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饗那堪列主賓】:

語出《明覺禪師祖英集‧卷第五‧往復無間〈十二首〉》:「食時辰。大饗那堪列主賓,維摩香飯本非贊,怪他鶖鷺獨生嗔。」

※【邯鄲學步笑旁者】:

語出《明覺禪師祖英集‧卷第五‧往復無間〈十二首〉》:「日出卯。萬國香華競頭走,邯鄲學步笑傍觀,豈知凶禍逐其後。」天然師尊將「邯鄲學步笑傍觀」置於「食時辰」句中,然原文卻是放在「日出卯」句中。

﹝大饗﹞

合祭先王。《禮記‧曲禮下》:「大饗不問卜,不饒富。」此處喻成就希有功德與智慧之意。以名相言,大者非大,是名其大;以實相言,大者無量無邊,是名般若之喻也。

﹝邯鄲學步﹞

相傳戰國時期,燕國有個人到趙國的都城邯鄲,看到趙國人走路姿勢很美,就跟著學。結果不但沒有學好,連自己原來的走法也忘掉了,便爬著回去。《莊子‧外篇‧秋水第十七》:「且子獨不聞夫壽陵余子之學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 〈注一〉而歸耳。」後用來比喻仿效他人,未能成就,反而失卻自己本來的面目。《歧路燈‧第一○一回》:「邯鄲學步,失其故步。」亦作「學步邯鄲」。

修行者於學佛學法之際,常易陷入表象,惑於見思,端見經典所言或他人有所成就,只知起而效之,實不知經典所言或他人之成就,皆有其要旨,非單憑眼見所能契入而得;一點一滴的修行功夫,在於歲月之勤,在於發菩提心,在於般若正智。如若只知依樣畫葫,則與鸚鵡學人之言,猩猩學人之行,又何異哉!故師尊舉「邯鄲學步」一言,示警之義趣,不亦明乎!

◎〈注一〉匍匐:手足伏地爬行。《莊子‧秋水》:「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明‧馬中錫‧中山狼傳》:「先生伏質就地,匍匐北進。」亦作「匍伏」、「蒲伏」、「蒲服」。音 ㄆㄨˊ ㄈㄨˊ 。

﹝禺中巳  騰騰兀兀步遲疑  東南西北卒未休  忘機清澹常相宜  此性常怡怡

義譯:此句師尊以「兩常」以示眾,一者「常相宜」,二者「常怡怡」;世間法不離常法,常法不離佛法,吃喝拉撒睡,行住坐臥,無一不是佛法,又何苦東南西北奔波不已,又何須渾渾噩噩過一生,須知玄妙不在玄妙處,玄妙正在粗淺處,佛陀在世說法時,尚有「食訖,敷座而坐」之舉,能吃能坐,以示與眾生平等之意,說法四十九年,無一不是如此,世尊尚且如眾生般起居一如,眾生有何能獨異於平等法之外耶?

常相宜於忘機處,常相宜於清澹處;對機乃是對治於不對機而言,觀機亦然。然,機可對否?機可會否?法尚且是非法,機又何嘗是機也。我法二執是空,此二執亦是空,方能入其三昧,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是覺性圓融;不著有,無相也;不著空,無不相也。無相無不相,正是如來智慧覺性之真實相也。如來智慧覺性,性德也,常住於此性德,方曰真實相故。師尊曰:「此性常怡怡」,正是如來真實義也。

筆者題一首詩相對舉:

百千萬億劫難數,渾噩輾轉六道間,只因不識自家門,隨俗奔塵又西東。

南來北往皆過客,誰能駐足剎那處,若能寂靜觀自在,自能忘機常相宜。

德化四方乾坤貫,識因識業莫遲疑,法隨法行般若觀,慎獨慎終十目依。

往來樞機覓法旨,如來對機有妙義,言語道斷不思議,稱量無邊福德積。

※【騰騰兀兀步遲疑】:

語出《禪月大師‧山居詩第十三》:「騰騰兀兀步遲遲 〈注一〉,兆朕消磨只自知,龍猛金膏雖未作,孫登土窟且相宜。」師尊將原文之「遲遲」改為「遲疑」。

◎〈注一〉遲遲:從容不迫的樣子。《禮記‧孔子閒居》:「無聲之樂,氣志不違;無體之禮,威儀遲遲。」

※【東南西北卒未修】:

語出《明覺禪師祖英集‧卷第五‧往復無間〈十二首〉》:「禺中已。荊棘園林遍大地,南北東西卒未休,金剛焰復從何起。」

﹝禺中﹞

將近正午的時候。亦作「隅中」。

﹝騰騰兀兀﹞

意指昏昏沉沉;恍恍惚惚。《唐‧方幹‧陽亭言事獻漳州於使君》:「重疊山前對酒罇,騰騰兀兀度朝昏。」《唐‧白居易‧題石山人》:「騰騰兀兀在人間,貴賤賢愚盡往還。」

﹝遲疑﹞

游移不定。《三國演義‧第六回》:「今遲疑不進,大失天下之望。操竊恥之!」《西遊記‧第五回》:「仙娥既奉旨來,不必遲疑。我大聖閑遊慣了,想是出園會友去了。汝等且去摘桃。我們替你回話便是。」

﹝忘機﹞

不存心機,淡泊無爭。《唐‧李白‧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詩》:「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明‧葉憲祖‧易水寒‧第一折》:「逃名溷俗 〈注一〉,縱酒忘機。」

◎〈注一〉逃名溷俗:隱姓埋名混跡於世俗之中。

﹝清澹﹞

恬淡寡欲。《晉書‧卷四十四‧華表傳》:「表以苦節垂名,司徒李胤、司隸王宏等並歎美表清澹退靜。」亦作「清淡」。

﹝怡怡﹞

和悅、順從的樣子。《論語‧子路》:「朋友切切偲偲 〈注一〉,兄弟怡怡。」後亦用以指兄弟的情誼。《文選‧曹植‧求通親親表》:「以敘骨肉之歡恩,全怡怡之篤義。」

◎〈注一〉偲偲:互相責勉。《論語‧子路》:「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唐‧白居易‧代書一百韻寄微之詩》:「交賢方汲汲,友直每偲偲。」

﹝日南午  如斯標緻清拙殊  無思無慮自得心  寥廓輝騰示天鼓  永恆非古今

義譯:聖者殊異於凡情眾生者,端見於有相與無相故也;如斯之意,正如前文所言,所言者何?般若正智之覺性也。無思無慮,即是無心;自得心,得者何心也,無心也。既無思無慮,則無虛實可言,亦無名相狀之,即無從所思,無從所慮也。無思無慮,空無其思,空無其慮,則稱量未知,謂可廣亦可大矣,既廣且大,是名不可思議故也。

化剎那間為永恆,化無窮際為剎那間;無始劫以來,眾生因惑起無明,因無明而造業,故隨業而轉,輾轉六道,萬劫而不息,誠可歎也。今若發起菩提心,行菩薩道,同體大悲,覺性自得清淨,般若自照,光明自顯矣。光明既現,千年萬年暗室亦隨之而明,明其所該明,則菩提亦明,般若亦明,覺性亦明,正等正覺亦明矣。

筆者題一首詩相對舉:

靈清竅妙境殊勝,玲瓏剔透性歸真,無思自得無慮心,不住自證般若明。

厚德載道化寰宇,鵬舉攸命天雷鳴,馨香俎豆觴永恆,萬代流芳千古銘。

道貫古今撼百門,驚動天鼓響諸天,萬法咸歸中道處,正是一指見天命。

三心有心四有相,三界有界如牢拴,自困名相如是修,難覓性德萬劫冥。

※【如斯標緻清拙殊】:

語出《禪月大師‧山居詩第六》:「島外塵中四十秋。亦曾高挹 〈注一〉漢諸侯。如斯標緻雖清拙。大丈夫兒合自由。紫術黃菁苗蕺蕺。錦囊〈注二〉香麝〈注三〉語啾啾〈注四〉。終須心到曹溪叟。千歲櫧〈注五〉根雪滿頭。」

◎〈注一〉挹:謙退、退讓。《荀子‧宥坐》:「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挹而損之之道也。」音 一ˋ 。

◎〈注二〉錦囊:錦緞製的袋子。古人用來珍藏詩稿或機密貴重的物品。《南史‧卷十五‧徐羨之傳》:「以錦囊盛武帝納衣,擲地以示上。」《三國演義‧第六回》:「宮樣裝束,項下帶一錦囊。」亦可比喻佳作的詩稿。《唐‧李商隱‧燈詩》:「錦囊名畫掩,玉局敗棋收。」此處當取第二義。

◎〈注三〉香麝:動物名。鹿科麝屬。體形小,耳長尾短,無鹿角。以青草、樹葉、苔類為食。雄麝腹部有卵狀香腺,會分泌麝香,稱為「麝香囊」。世人多將其囊乾燥、加工處理後,做為香水的原料。

◎〈注四〉啾啾:狀聲詞:表示文章擲地有聲之意。音  ㄐ一ㄡ ㄐ一ㄡ 

◎〈注五〉櫧:植物名。殼斗科青剛櫟屬,常綠喬木。樹幹為灰褐色,略光滑,有不明顯的縱向細紋。材質堅實,可作舟車棟梁之用。其皮、葉尚有止渴、破惡血、治洩痢、膿瘡等功效。音 ㄓㄨ 

※【寥廓輝騰示天鼓】:

語出《明覺禪師祖英集‧卷第五‧往復無間〈十二首〉》:「日南午。寥廓騰輝示天鼓。郁頭藍已定全身。何假周行誇七步。」

﹝日南﹞

《水經‧溫水注》:「區粟建八尺表,日影度南八寸,自此影以南,在日之南。」漢置曰日南,即秦之象郡。其地即今越南之順化等處。此處指日正當中,午時之意。

﹝標緻﹞

形容女子丰姿美麗,出眾動人。《初刻拍案驚奇‧卷二》:「有這樣好標緻娘子,做了媳婦 〈注一〉,折殺了你!」《文明小史‧第十九回》:「臉蛋兒生得標緻還在其次,單是他那一雙腳,只有一點點,怎麼叫人瞧了不勾魂攝魄?」亦作「標致」。

◎〈注一〉媳婦:妻子。《元‧無名氏‧漁樵記‧楔子》:「你休了媳婦兒?兄弟,你如今可往那去?」《老殘遊記‧第六回》:「後來不但他閨女算了王三的媳婦,就連那點小房子也算了王三的產業。」

﹝無思無慮﹞

無所用心,沒有任何憂慮。《晉書‧卷四十九‧劉伶傳》:「無思無慮,其樂陶陶〈注一〉。」《宋‧林正大‧沁園春‧大人先生詞》:「但無思無慮,陶陶〈注二〉自得。」亦作「無慮無思」。

◎〈注一〉樂陶陶:很快樂的樣子。

◎〈注二〉陶陶:和樂的樣子。《三國‧魏‧劉伶‧酒德頌》:「無思無慮,其樂陶陶。」

﹝自得﹞  

自得其道。《禮記‧中庸》:「君子無入而不自得。」《鄭玄‧注》:「自得謂所鄉不失其道。」《宋‧程顥‧秋日偶成詩二首之二》:「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寥廓﹞

空曠、深遠。《楚辭‧屈原‧遠遊》:「下崢嶸 〈注一〉而無地兮,上寥廓而無天。」《文選‧曹植‧贈白馬王彪詩》:「太谷何寥廓,山樹鬱蒼蒼。」

◎〈注一〉崢嶸:山勢高峻突出的樣子。《唐‧岑參‧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詩》:「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清‧嚴復‧上海劉氏園見白蓮孤開歸而成詠詩》:「欲采盈盈太孤絕,胸中長此玉崢嶸。」音 ㄓㄥ ㄖㄨㄥˊ 

﹝天鼓﹞

一種道家的修養法。以兩掌掩兩耳,食指中指擊腦後,即為鳴天鼓。以指扣齒曰鳴天磬。《類說》:「學道須鳴天鼓以召眾神。」

﹝日昳未  千巖萬壑路傾欹  當時只道無門入  今日玄關有路歸  無事亦無為

義譯:道途千萬里,奔近一程是一程;天堂有路無人曉,地獄無門眾自來;修行之要旨無它,行菩薩道,發般若正智而已。師尊於前文亦曰:「皆是光明般若心」,亦云:「斷雲閒影學無心」;一個「皆」字,一個「學」字,道盡了千萬法門,皆不離「般若」之要義。萬法歸一,歸於何處?明心見性,明何心?見何性?前文師尊早已諭示:「無思無慮自得心」,自得何心耶?謂「光明般若心」也,是謂之「明心」故也。性德者,如來智慧覺性之真實相也,眾生皆具此性德,然無始劫以來,眾生因惑起無明,因無明而造諸惡業,既纏業障,則因果報身不息,輾轉六道,一坐千年矣。此性德因藏而未發,故名之曰「如來藏」也,故見性者,即見此性德也。既能明心,且能見性者,方可謂修行者,方謂有路歸也。

筆者題一首詩相對舉:

千巖萬壑路迢迢,道納百川無人曉,明師一指回頭路,百千萬劫從此消。

玄關有寶世罕知,玄牝築基嬰奼笑,脫胎換骨著仙衣,崑崙謁祖樂逍遙。

事表現象理歸體,從表入理是皈依,無事無理何所義,理事無礙兩相倚。

離相名佛有蘊義,有為無為道何意,是有是無堪何慮,二法皆空是佛諦。

※【千巖萬壑路傾欹】:

語出《禪月大師‧山居詩第十五》:「千巖萬壑路傾欹。杉檜濛濛 〈注一〉獨掩扉。斸〈注二〉藥童穿溪罅去。采花蜂冒燒煙歸。閑行放意〈注三〉尋流水。靜坐搘〈注四〉〈注五〉到落暉〈注六〉。長憶南泉好言語。如斯癡鈍者還稀。」

◎〈注一〉濛濛:迷茫不清的樣子。《唐‧白居易‧江夜舟行詩》:「煙澹月濛濛,舟行夜色中。」《唐‧岑參‧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詩》:「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

◎〈注二〉斸:砍、斫。如:「斸稻」。音 ㄓㄨˊ 。

◎〈注三〉放意:恣意。《列子‧楊朱》:「不治世故,放意所好。」《新唐書‧卷一一九‧白居易傳》:「所蘊不能施,乃放意文酒。」

◎〈注四〉搘:支撐。如:「以木搘牆」、「以手搘頤」。《唐‧李賀‧春晝詩》:「越婦搘機,吳蠶作繭。」《清‧秋瑾‧秋瑾女俠遺集‧詩‧題芝龕記》:「曾有威名振九州,搘撐乾坤女土司。」音 ㄓ 

◎〈注五〉頤:指鼻子下面腮頰部分。《莊子‧漁父》:「左手據膝,右手持頤以聽。」《新唐書‧卷八十三‧諸帝公主傳‧高宗三女傳》:「主方額廣頤,多陰謀。」音 一ˊ 。

◎〈注六〉落暉:落日餘暉,夕陽。《唐‧王績‧野望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宋‧陸游‧春殘詩》:「石鏡山前送落暉,春殘回首倍依依。」

※【當時只道無門入  今日玄關有路歸】:

語出《永明延壽‧山居詩六十九首之一》:「當時白業無門入,今日玄關有路歸,熟果不搖翻自落,生禽誰喚卻驚飛。」師尊將原文「白業」改成「只道」。

﹝昳﹞

   ㄉ一ㄝˊ 。太陽偏西的時刻。《清‧徐珂‧清稗類鈔‧藝術類‧傅青主善書畫》:「知其嗜酒,乃與痛飲,自晡至昳,始罷席。」

﹝千巖萬壑﹞

形容高山深谷交疊成群。《唐‧皮日休‧河橋賦》:「分其注使不可潰,修其流使不可吞,然後千巖萬壑,雷吼電奔,抉逆流而並瀉。」亦作「千巖萬谷」。

﹝欹﹞

    。傾斜不正。《荀子‧宥坐》:「吾聞宥坐之器 〈注一〉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

◎〈注一〉宥坐之器: 古代 君王放在座位右邊以示警戒之物,即敧器。《荀子‧宥坐》:「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宥,音 一ㄡˋ 。

﹝無事亦無為﹞

此義分判為二:

一者無事:

事者含「理事」之義趣也;事者,現象也;理者,本體也。如喻水波,波依於水,水全成波;故曰:「依理成事」,乃是依真如之理,遂成世間之事也。如:波有動相,乃水波表徵之現象,故名「事」;而「濕性」則是水波之本體,故名「理」。理為真,而絕諸相,事為妄,而帶差別。真妄雖異,如不著相,不住於相,則其差別無異也;不著於真,亦不著於妄;真妄,非真妄,是名真妄;名相不著,又何異於一也。故千言萬言,識取一言;千句萬句,識取一句;千法萬法,識取一法;聞一句而畢趣菩提,演一偈而功齊大覺;是故一聞一切聞,一了一切了,一見一切見,一真一切真,一證一切證;一心觀萬心,一身觀萬身,一物觀萬物,一世觀萬世;是故五祖云:「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真實也。若如是見,即無上菩提之自性也。」

何處是菩提?菩提無是處!佛亦不得菩提,眾生亦不失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菩提無所得,一切眾生,即菩提相也。一切眾生,本來常住於涅槃菩提之法,若是修相,畢竟無得;不可以身得,身無相故;不可以心求,心無相故;不可以性得,性即是本源天真佛故;不可以佛更得佛;不可以無相更得無相;不可以空更得空,不可以道更得道。本無所得,無得亦不可以得。所以道無一法可得,只教汝了此本心而已,當下了時不得了相,無了無不了相,亦不可得。此乃「理事無礙」之義趣也。故師尊以「無事」之名,以顯「理事無礙」之微妙深蘊也。

二者無為:

天然古佛於民國七十八年 農曆七月十九日 ,於天霖佛壇臨壇時訓曰:「于境一緣,實無所緣,其行廣大,無相無礙,無量無邊,永證菩提。」緣起境生,境随緣起,看似雖異,實則同也。境緣,名相也,有相即是虛幻。學道者,若在文詞字義中打轉,易陷落在句下,拘執文字,反增障礙。是自陷於文字障中,離正等正覺於十萬八千里遠矣,故師尊曰:「實無所緣」,以一句「實無所緣」,覷破了「境」與「緣」皆是名相之幻也。金剛經云:「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實無所緣與實無所度,其諦蘊豈非異言而同功之妙哉!既能不住不著,則其所觀所行,所種福德,既「廣」且「大」,故曰:「無量無邊」是也,旨趣端在其中之「無相」方得「無礙」也,得「無相無礙」之要旨,乃自證菩提故也,菩提能自證者,「永證菩提」又何難哉?試觀《金剛經》所云:「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云:「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誠斯謂也。

同日南海古佛亦曰:「有為及無為,二法俱無相,以無有相故,二法則皆空」;「有為」與「無為」二法亦同,乃因「無相」故,二法方謂空也。然「有為法」者,有「我執」之嫌,「執有昧無」,仍取「法相」;「無為法」者,有「法執」之嫌,「離有說無」,故仍取「無法相」也;法相無法相,因其著相著法,仍不得究竟覺也。「執著我見」是為第七識,「妄想分別」是為第六識,有所執,有所分別,故仍在「識」中打轉周旋,因此須轉「我執」為「我空」,轉「法執」為「法空」,以顯「轉識」之用也。無我人等相者,正所謂「我空」;無法相者,正所謂「法空」;無非法相者,正所謂「空空」也。空空者,一空到底,既能雙遮兩邊,亦能雙照兩邊,正是「大空三昧」之義趣,正是所謂離一切相之義諦,正是《金剛經》所云:「離一切相,則名諸佛。」之微深妙諦也。然「我空」、「法空」仍屬「偏空」,有所偏,則離中道遠矣,故須一空到底,兩邊不著不住,從識轉空,再破其空,是謂「空空」也。然雖曰兩邊不著,實則兩邊雙照雙遮也,此謂周遍圓融,謂既圓其所圓,尚能頓其所頓故也。

※筆者按:「有為及無為,二法俱無相,以無有相故,二法則皆空」之詳釋,請參閱民國七十八年 農曆七月十九日 南海古佛聖訓之讀訓筆記。

﹝晡時申  達來何處更追尋  千聖靈機太古意  幾人窮解到無心  等閒此人身

義譯:能達者,意謂能通能融、能圓能頓,既見自性,亦能明心,故何所覓耶!是佛不須覓,須覓不是佛,佛尚且非佛,又何須覓焉!無心者,與前文所謂「斷雲閒影學無心」之無心同,亦即師尊所言「無思無慮自得心」之所得心也,然此心亦實無所得,何以故?若謂無心,是非無心,是名無心也,自性本有之,又何須得之,又何處得之耶?法尚且非法,無心又何嘗是無心耶!不落文字相,不墮往來機,方稱謂「非等閒」者也。師尊以「等閒此人身」以警,若仍著其「無心」以為學,著相而言法,仍在「無心殻」中,還是等閒之輩,還是凡夫罷了。

師尊前言曰:「斷雲閒影學無心」,此處再以「幾人窮解到無心」,此乃以「無心」破「無心」之障也,如空其所執,再破其所空之義同,因空其所空,仍是執空,是謂偏空故也。今以「無心」破其「無心」,分判於等閒非等閒之界也,此方為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邈三菩提法之深微妙諦也。

筆者題一首詩相對舉:

至純至善聖道繼,無人能識西來意,千載蒲團石座穿,哪得解來道貫一。

佛因善巧化賢愚,世俗名利枷鎖棄,窮解物我歸無心,得入涅槃證菩提。

無住生心是無心,生無住心亦無心,心行處滅不可思,言語道斷不可議。

不可思議福慧俱,稱量無邊達天際,離心離言道不盡,誰能悟解無心義。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昊子 的頭像
    昊子

    一貫道盤萬八年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