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庶﹞
士人和百姓,亦泛指人民。《後漢書‧卷七十三‧劉虞傳》:「青、徐士庶避黃巾之難,歸虞者百餘萬口,皆收視溫恤,為安立生業,流民皆忘其遷徙。」《唐‧元稹‧陽城驛詩》:「我實唐士庶,食唐之田疇。」
﹝焚書坑儒﹞
秦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上言儒生是古非今,反對批評朝政、法令,因此建議除了秦記、醫藥、卜筮、種樹等書外,一律燒毀,及談論詩書或以古非今者皆誅戮。次年,方士、儒生盧生等為始皇求不到仙藥,之後,盧生、侯生不滿始皇剛愎暴戾而逃亡,始皇大怒,於咸陽坑殺四百六十餘名儒生。見《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
﹝弄巧成拙﹞
本想取巧,卻反而敗事。有枉費心機的意思。《五燈會元‧卷十六‧淨名法因禪師》:「祖師妙訣,別無可說。直饒釘嘴鐵舌,未免弄巧成拙。」《封神演義‧第五十六回》:「孩兒係深閨幼女,此事俱是父親失言,弄巧成拙。」亦作「弄巧反拙」。
﹝大德敦化小德流﹞
出自《中庸》:「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意謂:小德如江河,川流不息;大德敦厚,化育萬物,天地之所以偉大,就在於此。亦可比喻有小才能的人就做小事,有大才能的人幹大事,每一個人根性不同,就有不同的成就,這是自然規律。
﹝四大一空﹞
佛教主張世界萬物與人之身體皆由地、水、火、風之四大和合而成,皆為妄相,若能了悟此四大本質亦為空假,終將歸於空寂,而非「恆常不變」者,則亦可體悟萬物皆無實體之諦理。又一般世人形容看破名利、世事,亦稱四大皆空。據《圓覺經》載,四大,乃指由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之人身。即:〈一〉地大,地以堅礙為性,如人身中之髮毛、爪齒、皮肉、筋骨等均屬之。〈二〉水大,水以潤濕為性,如人身中之唾涕、膿血、津液、痰淚、大小便等均屬之。〈三〉火大,火以燥熱為性,如人身中之暖氣屬之。〈四〉風大,風以動轉為性,如人身中之出入息及身動轉屬之。
﹝節義﹞
操守與正義。《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嗚呼!士窮乃見節義。」
﹝節義重修為典訓 復興文化振堯年﹞
本段承前二段「臨軒臘望晤坤乾,淚盡血書訓妙言;九重玉女歌音調,五洲金童世樂天;節義重修為典訓,復興文化振堯年」之續義;前三段譯義:每次大典的時刻都來到佛壇與諸乾坤〈兒女〉見面,不只是流光了眼淚,還以自己的鮮血,寫成了妙語妙義訓諭著天下眾生。聽那九重天〈天之極高處〉的仙女歡樂地唱著歌,天下各地的大丈夫們也都在為世間的安樂與和平奮鬥著。此時正逢白陽天盤,弓長掌道盤大開普渡的時候,千佛萬聖都降生世間為輔助天然師尊救渡眾生而來。本段譯義:所以強調要落實操守的堅持與正義的價值,並將之作為傳承千古以復興中華固有文化為典訓,以茲復我堯天舜日。
※【讀明明上帝冠詩後感言】:
明明上帝冠詩:
臨軒臘望晤坤乾 淚盡血書訓妙言
九重玉女歌音調 五洲金童世樂天
時逢三陽萬聖落 道應五盤千佛還
節義重修為典訓 復興文化振堯年
本次冠詩最後一段「復興文化振堯年」,與前金童玉女最後一段冠詩「復興文化天道宏」,都是以「復興文化」作為前題所作的鋪陳,金童玉女強調的是「天道宏」,明明上帝強調的是「振堯年」,刻意地將「天道宏」與「振堯年」連結,以作為本次大典冠詩的總結,這才是上天本意。意謂:天道要能夠宏展,堯天舜日才有可能實踐,而實踐的唯一方法就是:「復興傳統固有文化」。
仙佛的冠詩都有一個主題,這個主題既可以面向內心,也可以面向世界;前者需要哲思與敏銳的視角,後者需要高素質的智慧與悲天憫人的慈悲心,不論從哪個方向契入,都要把握真實義的絕對真諦,這樣才能被更多的世間眾生所接受。一個有智慧的人可以從微不足道的視角來洞見廣闊天地,見微知著的是心靈空間的無限延伸,並不單只是從一個點到另一個點的串聯,而是無窮無盡的面與面組成的無限空間,所以智者看的是天地間的浩瀚,愚者見到的只是你我之間的糾葛而已。真正的智者與仁者,在心靈中並不需要上帝的位置,因為他本身就在做上帝所能做的事;同樣道理,需要上帝來救贖或救渡的人,在身心靈中,永遠都是一個曾經,或者可以說現今就是殘缺而破碎的人。很多人自以為可以代表上帝,自以為是救世主,其實他代表的只是他自己的利益,上帝的名號,充其量不過是用來欺己欺人,乃至欺天的工具而已。打著上帝的旗幟或救世主的名號,想當然耳,名利、權勢、富貴等的取得,會比一般人來得快速而容易。因此,天命有否的爭奪戰,也就順勢應運而起了。然而純靠「天命」口號的大小來決定眾生普渡工程的歸屬權,是既荒誕又無稽的思惟,可悲的是,相信的人卻也不在少數,甚至競相效尤,無非是看重眼前這塊「天命」的大餅,爭相奪食,就像「成則為王、敗則為寇」一樣,一個「朕臨天下」的口號,一個「皇帝輪流坐」的響應,就足以把眾生帶入萬劫不復的深淵了。
同時,天命與修行,又是兩個截然不同與風馬牛不相及的議題與領域。我們都知道,一切真理與知識,在道德的框架裡,若無實踐的作為,都會黯然失色的,當道德與神壇的民粹相衝擊時,天命的議題反而會被放大與突顯,而道德的是否實踐就容易被忽略了。沒有深厚的傳統文化涵養與飽實的道德作為實踐的依據,絕無可能從上帝的視角來看待眾生,而今天《一貫道》所強調的天命理論,卻是以「人」的角度在看待天命的議題,以為「人」可以代替「天」執行上天的律法、上天的恩澤與上天的威權等等,這就使得有無天命的取得遠遠超過有無德行或多寡的自勵與自省,導致人們趨之若鶩,競相奪取而不絕於途。我們知道,思想的高度,決定一個人的視野,沒有了高度,視野所及就是淺薄而又庸俗不堪,庸俗與淺薄當然登不了大雅之堂,其結果就是搞神秘、搞威權、搞高低、上下與尊卑等等,無非是不讓你戳破那見不得人的真面目與臭不可聞的劣根本質。筆者點到為止,以免那些自詡有天命在身的「點傳師」等豎子之輩坐立難安。我們都知道,魔鬼都是隱藏在細微之中,退去一切權勢聲名的光芒後,剩下的才是真正的自己。如果不能跳出成仙成佛的封神榜神話框架,或者是以「朕臨天下」唯我獨尊、獨享、獨有的天命封建思惟,筆者担憂,將來《一貫道》要走的路,將會是越來越窄,直到有朝一日被大自然與大環境所淘汰。因為,《一貫道》的知識體系,是根本不能參與世界知識體系的建構與發展,尤其是缺乏自有文化的厚重感與飽實感,尤其在教義體系方面,更是缺少了自我創新與革新的大開大闊的層次與相對的高素質論證。或許是因為不夠嚴肅對待與深入探索,在《一貫道》的教義體系中,相繼淪為單薄的封神榜文化與庸俗的天命唯識論,喪失了或者錯失了原本可以論證人性本有的飽滿與圓滿境界的無礙論證,卻一眛地著重於天命有否的傳承與虛幻神話的封神榜論。我們試著想想,佛陀釋迦牟尼傳法的法源傳承於誰呢?耶穌基督傳道的法源又傳承於誰呢?道家老子的無為法源又傳承於誰呢?誠如《貞符》所言:「稽揆典誓,貞哉!惟茲德實受命之符,以奠永祀。」意思就是說:具備仁道禎祥的品德,才足以得受上天明命的符瑞,以奠定千秋萬代的聖業。沒有以仁道作為基礎以茲禎祥天下的德行作為,是不足以稱為天命的。言猶在耳,《一貫道》教義體系裡面,就是缺少這種實質上的、文化的、有深蘊為基礎的禎祥仁道於天下的真實力,不幸地卻是多了虛幻神話的天命議題,讓人遺憾!
※試題一偈以對舉【明明上帝】所題冠詩:
明明上帝冠詩:
臨軒臘望晤坤乾 淚盡血書訓妙言
九重玉女歌音調 五洲金童世樂天
時逢三陽萬聖落 道應五盤千佛還
節義重修為典訓 復興文化振堯年
筆者對舉:
仰覽日晶清霄接 落景崝嶸孤峰絕
量己遐觀願樸心 閔然大防厲精前
草昧綿邈梁塵嘯 萬鍾酬勸酲醲餞
揄揚不贍功引身 協贊大録保恩階
…………〈全文完〉