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這是一篇顧左右而言他的文章,是講「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唐詩),實際講的是元代末年的種種腐敗都是從前胡作非為惡性發展的結果。全文純系對話,一氣呵成,可分三層。第一層是東陵侯就司馬季主問卜,並詢問卜之由。第二層是司馬季主回答不必問卜,只要問自己就行了。第三層講「昔」與「今」是因果相承的關係。東陵侯在秦亡後淪為布衣,種瓜為生,東陵瓜聞名遐邇。可是這位老人也不甘寂寞,「久臥思起」,對自己的處境,「終老牖下」是否妥貼表示懷疑了。司馬季主這位神卜先生,卻不吹噓自己的卜術何等靈驗,首先來一通自我否定:鬼神因人而靈;蓍是枯草,龜是枯骨,人,才是靈於物的。強調「德」的作用,尤其是強調人的作用,在當時來講是比較先進的思想,暗示了鬼神、天命、君上、卜筮皆不足信,不足恃,即「自斷此生休問天」之意,這是劉基的進步思想,但這也是和儒家的人定勝天、民貴君輕等思想一脈相承。對話多用比喻,警辟生動,頗具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光彩。如:「蓄極則泄,閟極則達,熱極則風,壅極則通。」含有物極必反之意。又如:「天道何親?唯德之親;鬼神何靈?因人而靈。」以及「人靈於物者也。」肯定人為萬物之靈。又如「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反映了事物的對立面。這些格言式的精采比喻,如珠玉生輝,接踵而至。一經拈出,就和「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一樣,成為人民的習用成語,流傳至今。在現代看來,這篇對話也是對當時統治者的一聲警鐘。一個國家,如果領導者不能居安思危,見微知著,轉眼之間,歌樓舞館必將變成碎瓦頹垣,瓊蕤玉樹,必將變成荒榛斷梗,一切美好的東西,必將迅速腐敗,不可收拾。到那時求神拜佛,求籤問卜,都無濟於事了。
﹝劉基﹞
(一三一一年至一三七五年)字伯溫,諡曰文成,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一三七零年)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歷史上真實的劉基並非神仙,不過按今天的頭銜,可算是哲學家、謀略家、文學家、軍事理論家、易學家、天文學家等,其著述也廣泛涉及到了這些方面,《明史典•列傳十六》:「所為文章,氣昌而奇,與宋濂並為一代之宗。」其《鬱離子》想像詭異,寓意深遠,有如《莊子》;《百戰奇略》更是兵書寶典(後人對是否伯溫所作尚有爭議),天文曆數方面有《天文秘略》,卜筮方面有《觀象玩占》傳世,此外還著有曆書《玉洞金書》一卷,《注靈棋經》二卷,《解皇極經世稽覽圖》十八卷。頗為奇特的是,和羽扇綸巾、談笑自若的傳統學士名臣儒雅瀟灑的形象不同,劉伯溫身著布衣,威猛剛烈,「虯髯,貌修偉,慷慨有大節,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全然一副梁山好漢的模樣。此外,民間亦有多部與劉伯溫有關的小說。當中,有說他經常微服出巡,體察民情。亦有說他很會占卜,常裝扮成道士,並著有《燒餅歌》,向朱元璋暗示大明日後所發生的事,甚至明亡之後數百年的事。不過,由於劉伯溫早在洪武八年就已離世,使這些故事和預言的真事性正確性存疑。《燒餅歌》,全文共計一千九百一十二字,用四十餘首隱語歌謠組成,是用隱語寫成的「預言」歌謠,據卦撰詞,從一定的「象數」規律排來,涉及到「象、數、理、占」的入化應用,也是前人「觀象玩占」的遺著,在民間流傳很廣,影響極深,但難於理解,視為神撰。其中的鬱離子,郁,有文采的樣子;離,八卦之一,代表火;鬱離,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謂天下後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鬱離子」是劉伯溫的托稱,劉寫作《鬱離子》的時候,是在他四十七至五十歲,一生中最鼎盛之際,此前的半生他鬱鬱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負,後來被奪去兵權,遂棄官歸隱家鄉青田山中,發憤而著《鬱離子》。書成不久,他即出山離家,成為朱元璋的親信謀士,協助朱元璋建立了統一的明王朝。《鬱離子》不僅集中反應了作為政治家的劉伯溫治國安民的主張,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觀、哲學思想、經濟思想、文學成就、道德為人以及淵博學識。他認為志利忘民,缺乏行義,國家是危險的。劉基以傳統的儒家思想作為治世的理論基礎,主張寬仁之道,認為只要把握好國家的綱紀,刑德,人才,就能治天下。在寫作作《鬱離子》的過程中,劉伯溫的整個思想體系,尤其是對社會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張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統。
﹝蜀錦﹞
原指四川生產的彩錦。後亦為織法似蜀的各地所產之錦的通稱。多用染色熟絲織成,色彩鮮豔,質地堅韌。《三國魏‧曹丕‧與群臣論蜀錦書》:「前後每得蜀錦,殊不相比,適可訝,而鮮卑尚復不喜也。」《唐‧杜甫‧白絲行》:「繰絲〈注一〉須長不須白,越羅〈注二〉蜀錦金粟尺。」亦可比喻華麗的文采。《唐‧羅隱‧江都詩》:「歌聽麗句〈注三〉秦雲咽,詩轉新題蜀錦鋪。」《宋‧葉適‧哀鞏仲至詩》:「君文蚤貴重,蜀錦載胡車。」《清‧鈕琇‧觚賸續編‧桃花園》:「故或隻語〈注四〉生香〈注五〉,江花獨燦;亦有數章迭綺〈注六〉,蜀錦紛披〈注七〉。」
◎〈注一〉繰絲:煮繭抽絲。《唐‧李白‧荊州歌》:「荊州麥熟繭成蛾,繰絲憶君頭緒多。」《唐‧元稹‧織婦詞》:「繰絲織帛猶努力,變緝撩機苦難織。」繰,有文采的絲織品。《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十四》:「余在揚州江魯佩家,見桓圭,長七寸,葵首垂繰,質粹沁紅,真三代物也。」音, ㄗㄠˇ 。
◎〈注二〉越羅:越地所產的絲織品,以輕柔精緻著稱。《唐‧劉禹錫‧酬樂天衫酒見寄詩》:「酒法眾傳吳米好,舞衣偏尚越羅輕。」《前蜀‧韋莊‧訴衷情詞》:「越羅香暗銷,墜花翹。」《宋‧陸遊‧初夏詩》:「越羅蜀錦吾何用,且備豳人卒歲衣。」《明‧陳汝元‧金蓮記‧就逮》:「初試越羅新,還妝畫榜行。」
◎〈注三〉麗句:妍麗華美的句子。《唐‧韓愈‧和虞部盧四汀酬翰林錢七徽赤藤杖歌》:「妍辭麗句不可繼,見寄聊且慰分司。」《宋‧晏幾道‧臨江仙詞》:「東野亡來無麗句,於君去後少交親。」《清‧汪啟淑‧水曹清暇錄》:「閑題麗句寄瑤臺,邀取飛瓊駕鶴來;遲日煖風煙景媚,碧桃花下共持杯。」或指對偶的句子。《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麗辭》:「麗句與深采並流,偶意共逸韻俱發。」
◎〈注四〉隻語:一句話。《明‧王世貞‧與余德甫書之三》:「所刻《芙蓉社吟稿聲應録》,即吾二三弟兄隻語無遺失者,足下誠一片有心人也。」《清‧周亮工‧七月十九夜同田無間王望如吳庭發賦詩》:「辛勤兒女信,隻語幾回量。」
◎〈注五〉生香:散發香氣。《唐‧薛能‧杏花詩》:「活色生香第一流,手中移得近青樓。」
◎〈注六〉迭綺:原是指層疊的羅綺。形容華麗的衣裳層疊繽紛。亦可比喻文詞綺麗優美。《清‧鈕琇‧觚賸續編•桃花園》:「故或隻語生香,江花獨燦;亦有數章迭綺,蜀錦紛披。」
◎〈注七〉紛披:盛多貌。《宋書‧謝靈運傳論》:「六義所因,四始攸繫,升降謳謡,紛披風什。」《唐‧杜甫‧九日寄岑參詩》:「是節東籬菊,紛披為誰秀?」《宋‧王安石‧與道原步至景德寺詩》:「前時偶見花如夢,紅紫紛披競淺深。」《清‧鈕琇‧觚賸續編•桃花園》:「故或隻語生香,江花獨燦;亦有數章迭綺,蜀錦紛披。」
﹝丹楓﹞
楓葉到秋天會變紅,故稱為「丹楓」。《唐‧李商隱‧過楚宮詩》:「巫峽迢迢舊楚宮,至今雲雨暗丹楓。」《宋‧陸遊‧秋晚雜興詩》:「漠漠漁村煙雨中,參差蒼檜映丹楓。」《清‧吳梅村‧九峰詩•橫雲山》:「赤壁豈經新戰伐,丹楓須記舊遊蹤。」
﹝滄桑﹞
比喻世事變化無常。《清‧王鵬運‧滿江紅‧風帽塵衫詞》:「旌旆〈注一〉影,滄桑話。對蒼煙落日,似聞悲吒〈注二〉。」
◎〈注一〉旌斾:亦作「旌旆」。旗幟。《晉‧陸機‧飲馬長城窟行》:「戎車無停軌,旌斾屢徂遷。」《唐‧高適‧燕歌行》:「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清‧魏源‧聖武記‧卷三》:「﹝皇上﹞命選精騎萬餘人,扈行私從僕馬亦復踰萬,旌斾亙三十餘里。」斾,同「旆」,古代旌旗末端形似燕尾的下垂飾物。《詩經‧小雅‧六月》:「織文鳥章,白旆央央。」《文選‧沈約‧鍾山詩應西陽王教詩》:「君王挺逸趣,羽旆臨崇基。」《李善‧注》:「旆,旌旗之垂者。」後泛指旗幟的通稱。《南朝宋‧顏延之‧請立渾天儀表》:「值大軍旋旆,渾儀在路。」《明‧于謙‧山行詩》:「酒旆搖村舍,鐘聲出寺樓。」斾、旆,音 ㄆㄟˋ。
◎〈注二〉悲吒:悲憤叫喊的聲音。《南朝梁‧何遜‧臨行公車詩》:「念此將如何,撫心獨悲吒。」《清‧王鵬運‧滿江紅‧風帽塵衫詞》:「對蒼煙落日,似聞悲吒。」
﹝晉曹相警亂八王 秦漢互懲萌七國﹞
本段續前二段「酌觴望月惓羈泊,嗚咽欷歔斷腑魄;蜀錦丹楓海陸易,鳳笙蠶露滄桑多」之續義;前二段譯義是:斟滿著酒杯,望著明月,回顧著滯留異鄉的佛子,還在世間流浪且漂泊無依,對於靈性的歸宿卻毫無所悉,令我〈南海古佛〉傷痛欲絕,肝腸寸斷。看看那過去精美的絲綢細絹,現在已變成了楓樹上泛紅的象徵,如同過去的湖泊現在成了陸地;過去的笙笛曲調,現在已變成了露天的蠶,如同世事的變化,無常更迭不已。本段譯義:從曹晉〈司馬家族第三代司馬炎從魏元帝曹奐手中奪得了皇權,是為晉武帝〉的「晉承魏統」奪權事件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之後的八王之亂〈西晉時統治階層歷時十六年,從二九一年至三零六年之久的戰亂。戰亂參與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等八王〉也是因為叛亂要奪取政權而兄弟手足、至親骨肉互相殘殺;西漢的七國之亂〈發生於漢初期漢景帝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的一次叛亂,當時以被封為吳王的劉濞為中心的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由於不滿國家削減他們的權力,所以興兵引起之內亂。簡單講,就是朝廷削藩,七國憤而造反;晁錯要削藩,劉濞就造反。削藩和造反其實是兩個概念,削藩未必會造反,造反也未必因為削藩,但劉濞的情況在於,晁錯削了他的藩,劉濞就果斷地造了反。實際上,這之前發生的事情是,晁錯說,因為劉濞會造反,所以必須削他的藩。參與叛亂的共有七個諸侯國,所以叫做七國之亂,由竇嬰、周亞夫所平定,參與叛亂的七國的國王是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除劉濞逃到東甌,為東甌王所殺。其餘六王皆畏罪自殺,最後七國都被廢除〉不也是宗親家族之間為了奪權而導致的叛亂嗎?
﹝八王﹞
指「八王之亂」。八王之亂是西晉時統治階層歷時十六年(二九一年至三零六年)之久的戰亂。戰亂參與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等八王。太熙元年(二九零年)晉武帝臨終時命弘農大姓出身的車騎將軍、楊皇后(楊芷)的父親楊駿為太傅、大都督,掌管朝政。繼立的晉惠帝癡呆低能,即位後,皇后賈南風(即賈后)為了讓自己的家族掌握政權,于永平元年(二九一年)與楚王司馬瑋合謀,發動禁衛軍政變,殺死楊駿,而政權卻落在汝南王司馬亮和元老衛瓘手中。賈后政治野心未能實現,當年六月,又使楚王司馬瑋殺汝南王司馬亮,然後反誣楚王司馬瑋矯詔擅殺大臣,將司馬瑋處死。賈后遂執政,于元康九年廢太子司馬遹,次年殺之。諸王為爭奪中央政權,不斷進行內戰,史稱八王之亂。
首先,統領禁軍的趙王司馬倫聯合齊王司馬冏起兵殺賈后。永甯元年(三零一年),趙王司馬倫廢惠帝自立。司馬倫篡位後,駐守許昌的齊王司馬冏起兵討倫,鎮鄴的成都王司馬穎與鎮守關中的河間王司馬顒舉兵響應。洛陽城中的禁軍將領王輿也起兵反倫,迎惠帝復位,殺死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以大司馬入京輔政。太安元年(三零二年)底,河間王又從關中起兵討司馬冏,洛陽城中的長沙王司馬乂也舉兵入宮殺齊王司馬冏,政權落入司馬乂手。太安二年,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合兵討長沙王司馬乂。司馬顒命都督張方率精兵七萬,自函谷關向洛陽推進;司馬穎調動大軍二十餘萬,也渡河南向洛陽。二王的聯軍屢次為長沙王司馬乂所敗。次年正月,洛陽城裏的東海王司馬越與部分禁軍合謀,擒長沙王司馬乂,將其交給河間王司馬顒的部將張方,被張方燒死。成都王司馬穎入洛陽為丞相,但仍回根據地鄴城,以皇太弟身份專政,政治中心一時移到鄴城。東海王司馬越對成都王司馬穎的專政不滿,率領禁軍挾惠帝北上進攻鄴城。蕩陰(今河南湯陰)一戰,被成都王司馬穎擊敗,惠帝被俘入鄴,東海王司馬越逃往自己的封國(今山東郯城北)。
與此同時,河間王司馬顒派張方率軍佔領洛陽,接著並州刺史司馬騰(司馬越弟)與幽州刺史王浚聯兵攻破鄴城,成都王司馬穎與惠帝投奔洛陽,轉赴長安。永興二年(三零五年),東海王司馬越又從山東起兵進攻關中,擊敗河間王司馬顒。光熙元年(三零六年),東海王司馬越迎惠帝回洛陽,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相繼為其所殺,大權落入越手中,八王之亂到此終結。十六年中,參戰諸王多相繼敗亡,人民被殺害者眾多,社會經濟嚴重破壞,西晉的力量消耗殆盡,隱伏著的階級與民族的矛盾爆發,西晉進入人們常說的「五胡亂華」時期。八王之亂是導致西晉滅亡的重要原因。
三國魏國的時候,曹爽當政,有人指出若不分封宗室諸王,政權可能轉入異姓之手,曹爽不聽。之後,司馬氏家族果然奪取了曹氏皇族魏國的政權,這事在司馬氏家族中很有影響。因此,西晉建國初期,公元二六五年,晉武帝恢復了古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個同姓王,以郡建國。之後不斷擴大宗室諸王的權力,諸王可自行選用國中文武官員,收取封國的租稅。二七七年(泰始元年),又制定了王國置軍的制度,將封國分為大、次、小三等,不同級別可置不同數目的軍,但各王無地方行政權。分類情況如下:二萬戶,大國:上、中、下三軍五千人。一萬戶,次國:上、下二軍三千人。五千戶以下,小國:一千五百人。晉武帝在分封同姓王的同時,又大封異姓士族為公、侯、伯、子、男等爵位,他們也有封地,公侯邑亦分三等。一萬戶,大國。五千戶,次國。五千戶以下,小國。
後來又讓諸王出任地方都督,諸王多少有了行政權力,又有了數量可觀的軍隊,如此一來,多位王掌握了封國的軍政大權。晉武帝完成了分封宗室諸王的政治計劃,自以為得計,認為司馬氏的統治由此穩固,其實反而種下了禍根。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運轉,主要靠兩個因素:第一,中央集權制度,特別是皇帝與宰相、地方長官、統兵大臣的關係。第二,擁有一個能夠認真實行這一制度的統治集團,尤其重要的是,擁有一個有威望、有才幹的皇帝,二者缺一不可。西晉初年,上述兩個因素基本具備。西晉剛剛統一全國,晉武帝本人有統治才幹,威望也比較高,所以能把至高無上的權力牢牢握在自己的手中,保持住政局的穩定。同時,當時土廣人稀,土地問題不嚴重;晉王朝頒佈了占田法、戶調式,罷免了州郡兵,賦稅徭役也不十分沉重,所以整個社會生產是向前發展的。八王之亂是西晉時期,皇族內部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動亂。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只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且《晉書》將八王匯為一列傳,故史稱「八王之亂」。當然,在一百五十五年之後,宋主劉裕依樣畫葫蘆,接受了東晉恭帝的「禪讓」,即皇帝位。一切處置「皆仿晉初故事」。恭帝被廢為零陵王,第二年就被劉裕殺掉了。從公元二二零年曹魏代漢到公元四二零年劉宋代晉,二百年「風水輪流轉」,歷史老人在原地劃了一個魔圈。三次朝代遞嬗,名曰「禪讓」,實際上,每一次都是道道地地的宮廷政變,而且伴隨著殘酷、激烈的流血鬥爭。晉承魏統,實現了九十年分裂混戰之後的重新統一。但是,由於西晉統治集團的驕奢淫佚,腐朽殘暴,導致這個王朝僅僅維持了五十二年。特別是標誌著統治集團矛盾全面爆發,骨肉相殘成為歷史之最的「八王之亂」,持續時間之長,殺人之多,手段之殘忍,對生產力破壞之嚴重,在中外都是罕見的。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