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天主考聖訓後感言】:

從本次三天主考在冠詩以及冠詩後所寫的歌詞內容來看,頗有氣拔山河之壯,具震憾天人之威勢,令鬼神悚慄,草木同驚,舉世難得一見之文采麗藻,讀來不免令人神馳於冥冥,如同游目於萬里晴空,懸衡天下,心曠神怡而讚嘆不已。是故,誦其文而不疲,語其義而不倦,甘其味而無足,餐其音而不厭矣。

【冠詩】:

聖業履功謙謙行  光照內映神宇清  各修其份通福慧  安鼎天然數運宏

神叡經綸揚師化  繼聖載德乾坤隆  仰尊哲命率跡傳  寧濟萬宇千秋頌 

【筆者心得】:

從「聖業履功」以至於「千秋頌」,論之於聖賢之衢,啟之於道業之途:主考以憂道之心,娓娓道來「建德立業」次第之階,不外求賢於火宅,旁求俊彥,以挽浮沉於萍梗之人心,以弘三曹大業於宇寰,是以有「安鼎」以濟天然之基,光照絕代,明聖懿德;是故,有「謙行」以養德慧之道,內映神宇,潤色於聖;通「福慧」於冥冥,「各修其份」於守道立業;潛機抱道,體機以待「數運」之至;「經綸」大法,以通一切虛空無量法界;承「道統」之繼,載「天地」之德,明「乾坤」之隆;法天而「仰尊」於聖,「法哲」而順其天命;聖衢無輒曲,聖跡有幽徑,得聖道之階緣,高蹈聖業之樞機,以弼正大光明之業;千秋業,萬世傳,共尊天然鼎。

【冠詩後諭示之歌詞】:

〈第一段〉

乾坤陰陽保正道  龍象慎變躍  正己而物正  祿命盈  哲命謙  萬物利元貞  天心不相違  蒙果行育德  需道克恆險  厥孚斡咸吉  君子行悅  順以動豫  奮渝誓獲功 

【筆者心得】:

天地有至德,何路之能極?青天有大道,何人之能至?人秉天性,龍象之資,含仁敦厚,順巽蘊藏,委質於天,隆載於地,賦性於德,策名於道,故可明識稟彝,了明天命之攸歸;道隆由天,隆道由人,天命有歸,攸命有哲,克隆道鼎,昭顯聖業。故吾天然修士,潔行以正身,守道以堅志,建功以誠至,觀機以待時,訓俗以德化,故曰:吾道以一而貫,激俗而化,化其萬善,善與天同,郜鼎乃立。故,知不必遍物,急其先務之機也;先務者,德功之立也,唯德者,唯天輔之;唯德者,唯天畏之;觀今世俗,立德建業者,希而隱;不立德建業者,多而顯。唯德可動天,心正可正物,君子行道,自利而他利,謙謙守哲命,盈盈保祿命,育德以蒙果,厥孚而咸吉。故不違天心者,行悅順豫,革動正邪,則萬物元亨而利貞也。

〈第二段〉

牝貞順天承  含章必可亨  柔動剛  靜德方  節霜堅冰至  經綸安建籌  包荒見機行  通泰傾否運  至臨宗廟美  頤恒繼萃  顯比萬邦  未濟天然鼎 

【筆者心得】:

地德承天載,懿貞而蕙質,順天以應機,無私載萬物;牝貞,地德之謂也;大地有承載育養萬物之德,無辭於穢臭之所極,無私無畏,有母懿賢德之風,故謂之牝貞。然母德具柔靜之美,柔能克剛以制動,靜能大畜以藏蘊,履節遇霜更彌堅,鞠躬盡瘁定經綸。理無偏滿行,運數有天機,否極有泰來,泰去否運生,道運陰陽判,隱晦見機行,精妙測神奧,清機發妙理。懿德有留世之風,至臨有宗廟之祀,遺其風骨,浩然長存,恒世以宣昭,繼世以聖達,含萃以精華,顯耀寰宇,德沖八荒,配立四海,天然鼎立,萬萬萬斯年。

【天然古佛】─

﹝不求大道出迷途…………無常買得不來無﹞

語出《紫陽真人‧悟真篇‧卷上‧七言律十六首》:「不求大道出迷途,縱負賢才豈丈夫。百歲光陰石火爍,一生身世水泡浮。只貪利祿求榮顯,不覺形容暗瘁枯。試問堆金等山嶽,無常買得不來無。」《紫陽真人‧悟真篇‧七言律》共計十六首,本篇為首篇。師尊引用翁葆光所註,作為聖訓之冠詩與主文,主要是其註解有祖述天道之骨髓,故引借而用之,以茲訓徒。

象川無名子翁葆光註曰:

人間世所重之極至者,曰富、曰貴,二者皆人之所欲也。故天下之人,莫不抉其性命之情,盡其平生之志,爭先力求而以得之為快也。觀其所以然者,無過浸淫〈注一〉於利祿聲色而已矣。殊不知利祿聲色,實為伐性命之戈矛〈注二〉,囚一身之桎梏〈注三〉

夫世之人,不明道德性命之妙,惟饕利祿,日恣嗔痴〈注四〉,汨沒愛河,漂流慾海,是非人我,交戰胸中,喜怒哀樂,互殘軀體,是致尸魔 〈注五〉,促其氣壽。寒暑削其容光,不覺在生一世,瞥然 〈注六〉 水上之漚 〈注七〉。光景百年,瞬若石中之火。縱使金高北斗,玉等南山,迨至無常,而欲買身,使不為螻蟻之窟穴可乎。哀哉,痛哉!命未告終,真靈已投於別殼矣。虛靜天師曰:今生不覺,別後換殼,投入別殼,輾轉 〈注八〉不覺。吁!與其不覺,投於異類,曷若棲遲 〈注九〉 於大道耶。道遂功成,身超碧落,乘雲氣 〈注十〉 御飛龍 〈注十一〉 ,而遊乎無極〈注十二〉,死生不變,而位號真人矣。

◎〈注一〉浸淫:逐漸親附、漸次接近。《文選‧王褒‧洞簫賦》:「師襄嚴春不敢竄其巧兮,浸淫叔子遠其類。」《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其存而下者,孟郊東野始以其詩鳴,其高出魏晉,不懈而及於古,其他浸淫乎漢氏矣!」

◎〈注二〉戈矛:「杯酒戈矛」之簡稱。戈矛,比喻紛爭。杯酒戈矛比喻在酒宴中引起的仇隙。《負曝閑談‧第二十五回》:「華尚書看罷,把他酒都嚇醒了。……楞了一會,又想周楷這人名字好熟。想了半天恍然大悟道:『就是有天在吳侍郎席上,他請教我,我沒有理他那個人。這真是杯酒戈矛了。』」

◎〈注三〉桎梏:腳鐐手銬。為古代的刑具,在足曰桎,在手曰梏,主要用來拘繫犯人。後專指束縛之意。《後漢書‧卷四十一‧鍾離意傳》:「意遂於道解徒桎梏,恣所欲過,與剋期俱至,無或違者。」《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九》:「既籓籬之已觸,總桎梏而自甘。」

◎〈注四〉嗔痴:怒氣愚痴。嗔,生氣、發怒。如:「嗔怒」。《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丞相見長豫輒喜,見敬豫輒嗔。」痴,呆傻的。如:「痴呆」、「愚痴」、「痴人說夢」。

◎〈注五〉尸魔:屍鬼厲魔。尸,死人的軀體。同「屍」。《左傳‧成公二年》:「襄老死於邲,不獲其尸。」《文選‧劉孝標‧辯命論》:「至乃伍員浮尸於江流三閭,沉骸於湘渚。」魔,佛教指修道的障害、破壞者。如:「魔由心生」。《妙法蓮華經‧卷二》:「我墮疑網故,謂是魔所為。」

◎〈注六〉瞥然:一下子、突然間。《唐‧白居易‧與元微之書》:「瞥然塵念,此際暫生。」

◎〈注七〉漚:音 ㄡ 。水泡。如:「浮漚」。《唐‧白居易‧想東遊五十韻》:「幻世春來夢,浮生水上漚。」

◎〈注八〉輾轉:原意指翻來覆去睡不著覺。《漢‧秦嘉‧贈婦詩三首之一》:「 長夜不能眠,伏枕獨輾轉。」《唐‧白居易‧長恨歌》:「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亦作「展轉」。 

◎〈注九〉棲遲:滯留、棲息。《唐‧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詩》:「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注十〉雲氣:雲為水氣凝結而成,故稱為「雲氣」。《莊子‧在宥》:「雲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

◎〈注十一〉飛龍:本指飛翔的龍。後借以比喻居高臨下的君上。此處表示成道飛仙之意。《易經‧乾卦‧九五》:「 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飛龍乘雲,表示得道飛仙之意。

◎〈注十二〉無極:道的本原為無極而太極。如吾心寂然無思,萬善未發,即是無極,然而此心未發,自有昭然不昧的本體,即是太極。無極一詞,在天道中指的就是理天之意。

﹝不求大道出迷途  縱負賢才豈丈夫﹞

人生在世,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人的生命無常,事業無常,富貴無常,所謂「樂是苦的因」。世界所有的樂,在裡邊都有苦。要離苦得樂,必須修道。修道,首先去習氣毛病。怎樣去呢?內修克己復禮,外修斷欲去愛。雙管齊下,才能有立竿見影之效。人是色欲而生,色欲而死,這是順流。世俗人,順流而行,所以生生死死無止境。修道者,逆流而行,逆則成聖。師尊曾言「逆佛」之道,即是此意。『逆』和世間法正好相反,世人所好的,我們修道人不好;世人所貪的,我們不貪;世人所愛的,我們不愛;世人所迷的,我們不迷。要求大道,必須出迷途。什麼是迷途?就是無明作怪,無論向那邊走,都是迷的無所明瞭。究竟不知是怎回事?也就是迷失方向,應該走的路卻不認識,盡走冤枉路。要知道:不求道,不能出迷途。若想出迷途,就要修道。若不求道,不出迷途,那就辜負你的賢才,也就是智慧德相。佛曾經說過:「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果不修行,就不能有所成就。把自己的智慧德相辜負了,這豈是大丈夫之所為呢!

﹝百歲光陰石火爍  一生身似水泡浮﹞

人生就算得生百年之壽,在宇宙虛空法界中,那也只不過是一剎那間的時間而已。光陰流逝如同石火一般,轉瞬即滅。由生到死為一生,由膚髮到肉體器官為一身,生生得身生,生滅生身滅。身體會老,生命會終,走了一回生死,用了一生身體,到最後終是空。身體尚能為螻蟻之窟穴,靈性則無所適存之地。所以人生與人身,如同水泡一般,瞬間即逝,是虛妄的,沒有真實性,剎那間,就不存在了。何必留戀執著呢?

﹝石火﹞

敲擊石頭所產生的火花。比喻事物無常,起滅迅速。《北齊‧劉晝‧劉子‧卷十‧惜時》:「人之短生,猶如石火。」

﹝只貪利祿求榮顯  不覺形容暗瘁枯〈注一〉

世俗凡夫一生汲汲營營於名利富祿,求富貴榮華之途,絡繹不絕。求德智圓覺之道,人煙罕至,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趨色忘德,趨利忘義,可悲世俗之子。名利富貴之欲,永無止境,殫精竭慮,不知髮蒼蒼,齒搖目眩已至,為名利貨色而憔悴枯槁,精絕氣衰,此謂痴之至也。

◎〈注一〉瘁枯:憔悴枯槁。瘁,憔悴、瘦弱。《文選‧潘岳‧楊仲武誄》:「爾舅惟榮,爾宗惟瘁。」《遼史‧卷八十一‧蕭

合卓傳 》:「今形容毀瘁,恐陛下見而動心。」枯,憔悴﹑瘦瘠。《荀子‧修身》:「安燕而血氣不惰,勞勸而容貌不枯。」《後

漢書‧卷四十五‧袁安傳》:「魂魄飛揚,形容已枯。」

﹝榮顯﹞

榮華顯貴。《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傳》:「榮顯未副,從而顛踣,下獲熏胥之辜,高受滅家之誅。」《抱朴子‧外篇‧審舉》:「姦偽榮顯,則英傑潛逝。」

﹝形容﹞

容顏、容貌。《管子‧內業》:「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於形容,見於膚色。」《儒林外史‧第三十九回》:「頭戴孝巾,身穿白布衣服,腳下芒鞋,形容悲戚,眼下許多淚痕。」

﹝試問金山等山岳  無常買得不來無﹞

就算在世時積聚的金銀財寶,稀世瑪瑙翡翠,千百萬克拉鑽石,堆積如大山之高,或為天下富豪,榮華富貴至極,或為妻妾成群,三千佳麗,任爾擇用。然無常一到,徒喚呼呼,又有何用?好的子孫不需要錢多,生了壞的子孫,用來造孽敗德,反而增加自己無量的罪過。人在世上,就是這樣的情形,放不開,捨不去;妻恩子愛;於世俗之名利祿位,斤斤計較;見升官發財則喜,聞救苦施財則憂;日恣淫鄉鬼窟而不知;聞佛法則無暇,見利色赴湯蹈火;善根不積,德糧不儲;見天道傳世,叱為無稽;睹淫利貨財,視為珍寶。貪嗔痴不斷,煩惱不除。此類眾生鬼趣於途,人生至哀,莫此為甚。

﹝無常﹞

俗以為「死」的代稱。《明‧無名氏‧鬧銅臺‧第二折》:「若是太保不肯,我就在此尋個無常也。」亦可指佛教用語。指剎那生起,生已即滅,生生滅滅轉變不已。《大智度論‧卷三》:「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故,有智者不應著我,我所。」

※【讀天然古佛聖訓後感言】:

富貴於一生之所享,不若纖毫之一德以潤身;富貴有盡,德業無極;富貴有終,德業無量。富貴是福報,德業是道功;富貴是造罪淵藪,德業是成聖資糧。

人屬六道,纏因而來,帶業隨身,宿業所積,非善即惡,善則必受福報,惡則必有愆纏;人之一生,倏忽而過,百年歲月,如夢如幻;今之觀昔,如昔之觀往昔,往昔中更有往昔處;朝代有迭易,人事有全非,有得終必失,輪迴見真章;君不見,今之犬豕,何者非昔之背道逆倫者耶?今之斷垣殘瓦,何處非昔之歌舞挾妓處耶?故具慧性者,與其明知逞慾逐利有因果相報之論,曷若當下懺悔前愆,建功以立德,建業以守道耶?安於貧賤有樂道之利,獨不見安於富貴有行道之便;富與貴,乃人世所重之至極也,既富而貴者,日逐於五欲尚有不足,月沉浸於名利之奪而力有未逮之際,又焉知大道有利世之聖行,又焉能捨身於三曹普渡之濟世耶?況富貴加身者,易沉迷於塵世之所惑而昧於行,有名利而不逐競者幾希?有權勢而不爭奪者又何罕之?名利權勢當前,能不受惑者,鮮矣!既受惑則必眛於行,昧於行則必先昧於心,心有所昧,則心不正、心不正,則視寡廉鮮恥之道不以為忤,棄綱常倫理於身外而不以為意,是乃纏地獄苦因緣之所源,墮輪迴而千年難返也。故以一生而論,何者為先,何者能棄,不言可喻;若以一身而論,何者為德,何者為善,又何須吾言矣!

德者,有毫光之顯,有德糧之資,有德慧之稟;毫芒顯於天界,德糧資於佛苑,德慧稟於悟境;大德者必受命,受天之明命,以德化人,推道訓俗,可傳承聖道者也;大德者必得佛授記,授記於正法眼藏,資糧有道,道在德糧,可續佛慧命者也;大德者必得證菩提,識因識果,法隨法行,纖毫菩提,頂受不退,可傳承正法者也。

〈全篇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昊子 的頭像
    昊子

    一貫道盤萬八年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