厭惡特權,對漢末士大夫崇尚氣節影響很大。據《後漢書•徐稚傳》,東漢名士陳蕃為豫章太守,不接賓客,惟徐稚來訪時,才設一睡榻,徐稚去後又懸置起來。《唐‧王勃‧滕王閣序》:「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後漢書‧卷六十六‧陳蕃傳》亦有一說,指漢朝陳蕃在郡府不接待賓客,卻為周璆在府內特設一榻,周離去後就把榻懸掛起來。後以「陳蕃下榻」指對賢才的器重或對賓客的禮遇。
【原文】第二段
雄州〈注一〉霧列〈注二〉,俊采〈注三〉星馳〈注四〉。台〈一作臺〉隍〈注五〉枕夷夏〈注六〉之交,賓主〈注七〉盡東南之美〈注八〉。都督〈注九〉閻公之雅望〈注十〉,棨戟〈注十一〉遙臨〈注十二〉;宇文〈注十三〉新州之懿範〈注十四〉,襜帷〈注十五〉暫駐。十旬休假〈注十六〉,勝友〈注十七〉如雲;千里逢迎〈注十八〉,高朋滿座〈注十九〉。騰蛟起鳳〈注二十〉,孟學士〈注二一〉之詞宗〈注二二〉;紫電〈注二三〉青霜〈注二四〉,王將軍之武庫〈注二五〉。家君〈注二六〉作宰〈注二七〉,路出〈注二八〉名區〈注二九〉;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譯義】第二段
雄偉的州城像霧一樣湧起,傑出的人才像星星一樣多。城池倚據在荊楚和華夏交接的地方,宴會上客人和主人都是各地有才華的俊傑。聲望崇高的閻都督公,使打著儀仗的高官達人不遠千里慕名而來;德行美好的宇文新州刺史,讓駕著車馬的雅士也在此暫時駐紮。正好趕上十日一休的假日,才華出眾的朋友多得如雲;千里而來的客人在此相遇,尊貴的朋友坐滿宴席。文章的辭彩如蛟龍騰空、鳳凰飛起,那是文詞宗主孟學士;紫電和青霜這樣的寶劍,出自王將軍藏兵器的府庫裏。家父做交趾縣令,我探望父親路過這個有名的地方(指洪州);我年幼無知,卻有幸參加這場盛大的宴會。
【注釋】第二段
◎〈注一〉雄州:地大物博人多,占重要地位之州。《南朝梁‧何遜‧與建安王謝秀才箋》:「夫選重雄州,望隆觀國。」《唐‧王勃‧秋日楚州郝司戶宅遇餞崔使臣序》:「憑勝地,列雄州,城池當要害之衝。」《清‧黃景仁‧潁州西湖詩》:「昔時賦詩傳盛事,文獻相續誇雄州。」
◎〈注二〉霧列:繁華貌。霧,像霧一樣,喻濃密、繁盛。《唐‧王勃‧滕王閣序》:「雄州霧列,俊采星馳。」
◎〈注三〉俊采:傑出的人才。俊,傑出的。《書經‧洪範》:「俊民用章,家用平康。」《文選‧曹植‧七啟》:「若夫田文、無忌之儔,乃上古之俊公子也。」或指才智出眾的人。如:「俊碩」、「俊彥」。《孟子‧公孫丑上》:「尊賢使能,俊傑在位。」《趙岐‧注》:「俊,美才出眾者也。」采,古代指官。
◎〈注四〉星馳:如流星飛奔。《晉‧潘岳‧世祖武皇帝誄》:「羽檄星馳,鉦鼓日戒。」《前蜀‧杜光庭‧皇太子宴諸將祈晴感應靈寶齋詞》:「萬馬星馳,戈甲曜晶熒之色。」《清‧黃遵憲‧和鍾西耘庶常津門感懷詩》:「雷動星馳入貢車,舌人環列護爻閭。」
◎〈注五〉台隍:台,亭台;隍,城池。圍繞在城牆外沒有水的壕溝。《易經‧泰卦‧上六》:「城復于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文選‧班固‧兩都賦序》:「京師脩宮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備制度。」《李善‧注引說文曰》:「城池無水曰隍。」亦作」臺隍」。
◎〈注六〉夷夏:指少數民族地區與內地。《唐‧王勃‧滕王閣序》:「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
◎〈注七〉賓主:賓客與主人。《史記‧卷七十九‧范雎蔡澤傳》:「竊閔然不敏,敬執賓主之禮。」《儒林外史‧第一回》:「那人獨和王冕攜手進到屋裡,分賓主施禮坐下。」
◎〈注八〉東南之美:本指東南地方生產的美物。語出《詩經‧爾雅‧釋地》:「東南之美,有會稽之竹箭;西南之美,有華山之金石。」會稽就是今天的紹興,後用「東箭南金」泛指各地的英雄才俊。後亦稱東南人物中的佼佼者。《三國志‧卷五十七‧吳書‧虞翻傳》:「聞延陵之理樂,睹吾子之治易,乃知東南之美者,非徒會稽之竹箭也。」
◎〈注九〉都督:職官名。漢末始有此稱。三國時置都督諸州軍事,或領刺史,以大都督及都督中外諸軍權位最重。晉、南北朝以後因之,名稱或稍更異,大抵掌理軍事及邊防重鎮。唐中葉以後,以節度使代之,都督之名遂廢。元置大都督府,統領諸衛。明改元之樞密院為大都督府,制與元同,然非晉唐舊制。亦稱為「大鎮國」。
◎〈注十〉雅望:清高的名望。《唐‧王勃‧滕王閣序》:「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唐‧杜甫‧故司徒李光弼詩》:「雅望與英姿,惻愴槐里接。」
◎〈注十一〉棨戟:古時官吏出行時,作為前驅的儀杖,戟上有赤黑繒作成的套子。後亦架於宮殿、官署門前,用以表示威嚴。《後漢書‧卷三十一‧杜詩傳》:「世祖召見,賜以棨戟。」《唐‧王勃‧滕王閣序》:「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棨,古代官吏出行時用作前導的一種儀仗。通常以木製成,形狀似戟,上有赤黑色的繒衣套住。《漢書‧卷七十六‧韓延壽傳》:「延壽衣黃紈方領,駕四馬,傅總,建幢棨,植羽葆,鼓車歌車。」棨戟,音 ㄑ一ˇ ㄐ一ˇ 。
◎〈注十二〉遙臨:遠道來臨。《唐‧王勃‧滕王閣序》:「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
◎〈注十三〉宇文:複姓。如北周有宇文覺、隋有宇文化及等。
◎〈注十四〉懿範:良好的模範。今多用以稱讚女德。《唐‧王勃‧滕王閣序》:「宇文新州之懿範,襜帷暫駐。」《唐‧皇甫枚‧王知古》:「兒自移天崔門,實秉懿範;奉蘋蘩之敬,如琴瑟之和。」
◎〈注十五〉襜帷:引申指車駕、行蹤的意思。可用來對人的敬稱。《北周‧庾信‧周兗州刺史廣饒公宇文公神道碑》:「襜帷入境,貪殘者解印;冕旒從政,仁義者郊迎。」《唐‧王勃‧滕王閣序》:「宇文新州之懿範,襜帷暫駐。」襜,車上的帷幕。《後漢書‧卷十一‧劉盆子傳》:「乘軒車大馬,赤屏泥,絳襜絡。」《宋‧辛棄疾‧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詞》:「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音 ㄔㄢ 。
◎〈注十六〉十旬休假:唐制,十日為一旬,遇旬日則官員休沐,稱為「旬休」。《唐‧王勃‧滕王閣序》:「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
◎〈注十七〉勝友:猶良友。《唐‧王勃‧滕王閣序》:「十旬休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宋‧司馬光‧送王殿丞西京簽判詩》:「幕中多勝友,肯使負芳樽。」《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九》:「是以青衿必於城闕,議論必於鄉校,聞見廣則聰明闢,勝友多而學易成。」
◎〈注十八〉逢迎:相遇。《唐‧王勃‧滕王閣序》:「千里逢迎,高朋滿座。」
◎〈注十九〉高朋滿座:語出《唐‧王勃‧滕王閣序》:「十旬休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形容賓客眾多。《三國演義‧第四十回》:「幼時往見中郎蔡邕,時邕高朋滿座,聞粲至,倒履迎之。」
◎〈注二十〉騰蛟起鳳:比喻才華優異特出,有如飛騰的蛟龍,起舞的鳳凰。《西京雜記》:「董仲舒夢蛟龍入懷,乃作《春秋繁露》。」又:「揚雄著《太玄經》,夢吐鳳凰集《玄》之上,頃而滅。」《唐‧王勃‧滕王閣序》:「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
◎〈注二一〉學士:職官名。魏晉南北朝始設,為掌管典禮、撰述的官職;唐開元年間設置學士院,稱為「翰林學士」,為文學侍從,參理機務,起草詔書。
◎〈注二二〉詞宗:詞章造詣為眾所景仰的人。《梁書‧卷十四‧任昉傳》:「沈約一代詞宗,深所推挹。」《唐‧王勃‧滕王閣序》:「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或作「辭宗」。
◎〈注二三〉紫電:古寶劍名。《晉‧崔豹‧古今注•輿服》:「吳大皇帝(孫權)有寶刀三,寳劍六:一曰白虹,二曰紫電。」《唐‧王勃‧滕王閣序》:「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
◎〈注二四〉青霜:指劍。劍光青凜若霜色,故稱。《唐‧王勃‧滕王閣序》:「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
◎〈注二五〉武庫:藏兵器的府庫。《文選‧張衡‧西京賦》:「武庫禁兵,設在蘭錡。」《唐‧王勃‧滕王閣序》:「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
◎〈注二六〉家君:稱謂。對人稱自己父親。《聊齋志異‧卷一‧嬌娜》:「家君恐交游紛意念,故謝客耳。」《儒林外史‧第八回》:「家君年老,常患肺病,不耐勞煩,兼之兩耳重聽。多承老先生記念。」亦稱為「家父」、「家嚴」。
◎〈注二七〉宰:地方行政長官。《後漢書‧卷十一‧劉盆子傳》:「子為縣吏,犯小罪,宰論殺之。」
◎〈注二八〉路出:路過。《唐‧王勃‧滕王閣序》:「家君作宰,路出名區。」《唐‧元稹‧永福寺石壁法華經記》:「又明年徙會稽,路出於杭,杭民競相觀睹。」
◎〈注二九〉名區:指有名之地;名勝。《南朝梁‧王屮‧頭陀寺碑文》:「惟此名區,禪慧攸託。倚據崇巖,臨睨通壑。」《唐‧王勃‧滕王閣序》:「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清‧趙翼‧遊洞庭東西兩山詩》:「家鄉有名區,垂老乃未到。」
【原文】第三段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注一〉。潦水〈注二〉盡而寒潭〈注三〉清,煙光〈注四〉凝而暮山〈注五〉紫。儼驂騑〈注六〉於上路〈注七〉,訪風景于崇阿〈注八〉;臨帝子〈注九〉之長洲,得天人〈或作仙人〉之舊館〈注十〉。層巒〈注十一〉聳翠〈注十二〉,上出重霄〈注十三〉;飛閣〈注十四〉流丹〈或作翔丹〉〈注十五〉,下臨無地〈注十六〉。鶴汀〈注十七〉鳧渚〈注十八〉,窮島嶼之縈迴〈或作回〉〈注十九〉;桂殿蘭宮〈注二十〉,列〈或作即〉岡巒之〈注二一〉體勢〈注二二〉。
【譯義】第三段
時間是九月,季節為深秋。蓄積的雨水已經消盡,潭水寒冷而清澈,雲靄霧氣凝結,傍晚的山巒呈現出紫色。整齊地駕著車在道路上前行,到崇山峻嶺中觀望風景。來到滕王營建的長洲上,看見他當年修建的樓閣,重疊的峰巒聳起一片蒼翠,上達九霄;淩空架起的閣道上,朱紅的油彩鮮豔欲滴,從高處往下看,好像深不見底似的。仙鶴野鴨棲止在水邊的平地和水中小洲,極盡島嶼曲折回環的景致;桂樹與木蘭建成的宮殿,高低起伏像連綿的山巒。
【注釋】第三段
◎〈注一〉三秋:深秋。指秋季的第三個月。古人稱七、八、九月為孟秋、仲秋、季秋,三秋即季秋,九月。《唐‧王勃‧滕王閣序》:「時維九月,序屬三秋。」《唐‧白行簡‧李都尉重陽日得蘇屬國書詩》:「三秋異鄉節,一紙故人書。」
◎〈注二〉潦水:雨後的積水。《墨子‧非樂上》:「今王公大人,雖無造為樂器,以為事乎國家,非直掊潦水拆壤垣而為之也。」《唐‧王勃‧滕王閣序》:「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清‧金人瑞‧秋雨甚田且壞詩》:「幸入聖人新世界,如何潦水壞田疇。」
◎〈注三〉寒潭:寒涼的水潭。《南朝宋‧謝靈運‧九日從宋公戲馬台集送孔令詩》:「淒淒陽卉腓,皎皎寒潭絜。」《唐‧王勃‧滕王閣序》:「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注四〉煙光:雲靄霧氣。《唐‧元稹‧飲致用神麴酒三十韻》:「雪映煙光薄,霜涵霽色冷。」《宋‧黃庭堅‧題宗室大年畫詩之一》:「水色煙光上下寒,忘機鷗鳥恣飛還。」《金‧元好問‧九月晦日玉村道中詩》:「煙光藏落景,山骨露清秋。」《清‧于養志‧不寐詩》:「小苑煙光薄,疏簾月影清。」
◎〈注五〉暮山:傍晚的山巒。《唐‧王勃‧滕王閣序》:「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注六〉驂騑:駕在服馬兩側的馬。《墨子•七患》:「徹驂騑,塗不芸。」後指駕車之馬。《漢‧蔡邕‧協和婚賦》:「車服照路,驂騑如舞。」《唐‧王勃‧滕王閣序》:「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
◎〈注七〉上路:大路。《漢書‧卷五十一‧枚乘傳》:「游曲臺,臨上路,不如朝夕之池。」《唐‧王勃‧滕王閣序》:「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
◎〈注八〉崇阿:高山。《唐‧王勃‧滕王閣序》:「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
◎〈注九〉帝子:帝王之子。《唐‧呂岩‧敲爻歌》:「且饒帝子共王孫,須去繁華銼鋭分。」《唐‧吳兢‧貞觀政要•尊敬師傅》:「太宗謂尚書左僕射房玄齡曰:『古來帝子,生於深宮,及其成人,無不驕逸。』」《唐‧王勃‧滕王閣詩》:「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此序中之帝子、天人,均指滕王李元嬰。有版本為「得仙人之舊館」。
◎〈注十〉舊館:舊日的館舍。《漢‧張衡‧塚賦》:「掖門之西,十一餘半,下有直渠,上有平岸,舟車之道,交通舊館。」《唐‧孟浩然‧東京留別諸公詩》:「主人開舊館,留客醉新豐。」《明‧沉鯨‧雙珠記•賣兒繫珠》:「所經多舊館,浪跡重淒涼。」
◎〈注十一〉層巒:重疊的山嶺。《唐‧王勃‧滕王閣序》:「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翔丹,下臨無地。」
◎〈注十二〉聳翠:形容山巒、樹木等高聳蒼翠。《北魏‧袁翻‧思歸賦》:「北眺羊腸詰屈,南望龍門嵯峨;疊千重以聳翠,橫萬里而揚波。」《唐‧高揚庭‧瑞麥賦》:「芒纖纖而擢隴,葉青青而聳翠。」《宋‧樓鑰‧題範寬‧秋山小景詩》:「欲識無窮意,聳翠更天外。」《清‧俞正燮‧癸巳類稿•黟縣山水記》:「山陰曰復巖,聳翠激流。」
◎〈注十三〉重霄:天空的極高處。《唐‧王勃‧滕王閣序》:「層臺聳翠,上出重霄。」亦作「九重霄」。
◎〈注十四〉飛閣:很高的閣樓。《文選‧曹丕‧遊宴詩》:「置酒坐飛閣,逍遙臨華池。」《文選‧何晏‧景福殿賦》:「於是碣以高昌崇觀,表以建城峻廬,岧嶢岑立,崔嵬巒居,飛閣干雲,浮階乘虛。」亦可指架空建築的閣道。
◎〈注十五〉流丹:形容色彩飛動。《唐‧王勃‧滕王閣序》:「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明‧何景明‧畫鶴賦》:「徒流丹而暎緑,俱含意而論形。」《清‧薛福成‧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七年二月十六日》:「正廳七間,巡簷白石,鏤刻極工,樓上流丹錯采,陳設富麗。」流:形容彩畫鮮豔欲滴。丹:丹漆,泛指彩繪。
◎〈注十六〉無地:猶言看不見地面。形容位置高渺或範圍廣擴。《唐‧王勃‧滕王閣序》:「飛閣流丹,下臨無地。」《楚辭‧遠遊》:「下崢嶸而無地兮,上寥廓而無天。視儵忽而無見兮,聽惝怳而無聞。」《文選•王屮‧頭陀寺碑文》:「飛閣逶迤,下臨無地。」《張銑‧注》:「言閣高下臨,見地若無也。」
◎〈注十七〉鶴汀:有鶴棲居的水中小洲。《唐‧王勃‧滕王閣序》:「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迴;桂殿蘭宮,列岡巒之體勢。」
◎〈注十八〉鳧渚:野鴨棲息的水中小塊陸地。《唐‧王勃‧滕王閣序》:「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廻。」鳧,音 ㄈㄨˊ 。
◎〈注十九〉縈迴:山上石徑曲折回環。《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若水》:「袁休明《巴蜀志》云:『高山嵯峨,巖石磊落。傾側縈迴,下臨峭壑。』」《唐‧王勃‧滕王閣序》:「鶴汀鳬渚,窮島嶼之縈迴;桂殿蘭宮,列岡巒之體勢。」《宋‧趙以夫‧龍山會•九日詞》:「群峰青可數。寒城小,一水縈迴如縷。」亦作「縈回」。
◎〈注二十〉桂殿蘭宮:桂樹與木蘭建成的宮殿。用以形容宮殿的華麗。《唐‧王勃‧滕王閣序》:「桂殿蘭宮,列岡巒之體勢。」
◎〈注二一〉岡巒:連綿的小山。《文選‧張衡‧西京賦》:「華嶽峨峨,岡巒參差。」《老殘遊記‧第八回》:「只是這左右大路,就是兩批長嶺,岡巒重沓,到此相交。」
◎〈注二二〉體勢:事物的體式及其產生的氣勢。《唐‧王勃‧滕王閣序》:「桂殿蘭宮,列岡巒之體勢。」《唐‧元稹‧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誌銘》:「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苜人之所獨專矣。」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