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天神聖】
﹝欣逢冬典詩書吟 排靈馭氣摩戛臨﹞
很高興在這冬季大典時刻可以吟詩作對以表慶賀,我等〈諸天神聖〉放出靈光,乘著風,接踵而至。
﹝馭氣﹞
乘風而行。《唐‧陳鴻‧長恨傳》:「又能遊神〈注一〉馭氣,出天界,沒地府以求之,不見。」亦作「御氣」。
◎〈注一〉遊神:古代方士迷信認為精神可以離開軀體出遊。《唐‧陳鴻‧長恨歌傳》:「﹝道士﹞又能遊神馭氣,出天界,沒地府以求之,不見。」《吳越‧錢鏐‧天柱觀記》:「方瑤水以遊神,復華胥而入夢。」《明‧田藝蘅‧留青日劄‧妖僧》:「頃之,劉忽瞑眩欲死,以語行果,行果曰:『是將遊神,神遊而復可以昇矣。』」
﹝御氣﹞
乘風而行。《南朝齊‧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時乘既位,御氣之駕翔焉。」亦作「馭氣」。
﹝摩戛﹞
兩物相摩擦。《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瑤池氣鬱律〈注一〉,羽林〈注二〉相摩戛。」《宋‧晁補之‧新城遊北山記》:「窗間竹數十竿相摩戛,聲切切不已。」戛,音 ㄐ一ㄚˊ。
◎〈注一〉鬱律:煙氣上騰的樣子。《文選‧郭璞‧江賦》:「氣滃渤以霧杳,時鬱律其如煙。」《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瑤池氣鬱律,羽林相摩戛。」
◎〈注二〉羽林:星名。《史記‧卷二十七‧天官書》:「其南有眾星,曰羽林天軍。」
﹝紫耀扶桑蓬蓽頌 輝昭咸池膠葛殷﹞
本段承前一段「欣逢冬典詩書吟,排靈馭氣摩戛臨」之續義;前一段譯義:很高興在這冬季大典時刻可以吟詩作對以表慶賀,我等〈諸天神聖〉放出靈光,乘著風,接踵而至。本段譯義:此情此景,就像似日光的輝耀般,給予的就是光明熙照的表徵,讓世間眾生為之讚頌不已;隨著如此光芒的灑落,就像似太陽在沐浴般,給予的就是大地盎然生機的恩澤,繽紛而廣博。
﹝扶桑﹞
古代相傳東海外有神木叫扶桑,是日出的地方。《楚辭‧屈原‧離騷》:「飲余馬於咸池兮,總余轡乎扶桑。」後為太陽的代稱。《晉‧陶淵明‧閒情賦》:「悲扶桑之舒光,奄滅景而藏明。」
﹝蓬蓽﹞
貧陋的居室。比喻窮困人家。《晉書‧卷七十二‧葛洪傳》:「藜藿〈注一〉有八珍〈注二〉之甘,蓬蓽有藻梲〈注三〉之樂也。」《唐‧王績‧採藥詩》:「野情〈注四〉貪藥餌,郊居倦蓬蓽。」
◎〈注一〉藜藿:一般百姓所吃的野菜。《墨子‧魯問》:「短褐之衣,藜藿之羹。」《聊齋志異‧卷二‧阿寶》:「蓬茆而甘,藜藿不怨。」藜藿,音 ㄌ一ˊ ㄏㄨㄛˋ。
◎〈注二〉八珍:八種珍貴的食品。一般指龍肝、鳳髓、豹胎、鯉尾、鴞炙、猩脣、熊掌、酥酪蟬八種。見《群書拾唾‧卷十‧動植食物》。後泛指珍饈美味。《三國志‧卷二十一‧魏書‧衛覬傳》:「禮,天子之器必有金玉之飾,飲食之肴必有八珍之味。」《唐‧杜甫‧麗人行》:「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
◎〈注三〉藻梲:梁上畫有花紋的短柱。《論語‧公冶長》:「臧文仲居蔡,山節藻梲,何如其知也。」梲,梁上的短柱。如:「山節藻梲」。《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問其造屋,不必知楣橫而梲豎也。」《聊齋志異‧卷七‧金和尚》:「前有廳事,梁楹節梲,繪金碧,射人眼。」音 ㄓㄨㄛˊ 。
◎〈注四〉野情:愛好天然風物的情性。《宋‧梅堯臣‧魯山山行》:「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
﹝咸池﹞
神話傳說中太陽沐浴的地方。《楚辭‧屈原‧離騷》:「飲余馬於咸池兮,總余轡乎扶桑。」《淮南子‧天文》:「日出于暘谷〈注一〉,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謂晨明。」
◎〈注一〉暘谷:古時認為是日出的地方。語出《書經‧堯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淮南子‧天文》:「日出于暘谷,浴于咸池。」或作「湯谷」、「陽谷」。暘,日出。《說文解字》:「暘,日出也。」音 一ㄤˊ。
﹝膠葛﹞
廣大且繁複。《晉書‧卷一三○‧赫連勃勃載記》:「溫宮膠葛,涼殿崢嶸〈注一〉,絡以隨珠,綷以金鏡。」《文選‧左思‧吳都賦》:「東西膠葛,南北崢嶸。」
◎〈注一〉崢嶸:山勢高峻突出的樣子。《唐‧岑參‧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詩》:「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清‧嚴復‧上海劉氏園見白蓮孤開歸而成詠詩》:「欲采盈盈太孤絕,胸中長此玉崢嶸。」亦指人品出眾的樣子。《唐‧杜荀鶴‧送李鐔遊新安詩》:「邯鄲李鐔才崢嶸,酒狂詩逸難干名。」
﹝希則伊傅召周聖 冀象箕微比干仁﹞
本段承前二段「欣逢冬典詩書吟,排靈馭氣摩戛臨;紫耀扶桑蓬蓽頌,輝昭咸池膠葛殷」之續義;前二段譯義:很高興在這冬季大典時刻可以吟詩作對以表慶賀,我等〈諸天神聖〉放出靈光,乘著風,接踵而至。此情此景,就像似日光的輝耀般,給予的就是光明熙照的表徵,讓世間眾生為之讚頌不已;隨著如此光芒的灑落,就像似太陽在沐浴般,給予的就是大地盎然生機的恩澤,繽紛而廣博。本段譯義:希望眾生能學習並效法「伊尹」、「傅說」、「召周〈君奭〉」等人為國為民的聖哲之行,同時也冀望能向「箕子」、「微子」與「比干」三人的仁道思想與作為看齊。
﹝伊尹﹞
伊尹,名伊,一說名摯,生卒年月不詳,商初大臣。生於伊洛流域古有莘國的空桑澗(今山東曹縣)。因為其母親在伊水居住,以伊為氏。尹為官名,甲骨卜辭中稱他為伊,金文則稱為伊小臣。伊尹一生對中國古代的政治、軍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做出過卓越貢獻,是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相傳伊尹約生活在前一千六百三十年至前一千五百五十年之間,躬耕於莘,卒于亳(山東曹縣南),年八十一歲。伊尹是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元聖(第一個聖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賢能相國、帝王的老師、中華廚祖。傳伊尹他為了見到商湯,遂使自己作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後為成湯重用,任阿衡,委以國政,助湯滅夏。湯死後,歷佐卜丙(即外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後,即太甲即位,湯孫太甲為帝時,因不遵湯規,橫行無道,被伊尹放之于桐宮(今山西省萬榮縣西,另說今河南省虞城東北),令其悔過和重新學習湯的法令。三年後,迎回太甲復位。他為商朝理政安民五十餘載,治國有方,權傾一時,世稱賢相,三代元老。伊尹的一生對中國古代的政治、軍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做出過卓越貢獻。杜甫曾詩云:「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就是從這個角度評價伊尹。蘇東坡著《伊尹論》則更從政治角度稱讚他是「辨天下之事者,有天下之節者」。誇讚他不以私利動心,「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臨大事而不亂」。
傳說伊尹父親是個既能屠宰又善烹調的家用奴隸廚師,他的母親是居於伊水之上采桑養蠶的奴隸。伊尹自幼聰明穎慧,勤學上進,雖耕于有莘國之野,但卻樂堯舜之道;既掌握了烹調技術,又深懂治國之道;既作奴隸主貴族的廚師,又作貴族子弟的「師僕」。由於他研究三皇五帝和大禹王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而遠近聞名,以致於使求賢若渴的商湯王三番五次以玉、帛、馬、皮為禮前往有莘國去聘請他。在今嵩縣空桑澗西南,有個平兀如几的小山,就是世傳商湯聘請伊尹的三聘台,而在城南沙溝龍頭村的「元聖祠」右廂房則專修有三聘台以供後人憑弔。由於有莘王並不答應商湯聘任伊尹,商湯只好娶有莘王的女兒為妃。於是,伊摯便以陪嫁奴隸的身份來到湯王身邊。《孟子》說:「湯之于伊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可見伊尹又是中國第一個帝王之師。伊尹教給商湯一些什麼知識呢?《孟子‧萬章篇》說道:「以堯舜之道要湯」、「而說之以伐夏救民」,其實就是教給商湯謀劃滅夏的方略和治國馭民之道。伊尹首先返回伊洛流域和夏桀王遺棄於洛河流域的元妃妺喜相交,通過妺喜瞭解到夏桀王內部的許多重要情報。為了測試九夷之師對夏桀王的態度,伊尹勸說商湯,決定停止對夏桀王的貢納。結果夏桀大怒,「起九夷之師」攻湯。伊尹看到九夷之師還聽夏桀的指揮,就獻計商湯暫時恢復對夏王朝的貢納,同時積極準備攻夏。大約在公元前一千六百零一年,伊尹決定再次停止對夏王的貢納,夏桀王雖再次起兵,但「九夷之師不起」,在政治和軍事上完全陷人孤立無援的困境。伊尹看到滅夏的時機已經成熟,便協助商湯立即下令伐夏。夏桀戰敗南逃,湯在滅掉夏王朝的三個屬國後,揮師西進,很快攻佔了夏王朝的心腹地區伊洛流域的斟鄩,並進而定都西亳,夏朝滅亡。斟鄩在洛陽附近的伊洛平原,今偃師二里頭村與四角樓村、圪擋頭村之間。西亳在今洛陽市偃師屍鄉溝。此戰是伊尹教給商湯伐夏戰略的勝利,也是伊尹助湯建立商王朝所建立的首功。商朝建立後,商湯便封伊摯為尹。《史記‧殷本紀‧皇甫謐‧注》云:「尹,正也,謂湯使之正天下。「正天下」就是要以身作則,作天下楷模,師範天下。《尚書‧君爽》引周公語說:「伊尹格於皇天」,是代天言事的。他的話就等於天意,所以,可以說伊尹是太上教師。他曾說:「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並自稱:「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子覺之而誰也?」(見《孟子萬章篇》)。伊尹以先知先覺自居,把自己的話視為最高教義用以教育人民,大有舍我豈誰的派頭,可見伊尹是全國擁有最高師權的人物。
商湯死後,伊尹歷經外丙、仲壬,又做了湯王長孫太甲的師保。傳說,太甲不遵守商湯的大政方針,為了教育太甲,伊尹將太甲安置在特定的教育環境中,成湯墓葬之地桐官,並著《伊訓》、《肆命》、《徂後》等訓詞,講述如何為政,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做,以及如何繼承成湯的法度等問題。在伊尹創設的特定教育環境中,太甲守桐宮三年,追思成湯的功業自怨自艾,深刻反省,「處仁遷義」,學習伊尹的訓詞,逐漸認識了自己的過錯,悔過返善。當太甲有了改惡從善的表現後,伊尹便適時親自到桐宮迎接他,並將王權交給他,自己仍繼續當太甲的輔佐。在伊尹的耐心教育下,太甲復位後「勤政修德」,繼承成湯之政,果然有了良好的表現,商朝的政治又出現了清明的局面。《史記》稱:「諸侯咸歸殷,百姓以甯」,於是伊尹又作《太甲》三篇,《咸有一德》一篇褒揚太甲。太甲終成有為之君,被其後代尊稱為「大宗」。《竹書紀年》記載:伊尹放太甲是自立為天子,以後太甲潛出桐宮,殺了伊尹。這個說法是不可信的,因為在商代的卜辭中屢見致祭伊尹的記載,其地位之尊介於殷先王與先公之間,而且還有大乙(成湯)、伊尹並祀的卜辭。直到春秋時叔夷還說:「伊少(小)臣佳輔,咸有九州,處(土禹)(禹)之堵(土)」(見《叔夷鐘銘》),讚揚伊小臣(即伊尹)輔佐商湯取得天下。這同《尚書》、《詩經》稱頌伊尹「左右商王」的功業是一致的。可見,伊尹不僅授成湯以帝王之術,輔佐成湯建立商朝,取得天下,而且對「顛覆湯之刑」(《孟子‧萬章篇》)、不守成湯法度,胡作非為的太甲的教育,也是卓見成效的,在帝王教育方面,伊尹堪稱典範。
隋唐孔穎達(秦王李世民十八學士之一)在《尚書正義》中,對《竹書紀年》的相關記載,做了辯證。《書‧太甲下》:「伊尹既復政厥辟(還政太甲),將告歸,乃陳戒於德(告老歸邑,陳德以戒)。孔穎達云:紀年云:『殷仲壬即位,居亳,其卿士伊尹。仲壬崩,伊尹乃放太甲於桐,而自立也。伊尹即位於太甲七年,太甲潛出自桐,殺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奮命復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案此經序,伊尹奉太甲,歸於亳。其文甚明。』左傳又稱:『伊尹放太甲而相之。』孟子云:『有伊尹之志,則可;無伊尹之志,則篡』。伊尹不肯自立,太甲不殺伊尹也。必若伊尹放君自立,太甲起而殺之。則伊尹死有餘罪,義當汙官滅族。太甲何所感(音憾)德,而復立其子,還其田宅乎?紀年之書,晉太康八年,汲郡民發魏安僖王塚得之。蓋當時流俗,有此妄說,故其書因記之耳。」據說伊尹活了一百多歲,到了太甲之子沃丁在位時,他才死去。死後葬在西亳。今偃師市西十里,漢田橫墓東,離湯塚七里有商阿衡伊尹墓。一九八三年春,中國考古工作者在今洛陽市偃師市西洛河北岸屍鄉溝一帶發掘的商城宮殿遺址證明此處為商都西亳,而伊尹死後葬於西亳亦無可疑。在今嵩縣城南沙溝龍頭村,明代曾重修過的「元聖祠」,是作為紀念伊尹生地而立的。祠堂有副對聯說:「志耕莘野三春雨,樂讀尼山一卷書」。上聯說的是伊尹事耕桑於莘野(今嵩縣莘樂溝),下聯是說孔丘著書於尼山。可見古人是把伊尹和孔丘等量齊觀的,一個是元聖,一個是至聖。
伊尹當了商朝幾個國王的相,為商王朝延續六百多年奠定了堅定的政治基礎,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名的賢相。後人所以尊他為聖人,就是因為他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由於商代有關伊尹的文獻極缺,所以伊尹在做「師僕」時如何對奴隸主貴族子弟施教,在被封為尹後,又是怎樣中宮廷施教,很難勾畫出一個像樣的輪廊。但他的哲學思想、教育思想,可以從《尚書》、《孟子》、《呂氏春秋》、《史記》等書中找出一些零星的記載。「殷人尊神」既是商代思想的主要特點也是商代教育的主要特點。伊尹就是被稱為「格於皇天」的代言人。「格」,也稱「格人」,是人和天之間的媒介。商代「率民以事神」在教育上的體現就是巫教。說伊尹是太上老師,就是因為他是「格於皇天」的「格人」,亦即巫師。他可以刺探天意,他可以代傳天意,在《伊訓》中,伊尹告誡太甲說:「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就是代天傳意,說明老天爺要用降百祥獎勵作善者,降百殃懲罰作不善者。伊尹用天命、人事、禍福對太甲的申戒,也是神道設教思想的體現。
雖然伊尹抬出皇天以先知先覺的天意代言人教育太甲,但那只是借天之威,給君權塗上神授的色彩,以統治百姓。伊尹一方面用君主若不從天意,天必警以禍殃的思想教育太甲,另方面他更重人,特別是帝王的道德修養。在《太甲》篇中,伊尹通過太甲反省的認識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逃)」,這句話強調的是自我修養的重要作用。伊尹還申誥太甲說:「惟天無親,克敬惟親。」意思是說,只有自己克敬、克明、克誠,才能取得臣民的忠和親。他還說:「天難堪,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漫神虐民,皇天弗保。」意思是說老天爺是難以相信的,命運也是靠不住的,只有常於有德,才能保住王位,否則統治九州的權利就要失去。如果輕漫祖先和神靈,虐殺老百姓,皇天也保不了你的王位,唯一有效的辦法就是「眷求一德」。「一德」就是純一之德。雖然伊尹的整個思想體系是為神權政治服務的唯心主義,但其更重視個人道德修養,以「眷求一德」,以求天佑,以求民歸於一德的思想,在當時是具有進步意義的。
在政治上,伊尹主張「居上克明,為下克忠」。做國王的要「惟親厥德,終始維一,時乃日新」。就是說要始終如一的注意自身道德修養,不斷更新自己的道德意識,使自己「時乃日新」,處於時時追求新的的狀態中。他還強調「任官惟賢材,左右惟其人」。主張尊賢、用賢,用人適當。他強調「臣為上為德,為下為民」,就是做大臣的要上對天子負責,下保庶民安定,並視此為大臣之職。在教育上,伊尹認為「習于性成」,就是說人的性格、品質是在日常生活行為的習慣培養中形成的。他還說過「慎終於始」的話,可以推知他在做「師僕」時一定是十分重視幼兒的起始教育的。從他放太甲于桐宮,並著訓詞以促太甲覺醒的教育實踐看,他已經懂得並自覺地創設特殊環境教育太甲,這說明,他已看到了環境在教育中的作用。太甲改惡從善,伊尹立即親自到桐宮迎太甲還朝當政,並著書加以褒揚,這一教育實踐,至少說明伊尹對太甲的激勵是適時的,這叫懲惡於前,獎善於後。正確運用獎懲實施教育,這一思想即使在今天也仍不失為教育方法之一。
伊尹對於道德教育是尤為重視的,這從太甲改惡從善後向伊尹作反省檢討的話中可以看到。太甲向伊尹拜手稽首檢討說:「我小子不明於德,自己的根底很不像我爺爺成湯。結果是欲敗度,縱敗禮,敗壞了爺爺的法典,很快使災難降於我身。老天爺作孽還可以補救,自己作孽可就沒有了逃路。我過去違背師保您的教訓,……只是由於你的教育、挽救,才使我知道做人、稱王要善始善終。」伊尹向太甲回拜時繼續教育太甲要「修厥身,允德協天下」。在《咸有一德》中,伊尹用夏朝所以滅亡是因為「夏王弗克庸德」,商湯所以能代夏而立是曲于湯王「眷求一德」的歷史事實教育太甲。告訴太甲,商朝所以稱王天下,不是蒼天偏愛商王,而是老天爺保佑有德的人,不是商王哀求于老百姓,而是老百姓願意歸順有德之王。在伊尹看來,失德則失天下,求於一德,則能得到天的佑助而得天下。他把帝王的道德教育亦即修德修身看成是關乎國家存亡興衰的大事,所以處處強調「惟新厥德,終始如一」。在道德教育中,他強調「居上克明,居下克忠,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就是說要求居上的商王要克誠克明,明斷是非;居下的臣民對君上要克誠盡忠。修身的原則是不求全責備他人,對自己則要經常檢點不及他人處,做到自我完善。「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這種道德修養的方法在今天仍不失其教育意義。運用歷史的經驗教訓,教育當代的人,這是伊尹在進行道德教育中的一個有效方法。在道德上,伊尹主張「德無常師,主善為師」,就是說誰能積眾善之德,誰就可以為師。對於德和政的關係,伊尹說:「七世之廟可以觀德,萬夫之長可以觀政」。意思是說德、政是否修到以德兼眾善以一貫之的程度,這要從萬民是否悅服今王和後世是否尊祀七廟上得到驗證,可見伊尹是主張德政的。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