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火蓮映輪中秋月﹞

中秋月是一個特別的日子,因為天然師尊於四十一年前〈民國三十六年〉的今夜驟然撒手人寰,歸空返天繳旨,在這同時,萬八年掌道盤之天然古佛封號於焉而生,萬國教主名號也是在這個日子之後,由上帝敕封立鼎,這是白陽期萬八年立鼎立基的一刻。南海古佛以「火蓮」為例,作為冠詩留訓之目的來論,主要是因為「火蓮」在凋謝前一刻才會開花,開完花後也就凋零而逝了,如同師尊在歸空之前,將道統道脈之心法傳承發揚之後,蒙天之召返而歸,道統因而得以繼之,天然心法亦得以一脈續傳,因此以「火蓮」之名,映其「道盤」之輪象,兆於世間「中秋」之明月,世有「中秋」之一日,此「道盤」之輪象,則永續而不滅。亦即喻:師尊之聖德永固,萬八道盤,慶馨萬年。

﹝火蓮﹞

又名「紫睡蓮」,是格蘭蒂亞最嬌貴的花。這種花每年只開七天,火蓮外面是紫色的花瓣,中間有金色的花蕊,有如珍珠般的花蕾,只有在凋謝的前一刻才會張開。有人說火蓮的觸角就是為了保護花蕊安靜的睡覺,所以才叫「睡火蓮」。

﹝映輪﹞

火蓮生長在水中,當從水面上往下看的時候,就像是有一輪明月在水中般,所以稱「映輪」。

﹝鵬摶萬里播德功﹞

建德立業,行功立果,如同大鵬展翅,奮力高飛般,勇猛而精進,高飛萬里而不息。建德如斯,行功如斯,聖業之建,道功之立,亦是如斯。修行者要有一個正確觀念,那就是在一輩子的歲月當中,到底是在不斷地造惡業呢?還是在了其累世因果之業呢?抑或是已經邁入「立德建業」的境界了呢?

本句冠詩與前句冠詩「火蓮映輪中秋月」有對舉關聯,用的詞法都是擬狀態的用法,以「火蓮」對舉於「鵬摶」,表示「一靜一動」之意境,而在「一靜一動」之間的微妙互動中,其實也就是天道奧理微妙的骨髓地。如同「一拈一放」,自在縱橫之意,而「一放一拈」,不也是可以「縱橫自在」嗎?從「靜」之意,自得其「寂靜肅穆」之諦;從「動」之意,自得其「拈放自如」之諦。在靜動、或動靜之間,悟性的證量層次不在「動靜」兩個字相上纏繞,而是在「動靜」初發時,當下的那個念;亦如:風動與幡動的當下,其實只是那個「心」在動的義涵。亦如:「潛機抱道」有「退而卷於密」的菩提證量,而「觀機待時」則具「放諸彌六合」的般若證量,菩提也罷,般若也罷,都是了明了義的悟境,都是證道時的當下。

「德功」一語,在本次大典中,南極仙翁亦率先提出,詳見前面南極仙翁冠詩:「德功歸造化」之讀訓筆記,在此不再贅言。

﹝鵬摶﹞

大鵬展翅奮力高飛。《莊子‧逍遙遊》:「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後比喻人奮發圖強。《唐‧李白‧獨漉篇》:「為君一擊,鵬摶九天。」摶,音ㄊㄨㄢˊ  。憑藉。《明‧張四維‧雙烈記‧第三十齣》:「夾攻裡外施英勇,看他鵬翮〈注一〉怎摶風〈注二〉,管教墮吾計中。」

◎〈注一〉翮:鳥類羽毛中的硬梗。《說文解字》:「翮,羽莖也。」《周禮‧地官‧羽人》:「掌以時徵羽翮之政。」 翮,音  ㄏㄜˊ 。

◎〈注二〉摶風:憑藉風力往上高飛。《南朝梁‧蕭綱‧阻歸賦》:「躡九枝而耀景,總六翮而摶風。」

﹝靈光返照光天外﹞

眾生皆有佛性,都是未來即將成佛的佛子,本具佛種慧根,圓融通澈;本具自在無礙,無垢無染。然而眾生何以迷戀凡塵,寄旅苦海,何以寧驅慾海之逐,寧遂其慾而無所不為乎?何以寧見 閻 君而輪迴於六道,卻不願建業立德於娑婆,行功立業於人天乎?此乃無明之妄也,無明者,受六根六識之所惑,闇昧事物真理,以愚癡為其自相,惑其身,擾其靈,亂其心性,故難脫欲之所趨,難覓本源,所以迷塵也。今有天道傳法於世,聖道普渡於火宅,性理真傳於玄竅,三曹同沾天恩師德之際,當思本源之所由,當修無上天然一脈心法,當證無量菩提於智海,當悟天地造化之妙,法古今完人,培德育仁,慎獨於臨淵薄冰之間,革動正邪,加功進德,勵志而勤修,振宗風而不怠,盡性而知天命,返本還源於理天。

﹝靈光﹞

生命光輝,指人類本有的佛性。《五燈會元‧卷三‧百丈懷海禪師》:「靈光獨燿,迴脫根塵 〈注一〉。」《西遊記‧第二十回》:「那長老常念常存,一點靈光自透。」

◎〈注一〉根塵:又作「根境」。乃五根與五塵,或六根與六塵之並稱。色之所依而能取境者,稱為根,乃認識對象之器官;根之所取者,稱為塵(亦稱境),乃所認識之對象。五根即眼、耳、鼻、舌、身,加上「意」則稱六根;五塵即色、聲、香、味、觸,加上「法」則稱六塵。根塵二字並舉,猶如主觀、客觀之並列,含有相依又相對立之意。《俱舍論‧卷十》:「雖有根境不發於識,而無有識不託根境。」此外,六根六境合之,稱為「十二處」、「十二入」。

﹝返照﹞

原意指的是落日的反射,此處作返照本來佛性。《唐‧杜甫‧返照詩》:「返照入江翻石壁,歸雲擁樹失山村。」《儒林外史‧第三十三回》:「太陽落了下去,返照照著幾千根桅杆半截通紅。」亦作「反照」。

﹝天外﹞

天外天之意。此處表示理天。

﹝圓相含弘大道宗﹞

眾生皆具佛性,只因夙世冤愆,隨著輪迴與天道好還的道理,而帶來了業報身,導致無明與業障蒙蔽了本來的慧性與善根,致使智慧昏昧而無法立證自在菩提。而天道傳世,大開普渡,讓眾生直接求得天道,並受明師一指,直指佛性之所在。這就是天道普傳的目標與宗旨。大道,即「天道」之意。

﹝圓相﹞

指真理圓滿與絕對。又作「一圓相」。於禪宗,描畫一圓形圖以象徵真如、法性、實相,或眾生本具佛性等。禪僧每以拂子、如意、拄杖或手指等,於大地或空中畫一圓相,有時亦以筆墨書寫此類圓相,表示真理之絕對性。《喻世明言‧卷二十九‧月明和尚度柳翠》:「法空長老手捻火把,打個圓相。」

更有天然應數評  世人冗冗豈能窮

一般世人汲汲營營於凡俗貨利,日逐聲色,沉淪苦海而不知,殊途於鬼趣而不明,對於天道之真諦視若敝屣,更不明何謂超生了死,超凡入聖之妙理,實為可悲。至於天然師尊之威德與威名,應運白陽期三曹普渡之掌「道盤」天命,更是無緣者難以得聞,無知者無從得知也。窮,詳細追究。《易經‧說卦》:「理盡性,以至於命。」《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復前行,欲窮其林。」

﹝冗冗﹞

愚劣。《晉‧傅咸‧致汝南王亮書》:「咸之愚冗,不惟失望而已,竊以為憂。」

﹝殊勝照輝﹞

將天道之不可思議之殊勝境界,予以發揚光大,並照臨世間、光耀於一切虛空法界。

﹝殊勝﹞

佛家用語。專指特別不可思議的境界。如法門殊勝、人天殊勝、金剛菩提殊勝、凈土的殊勝、殊勝功德等等。

﹝安住﹞

原意為住宿、居住之意。此處為定身安慧於某種境界當中。如:安住慈悲喜捨中、安住身心之處、安住正見、安住精進、安住於空、安住於無上正覺等等。《元‧白璞‧東牆記‧楔子》:「生云:『敢問公公,有房舍借一間小生借居,待來春赴試。』淨云:「足下既要安住,老夫有一小頑 〈注一〉,名曰山壽,就托足下教訓攻書 〈注二〉。」《元‧張壽卿‧紅梨花‧第一折》:「我此一來專為要見謝金蓮而來,不想他嫁了人,哥哥便留我在書房中安住,也沒什麼興味。」

◎〈注一〉小頑:對人謙稱自己的孩子。《水滸傳‧第二回》:「客官既是肯教小頑時,使一棒何妨。」

◎〈注二〉攻書:勉力讀書。《紅樓夢‧第四回》:「珠雖夭亡,幸存一子,取名賈蘭,今方五歲,已入學攻書。」

﹝功業﹞

功勞事業。《文選‧王褒‧四子講德論》:「欲顯名號,建功業,不亦難乎?」《文選‧干寶‧晉紀總論》:「爰及上代,雖不質異時,功業不同,及其安民〈注一〉立政〈注二〉者,其揆一也。」

◎〈注一〉安民:安撫民眾。《文選‧干寶‧晉紀總論》:「保大定功,安民和眾。」《三國演義‧第十二回》:「盡取小沛軍馬入城,出榜安民;一面安排喪事。」

◎〈注二〉立政:修立政教。《書經‧周官》:「明王立政,不惟其官,惟其人。」《文選‧何晏‧景福殿賦》:「皆體天作制,順時立政。」

﹝輔道重興  邁德彌載﹞

輔助聖道的宏揚,重新復興道統的傳續,繼而往建德、立德的方向邁進,歷久彌新,永矢弗諼。彌,久。如:「彌久」。或「遠」之意。《文選‧張衡‧西京賦》:「前開唐中,彌望〈注一〉廣潒〈注二〉。」

◎〈注一〉彌望:一望無際。《文選‧潘岳‧西征賦》:「黃壤千里,沃野彌望。」

◎〈注二〉潒:古同「蕩」,蕩漾之意。音  ㄉㄤˋ 

※【讀南海古佛聖訓後感言】:

聖道的傳承與弘揚,其實都是每位道親都能夠,且必須去做的事;能做多少,能貢獻多少,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最起碼要去做,不然得求聖道之目的為何?眾志成城,眾人力量的結合,那是天地間絕對無法忽略的龐大能量。積沙可以成山,涓滴可以成海,一粒沙,一滴水,可以成就大自然的撼動能量,那眾生的發愿與了愿,自然而然也能夠成就天地間無可抵禦的撼動能量。我們看看地藏菩薩所發出誓愿:「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試問天下人,有誰能夠發出與地藏菩薩同等誓愿與威力的慈悲能量呢?那可需要多大的慈悲心啊!這個慈悲心的能量,其實就是「天」的能量,如果沒有上天的能量,又怎能渡盡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呢?雖然現在這個誓愿還無法達成,但是終有一天可以完成。其次,看看掌萬八年道盤師尊的慈悲力吧!單單是萬八年的持續力,其實就是一股天地的能量,如同「日月」有存在的一天,那麼「天道」自然而然就會有存在的一天;渡盡九六原靈,三曹盡沾恩,這又是一股不可思議的能量,不可思議在哪裡呢?在於「渡盡」兩個字,要「渡盡」又談何容易啊!這與「地獄不空」都是一樣的能量,而我們卻都還在這股不可思議能量中打轉,都是屬於要「被渡盡」的一分子,而卻不是要去渡盡其他人的發愿者,汗顏慚愧啊!師尊也好,地藏菩薩也好,哪怕是諸天神聖、萬仙菩薩、千佛萬祖,不也都是同樣在做「三曹普渡」的工作嗎?這個「三曹普渡」工程有多麼艱辛鉅大,絕非我們能夠想像於千萬億分之一的,但是祂們一直都在做,直到永遠永遠;而我們的一分一果,一功一德,祂們會去想分一杯羹嗎?會不會說:「你修十分功,我抽頭一分功?」不會的,仙佛的德業福慧,根本就不需要眾生來供養加持;如同天降雨澤甘露,滋養於大地萬物般,有沒有聽過上天來向眾生要求回報的呢?這就是天地無私的慈悲力,也就是天地間的能量展現。古聖先哲常提出「法天象地」的訓示,就是要我們學習並效法天地間那股無私無畏的能量,而這股能量在我們身上都有,那就是「德業」的能量。所以仙佛們常諭示著:「天道無親,唯德是輔」的訓示,而上帝也曾經親自諭示:「天不畏強,唯畏者,忠孝行功立德者也」一段話,我們好好想一想吧!如果我們具備充足的德業資糧,那麼連上天都會怕你的情況下,「道業」有成就不了的嗎?「果境佛」有成就不了的嗎?如果再加上能「以德化人,推道訓俗」的話,使得眾生皆能得求聖道,皆能培德育仁,皆能「明明德」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也能大言不慚的加入要「渡盡眾生」的行列呢?

【三天主考】─

﹝聖業履功謙謙行﹞

至誠地、真實地、無所畏懼地,將「天道聖業」之宗旨與目標予以落實;這是個艱鉅且必須長期堅守的理念,說來或許以 一兩 句話可以帶過,似乎很容易達成,但是要真正地實踐於娑婆世間,那可不是單單用說的就能完成的;如同我們在要求世間眾生都能心存善念,行善積德一樣的困難;或要求每一個人都能孝順父母,誠信待人一樣,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既然聖業的弘揚與宣廣,都是艱辛困難的,那又為何一定要去做呢?很簡單的答案,因為如果連繼承道統傳續的天道道親都不願意去做的話,又能要求誰來做呢?自己不做,又如何要求別人來做呢?如同自己不積德行善,又怎能要求別人來積德行善呢?同樣地,若自己對天道不夠至誠與投入,又如何要求別人對天道鞠躬盡瘁呢?遠的不說,以今日天道道親個人的德行素養來論,能有實踐於孝道,或毫無嫉妒心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更何況有明心見性而悟道,或為天道鞠躬盡瘁的人呢?所以三天主考在冠詩的第一句中,就明明白白的告訴了我們很簡單的方法,先從本身做起,從自己內心深處中那個最卑微,最謙虛的那個初發心開始,因為,在天的面前,你能不卑微而惶恐謙虛嗎?而且,修行者最容易愩高而自慢,常自以為修行了數十年,功德都比天高了,那能還以謙遜的心在修道呢?當一個人夜郎自大而目空一切的時候,他的眼中與心中,根本是看不起其他人的;甚至還有人自比仙佛轉世而來,動輒謾罵污辱其他的修行人,這在今日的道場中,屢見不鮮,到處都是。

天道是要傳一萬零八百年的,不是傳到這一世就結束了,以後的道途還長得很,每一位道親都要體認這個觀念,那就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以及「人能負道,非道負人」;將天道的盛衰與成敗,自己去默默地去承擔下來,將道統的傳續重任,在自己心中,自然而然的去承擔起來,以德續之,以慧守之,不必敲鑼打鼓,不必四處炫耀,就是一肩自我挑起;要知道,天道道統的傳續,就是在每一個人的身上,而不是在某人的天命上,天道有萬八年的弘揚時間,自己默默的自我承擔這份巨大的道業,然後再以德化人,以德培賢,再把這種傳承的心法與觀念,交給下一代,一代傳一代,一世傳一世,道統的繼承是這樣來的,我們也就這樣將道統傳下去,這樣才有可能傳之萬八年而不滅,而不是在這一世就將天道的寶貴資產一次消費精光,一次就想當祖師爺來掌控天道,那都是下下智而且不知命的人的做法,而且也很容易的看到,道統的傳承,若是真落到這種人的手中,那天道萬八年的道盤,很可能就會毀在這種人的身上,不要說是萬八年,單單是這一世過完了,也就結束了,各位不妨看一看今日師母道道場的蕭條沒落,再想想筆者所說的,就能夠完全明白了。於民國六十一年 農曆四月十二日 ,觀音菩薩臨壇時就說過:「有大德者必受命」一語,要受天之明命者,上天自然會加以授命,不必去強求,也不用去爭奪,尤其道統心法的傳承,更是非人不傳的。

﹝聖業﹞

就是辦「天道」的功業。辦天道就是辦聖事;所謂聖事,即是中華固有文化之道統,主要以「綱常倫理」為旨,主張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安身立命,治國安邦的成就要素;以「明明德」來培德並光大其作用力,以德潤身,以慧養智,以悟去愚,自己有德不稀罕,能以德化人,推道訓俗,才是了不起的人。

﹝履功﹞

腳踏實地的行功累德。即是切切實實的修行,修行之道沒有捷徑,不可能一蹴可及,要有苦修的決心與智慧,以鐵硯磨穿的耐心與千捶百鍊、萬難不退的決心,如涓滴成海般,一點一滴,一分一毫的善行與善德累積而成的。

﹝謙謙﹞

卑遜的樣子。《漢書‧卷八十五‧谷永傳》:「愚竊不為君侯喜。宜深辭職,自陳淺薄不足以固城門之守,攸太伯之讓,保謙謙之路,闔門 〈注一〉高枕〈注二〉,為知者首。」《後漢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深執謙謙,自稱不德,無起寑〈注三〉廟,掃地而祭,除日祀之法,省送終〈注四〉之禮,遂藏主於光烈皇后更衣別室。」

◎〈注一〉闔門:關門。《左傳‧定公八年》:「陽越射之,不中,築者闔門。」

◎〈注二〉高枕:墊高枕頭睡覺。比喻安臥閒適。《三國演義‧第一○三回》:「其家主從容自在,高枕飲食而已。」

◎〈注三〉寑:古同「寢」,睡覺。音  ㄑㄧㄣˇ 

◎〈注四〉送終:在父母或親長臨終前服侍於旁。亦指營辦父母或親長喪事。《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三》:「你娘今日死了,實是囊底無物,送終之具,一無所備。」《儒林外史‧第十七回》:「這早晚我若死了,就不能看見他在跟前送終!」

﹝光照內映神宇清﹞

本句承前一句「聖業履功謙謙行」之續義;因此,當一個人明白了天道的奧妙精諦,瞭解培養自己的德行與智慧的重要性,以及身為白陽修道士該盡的天職之後,若能劍及履及,鞠躬盡瘁的為天道而精進奮鬥時,那麼從內在具足內涵氣質所儲存的德資慧性,將會顯現並體用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當中,自然進退有據而得宜,自然入有孝悌仁義可潤身,自然外有忠義誠信隨身行,動而足以為世法,靜而足以釋禪機,有為有守,有收有放,這才是身為天道一份子該有的內涵與儀態,也是代天宣化,代師傳法的基本條件。

﹝光照﹞

光芒普照。《國語‧鄭語》:「夫黎為高辛氏火正,以淳燿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後漢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朕 聞明 君之德,啟迪 〈注一〉鴻化,緝熙〈注二〉康乂〈注三〉,光照六幽。」

◎〈注一〉啟迪:啟發。《書經‧太甲上》:「旁求俊彥,啟迪後人。」

◎〈注二〉緝熙:光明。《詩經‧大雅‧文王》:「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三國志‧卷十一‧魏書‧管寧傳》:「若繼二祖招賢故典,賓禮俊邁,以廣緝熙。」

◎〈注三〉乂:安定、平靜。《史記‧卷十二‧孝武本紀》:「漢興已六十餘歲矣,天下乂安。」《文選‧張衡‧東京賦》:「區宇乂寧,思和求中。」音  一ˋ 。

﹝神宇﹞

儀表神情。《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子猷遽走避,不惶取屐;子敬神色怡然〈注一〉,徐喚左右,扶憑而出,不異平常。世以此定二王神宇。」

◎〈注一〉神色怡然:神態安和,氣色愉悅。《新五代史‧卷三十三‧死事傳‧孫晟傳》:「晟臨死,世宗猶遣近臣問之,晟終不對,神色怡然,正其衣冠南望而拜。」

﹝各修其份通福慧﹞

本句承前二句「聖業履功謙謙行  光照宇映神宇清」之續義;所以說修行之路,一分一毫,全靠自己,自修自得,自修自證,修至某種境界時,自能通達於無量的福德與無礙的智慧。福慧,福德和智慧。《隋‧煬帝‧遣使入天台為智顗建功德願文》:「設以辯才,千萬億偈,讚師福慧,終不能盡。」

﹝安鼎天然數運宏﹞

前面南海古佛提出了「天然應數」,這裡三天主考提出了「天然數運」,說的都是「天然聖道」的「運」與「數」。天然古佛是白陽期掌一萬零八百年「道盤」的師尊,有「萬國教主」的封號,是「三曹普渡」的掌舵者,是傳授一指玄竅的唯一明師〈此一明師別無分號,師母道所妄稱的師尊師母同領天命一事,係背師叛道之徒為爭權奪利所捏造而成,請注意:唯有天然師尊才是萬國教主,才有掌道盤的天命,師母只是助道考道而已〉,是一萬零八百年娑婆世界所有眾生的老師,是獨一無二的天命;然而這白陽期三曹普渡的宏大使命,是以師尊為始,以至於萬八年期間,是天道所必須去完成的普渡聖事,非一蹴可及而立杆見影的大業,同時在天運由紅陽退運,白陽接運之際,從紅陽期佛門的修行與傳法的方式,轉變為白陽期火宅的修行與傳法的方式,加上白陽期三曹普渡的理念,以及直指玄竅的心法,尚未獲得世間一般大眾所知曉或認可,以致於天道在近數十年來,一直受到佛教界和社會大眾所排斥和詆毀,尤其是佛教界更是無所不用其極的遂其誣衊之能事,乃至於無中生有,造謠生事,使得天道在傳法與宣揚方面,受到世人的長期誤解與阻礙;所幸民智大開,謠言止於智者,佛教界的用心破壞,無法得逞;相反地,天道的佛壇以及信徒,反而有增無減,遍及海內外無數,而且天道道親的虔誠心與團結力,也就在有心人刻意的誣衊和破壞之下,更明白了天道的可貴與顯現出無比的堅定。或許是因禍得福,現今佛教界以及教徒們,也會在有意無意之間,嘗試著去瞭解天道的教義和宗旨,這是好現象,我們當然是樂觀其成,因為三曹普渡大業,還是得靠所有眾生的參與和戮力實踐的。

所以「運」和「數」的轉變與輪替,攸關天道盛衰顯晦的契機;當具備賢能與德慧者,願意一肩挑起或承擔這份重責大任的時候,自然而然天道的「運數」就會改變,弘揚聖道,昭顯聖道的機會;垂傳道統,宣揚道統的能量,當然隨之而增,反之亦然。因此,為了一萬零八百年的永續永存,為了普渡九六原靈,為了繼承道統,為了三曹大業,天然聖道的立鼎立基,就格外顯得特別重要;「郜鼎」的確立,「基業」的穩固,在於「教義」與「宗旨」須要明確,不能含而混之,不能莫衷一是,不能危言聳聽,更不能天馬行空,無的放矢;信仰是一股不可忽略的巨大能量,這股能量,可以成事,亦可以敗事;如果信仰的立論基礎,不能夠有效的令人信服,不能夠凝聚正確的觀念與理念時,就會淪為自編自導自演的鬧劇,那麼這種信仰,遲早會被社會所共棄而銷聲匿跡的。

天道的教義,就是「道統」;佛教界常污衊天道剽竊佛經作為教義,這是對天道認識的誤區,筆者不忍心苛責那些吠犬吠聲之人,畢竟能通澈明白天道教義的人還是少數;「道統」一詞,源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一脈相續而來;有心法的傳承,如十六真言、有君子之道、有王者之道、有仁德之道、有明明德之道、有至善之道、有平天下之道等等,講究綱常倫理的實踐,啟發惻隱之心的慈悲性,論忠孝節義的浩然正氣,融合人類精神面與修身養性的精微奧妙處,落實言行與知言合一的理念等等,不一而足,無所不談,無所不論;然而儒家道統的傳續,在孟子之後,因春秋戰國,群雄並起之亂後而漸勢微,當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之際,倫理綱常淪落,隳敗至極,人心不再純樸善良,社會風氣趨於功利,文人志士讀聖賢書而不學聖賢事,反而以功名利祿為彼此競逐相爭的工具;因此,當天地間的正氣與娑婆世間的正氣,無法同步成正比而邁進之際,天運與道運的轉變,就勢在必行了。而這個時候,也正是佛教正在萌起,正在集結弘法的時候,自然而然天地間的正氣、正法與正道,就轉向而由佛教來負責,因此,道統的傳續與弘揚,就落在佛教的身上,所以佛教的經典與教義,是當時天地間唯一的正法與正道的流通處;所以說,佛教的經典與教義,不容小覷,不容忽視,畢竟它也曾經是正統中的正朔,更何況在佛教傳世之間,亦有千佛萬聖成就聖業,更足以證明佛教的經典與教義,是天地間正法正道之所在。

然而在佛教傳世兩千多年後之際,佛教本身的派系與理論,卻各立叢林山頭而互為攻訐,每一派的經典與理論,都說自己才是正統,才是唯一得佛授記的正法,尤有甚者,念經講經的多寡,卻淪為收費的標準,論經而賣,論念而取,美其名為供養,實則以利為先,寺廟道場一間比一間富麗而堂皇,叢林修行法則,拋諸腦後,日逐於金錢貨利之所趨,月昧於謀略算計之所得,口頌經典而心在利,足蹈佛樓而拜於財,昧六根於六度,化四念為錢念。因此,當天地間的正氣與佛教的正法正道,無法同步前進之際,天運與道運自然而然會再次地改變,因此才有老水還潮,道降火宅〈民間〉的白陽期應運而起。所以天道的教義,不只包含著儒家的思想與理論,更涵蓋了佛法的一切教義;如果說引經據典於佛法是剽竊於佛典的話,那談三綱五常,或孝順父母,或誠信待人,或成仁取義,是不是也能說是剽竊於儒家之經典?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昊子 的頭像
    昊子

    一貫道盤萬八年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