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鳴琴垂拱無為化  壽貫松喬證大羅﹞

本段續前三段「酌觴望月惓羈泊,嗚咽欷歔斷腑魄;蜀錦丹楓海陸易,鳳笙蠶露滄桑多;晉曹相警亂八王,秦漢互懲萌七國」之續義;前三段譯義是:斟滿著酒杯,望著明月,回顧著滯留異鄉的佛子,還在世間流浪且漂泊無依,對於靈性的歸宿卻毫無所悉,令我〈南海古佛〉傷痛欲絕,肝腸寸斷。看看那過去精美的絲綢細絹,現在已變成了楓樹上泛紅的象徵,如同過去的湖泊現在成了陸地;過去的笙笛曲調,現在已變成了露天的蠶,如同世事的變化,無常更迭不已。本段譯義:從曹晉〈司馬家族第三代司馬炎從魏元帝曹奐手中奪得了皇權,是為晉武帝〉的「晉承魏統」奪權事件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之後的八王之亂〈西晉時統治階層歷時十六年,從二九一年至三零六年之久的戰亂。戰亂參與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等八王〉也是因為叛亂要奪取政權而兄弟手足、至親骨肉互相殘殺;西漢的七國之亂〈發生於漢初期漢景帝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的一次叛亂,當時以被封為吳王的劉濞為中心的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由於不滿國家削減他們的權力,所以興兵引起之內亂。簡單講,就是朝廷削藩,七國憤而造反;晁錯要削藩,劉濞就造反。削藩和造反其實是兩個概念,削藩未必會造反,造反也未必因為削藩,但劉濞的情況在於,晁錯削了他的藩,劉濞就果斷地造了反。實際上,這之前發生的事情是,晁錯說,因為劉濞會造反,所以必須削他的藩。參與叛亂的共有七個諸侯國,所以叫做七國之亂,由竇嬰、周亞夫所平定,參與叛亂的七國的國王是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除劉濞逃到東甌,為東甌王所殺。其餘六王皆畏罪自殺,最後七國都被廢除〉不也是宗親家族之間為了奪權而導致的叛亂嗎?本段譯義:所以,真正的清明之治,才會有政治與社會的安定,因為君臣之間都能互相信賴而無所爭端,互輔以成,如此君主自然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本段應是語出《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至於「證大羅」之意,仙佛還是用在隱喻之中,隱喻有兩種,一是俗諦,一是實諦。俗諦是表示身處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社會風氣淳樸,民心歸向的年代,作為君主的角色來說,不就如生活在人間仙境般的愜意嗎?這是按照仙佛引用《魏徵‧諫太宗十思疏》:「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之解釋而來。如果從實諦上看,仙佛之意,無非是希望我們能從「證大羅」中之「證」字義上去引申與印心。「證」是「信解行證」的最後關卡,說白了,「證」就是有所體悟,不管能「信」得多虔誠,能「解」得多深入,能「行」得多廣博,沒有「證」的體悟境界,基本上還是在「世間法」裡頭纏繞著,「證」就是要跳出這個「世間法」的框框架架,萬法本閒,唯人自鬧,再多的法門精義,還不如一剎那「見性」的當下。「大羅」是個比喻,是喻義於層次與境界的高度與濃度。深者見深,淺者見淺,小小的體悟亦無妨,至少也可以小小的證它一回,去一分無明,得一分法身,這也是菩薩道之一。並非要求當下必須得證「無無明」的層次與境界,畢竟絕對「菩提清淨」的高度與濃度,不是一般凡夫俗子可以達到的,這與宿世因緣加上這一世的修為有關,這一世的修為層次達不到應有的高度與濃度時,在「菩提心」的絕對值要求下,往往會不經意的露餡與難堪,體悟不到這個「證」字的真實義,一切修行修為等等,還是凡夫的膚淺層次。

南海古佛第二段冠詩「晉曹相警亂八王,秦漢互懲萌七國」,說的是歷史上,發生驚天動地的兩個政變,一是八王之亂,一是七國之亂。這一段必須先從曹晉後所發生的「八王之亂」談起:「八王之亂」的前因後果是:話說公元二一九年(漢建安二十四年),孫權被曹操打敗,上表稱臣,並奉勸曹操稱帝。篡漢自立,位登九五,這是曹操夢寐以求的事。孫權的勸進,在他來說,自是求之不得的。事實上,漢朝早已名存實亡,曹操手握一切權力,獻帝不過是任其隨意擺佈的玩偶。只是懾於輿論的壓力,曹操始終未敢貿然行事,不得不把皇袍當作內衣穿了二十多年。當下,他就找來老謀深算的司馬懿試探一番,說:孫權這小子勸我稱帝,這簡直是想讓我蹲在火爐上受烤啊!司馬懿心裏是透徹明白的,立即迎合說,這是天命所歸,天隨人願。但是,沒有等到稱帝,曹操就一命嗚呼了,大業要靠他的兒子完成。曹丕繼位之後,經過一番「假戲真做」的三推四讓,便於公元二二零年登上了受禪台。此後,司馬氏祖孫三代,處心積慮,慘淡經營,心裏想的、眼睛看的、天天盼的,仍然還是皇位。終於在公元二六六年,司馬炎完全按照「漢魏故事」進行禪代,從魏元帝曹奐手中奪得了皇權,是為晉武帝。

一百五十五年以後,司馬炎在位二十五年,死後由「白癡太子」司馬衷繼位,是為惠帝。然實權掌握在驕橫跋扈的外祖父楊駿手中。而野心勃勃、陰險兇悍的皇后賈南風和其他幾個皇室成員,也要爭奪最高權力。從此,西晉王朝統治集團內部你死我活的奪權鬥爭,就拉開了序幕。賈皇后聯絡了幾個忌恨楊駿的藩王和大臣,通過製造楊駿謀反篡位的輿論,逼令惠帝頒下討伐詔書,一舉捕殺了楊駿及其親屬、死黨,誅滅三族達幾千人。爾後,召令汝南王司馬亮入京,與開國元老衛瓘共同輔政,藉以掩飾后黨掌權的真相。不料,司馬亮專橫跋扈,不給賈皇后一班人留下權力空隙,於是,皇后再次逼迫惠帝頒詔,命令楚王司馬瑋殺掉司馬亮,同時,趁機除掉了重臣衛瓘。為了防止重新出現藩王專權的局面,賈皇后又以「專殺」的罪名處死了剽悍嗜殺的司馬瑋。就這樣,卸磨殺驢,獲兔烹狗,賈皇后一個個地剷除了元老、強藩,達到了獨攬朝綱的目的。

當時面臨的最大課題,是由誰來繼位接班。賈皇后驕橫妒悍,卻沒有武則天那樣的才氣與膽識,她不敢設想自身臨朝問政,但又絕不甘心由已定的東宮太子繼承皇位。經過一番周密策劃,終於把太子椎殺了。這在當時,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只好聲稱是太子自裁,於是,扮演了一場「貓哭老鼠」的鬧劇,哀慟逾常,並以王禮下葬。但是,紙終究包不住火,「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賈后謀殺太子的陰謀敗露後,趙王司馬倫聯合宗室的齊王、梁王,大動干戈,入京問罪,當即捉住賈后,逼著她喝下一杯金屑酒。臨死前,賈后恨恨地歎著氣,說:拴狗要拴狗脖子,我卻只拴了狗尾巴;殺狗要殺老惡狗,我卻只殺了幾隻狗崽子。老娘今天死了,算是活該!

司馬倫野心勃勃,兇殘毒狠,一面大開殺戒,乘機把所有的冤家對頭一一送上刑場,一面將他的幾個兒子全部封為王侯,自己出任相國,接著,就從惠帝手中奪取了御璽,稱帝自立。爾後,又下了一場鋪天蓋地的「官雨」,不僅遍封了徒黨,而且,連擁戴他的奴隸、士卒也都賞賜爵號,一時受封者達數千人。這又引發了齊王、成都王、河間王聯合起兵討伐,戰火燃遍了黃河南北。司馬倫兵敗被殺,惠帝重登皇位。這次禍亂,持續了六十多天,死亡達十萬人之眾;而諸王之間又相互混戰,結果有的被砍頭,有的被放在烈火上烤焦,有的被繩子勒得斷了氣,有的被活活掐死,諸王竟無一善終。「八王之亂」始於宮廷內部,由王室與后黨之爭擴大為諸王之間的廝殺;爾後,又由諸王間的廝殺擴展成各部族間的混戰。這場狂殺亂鬥,足足延續了二十多年,西晉政權像走馬燈一般更迭了七次。先後奪得權柄的汝南王、趙王、齊王、成都王、東海王,以及先為賈后所利用、隨後又被賈后殺掉的楚王等,無一不是兇殘暴戾的野心家、劊子手。在他們製造的禍亂中,「蒼生殄滅,百不遺一」,京都洛陽和中原大地的勞動人民被推進了茫茫的苦海深淵,最後導致了十六國各族間的混戰和持續三百年的大分裂,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一次大的曲折和倒退,其罪孽是異常深重的。

司馬氏以禪代手段建立的西晉王朝,是極度腐朽的。封建統治階級所有的兇惡、險毒、猜忌、強奪、荒淫、頹廢等齷齪行為,都集中地表現在這個統治集團身上。晉武帝窮奢極欲,荒淫無度,登極後,即選徵中級以上文武官員家裏的大批處女入宮;次年,又從下級文武官員和普通士族家中選徵了五千名處女;滅吳後,又從吳宮宮女中選取了五千人。皇帝淫亂在上,士族和官吏自然也是競相效尤,淫靡成風。由於朝廷的狂殺與濫賞,使得周圍的官員感到得失急驟,禍福無常,心情經常處於緊張、虛無狀態,助長了縱情聲色,頹廢、放蕩。晉武帝率先倡導奢侈享受,誇靡鬥富,他的親信和大臣很多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奢侈無度的人。開國元老何曾,一天花在三頓飯上的錢要在一萬以上,還說沒有可以下箸的東西。

他的兒子何劭日食兩萬錢,比老子翻上一番,可是,這還不夠尚書任愷兩頓飯的花費。而王濟、王愷比任愷更為窮奢極侈,但他們又誰都比不過石崇。大官僚石崇,「資產累巨萬金,宅室輿馬,僭擬王者。庖膳必窮水陸之珍,後房(妻妾)百數,皆曳紈繡、珥金翠。而絲竹之藝,盡一世之選。築榭開沼,殫極人巧。」他和武帝的舅父王愷鬥富,王愷用紫絲布作成布障,襯上綠綾裏子,長達四十里;他則用錦緞做成長達五十里的布障來比闊。武帝看王愷鬥不過他,便常常出面相助。這也是曠代奇觀。翻遍了史書,哪曾見過皇帝幫助臣下誇侈鬥富的?即此,也足以想見當日奢風之盛行,朝政之腐敗。

一次,王愷拿出皇帝給他的一株二尺多高的珊瑚樹,藉以誇富。這棵珊瑚樹枝葉繁茂,他以為,世上很少能夠與之相比的。不料,石崇看後,操起鐵如意來就把它敲個粉碎,隨後,便招呼手下的人把他收藏的珊瑚樹全都搬出來,任他隨意挑選。就中有六、七棵三尺、四尺高的,枝條層層重疊,美豔無雙,光彩奪目。王愷看了,頓時眼花繚亂,兩頰飛紅,惘然自失。退休後,石崇在洛城的金谷澗,順著山谷的高低起伏,修築了一座占地十頃的豪華別墅,取名「梓澤」,又稱「金谷園」。飛閣淩空,歌樓連苑,清清的流水傍著茂密的叢林,單是各種果樹就有上萬株,風景絕佳,華麗無比。「樓臺懸萬狀,珠翠列千行;華宴春長滿,嬌歌夜未央。」人們用「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話來誇讚其高超的建園藝術。其時,炙手可熱的趙王司馬倫當政,石崇由於把持愛妾綠珠不放,得罪了權臣孫秀,被誣為唆使人謀殺趙王倫,受到了拘捕,綠珠墜樓而死;石崇及其兄長和妻子、兒女等十五人一齊在東市就戮;錢財、珠寶、田宅、奴僕無數,悉被籍沒。就刑前,石崇慨然歎道:想當年我老母去世時,洛陽仕宦傾城前來送葬,摩肩接踵,榮耀無比。今天卻落到這個滿門遭斬的下場!其實,我沒有什麼罪。這些奴輩要我死,無非是為了侵吞我的全部資財!他的話一落音,看押他的兵士就問道:既然你知道萬貫家財是禍根,為什麼不早日散盡呢?石崇啞然無語。王勃在《滕王閣序》〈筆者已將《滕王閣序》全文注釋與譯義完成,請自行參閱〉中就已經慨歎「蘭亭已矣,梓澤丘墟」,何況在一千七百多年後的今天呢?「梓澤丘墟」一語,民國六十二年夏季大典「四配十哲」於冠詩最後一段提到「慶忌捷言終臥土,梓澤丘墟換羅袍」,筆者有詳盡解釋,請自行參考。

接著,我們再從秦漢的七國之亂來簡單說明:七國之亂又稱作「七王之亂」,是發生在公元前一五四年的一次叛亂,發生於中國西漢初期的漢景帝三年。當時以被封為吳王的劉濞為中心的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由於不滿國家削減他們的權力,所以興兵引起之內亂,參與叛亂的共有七個諸侯國,所以叫做「七國之亂」,由竇嬰、周亞夫所平定。發生的原因主要是地方王國勢力和中央集權的矛盾。漢景帝平定了王國叛亂,為後來漢武帝繼續清除地方王國的勢力奠定了好的基礎。當時,由於天子奉行黃老之道「無為而治」,使劉姓宗室諸侯的勢力日益壯大,於是驕縱起來,處處與朝廷對抗。漢文帝時,獲得大夫賈誼的建議,已感到同姓藩國的威脅,便開始了削弱諸侯勢力的行動。漢景帝初年,御史大夫晁錯向漢景帝建議加強中央權力,實行削藩政策,景帝聽從,引起那些早就想反叛的諸侯王們的不滿,尤其是吳王劉濞。因為漢景帝還是皇太子時,因細故紛爭用棋盤擊死了吳王的世子。

吳楚「七國之亂」是以劉邦之侄吳王劉濞為首發動的一次同姓王聯合大叛亂。參與叛亂的七國的國王是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吳王劉濞為這次叛亂的主謀。劉濞蓄謀叛亂為時已久。這場變亂導火線是,漢景帝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景帝和晁錯認為吳王劉濞有罪,趁機欲削他的會稽和豫章兩郡。劉濞就乘機串通楚、趙、膠西、膠東、菑川、濟南六國的諸侯王,發動了聯合叛亂。劉濞發兵二十萬,號稱五十萬,為主力。同時又派人與匈奴、東越、閩越貴族勾結,用「清君側,誅晁錯」的名義,舉兵西向。叛軍順利地打到河南東部。景帝因此很惶恐,先從袁盎議殺了晁錯,想滿足他們「清君側」要求以換取他們退兵,但晁錯已死,叛軍不退,還公開聲言要奪皇位。叛軍至梁國(今河南商丘),為景帝之弟梁王劉武所阻。至此時,景帝才決心以武力進行鎮壓。他命太尉周亞夫與大將軍竇嬰率三十六將軍,以奇兵斷絕了叛軍的糧道,只用了十個月的時間,就大破叛軍。劉濞逃到東甌,為東甌王所殺。其餘六王皆畏罪自殺,七國都被廢除。

﹝鳴琴垂拱﹞

比喻無為而治。《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遊〈注一〉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

◎〈注一〉豫遊:遊樂嬉戲。《唐‧魏徵‧論時政疏》:「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唐‧王維‧奉和聖製與太子諸王三月三日龍池春褉應制詩》:「故事修春褉,新宮展豫遊。」

﹝鳴琴﹞

比喻無為而治。《漢‧劉向‧說苑‧卷七‧政理》:「宓子賤治單父,彈鳴琴,身不下堂,而單父治。」

﹝垂拱﹞

垂衣拱手。謂不親理事務。《書‧武成》:「惇信明義,崇德報功〈注一〉,垂拱而天下治。」《孔穎達‧疏》:「謂所任得人,人皆稱職,手無所營,下垂其拱。」後多用以稱頌帝王無為而治。《漢‧王褒‧聖主得賢臣頌》:「雍容垂拱,永永萬年。」《唐‧吳兢‧貞觀政要‧君道》:「鳴琴垂拱,不言而化。」

◎〈注一〉崇德報功:封賞有德行、有功業的人。《書經‧武成》:「惇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唐‧楊炯‧唐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考於周典,崇德報功;稽於春秋,策勛命爵。」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昊子 的頭像
    昊子

    一貫道盤萬八年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